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5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5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5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5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摘编自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有删改)材料二:经历了洋务运动后,中国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西方绘画要求对所描绘对象进行分析,科学理性的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新文化思潮碾压了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在西方话语权的施压下,部分人片面地认为西方的科学是拯救国家的唯一途径。这种自卑感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绘画的本质意义逐渐消失,中国写意画因“无法救国”而被打上了“落后”的标签,大写意画更是作为一种文人画的标志受到批判。正是这种批判,造成了写意审美长时间的缺失。中国绘画持续走向世俗化,这种表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是渗透到了精神层面。部分画家苦苦追寻西方上层建筑文化,以西方话语权中设定的奖项及荣誉为荣,哪怕彻底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在所不惜。在部分追求功利心切的人的大肆渲染与带动下,作者的自我意识逐渐丧失,中国绘画独特的写意审美权失守,陷入被动。忽视和回避了大写意画后,更多的人按部就班地进行主题性创作,绘画的本体性转变为文学、历史故事的大插图,绘画的功利性作用达到了巅峰,“无用”的“真绘画”正在逐渐消失。在现代传媒发达的时代,人们观看及欣赏绘画的渠道变多,同样摄取信息的来源也变得参差不齐。一方面,画家在线上进行销售与开办美学讲座,值得肯定的是,新渠道使中国艺术绘画以更直接的方式获得了更大的受众群体,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美育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线上直播的画家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过度包装、虚假人设,用夸张性表演等手段,为了引人注目不惜哗众取宠,使大众失去了对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判断。其中,大写意画因为泼墨、破墨等技法,画面表现为孩童般的幼稚表象,毫无疑问会让社会上一些绘画基础不牢固的人有了投机取巧的机会,这使得此种画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风评不正的印象,中国绘画的口碑和社会认同感也因此急转直下。他们急于求成,心态浮躁,利用直播、带货等方式短时间达到自己快速成名的目的,从而彻底将绘画本质与精神内涵以及自己所担负的艺术传播责任抛之脑后。此类现象颠覆了我国绘画自古以来依赖人文环境与作品的创作信仰,真正的画家不得不屈从于失衡的市场环境,艰难求存,这导致大写意画审美模糊、风评受损,进而加剧了我国绘画艺术所面临的困境。写意画无论是其内蕴的文化特性、审美特质,还是语言系统释放的精神能量,都关乎画家主体的人文素养、思想情感、生命状态、瞬间情绪,这与新媒体时代所强调的科学理性,以及不断被快速制造出来的视觉形态迥然不同。而在当代社会图像信息共时传递的现实中,艺术家若要长久地保持高度专注与心灵感性甚是难得,如若缺乏扎实的传统绘画基本能力,也就趋于狂怪和粗野了。《周易》中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美术史语境中,“器”是绘画方法和技巧,“道”是思想和精神,大写意画正是形而上的最高画格。中国画的灵魂和活力源于其独特的笔墨语言表达,只有语言与精神相融合之后,作品才能呈现生命力,其真正追求的绝非是短暂的功利,而是深远的高境界。审美自信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大写意画本体的边缘化,导致了大写意审美的空白和缺失,严重阻碍了当代美术创作在品格上的提升和精神上的升华。西方学者高居翰认为写意画的出现是中国绘画衰败的开始,相反,我认为大写意画的没落才是中国绘画衰落的开始。大写意画是中国独有、中华文化独造的,它可以在“世界艺术之林摇而摆过去”。(摘编自姜子艺《自我重塑——简笔写意审美构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工作者的养德,不仅在于提高自己的涵养和修养,也在于提高思想,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B.文艺创作需要文艺工作者具有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不能为了一时的名利而去做市场的奴隶。C.大写意画作为一种文人画的标志受到了批判,影响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造成了写意审美长时间的缺失。D.画家在线上直播虽然扩大了中国艺术绘画的受众群体,但其水平也会影响受众对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判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就必须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B.国家科技实力的孱弱会导致民族文化丧失自己的话语权,中国大写意画在洋务运动后的境遇便是明证。C.中国绘画的口碑和社会认同感急转直下,与大众不能准确评价大写意画的泼墨、破墨等技法密切相关。D.建立中国绘画领域的审美自信,要求重新审视、倡导大写意画的价值,而这在新媒体时代又非常困难。(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画线句论据的一项是()A.作画是斗争,是战斗。(毕加索)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C.我从未画过一幅画之前就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知道,我就不会去画它了。(威廉•德•库宁)D.写作是一种探险活动,每次都是新的尝试。(纳博科夫)(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说理透彻而又通俗明白,请说说该效果是如何取得的。(5)推动中国绘画的“自我重塑”,画家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灯沈从文两年前我就住在这里,在中国公学教了一点书。仍然是这样两间小房子,前面办事后面睡觉,一个人住下来。那时正是五月间,不知为什么,住处的灯总非常容易失职。一到了晚间,或者刚刚把饭碗筷子摆上桌子,认清楚了菜蔬,灯忽然一熄,晚饭就吃不成了。我的厨子是个非常忠诚的中年人。年纪很轻的时节,就随同我的父亲到过西北、东北,去过蒙古,上过四川。他一个人又走过云南、广西。在家乡,且看守过我祖父的坟墓,很有了些年月。上年随了北伐军队过山东,在济南府眼见日本军队对于平民所施的暴行。那时他在七十一团一个连上做司务长,一个晚上被机关枪威胁,糊糊涂涂走出了团部,把一切东西全损失了。人既空手回到南京,听熟人说我在这里住,就写了个信来,说是愿意来侍候我。电灯的熄灭,在先还少许时间就恢复了光明;到后来越加不成样子,所以每次吃饭都少不了一支烛。于是这老兵,不知从什么地方又买来了一个旧灯,擦得罩子非常清洁,把灯头剪成圆形,放到我桌子上来了。从学校返回家里,坐近满是稿件和新书新杂志的桌前,很努力地把桌面匀出一点空间,放下从学校带回来的一束文章,一行一行地来过目。把一堆文章看过一小部分,看看天气有夜下来的样子。弄堂对过王寡妇家中三个年轻女儿,到了时候照例把话匣子一开,意大利情歌一唱,我忽然感到小小冤屈,什么事也不能做了。但是当我面对这煤油灯,当我在煤油灯不安定的光度下,望到那安详的和平的老兵的脸,我忘记了白日的辛苦,忘记了当前的混乱,转成为对于这个人的种种发生极大兴味了。学校工作这老兵像是漠不关心的。他最关心的是我的生活。对于我这样年龄,还不打量找寻一个太太,他比任何人都感到不平。他仿佛把责任完全放在他自己身上去,从此对于和我来往的女人,都被他所注意了。每一个来我住处的女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学生,在客人谈话中间,不待我的呼唤,总忽然见到他买了一些水果,把一个盘子装来,非常恭敬地送上。客人走去后,又装成无意识的样子,从我口中探寻这女人的一切,且窥探我的意思。那时到我住处来往次数最多的,是一个穿蓝衣服的女孩子。好像一年四季这人都穿的是蓝颜色,也只有蓝色同这女人相称。我的老管家私下里注意了这女人许多日子,他看准了这个人一切同我相合他一切同意。有一天,那个穿蓝衣的女人又来到我的住处。那时因为还没有吃晚饭,这老兵听说要招待这个女客了,显然十分高兴,走下楼去。到吃饭时,菜蔬排列到桌上,却有料不到的丰盛。不知从什么地方学得了规矩,知道了女客不吃辣子,平素最喜欢用辣子的煎鱼,也做成甜醋的味道排上桌子。把饭吃过,这老兵不待呼唤,又去把草果拿来,把茶杯倒满了,一切布置妥帖了,趑趄了好一会,才走出去。他到楼下喝酒去了。他觉得非常快乐。他的梦展开在他眼前,一个主人,一个主妇,在酒杯中,他一定还看到他的小主人。可是,真可怜,来此的朋友,是告我她的爱人W君的情形,他们在下个月过北平去,他们将在北平结婚的!无意中,这“结婚”二字,又断章取义地为那尖耳朵老战马听去,他自以为一切事果不出其所料,他相信这预兆,也非常相信这未来的事情。到女人走去,我正伏到桌子旁边,为这朋友的好消息感到喜悦,也感到一点应有的惆怅的时节,喝了稍稍过量的酒的好人,一个红红的脸在我面前晃动了。“大叔,今天你喝多了。怎么忽然有这样的好菜?客人说从没有吃过这样的菜!”本来要笑笑的他,听到这个话,样子更像猫儿了。他说:“今天我快乐!”一切事都使我哭笑两难。我不得不把一切真实,在一种极安静的态度下为他说明。他望到我,把口张大着;听完我的解释,信任了我的话。他毫不作声,那黄黄的小眼睛里,酿了满满的一泡眼泪。本来是非常强健的身体,到这时显出万分衰弱的神情了。经过这一次喜剧的排场,老兵性格完全变更了。福建方面起了战事,他要我送他点路费,说想到南京去玩玩。可是这人一去就不回来了。这就是我桌上有这样一盏灯的理由了。我欢喜这灯,经常还使用它。当我写到我所熟悉的那个世界上的一切时,当我愿意沉溺到那生活里面去时,把电灯扭熄,燃好这个灯,我的房子里一切便失去了原有的调子。我在灯光下总仿佛见到那老兵的红脸。(节选自《沈从文小说精品》)文本二: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生活条件并不算好,但“我”却接受了老兵前来帮“我”管家的请求,这某种程度上与他跟“我”家的情缘有关。B.“我”会将学校工作带回家中做,而居住环境的不安静,会搅得“我”心烦意乱,正是老兵让“我”获得了内心的安定。C.老兵对“我”的关心是全面而周到的,特别是对“我”的个人问题,更是煞费苦心,一门心思地想促成“我”的婚姻大事。D.在“我”的婚事闹了乌龙后,老兵深受打击,决定离去;再次投身军旅,重操旧业,可能成为他最终的选择。(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在小说中起着线索的作用,它不仅串联起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让读者从中看到了特定的时代里特定的人物形象。B.小说重视细节描写,比如老兵将买来的旧灯“擦得罩子非常清洁,把灯头剪成圆形”,说明他有追求时尚美的心。C.小说重点叙写了有关蓝衣女子的事,用笔上采用误会手法,使情节带有戏剧性、趣味性,可读性大大增强。D.从文本二看,沈从文先生对小说创作是有独到理解的,显然他的“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可从《灯》中见出的。(3)文本一以“我在灯光下总仿佛见到那老兵的红脸”结尾,有何意蕴和艺术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文本二对沈从文先生“要贴到人物来写”这一深得小说学精髓之语的内涵作了解析,请据此简要赏析文本一。(三)阅读Ⅲ(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战国,赵将李牧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厚遇将士。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岁,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控弦者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节选自《百战奇略•强战》,有删改)材料二: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形,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后汉,羌胡反,寇武都。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以平叛。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兵法谓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今兵少。增灶使敌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势有不同故也。”(节选自《百战奇略•弱战》,有删改)材料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兵势》)(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选出该断句的三处对应字母序号涂黑。日击A数牛B享C士D习骑E射F谨烽火G厚遇H将士(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伤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字意思相同。B.具,准备,与《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的“具”字意思不同。C.倍,加倍,与《鸿门宴》中“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不同。D.胜,尽,与《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胜”字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每次入侵抢掠,李牧的部队都退入营垒坚守,不同匈奴兵交战,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并另派他人为将。B.匈奴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故意丢弃几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领单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C.为了麻痹羌人,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进发。羌人听说后,立即集中兵力发起总攻。D.《孙子兵法》认为,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杀匈奴十万余骑。②增灶使敌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5)材料三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材料一、二中哪些内容可以证明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四)阅读Ⅳ(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杨明叔①•其一黄庭坚鱼去游濠上,鸮来止坐隅②。吉凶终我在,忧乐与生俱。决定不是物,方名大丈夫。今观由也果,老子欲乘桴③。【注】①杨明叔是黄庭坚的弟子。②这一联用了两个典故:用庄子濠梁之辩的典故,表达自得其乐之情;用贾谊《鹏鸟赋》的典故,表达抑郁的心情。③《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弟子子路,名仲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通过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状态:一乐一忧。B.三四句紧接着一二句具体内容,直接论述吉凶忧乐的状态都因“我”而生。C.五六句继续紧接着上面诗句直接议论,意思是能不受外物影响才是大丈夫。D.七八句意思是,现今看到世界的种种缘由,打算像孔子一样“乘桴浮海”。(2)这首诗既有对弟子的告诫,也有对学生的表彰和信任。请结合诗句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延安之旅中,房老师使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话,提醒大学生不要惧怕艰辛奋斗,不要过分沉迷享乐。(2)小慧和家人傍晚漫步到江边,看到月光泼洒江面,流水环绕花从。她欣喜地对家人说:“这不就是古诗《春江花月夜》中写的‘,’吗?”(3)唐代诗人描摹乐声时,常常假托自然界中的声音,如“,”就以飞禽之声写乐师演奏之音。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睡眠决定着白天的精神和工作效率,温柔呵护着人们的健康。①一旦睡眠缺乏,人会明显出现精神涣散、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反应能力下降等负面影响。②神经科学家麦肯•内德加德发现大脑有一套排污系统。③大脑在睡觉时,该系统将清醒时产生的毒素蛋白排出去。④其中平时充斥在大脑周围以及脊髓中的脑脊波扮演着“清洗剂”的角色。⑤在清洗过程中,大脑会随着脑脊液排出有重要负面影响的一种蛋白——β﹣淀粉蛋白。这一蛋白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内德加德的发现激起了其他科学家的兴趣,神经科学家劳拉•路易斯也验证了内德加德的结论。在研究中,路易斯在人类的大脑中观测到了脑脊液反复清洗大脑的过程,并且她还发现这一过程和睡眠节律是A的。睡眠过程总是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的。当我们入睡时,通常由浅层的慢波睡眠开始,然后进入深度的慢波睡眠,(甲)。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多次执行这种B的循环,并且在每个新循环开始之前以及即将醒来时进行快速眼动睡眠。当我们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脑脊液经特定脑区过滤后周期性地进入大脑,并且环绕整个大脑流动。脑脊液到达脑部最上侧时,会渗透进脑壁细胞的小动脉之间,充斥脑组织间隙与其中的液体进行混合。这一过程会伴随着有节律的慢波脑电波刺激神经调节信号,促进脑中毒素蛋白的排出。根据这一结果,许多神经疾病的机理似乎就能够说得通了。路易斯解释道:“慢波脑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在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中衰减得更加厉害。”因此,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疾病患者往往都会缺乏优质的慢波睡眠,(乙),最终病情也会变得更加严重。现在,这项实验已经让科学家找到了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之间的联系。(1)请仿照第一段开头画波浪线语句的修辞手法,以“风”为主体,拟写一个句子。要求:修辞准确,语意完整,表达流畅。(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5)对于文中加点词语“被认为”“似乎”,有人说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三、作文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当事情无法顺利进行时,要回到自己身上找原因。但现在有人认为,事情不顺时不要过度自责,避免陷入自我内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摘编自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有删改)材料二:经历了洋务运动后,中国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西方绘画要求对所描绘对象进行分析,科学理性的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新文化思潮碾压了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在西方话语权的施压下,部分人片面地认为西方的科学是拯救国家的唯一途径。这种自卑感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绘画的本质意义逐渐消失,中国写意画因“无法救国”而被打上了“落后”的标签,大写意画更是作为一种文人画的标志受到批判。正是这种批判,造成了写意审美长时间的缺失。中国绘画持续走向世俗化,这种表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是渗透到了精神层面。部分画家苦苦追寻西方上层建筑文化,以西方话语权中设定的奖项及荣誉为荣,哪怕彻底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在所不惜。在部分追求功利心切的人的大肆渲染与带动下,作者的自我意识逐渐丧失,中国绘画独特的写意审美权失守,陷入被动。忽视和回避了大写意画后,更多的人按部就班地进行主题性创作,绘画的本体性转变为文学、历史故事的大插图,绘画的功利性作用达到了巅峰,“无用”的“真绘画”正在逐渐消失。在现代传媒发达的时代,人们观看及欣赏绘画的渠道变多,同样摄取信息的来源也变得参差不齐。一方面,画家在线上进行销售与开办美学讲座,值得肯定的是,新渠道使中国艺术绘画以更直接的方式获得了更大的受众群体,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美育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线上直播的画家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过度包装、虚假人设,用夸张性表演等手段,为了引人注目不惜哗众取宠,使大众失去了对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判断。其中,大写意画因为泼墨、破墨等技法,画面表现为孩童般的幼稚表象,毫无疑问会让社会上一些绘画基础不牢固的人有了投机取巧的机会,这使得此种画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风评不正的印象,中国绘画的口碑和社会认同感也因此急转直下。他们急于求成,心态浮躁,利用直播、带货等方式短时间达到自己快速成名的目的,从而彻底将绘画本质与精神内涵以及自己所担负的艺术传播责任抛之脑后。此类现象颠覆了我国绘画自古以来依赖人文环境与作品的创作信仰,真正的画家不得不屈从于失衡的市场环境,艰难求存,这导致大写意画审美模糊、风评受损,进而加剧了我国绘画艺术所面临的困境。写意画无论是其内蕴的文化特性、审美特质,还是语言系统释放的精神能量,都关乎画家主体的人文素养、思想情感、生命状态、瞬间情绪,这与新媒体时代所强调的科学理性,以及不断被快速制造出来的视觉形态迥然不同。而在当代社会图像信息共时传递的现实中,艺术家若要长久地保持高度专注与心灵感性甚是难得,如若缺乏扎实的传统绘画基本能力,也就趋于狂怪和粗野了。《周易》中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美术史语境中,“器”是绘画方法和技巧,“道”是思想和精神,大写意画正是形而上的最高画格。中国画的灵魂和活力源于其独特的笔墨语言表达,只有语言与精神相融合之后,作品才能呈现生命力,其真正追求的绝非是短暂的功利,而是深远的高境界。审美自信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大写意画本体的边缘化,导致了大写意审美的空白和缺失,严重阻碍了当代美术创作在品格上的提升和精神上的升华。西方学者高居翰认为写意画的出现是中国绘画衰败的开始,相反,我认为大写意画的没落才是中国绘画衰落的开始。大写意画是中国独有、中华文化独造的,它可以在“世界艺术之林摇而摆过去”。(摘编自姜子艺《自我重塑——简笔写意审美构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艺工作者的养德,不仅在于提高自己的涵养和修养,也在于提高思想,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B.文艺创作需要文艺工作者具有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不能为了一时的名利而去做市场的奴隶。C.大写意画作为一种文人画的标志受到了批判,影响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造成了写意审美长时间的缺失。D.画家在线上直播虽然扩大了中国艺术绘画的受众群体,但其水平也会影响受众对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判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文艺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就必须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B.国家科技实力的孱弱会导致民族文化丧失自己的话语权,中国大写意画在洋务运动后的境遇便是明证。C.中国绘画的口碑和社会认同感急转直下,与大众不能准确评价大写意画的泼墨、破墨等技法密切相关。D.建立中国绘画领域的审美自信,要求重新审视、倡导大写意画的价值,而这在新媒体时代又非常困难。(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画线句论据的一项是(B)A.作画是斗争,是战斗。(毕加索)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C.我从未画过一幅画之前就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知道,我就不会去画它了。(威廉•德•库宁)D.写作是一种探险活动,每次都是新的尝试。(纳博科夫)(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说理透彻而又通俗明白,请说说该效果是如何取得的。(5)推动中国绘画的“自我重塑”,画家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解答】(1)C.“大写意画作为一种文人画的标志受到了批判,影响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原因错误,由原文“这种自卑感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大写意画更是作为一种文人画的标志受到批判。正是这种批判,造成了写意审美长时间的缺失”可知,西方绘画的科学理性的写实主义碾压了中国写意画的发展,使得中国画家产生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影响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使得大写意画作为一种文人画的标志受到了批判,造成了写意审美长时间的缺失。。故选C。(2)B.“国家科技实力的孱弱会导致民族文化丧失自己的话语权”错误,“国家科技实力的孱弱”并不一定会导致民族文化丧失自己的话语权,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知识阶层面对西方文化和艺术产生的自卑感。C.“与大众不能准确评价大写意画的泼墨、破墨等技法密切相关”错,材料二原文为“部分人过度包装、虚假人设,用夸张性表演等手段,为了引人注目不惜哗众取宠……这使得此种画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风评不正的印象”,可见中国绘画的口碑和社会认同感急转直下,是因为部分人过度包装、虚假人设,用夸张性表演等手段哗众取宠,而不是大众不能准确评价大写意画的泼墨、破墨等技法。D.“而这在新媒体时代又非常困难”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审美自信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大写意画本体的边缘化,导致了大写意审美的空白和缺失……”可知,原文并未提及“建立中国绘画领域的审美自信”存在困难,“而这在新媒体时代又非常困难”无中生有。故选A。(3)画线句强调: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A.“斗争”“战斗”形象地表达了作画的艰难困苦,强调作画的艰辛与创造性,可以作为论据;B.这句话是说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不够深刻的,要想真正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必须亲自去实践,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不能作为材料一画线句的论据;C.这句话是说不会去重复已知,强调作画的创造性,可以作为论据;D.“探险”是“创造性”的形象表达,强调写作的创造性,可以作为论据。故选B。(4)①高屋建瓴的观点阐述:文本开头即强调“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这一观点高屋建瓴,明确指出了文艺创作与创作者个人修养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知,习总书记通过阐述文艺的重要性和创作者的责任,为整篇讲话奠定了基调,使得后续内容能够在此基础上展开,形成有力的论述。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文本多次运用了具有表现力、人们耳熟能详且高度赞同的诗句,如“板凳坐得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诗句的引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又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此外,一系列排比句的使用,如“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酣畅淋漓地指出了文艺工作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和说服力。③口语化与形象比喻的结合:文中运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语言,如“来不得半点虚假”“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这些表达方式使得讲话更加贴近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还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如“不当市场的奴隶”,这一比喻生动地阐述了文艺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应保持的态度和立场,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①由“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可知,材料一中强调了文艺工作者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追求真才学等,对于画家来说,这也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要求。由“中国绘画独特的写意审美权失守……中国绘画的灵魂和活力源于其独特的笔墨语言表达”可知,材料二指出中国绘画在发展中审美权失守等问题,所以画家需要探寻本质意义和精神内涵,重建话语权。②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可知,材料一表明文艺创作包括绘画需要有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由“写意画无论是其内蕴的文化特性、审美特质,还是语言系统释放的精神能量,都关乎画家主体的人文素养、思想情感、生命状态、瞬间情绪”可知,材料二强调了写意画与画家主体状态的关系,所以画家要保持专注与感性,展现绘画的特质和能量。③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可知,材料一提到文艺工作者要有社会担当。由“部分人过度包装、虚假人设……使大众失去了对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判断……审美自信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可知,材料二指出当前存在影响大众美学判断和审美自信的问题,所以画家要承担社会责任去提升大众判断水平和增强审美自信。答案:(1)C(2)A(3)B(4)①高屋建瓴,强调文艺具有塑造人心的作用,创作者要通过养德,修艺来塑造自己;②运用具有表现力、人们耳熟能详且高度赞同的诗句,以及一系列的排比句,酣畅淋漓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③运用“来不得半点虚假”“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等口语化语言,以及“市场的奴隶”等形象的比喻,使表达显得灵活生动。(5)①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探寻中国绘画的本质意义和精神内涵,重建中国绘画的话语权;②要有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长久保持高度专注与心灵感性,以自己的思想情感、生命状态、瞬间情绪,展现中国绘画的文化特性、审美特质以及精神能量;③承担起艺术传播的社会责任,提升大众对中国绘画的美学判断水平,增强审美自信。(二)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灯沈从文两年前我就住在这里,在中国公学教了一点书。仍然是这样两间小房子,前面办事后面睡觉,一个人住下来。那时正是五月间,不知为什么,住处的灯总非常容易失职。一到了晚间,或者刚刚把饭碗筷子摆上桌子,认清楚了菜蔬,灯忽然一熄,晚饭就吃不成了。我的厨子是个非常忠诚的中年人。年纪很轻的时节,就随同我的父亲到过西北、东北,去过蒙古,上过四川。他一个人又走过云南、广西。在家乡,且看守过我祖父的坟墓,很有了些年月。上年随了北伐军队过山东,在济南府眼见日本军队对于平民所施的暴行。那时他在七十一团一个连上做司务长,一个晚上被机关枪威胁,糊糊涂涂走出了团部,把一切东西全损失了。人既空手回到南京,听熟人说我在这里住,就写了个信来,说是愿意来侍候我。电灯的熄灭,在先还少许时间就恢复了光明;到后来越加不成样子,所以每次吃饭都少不了一支烛。于是这老兵,不知从什么地方又买来了一个旧灯,擦得罩子非常清洁,把灯头剪成圆形,放到我桌子上来了。从学校返回家里,坐近满是稿件和新书新杂志的桌前,很努力地把桌面匀出一点空间,放下从学校带回来的一束文章,一行一行地来过目。把一堆文章看过一小部分,看看天气有夜下来的样子。弄堂对过王寡妇家中三个年轻女儿,到了时候照例把话匣子一开,意大利情歌一唱,我忽然感到小小冤屈,什么事也不能做了。但是当我面对这煤油灯,当我在煤油灯不安定的光度下,望到那安详的和平的老兵的脸,我忘记了白日的辛苦,忘记了当前的混乱,转成为对于这个人的种种发生极大兴味了。学校工作这老兵像是漠不关心的。他最关心的是我的生活。对于我这样年龄,还不打量找寻一个太太,他比任何人都感到不平。他仿佛把责任完全放在他自己身上去,从此对于和我来往的女人,都被他所注意了。每一个来我住处的女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学生,在客人谈话中间,不待我的呼唤,总忽然见到他买了一些水果,把一个盘子装来,非常恭敬地送上。客人走去后,又装成无意识的样子,从我口中探寻这女人的一切,且窥探我的意思。那时到我住处来往次数最多的,是一个穿蓝衣服的女孩子。好像一年四季这人都穿的是蓝颜色,也只有蓝色同这女人相称。我的老管家私下里注意了这女人许多日子,他看准了这个人一切同我相合他一切同意。有一天,那个穿蓝衣的女人又来到我的住处。那时因为还没有吃晚饭,这老兵听说要招待这个女客了,显然十分高兴,走下楼去。到吃饭时,菜蔬排列到桌上,却有料不到的丰盛。不知从什么地方学得了规矩,知道了女客不吃辣子,平素最喜欢用辣子的煎鱼,也做成甜醋的味道排上桌子。把饭吃过,这老兵不待呼唤,又去把草果拿来,把茶杯倒满了,一切布置妥帖了,趑趄了好一会,才走出去。他到楼下喝酒去了。他觉得非常快乐。他的梦展开在他眼前,一个主人,一个主妇,在酒杯中,他一定还看到他的小主人。可是,真可怜,来此的朋友,是告我她的爱人W君的情形,他们在下个月过北平去,他们将在北平结婚的!无意中,这“结婚”二字,又断章取义地为那尖耳朵老战马听去,他自以为一切事果不出其所料,他相信这预兆,也非常相信这未来的事情。到女人走去,我正伏到桌子旁边,为这朋友的好消息感到喜悦,也感到一点应有的惆怅的时节,喝了稍稍过量的酒的好人,一个红红的脸在我面前晃动了。“大叔,今天你喝多了。怎么忽然有这样的好菜?客人说从没有吃过这样的菜!”本来要笑笑的他,听到这个话,样子更像猫儿了。他说:“今天我快乐!”一切事都使我哭笑两难。我不得不把一切真实,在一种极安静的态度下为他说明。他望到我,把口张大着;听完我的解释,信任了我的话。他毫不作声,那黄黄的小眼睛里,酿了满满的一泡眼泪。本来是非常强健的身体,到这时显出万分衰弱的神情了。经过这一次喜剧的排场,老兵性格完全变更了。福建方面起了战事,他要我送他点路费,说想到南京去玩玩。可是这人一去就不回来了。这就是我桌上有这样一盏灯的理由了。我欢喜这灯,经常还使用它。当我写到我所熟悉的那个世界上的一切时,当我愿意沉溺到那生活里面去时,把电灯扭熄,燃好这个灯,我的房子里一切便失去了原有的调子。我在灯光下总仿佛见到那老兵的红脸。(节选自《沈从文小说精品》)文本二: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我”的生活条件并不算好,但“我”却接受了老兵前来帮“我”管家的请求,这某种程度上与他跟“我”家的情缘有关。B.“我”会将学校工作带回家中做,而居住环境的不安静,会搅得“我”心烦意乱,正是老兵让“我”获得了内心的安定。C.老兵对“我”的关心是全面而周到的,特别是对“我”的个人问题,更是煞费苦心,一门心思地想促成“我”的婚姻大事。D.在“我”的婚事闹了乌龙后,老兵深受打击,决定离去;再次投身军旅,重操旧业,可能成为他最终的选择。(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灯在小说中起着线索的作用,它不仅串联起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让读者从中看到了特定的时代里特定的人物形象。B.小说重视细节描写,比如老兵将买来的旧灯“擦得罩子非常清洁,把灯头剪成圆形”,说明他有追求时尚美的心。C.小说重点叙写了有关蓝衣女子的事,用笔上采用误会手法,使情节带有戏剧性、趣味性,可读性大大增强。D.从文本二看,沈从文先生对小说创作是有独到理解的,显然他的“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可从《灯》中见出的。(3)文本一以“我在灯光下总仿佛见到那老兵的红脸”结尾,有何意蕴和艺术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文本二对沈从文先生“要贴到人物来写”这一深得小说学精髓之语的内涵作了解析,请据此简要赏析文本一。【解答】(1)C.“老兵对我的关心是全面而周到的”错误。从文本一第5段“学校工作这老兵像是漠不关心的。他最关心的是我的生活”可知,老兵对“我”的关心并不“全面而周到”。故选C。(2)B.“说明他有追求时尚美的心”错误。选项中所提到的老兵把买来的旧灯“擦得罩子非常清洁,把灯头剪成圆形”这一细节,只能说明他做事认真,有求美之心,不能简单地将追求美理解为追求“时尚美”。故选B。(3)①从效果上,文本一结尾句“我在灯光下总仿佛见到那老兵的红脸”,这一细节不仅是对老兵形象的定格,同时通过这一细节,文章的主题——对老兵的怀念、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也得到了强化。以“灯光下”看到“红脸”细节结尾,使读者在结尾处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耐人寻味,引人去想象老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艺术效果。②从人物上,结尾画线句中强调了“红脸”这一特点,使老兵的形象具体化,文中用了大量内容叙述了老兵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从他的那张“红脸”中,“我”可以看出他对“我”的无限关心。比如在关心“我”婚事时描写的“喝了稍稍过量的酒的好人,一个红红的脸在我面前晃动了”。“红脸”这一形象,既是老兵喝酒后的生理反应,也是他内心情感的外化。他的红脸象征着他对“我”的真诚和热情,凸显了他朴实、忠诚的性格特点。③从主旨上,文章标题是“灯”,而结尾画线句中也特意强调“在灯光下”。这是因为灯在文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老兵为“我”准备的煤油灯,不仅解决了“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成为了他与“我”之间情感的纽带。因此,灯是老兵的象征,当“我”做出扭熄电灯,点燃煤油灯灯举动时,总是会想起老兵,体现了“我”对老兵的铭心不忘,从而强化了主题。(4)①文本二指出“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文本一的核心人物是老兵,文章通过“我”的视角,详细描写了老兵的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对“我”的关心,比如他的过往,他关心“我”的眼睛而不知道从哪里买来一盏旧灯,他对“我”婚事的关心等等。而文中“我”作为次要人物,与“我”相关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老兵这一形象的。例如,“我”对老兵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老兵的形象。此外,文中简省的环境描写(如电灯熄灭、煤油灯的使用)则烘托了老兵对“我”生活的影响。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作方式,使老兵的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饱满。②文本二指出“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材料一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在“我”对老兵的亲近、体谅、感念、怀思中融注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这正是心贴人物的体现。文中“我”对老兵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亲近和体谅,也有感念和怀思。例如,“我”对老兵准备饭菜的感激,对他关心“我”婚姻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他离去后的怀念,都体现了“我”对老兵的深厚感情。作者通过“我”的视角,将自己的情感态度融入对老兵的描写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这种“心贴人物”的写作方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真实性。③文本二指出“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材料一文中,尽管“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文章的叙述语言并没有使用过于文雅或复杂的表达,而是采用了质朴浅近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与老兵的身份和性格相契合,使文章更加贴近人物的生活实际。例如,文中描写老兵为“我”准备饭菜、招待客人时,语言朴实无华,但却生动地展现了老兵的形象和性格。答案:(1)C(2)B(3)①以细节结尾,意味深长,增强艺术效果,有力地表现了人物与主题;②老兵的“红脸”是他对“我”无限关爱的诚心的体现,凸显了他的形象;③灯是老兵的象征,扭熄电灯,点燃煤油灯,体现了“我”对老兵的铭心不忘,强化主题。(4)①以刻画老兵这一主要人物为重心,次要人物“我”、简省的环境描写等都为之服务,做到了以人物为主导;②在“我”对老兵的亲近、体谅、感念、怀思中融注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这正是心贴人物的体现;③不以故事讲述者“我”这一知识分子的口吻展开叙述,而是紧扣老兵管家身份的特点,用质朴浅近的语言叙写。(三)阅读Ⅲ(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战国,赵将李牧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厚遇将士。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岁,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控弦者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节选自《百战奇略•强战》,有删改)材料二: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形,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后汉,羌胡反,寇武都。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以平叛。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兵法谓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今兵少。增灶使敌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势有不同故也。”(节选自《百战奇略•弱战》,有删改)材料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兵势》)(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选出该断句的三处对应字母序号涂黑。日击A数牛B享C士D习骑E射F谨烽火G厚遇H将士(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亡,伤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字意思相同。B.具,准备,与《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的“具”字意思不同。C.倍,加倍,与《鸿门宴》中“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不同。D.胜,尽,与《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胜”字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匈奴每次入侵抢掠,李牧的部队都退入营垒坚守,不同匈奴兵交战,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并另派他人为将。B.匈奴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故意丢弃几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领单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C.为了麻痹羌人,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进发。羌人听说后,立即集中兵力发起总攻。D.《孙子兵法》认为,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杀匈奴十万余骑。②增灶使敌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5)材料三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材料一、二中哪些内容可以证明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解答】(1)句意: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给战士以优厚待遇。“日击数牛”这一行为,是为了“享士”,即犒劳士兵,语意紧密,中间不断开,可从其后断开,故D处断开;“习骑射”是动宾结构,故F处断开;“谨烽火”是动宾结构,而且后面“厚遇将士”是另一个动宾结构,故从两句中间G处开。故选DFG。(2)A.错误。意思不同。伤亡/丢失。句意:边境上没受什么伤亡和损失。/秦国没有浪费一弓丢失一箭。B.正确。准备/通“俱”,都。句意:李牧于是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C.正确。加倍/通“背”,背叛。句意:加倍增筑锅灶。/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D.正确。尽/超过。句意:永远也听不完。/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故选A。(3)C.“羌人听说后,立即集中兵力发起总攻”错,根据原文“羌闻之,乃分抄傍县”可知,羌人没有立即集中兵力发起总攻,而是分散兵力到附近各县进行抢掠。故选C。(4)①“为”,布设、安排;“张”,展开;“击”,攻击,这里指包围。译文:李牧布设很多奇特阵型,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部队包抄匈奴军,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②“谓”,认为;“迎”,援助参战;“惮”,害怕、不敢。译文: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让敌军认为诸郡救兵来援助参战,兵力增多而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5)①“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意思是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正兵是常规的、正面的作战力量和方式,奇兵则是出其不意、变化多端的作战策略和手段。②材料一中李牧不与匈奴正面交锋,而是保存实力,但后来代替他的新将领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可见“以正合”是指新任将领与匈奴交战,却导致损失伤亡很多。“以奇胜”是后来赵王又起用李牧,“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而后单于率众而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李牧作战灵活且布设奇阵,使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③材料二中“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以平叛”,“以正合”是虞诩被任命为武都太守,率兵西行平叛。羌人拦击虞诩,他故意放话说“上书请兵,须到当发”,趁羌人到各处去抢掠,“诩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以奇胜”是虞诩通过增设锅灶和加快行军速度,让敌军不敢追击。答案:(1)DFG(2)A(3)C(4)①李牧布设很多奇特阵型,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部队包抄匈奴军,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②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让敌军认为诸郡救兵来援助参战,兵力增多而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5)①作战都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②“以正合”是指新任将领与匈奴交战,却导致损失伤亡很多。“以奇胜”是李牧作战灵活且布设奇阵,使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③“以正合”是虞诩被任命为武都太守,率兵西行平叛。“以奇胜”是虞诩通过增设锅灶和加快行军速度,让敌军不敢追击。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力强,可以伪装成兵力怯弱以诱惑敌人,敌人必定轻率前来与我交战,我便乘机出动精锐部队攻击它,敌人就一定会被我打败。诚如兵法所说:“能够打时而伪装成不能打。”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李牧常年驻守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官卖,收取的租税全部送到他的府署,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给战士以优厚待遇。并规定说:“匈奴如果入侵边境进行抢掠时,大家应立即退入营垒坚守,倘若有人胆敢捕捉匈奴兵,一律处斩不赦。”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抢掠,他的部队都退入营垒坚守,不同匈奴兵交战。像这样一连好多年,边境上没受什么伤亡和损失。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不变。于是,赵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为将。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致使边境地区无法耕种和放牧。于是,赵王又去请李牧出任边帅。李牧推称有病,闭门不出。于是赵王强行起用李牧统率边兵。赵王答应了。李牧于是到了边境,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匈奴兵来犯一无所获,但他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守边士卒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用他们打仗,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于是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会拉弓射箭的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操练,练习作战。又大规模鼓励养殖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装不胜,故意丢弃几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领单于得此消息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李牧布设很多奇阵,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单于仓皇远逃。此后十余年间,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材料二: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时,必须多设旗帜,加倍增筑锅灶,伪装成强大之势以迷惑敌人,使它无法摸清我军多少、强弱之实情,敌人就必定不敢轻易向我进攻,我便可以迅速撤离,使全军摆脱危险境地。兵法说:“兵力的强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伪装的。”东汉安帝时期,地处西北的羌族举兵反叛,寇掠武都郡。临朝执政的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之才略,升任他为武都太守而令其平定叛乱。羌人首领率众数千人,阻截虞诩于陈仓、崤谷一带。虞诩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为了麻痹羌人,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进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分兵到附近各县进行抢掠。虞诩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率兵疾速前进,日夜兼程赶路,一昼夜行进一百多里,并命令部队官兵每人各造两个锅灶。有人问道:“兵法上讲一日行军不得超过三十里,而今我们却走了百多里,这是为什么?”虞诩回答说:“敌人兵多,我军人少。我军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让敌人认为诸郡救兵来援助参战了,兵力增多而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这是由于各自所处的态势不同的缘故。”材料三: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使它穷尽呢!(四)阅读Ⅳ(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杨明叔①•其一黄庭坚鱼去游濠上,鸮来止坐隅②。吉凶终我在,忧乐与生俱。决定不是物,方名大丈夫。今观由也果,老子欲乘桴③。【注】①杨明叔是黄庭坚的弟子。②这一联用了两个典故:用庄子濠梁之辩的典故,表达自得其乐之情;用贾谊《鹏鸟赋》的典故,表达抑郁的心情。③《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弟子子路,名仲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二句通过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状态:一乐一忧。B.三四句紧接着一二句具体内容,直接论述吉凶忧乐的状态都因“我”而生。C.五六句继续紧接着上面诗句直接议论,意思是能不受外物影响才是大丈夫。D.七八句意思是,现今看到世界的种种缘由,打算像孔子一样“乘桴浮海”。(2)这首诗既有对弟子的告诫,也有对学生的表彰和信任。请结合诗句分析。【解答】(1)D.“现今看到世界的种种缘由”错,七八句的“由”是子路的名字,而非缘由。故选:D。(2)①诗歌首联,诗人借庄子濠梁之辩和贾谊《鹏鸟赋》这两个典故,表明生活中既有如庄子观鱼般的乐事,也会有像贾谊见鸮般的忧事;诗歌的颔联,“吉凶终我在,忧乐与生俱”进一步阐述吉凶、忧乐都是人生的常态。诗人通过前两联告诫弟子杨明叔,要追求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态度,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不要被外在的吉凶、忧乐所左右。②“今观由也果”一句,将杨明叔与孔子的弟子子路相提并论,诗人借此表彰弟子杨明叔具有和子路一样果敢的品质,希望弟子在生活中要保持坚定,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扰,从侧面暗示了弟子要达观,积极向上。③诗歌尾联“老子欲乘桴”,化用《论语•公冶长》中的典故,孔子在感慨自己的道不能在世间推行时,想到了要乘筏浮于海上,他认为子路会跟随自己远行。黄庭坚借用此典,表达出自己愿意像孔子信任子路一样,信任杨明叔,相信杨明叔会如同子路对孔子那样,陪伴在自己身边。答案:(1)D(2)①告诫弟子杨明叔要追求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态度。②表彰弟子杨明叔具有和子路一样果敢的品质,也暗示弟子的达观。③最后表达自己愿意像孔子信任子路一样,信任杨明叔陪自己远行。赏析:这首诗通过用典和议论,展现了黄庭坚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前两句以“鱼游濠上”和“鸮止坐隅”的典故,含蓄表达了一乐一忧的人生状态。三四句直接论述吉凶忧乐皆由“我”而生,强调自我主宰。五六句进一步指出,不受外物影响方为大丈夫。末两句借用孔子“乘桴浮海”的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全诗既有对弟子的告诫,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与期望。(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延安之旅中,房老师使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两句话,提醒大学生不要惧怕艰辛奋斗,不要过分沉迷享乐。(2)小慧和家人傍晚漫步到江边,看到月光泼洒江面,流水环绕花从。她欣喜地对家人说:“这不就是古诗《春江花月夜》中写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吗?”(3)唐代诗人描摹乐声时,常常假托自然界中的声音,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就以飞禽之声写乐师演奏之音。【解答】故答案为:(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逸、豫)(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宛、霰)(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莺、幽)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睡眠决定着白天的精神和工作效率,温柔呵护着人们的健康。①一旦睡眠缺乏,人会明显出现精神涣散、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反应能力下降等负面影响。②神经科学家麦肯•内德加德发现大脑有一套排污系统。③大脑在睡觉时,该系统将清醒时产生的毒素蛋白排出去。④其中平时充斥在大脑周围以及脊髓中的脑脊波扮演着“清洗剂”的角色。⑤在清洗过程中,大脑会随着脑脊液排出有重要负面影响的一种蛋白——β﹣淀粉蛋白。这一蛋白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内德加德的发现激起了其他科学家的兴趣,神经科学家劳拉•路易斯也验证了内德加德的结论。在研究中,路易斯在人类的大脑中观测到了脑脊液反复清洗大脑的过程,并且她还发现这一过程和睡眠节律是A的。睡眠过程总是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的。当我们入睡时,通常由浅层的慢波睡眠开始,然后进入深度的慢波睡眠,(甲)。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多次执行这种B的循环,并且在每个新循环开始之前以及即将醒来时进行快速眼动睡眠。当我们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脑脊液经特定脑区过滤后周期性地进入大脑,并且环绕整个大脑流动。脑脊液到达脑部最上侧时,会渗透进脑壁细胞的小动脉之间,充斥脑组织间隙与其中的液体进行混合。这一过程会伴随着有节律的慢波脑电波刺激神经调节信号,促进脑中毒素蛋白的排出。根据这一结果,许多神经疾病的机理似乎就能够说得通了。路易斯解释道:“慢波脑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在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中衰减得更加厉害。”因此,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疾病患者往往都会缺乏优质的慢波睡眠,(乙),最终病情也会变得更加严重。现在,这项实验已经让科学家找到了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之间的联系。(1)请仿照第一段开头画波浪线语句的修辞手法,以“风”为主体,拟写一个句子。要求:修辞准确,语意完整,表达流畅。(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5)对于文中加点词语“被认为”“似乎”,有人说可以删去。你同意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