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主题升级练(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留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鸦片斗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这说明()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救济B.鸦片斗争失败具有必定性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D.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答案:C解析:民众卖东西给英军,是出于获利,并非救济,解除A项。材料中民众的看法是鸦片斗争失败的缘由之一,但不能因此得出鸦片斗争失败具有必定性,解除B项;英军是外敌、外族,清政府是国家政府,清军是中国军队,从材料可知,民众在清军与英军作战时,不把自己当作清朝一方,而是置身事外,这说明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民众对鸦片斗争的漠不关切看法,但没有体现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上,解除D项。2.(2024山东济南模拟)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嘱咐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A.抗拒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实行实际行动学习西方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林则徐只是将与英国的斗争称之为剿匪,认为中英之间只是军事上的差距,这明显是天朝上国的心态,故选B项。在林则徐眼中,与英国的斗争还不能上升到反侵略的地位,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如何与西方进行外交的问题,解除C项;材料说明林则徐在观念上意识到了中西之间的某些差距,但却并未上升到主动实行实际的行动来学习西方的程度,故才会有八字要言中的“胆壮心齐”之一说,这也是很多守旧派坚决排外、认为战败纯属意外的重要理由之一,解除D项。3.(2024河南郑州三模)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主见,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调。该主见()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B.肯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C.为戊戌变法供应了理论基础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这一时期冯桂芬的思想仍属于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见“通上下之情”和学习西方实现“君民不隔(统治者与人民要有沟通互动)”,这在肯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故B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为戊戌变法供应理论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主见只是有西方的“民权”色调,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4.(2024湖南长沙高三二模)甲午战前,谈论西学普遍为人所不屑,有谈论者甚至被视为汉奸。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扬新学。国人对西学转变看法的主要缘由是()A.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变更B.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满C.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D.此前的近代化效果有限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描述了甲午斗争前后国人对西学看法的转变,由不屑到纷纷宣扬,并没有表现出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变更,故A项错误;甲午战败,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清政府仍旧维护专制制度,不思进取,引起了国人的不满。进步人士纷纷宣扬新学,成立学会,印制图书,宣扬西学,进而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了甲午斗争前后国人对西学看法的转变,并没有体现出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描述了甲午斗争前后国人对西学看法的转变,并没有体现出近代化的效果,故D项错误。5.(2024黑龙江大庆模拟)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A.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B.指明白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C.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D.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可以得出严复、胡适等人的言论促进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故选A项。6.(2024山东菏泽一模)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康有为认为新学是伪经,旨在为变法制造舆论,体现了学术为政治服务,故选C项;这一做法不是为了学术上的考证辨伪,解除A项;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历史实际,解除B项;动摇儒学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D项说法错误。7.(2024四川成都高三二模)1915年,中国有学者论道:“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此论()A.主见完全照搬欧美政治制度B.意在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C.逆历史潮流遭先进人士抨击D.反映了民众实现民族富强的迫切愿望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到,该学者倾向于君主制,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可知,这属于逆历史潮流的观点,C项正确;A项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解除;材料主要说明君主制的优势,并非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解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的迫切愿望,因此D项错误。8.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言论所指理应是政治意义上、代表着封闭意识和僵死单一思维的‘孔教’,而非文化意义上的‘孔学’和孔子本人”。上述观点表明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并不反对孔子的儒家学说B.把反对孔教作为根本目标C.把孔教与孔子本人区分开来D.并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政治意义上、代表着封闭意识和僵死单一思维的‘孔教’”可知,新文化运动反对孔子儒家学说的某些方面,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B项错误;C项本身正确,但只是现象;新文化运动把孔教、孔学与孔子本人区分开来,表明其并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项正确。9.(2024黑龙江大庆模拟)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这表明蔡元培()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C.不赞成探讨西方学术D.主见将中西文化融合探讨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可知,这体现了蔡元培将中西文化融合探讨的学术主见,故D项正确。10.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究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之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不是很多,但是五四运动以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特别多,而马克思主义在里面占很大的内容。出现这样的变更,主要就是由于时局变更所引发的,故选D项。11.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谈道:“那时(指共产党成立初期)当共产党创建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的确驾驭了进入年轻人头脑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在打动年轻人方面,没有多少影响,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则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留意把握中国的国情C.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 D.制定了国共合作纲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帝国主义”词汇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召开的中共二大上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该纲领是结合中国当时的详细国情提出的,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受影响的主要是“年轻人”即青年学问分子,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国共合作纲领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D项错误。12.(2024山东济宁一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就要向俄国学习。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A.奇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C.亲密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可知,孙中山的观点奇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故A项正确。两大主义体现的是孙中山对中俄革命理论的观点,不是对两国的革命道路的相识,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大理论的相同之处,不是不同之处,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对苏联革命思想的认同,不是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D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7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13.(2024浙江温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法律应当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当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财宝、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终,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当从全部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欧洲立法之精义,发于孟德斯鸠,所谓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是也。……采纳外国宪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行抛弃。中国相传考试之弊,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是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见以考试、纠察之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原则或内涵。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说明其精神实质在18、19世纪美国与法国宪法实践中的体现。(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孙中山政治主见的创新之处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3分)参考答案:(1)原则:法律要与一国的自然形态、生活习俗、政治制度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相适应;法律制定必需与本土的详细国情相结合。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汲取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制定了适合美国国情的联邦制原则;法国1875年宪法,用妥协的方式实现了共和制,适应了当时法国传统势力与民主势力势均力敌的国情。(2)特点:立足国情、继承传统、兼收并蓄、开拓创新。创新:继承了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和中国古代制度的优点,进一步把三权分立扩展到五权分立,把监察权与考试权从三权中分别出来。评价:借鉴西方文明理论的同时,留意同中国古代文明的优点相结合;局限性:对中国当时实现民主政治的环境相识不充分,政治主见具有肯定的志向化成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提炼、归纳即可;其次小问要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的相关学问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孙中山先生政治思想与西方孟德斯鸠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联系上进行概括;其次小问结合材料信息“五权宪法”进行回答。评价时可从主动和局限两个方面思索。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语文教科书的演化时期项目1908年吴曾祺版1935年叶圣陶版2013年人教版语体白话文086120文言文7045860作者性别男267108166女0317核心思想以“八条目”修身为主,“八条目”指的是《高校》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民国“新修身”为主,包括孝道、兄弟、慈幼、公益、遵守法律律、服兵役、纳税等以新时代“素养教化”为主——摘编自吴婷婷《百年语文教科书选文文化分析》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语文教科书演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说明。(要求:从不同角度提取信息,说明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一:信息:语文教科书中白话文篇目增多,文言文篇目削减。说明:中华民国成立以来,特殊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了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白话文越来越流行。示例二:信息:语文教科书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