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年强基】一文掌握:胸中有数万甲兵的范仲淹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说: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比帕特里克早七百年的中国人就表达过类似的说法——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说这句话的人,这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一个低级官员家里。父亲范墉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的母亲谢夫人不是正妻,身为妾室的她被想要独吞家产的正妻赶出了家门。母子俩孤苦无依,为了生活下去,谢夫人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给了一个叫朱文翰的人。朱文翰也是个低级官员,曾经担任过长山等地的知县,来到朱家的范仲淹就有了个新的名字,叫朱说。朱文翰虽然是个官员,但可能是因为家里人多吧,生活也不是非常宽裕,所以小时候的范仲淹生活也是挺艰难的,学习认真的他给我们留下了“划粥断齑”的故事。(范仲淹)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说范仲淹和一个姓刘的人在长白山上的寺庙里读书,每天煮一锅小米粥,煮好了之后也不吃,放到第二天早上等粥凝固了之后,用刀分成四块,早上晚上各取两块,然后切十几根腌好的菜,弄点醋加点盐,然后放在锅里热一热,就是他每天的饭了。这样的生活他一过就是三年。范仲淹就这样在朱家长大。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看到家里的兄弟总是浪费钱财,就多次劝他们要节约一点,兄弟们不高兴了,就说:“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范仲淹听了这句话就愣住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有人告诉他说:“你本来是苏州范家的孩子,你的母亲谢夫人是带着你嫁到了朱家。”知道了自己身世的范仲淹深有感触,决定发愤自立,收拾东西就离开了家,准备到当时北宋的南京应天府去读书。谢夫人听到消息后连忙派人去追范仲淹,追上之后,范仲淹对来人说了自己离开家的原因,并且约定十年之内自己一定会考中进士,回来接母亲。(范)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五年苦读,学业大成。应天府书院是当时很好的学校,范仲淹在这里学习了五年时间。在这五年里,他昼夜苦读,晚上睡觉从来没有脱过衣服。夜里读书的时候困了累了,就用冷水洗洗脸,让自己清醒。他经济条件不好,有时候连粥都吃不饱,就早饭不吃,等到下午两三点钟再吃饭。生活的艰苦并没有让范仲淹受到打击,感到自卑,他胸怀大志,曾经说自己的一生,“一愿为宰相,二愿为良医”,无论如何都要为天下百姓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的刻苦学习让范仲淹学业大成,在二十七岁的时候,顺利地考中了进士,这时候他可以完成自己的两个愿望了:一是把母亲接来,自己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二是认祖归宗,重回范家。据说一开始范家人不同意范仲淹回归范氏家族,担心他是要分家产,直到范仲淹声明不要家产,他们才同意。范仲淹因为仰慕南朝时期的才子江淹,给自己起名范仲淹,从此再也不用叫朱说了。当然,考中进士的范仲淹,从此也走上了仕途。范仲淹从从九品的广德军司理参军事开始做起,擢升为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等职位,他工作认真,一心为民,政绩突出,后来又被提升为兴化知县。在这里,他主持修筑海塘,使当地百姓免受水患的侵害,为民造福。后来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他回家为母守孝,在此期间,被晏殊聘请为应天府学的主管,发生了下面的故事:(范)公丁母忧,寓居南都,晏丞相殊请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xiòng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妄对。则取书问之,不能对,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范仲淹在主管府学的时候,常常住在学校里,他制定了规章制度,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晚上他要考核学生,至于每天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睡觉吃饭,都有规定的时间。他经常偷偷地到学生宿舍里查看情况,看见有先睡觉的学生就把他叫起来教育一番,学生骗他说刚刚学习太累了,自己是暂且靠在枕头上休息一下。范仲淹就问他你没睡觉时看的什么书?学生就乱说一本。范仲淹就把那本书拿过来问他问题,要是回答不上来,就惩罚。范仲淹还经常出题考学生作文,不过每次都自己先写一篇,试试题目的难易度。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的学子们纷纷来应天府学学习,后来他的学生里出了很多名人。守孝结束后,晏殊推荐范仲淹到京城任职,他又顺利通过考试,被任命为秘阁校理,成为了一名京官。这时候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宋仁宗登基做皇帝的时候只有12岁,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掌握朝廷大权。范仲淹来到京城的时候,宋仁宗已经18岁,按道理来说应该亲政,刘太后要还政于帝退休了。可刘太后不愿意放弃手上的权力,不愿意让皇上亲政,范仲淹看到这种情况,立刻递上奏折,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这是刘太后垂帘听政以来第一个要求其还政的奏疏,范仲淹的勇气和胆量令人瞠目结舌。好在当时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范仲淹的奏折虽然惹得刘太后不高兴,但朝廷也没有惩罚他,只是范仲淹在京城也难以立足了,于是就主动要求离开京都,到外地做官。皇帝下旨,让他担任河中府通判。过了两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京城,任职右司谏。右司谏是专职言官,专门从事讨论朝政得失的工作,负责给皇帝和朝廷提供批评或建设性意见。这个职位责任重大,往往都是有皇帝非常信任的人或者声誉好的人才能担任,也就是说,范仲淹这时候成为了宋仁宗信任的人了。不过没过多久,范仲淹又被贬出了京城,这次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宋仁宗不喜欢自己的皇后,想要废掉她,让自己喜欢的人做皇后,这时候范仲淹又出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了,他明确反对皇上这样做。皇上一生气,就把他贬出了京城,让他到浙江的睦州担任知州。睦州管理着风景优美的桐庐、建德等地,又靠近杭州,所以来到这里做官,对范仲淹来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闲暇之余,范仲淹游山玩水,写诗写文章。比如咱们熟悉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再比如著名的散文《严先生祠堂记》: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hēng,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nuò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先生祠堂记》和他作于晚年的《岳阳楼记》,前后辉映,为范仲淹散文创作中之杰出代表作。不过范仲淹在这里只待了半年时间,就又被调到苏州担任知州了,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苏州是著名的水乡,但这个时候却经常发生水灾,让百姓遭殃,于是范仲淹到了苏州就开始召集人员,治理水患,很快就有了很大成效。另外,范仲淹在苏州的另一个功绩就是兴建学校,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范文正尝得一宅基,堪舆家相之曰:“此当世出卿相。”公曰:“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即捐其地建学舍,苏州府学是也。因为苏州是范仲淹的老家,所以来到这里之后范仲淹就买了一块宅基地,想要建造房子在这里安家。有一位风水先生看了这块地之后,告诉范仲淹说:“这里风水很好,居住在这里的人后代可以世世代代出大官。”范仲淹说:“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的话,我不敢让这块土地只属于我们一家所有。”于是无私的他就把自己的宅基地捐献出来建造学校,这就是后来的苏州府学(旧址在现在的苏州文庙),它逐渐成为了宋朝东南地区最大的学校,为当地培养了很多的人才。范仲淹在苏州的政绩突出,皇上知道后提升他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因为百姓不希望他离开,所以皇上就让他继续在苏州担任知州。但像范仲淹这样的人才终归是要回到朝廷任职的,后来他回到京城,担任判国子监。判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长官,职责就是培养教育人才,这倒是很符合范仲淹的想法。回到朝廷的范仲淹不改自己直言进谏的禀性,很快就因为口直心快敢于直言而得罪了丞相吕夷简等人,再次被贬到饶州任职,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段时间,范仲淹写了一篇《灵乌赋》,表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无所畏惧态度,这也是范仲淹立朝为官的一生准则。此后,范仲淹相继在润州、越州等地担任知州。直到后来西夏的崛起改变了范仲淹的人生道路。西夏位于宋朝的西北边境,是由党项族人建立的国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在唐朝末年率部参加平定黄巢起义的战争,因功被唐朝授予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统治着包括现在陕西北部与内蒙伊克昭盟南部的广大地区。起初,世代相传的西夏并没有对北宋造成太大的威胁,1005年,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承认西夏首领李德明占有银、夏、灵诸州的既成事实,封其为西平王,授定难军节度使,每年还赐给他大量钱财。李德明同时也接受辽国的册封,称大夏国王,在宋辽之间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李德明去世后,元昊继承西夏国王位。元昊有雄心大略,他不愿意继续臣属宋朝,追求与宋朝分庭抗礼的对等国家地位。继位之后,他励精图治,增强民族凝聚力,创制西夏文字,模仿中原王朝政治体制、逐步完善国家机器,使国家实力逐步强大。经过数年的周密准备,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在这期间,西夏开始了一系列扩张领土的对外战争,西夏和北宋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因此爆发。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又有自己陈桥驿黄袍加身的经验,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一直贯彻实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这虽然让皇帝大权在握,但因此带来了军事力量薄弱和边塞防卫松弛的严重后果。史书记载,在北宋与西夏的边境地区,宋朝军队的军事训练荒废已久,将军和士兵连基本的军事素养都不具备。有的将士,甚至不能披戴盔甲、上马奔驰。或者有些将士还能够骑上战马、拉开挽弓、做出射箭动作,也只能望空发箭、射出一二十步的距离。以这样的军队去对抗强大的外敌,其结果可想而知。但北宋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还觉得自己很厉害,元昊称帝的第二个月,宋朝就下令边境地区禁绝与西夏互市;削夺元昊的一切官爵,撤销所赐国姓,并且对西夏实施经济制裁,同时派范雍积极备战。结果双方开战,北宋战败。于是有人向朝廷推荐了范仲淹,皇上任命他知永兴军,随后又任命他为陕西都转运使,范仲淹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都转运使掌管一路(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相当于后来的省。)的财政大权,兼管监察管辖区内各级官员。朝廷最初是期望范仲淹负责西北军事战争的一切后勤财政工作,可范仲淹接到任命后,积极调查前线形势,视野并不局限于后勤财政方面。他从全局观念出发,迅速向朝廷提出了应对西夏战争的战略方针。范仲淹反对立即大举进攻西夏,而是主张积极防御,伺机反攻。因为当时西夏军队的作战能力远远超过宋军,所以“积极防御”的策略,切合宋、夏双方的实际情况,是北宋当时在西北前线可以采用的最为恰当的战略措施。随后范仲淹又主动要求兼知延州,朝廷欣然同意,鄜延路政权、军权、财权集中到范仲淹一人手中。这让范仲淹能够顺利贯彻自己提出的积极防御的战略,这种战略方针归纳起来就是:步步为营,进逼西夏。据说西夏人有这样的说法:“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就是说:再也不能打延州的主意了,范仲淹胸中就有数万大军。大范,指范雍;小范,指范仲淹。可见西夏人对范仲淹的敬畏之心。就在一切都在向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又让范仲淹被贬官了。事情是这样的:范仲淹始终坚持与西夏交往必须军事、外交并重的方针,军事上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外交上寻求两国和解的途径。西夏国王元昊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信中语气骄横傲慢,有许多对宋朝皇帝不恭敬的言语。范仲淹从顾全大国体面和皇帝尊严的角度出发,抄录下副本后,当着使者面焚烧来信,仅将信末求和的一些言辞,上报朝廷。范仲淹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做法,违背了专制时代“人臣无外交”的原则,在朝廷引发相当大的争议。副宰相宋庠甚至提出将范仲淹斩首。最终朝中争论的结果是范仲淹被降为户部员外郎,改知耀州。不过因为战争需要,很快朝廷又恢复了他的官职,并让他担任环庆路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让他与韩琦负责处理边疆与西夏的紧急军情。在庆州,范仲淹和周边的羌族部落搞好关系,这些部落原来或明或暗都是依附西夏的,有的甚至与西夏暗中约定,西夏大军来到之后他们就作为当地的向导。现在他们为宋朝所用,削弱了西夏力量。范仲淹对士兵的具体困难,也关切备至。当时北宋与西夏作战屡屡失败,为了防止士兵逃离部队,朝廷要求在士兵脸上刻字涂墨做记号。范仲淹下令改刺手臂,非战争时期多数时间都可以回家务农。等到与西夏战争结束之后,只有环庆路的士兵可以归家耕种,其他地方已经被脸上刺字的士兵只能永远留在军队。当地百姓因此也对范仲淹感激不尽。只有像范仲淹这样设身处地为将士着想,才能得军心、鼓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范仲淹每到一地,总是能迅速整顿军队、调整防线、制定作战方案,保一方平安,其军事才干也令人赞叹不绝。在范仲淹的主持下,西北军情渐趋稳定。西北前线百姓因此编出了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后来北宋和西夏议和,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协议规定:元昊削去帝号,向北宋称臣,宋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双方恢复贸易,但不开放盐禁;宋朝赐西夏“岁币”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其他节日和元昊生日再赐银二万两、银器二千两、绢帛等二万三千匹、茶一万斤,共计二十五万五千。范仲淹守边期间,还留下一首词,叫《渔家傲》,脍炙人口。【诗歌详解请点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写了广漠萧瑟的塞外景象、艰苦孤寂的边塞生活、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报国立功之志。沉郁苍凉的风格,是后来豪放词的源头。此时的范仲淹和韩琦声名鹊起,宋仁宗下旨把他们调到中央,出任枢密副使。枢密副使是枢密院副长官,辅佐枢密使掌管军政。随后皇上又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北宋的参知政事,是副宰相,负责辅佐宰相治理国家。但北宋的参知政事往往成为宰辅机构中的主要决策者,宰相反而成为其附庸,也就是说,参知政事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范仲淹庆历三年(1043)八月官拜参知政事,五年正月罢职,任职一年零五个月。在职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但这次改革很快就失败了。在以“人治”为特征的专制社会,要求变革官僚阶层,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这与社会根本性制度相矛盾冲突,失败是必然的。范仲淹个人品行、政治品格、道德修养、能力才干,都无可挑剔,反对他的人就以“荐引朋党”的罪名攻击范仲淹,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京城,朝廷派遣范仲淹为陕西、河东路宣抚使,再度前往西北前线。这时候因为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官的人里,有一个叫滕宗谅的人。滕宗谅,字子京,和范仲淹同年进士及第。滕宗谅和范仲淹志趣相投,是终身好友,从最初的泰州到后来的西北边疆,滕宗谅始终支持范仲淹,自己也是政绩卓著。滕宗谅曾经在西北前线的泾州任职,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使当地紧张形势得以好转。范仲淹非常赞赏滕宗谅,朝廷调整西北防线时,范仲淹就推荐滕宗谅取代自己的位置,镇守在西北的庆州。庆历新政开始后,朝廷中有人翻出旧账,指责滕宗谅在泾州任职期间挥霍公使钱十六万缗,将滕宗谅贬为凤翔知府。事实上,滕宗谅只使用了三千缗。虽然包括范仲淹、欧阳修在内的很多人都为他辩护,但最终宋仁宗还是把滕宗谅贬谪到岳州任职。在岳州,滕宗谅重新修建了岳阳楼。他修建岳阳楼,既不用公款,也不从民间敛集资金,而是通告当地百姓,有欠官府旧债不能偿还的人,自愿捐献,消抵债务。结果,民间捐献踊跃,修建岳阳楼绰绰有余。岳阳楼建成之后,滕宗谅决定请范仲淹写一篇文章来纪念这件事。离开朝廷之后,反对范仲淹的人并没有放过他,而是想方设法打击他,排挤他,范仲淹很快被罢去参知政事职务,改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随后又罢免范仲淹陕西四路安抚使之职,改知邓州。在邓州期间,范仲淹应滕宗谅之请,写下了《岳阳楼记》。【文章详解请点击】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轨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 2024年份第2季度装修合同窗台外沿防水斜坡施工标准争议
- DB14T 1666-2024肉羊中兽药保健技术规程
- 开展校园教研活动总结
- 物业个人工作总结
- 车间工程劳务大清包施工合同
- 沈阳市种子买卖合同
- 2025年黔南货运从业资格证好考吗
- 2025年迪庆c1货运上岗证模拟考试
- 疫情防控家长培训会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四年级下册《生活·生命.安全》全册教案
- 2024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专项练习题含答案(a卷)
- 2025年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分享课件
- 打开“心”世界与“压力”和解-2025年春季学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班会课件
- (2025)汽车驾照考试科目一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高清版)DB36∕T 1324-2020 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
- 2025年浙江杭州地铁运营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学影像专业外语测试试卷
- 2025山西晋城市城区城市建设投资经营限公司招聘1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