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一 11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_第1页
苏教版选修一 11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_第2页
苏教版选修一 11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_第3页
苏教版选修一 11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_第4页
苏教版选修一 11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选修一11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包括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原则和方法。掌握无菌技术,理解其在微生物培养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了解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如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掌握某种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操作流程,并能分析实验结果。2.能力目标通过培养基的配制和无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统计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微生物培养技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认识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基的配制和无菌技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方法,特别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原理和操作。某种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2.教学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细节和关键要点。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技巧,确保获得单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中平板上菌落数的计数原则和误差分析。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2.演示法:通过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培养基配制、无菌技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等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利用酵母菌酿酒、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利用青霉素生产抗生素等,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是如何培养和应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二)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15分钟)1.培养基讲解培养基的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介绍培养基的种类:根据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根据用途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阐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pH适宜。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例,讲解培养基的配制方法: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2.无菌技术强调无菌技术的概念: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技术。介绍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无菌技术的具体操作,如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灼烧灭菌、酒精消毒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灭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要点。

(三)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20分钟)1.平板划线法讲解平板划线法的原理: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就可以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教师进行平板划线法的演示操作,边操作边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将试管口通过火焰。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通过火焰,并塞上棉塞。在火焰旁将沾有菌液的接种环迅速伸到培养基的表面,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注意不要划破培养基。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平板划线法的模拟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2.稀释涂布平板法讲解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原理: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教师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演示操作,边操作边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准备不同浓度的菌液:取若干支无菌试管,分别加入9mL无菌水,然后用移液管吸取1mL菌液加入到第一支试管中,充分混匀后,从第一支试管中吸取1mL菌液加入到第二支试管中,依此类推,制成10⁻¹、10⁻²、10⁻³、10⁻⁴、10⁻⁵、10⁻⁶等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涂布平板: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取少量菌液(不超过0.1mL),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注意不要划破培养基。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模拟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无菌操作和梯度稀释的准确性。

(四)微生物数量的测定(15分钟)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讲解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原理:利用特定的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介绍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上面有四条槽和两个平台,中间被划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又被划分为16个中方格或25个中方格。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³。在计数时,先将菌液稀释一定倍数,然后将稀释后的菌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菌数,再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样品中的菌数。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过程,让学生了解其操作要点。2.稀释涂布平板法再次强调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讲解菌落数的计数原则: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每个稀释度下应至少涂布3个平板,取其平均值。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平板上的菌落数计算样品中的活菌数:例如,某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⁵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324,则每克样品中的活菌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代入数据可得:每克样品中的活菌数=(324÷0.1)×10⁵=3.24×10⁸个。组织学生讨论两种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的优缺点,让学生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

(五)某种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实验(20分钟)1.实验设计提出问题:以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出尿素分解菌,并对其进行计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预期结果等。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完善实验方案。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按照完善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土壤取样、制备培养基、无菌操作、接种、培养、观察记录等环节。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3.结果分析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如平板上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平板上的菌落数计算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数量,并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相符。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如稀释倍数不准确、涂布不均匀、培养基污染等,并思考如何改进实验。

(六)课堂小结(5分钟)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方法以及某种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等。2.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再次明确培养基配制、无菌技术、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微生物数量测定等知识点的关键要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

(七)课后作业(5分钟)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设计一个实验,从水果表面分离酵母菌,并对其进行计数。要求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和实践操作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和实践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