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学期3月份调研八年级历史试卷分值:50分时间:50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计30分)1.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个时期”是指(

)A.土地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下表是1950—1953年期间,江苏地区支援抗美援朝的相关情况(部分),对此表解读最合理的是(

)慰问金(万元)慰问品(万件)慰问袋(只)慰问信(封)苏南96924843.362709881241苏北32306722.61110000200000A.江苏人民积极支援前线 B.江苏南北经济均衡发展C.江苏工业建设有待提高 D.江苏人民文化素质较高3.“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这段话表述的是新中国成立的(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意义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国情。我国进入该阶段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大跃进”运动开始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5.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于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倒置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的困难。1961年起,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当时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稳定、巩固、提高C.调整、改革、充实、提高 D.共建、共享、改革、开放6.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这样评价一位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涌现的英模:“……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这位英模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袁隆平7.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以报告文学形式、《长津湖》以影片形式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些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是(

)A.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B.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C.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D.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我国(

)A.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C.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D.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9.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口号、标语、宣传画往往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宣传画应出现在()A. B.C. D.10.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A.“文化大革命”时 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 D.“大跃进”运动时期11.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是A.决定恢复高考制度B.提出新发展理念C.决定召开“七千人大会”D.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12.如果你是《共和国记忆》摄制组的编制人,需要为1951年选取素材,下面可以选择的是(

)A.新政协会议召开 B.开国大典举行C.西藏和平解放 D.第一届全国人代会召开1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体现政治协商的主要职能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前会长高尚全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他所说的这几个“第一”出现在A.土地改革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15.“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对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直接影响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6.在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中,我国农民最直接受益的是(

)A.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B.承包到了土地C.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 D.增强了生产能力17.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而在1954年,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民主权利的制度载体。“该载体”是(

)A.民主共和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括号中应填写(

)A.辛亥革命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建立C.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D.进行三大改造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表明《共同纲领》(

)A.消灭了封建主义残留 B.宣告中央人民政府诞生C.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 D.发挥国家正式宪法作用20.下表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比例表。由此可知,我国“一五”计划时期(

)部门工业农业水利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其他投资比例58.2%7.6%19.2%7.2%7.8%A.工业生产得到大发展 B.工农业比例协调发展C.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D.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二、非选择题(2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请结合所学知调,回答下列问题(1)(1分)“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2)(2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被称为“良好开端”是什么事件?

(3)(2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结束标志是什么?

(4)(2分)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决定在北京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作为国庆献礼,以展示年轻共和国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就包括人民大会堂。材料二

人民大会堂工程建设汇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优秀工人,参加施工的人数平均每天1.4万人,最高时人数曾达到3.5万人,每天参加义务劳动的更不计其数。1959年10月,冰心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只有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他们才会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今天这个灿烂辉煌的样子!——上述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党史之《百年瞬间:人民大会堂建成》(1)(2分)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公共建筑的背景。(2)(2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民大会堂能够迅速建成的原因。(3)(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吗?并写出理由。23.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暴风骤雨,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代表共622人。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1分)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的什么文献?(2)(1分)下列图片中与这次会议决定有关的有:。(填相关字母)材料二: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3)(2分)诗歌中描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4)(3分)穿越时光隧道,如果你当时在天门广场上,你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说一说在这一刻,你有什么感想?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BBABACC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CBDABCCA21.(1)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意1点,符合题意即可)(2)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4)经验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写出其中2点,或符合题意2点即可得分)22.(1)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1957年第一个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