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现阶段,人们饮食观念及生活品质方面的转变,推动社会对畜牧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紫花苜蓿作为一种主栽牧草品种,具有一定经济、生态价值,通过将其作为饲料,可以有效强化动物生产性能。紫花苜蓿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具备良好适口性,可以直接改善畜产品实际品质。对此,本文针对紫花苜蓿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展开分析,结合紫花苜蓿植物学特性及整体价值,深入研究相关栽培技术,以此提高种植质量与产量,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紫花苜蓿;田间杂草管理;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紫花苜蓿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种植期间,根茎较为发达,作为养殖活动所需的主要优质蛋白,实际种植面积与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在种植期间,由于部分人员或者单位缺乏相关种植经验,紫花苜蓿生长缓慢,甚至会产生缺苗、死苗现象。对此,种植人员应综合考量紫花苜蓿的植物学特性,优化栽培管理方案,结合选地、整地、选种、播种、灌溉施肥、杂草管理等多项环节,加大细节管控力度,提升整体使用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生态利益的双重提升。1紫花苜蓿价值与特性分析1.1紫花苜蓿价值分析紫花苜蓿具有一定饲用价值,对养殖活动而言,其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内部粗蛋白质含量能够达到20%~22%,并且具备丰富的维生素,可以良好改善养殖产品品质。与现代化饲料相比,对其合理运用可以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对于肉牛、山羊养殖具有一定优势,在良好提高平均日增重的情况下,增加经济效益。紫花苜蓿含有一定微量元素,将其运用到养殖活动中,可增强动物生产性能。紫花苜蓿内部含有皂苷、黄酮等物质,以饲料形式实施加工,能够强化动物自身免疫力,使其增强自身抗氧化能力,为养殖人员经济收益提供保障。同时,除了养殖业,可将紫花苜蓿作为绿肥应用于水稻种植工作中。紫花苜蓿的现蕾期与水稻插秧期一致,在种植期间,对稻田施加紫花苜蓿,可以加快水稻幼苗生长速度。另外,由于其属于多年生植物,生长期间地面覆盖面积较大,根茎发达的情况下,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透水性,实现土壤有机改良。1.2紫花苜蓿植物学特性紫花苜蓿在我国种植历史较为悠久,其具有一定培肥改土效果。在种植期间,自身根系较为发达,与其他植物相比,入土较深。数据显示,其幼株在生长期间的根系能够达到2.7m,在后续生长过程中,如果发育情况良好,主根甚至会深入地下10m。同时,紫花苜蓿根的上部分属于根茎,在生长至2~3年时,实际直径能够达到1~3.5cm,年份越大直径相应越大,部分多年生植物甚至会达到5cm。即使在干旱地区,主根同样能够持续向下扎根,可达到15.20cm。紫花苜蓿正常状态下,茎长能够达到60~120cm,不同品种的茎秆形状不同,主要包括开展、直立等。通常情况下,紫花苜蓿开花期相差较大,不同品种实际早晚可能会相差一个月,种植人员可综合考量这一特点,合理安排种植计划。紫花苜蓿作为一种异花授粉作物,在种植期间,需优化生长环境,为其顺利授粉提供条件[1]。2紫花苜蓿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分析2.1选地并整地在种植紫花苜蓿期间,由于其具备一定适应能力,种植人员可结合实际特点,做好种植区域选择工作。紫花苜蓿具备不耐强酸的特点,且一旦土壤含盐量较高,大于0.3%则不利于其健康生长,对此,种植人员需优先选择土壤pH为6.5~8的地块。确保所选区域排水性良好、土层深厚、地面平整。同时,紫花苜蓿种子具有细小性,在种植期间,其生长幼芽强度较弱,无法实现顺利顶土,因此,应选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区域,以中性砂壤或壤土最佳,以便提升紫花苜蓿抗性,实现科学种植。另外,为避免雨季产生积水现象,可选择地势较高的区域,并结合实际需求,合理建设排水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备相关排水设备。在选择好种植区域之后,应做好深松整地工作。由于紫花苜蓿属于多年生饲草,在播种之前,应积极对种植区域实施深耕,以此提高种植成功概率。通常情况下,应将翻耕深度控制在25cm,采取轮作方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为有效消灭土壤中的虫卵及各种病菌,应将翻耕之后的土壤耙平,提高内部通透性,使其全面接收光照,提升种植质量。在整地期间,种植人员可施加底肥,增加土壤肥力。采取农家肥、复合肥相结合的方式,混合过磷酸钙进行整地,为紫花苜蓿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在这期间,如果土壤含水量较低,存在板结现象,可对其进行灌溉,重复耙平、镇压等操作,确保土壤细碎,综合提升土壤墒情[2]。2.2选种并处理优质品种作为紫花苜蓿高质量生长的首要条件,种植人员应优先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品种,如陇东苜蓿。在选择栽种品种的过程中,应综合考量种植区域土地特点,结合气候状况,选择抗旱、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同时,在种植期间,应注重抗逆性状,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分析不同品种实际产量、再生速度、返青时间等因素,增强品种选择适配性。如果品种休眠级别较高,则不利于抗寒效果,通常情况下,以休眠级3~5的品种为主。现阶段,紫花苜蓿的需求量持续上升,市面上的品种多样,10%~20%的种子难以保证其质量。因此,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应积极做好引种试验工作,将颗粒饱满、无虫害种子挑选出来之后,对其持续晾晒2~3天,提高吸水能力的同时,有效打破休眠期。为提高发芽率,可选用温水对其浸泡一小时,实际温度控制在50~55℃,在晾晒完毕之后,可将其全部放置在湿纱布上,持续保持纱布的湿润性,确保实际出芽率达到90%之后方能播种。另外,为加强播种质量,可选用根瘤菌剂对其拌种,以此实现科学种植。2.3播种技术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应先测定种子纯度,确保其达到90%以上。由于紫花苜蓿生长质量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具有一定关系,需要相关人员做好准备工作。正常、健康的紫花苜蓿种子实际硬实率较高,为使其达到种皮粗糙的状态,应选用砂石对其反复摩擦,并确保其不能破碎。针对播种方式而言,主要包括条播、撒播等方式,种植人员可结合实际需求,选择针对性种植技术[3]。在应用条播技术期间,为增强通风效果,扩大光照面积,需严格控制播种行距与播种量。一般情况下,应将行距控制在20~30cm,实际播种量为15.0~22.5kg/hm2,有效增加紫花苜蓿营养物质含量,综合提升种植产量与品质。同时,紫花苜蓿的种植对于播种时间要求较低,在春、夏、秋等季节均可实施播种,实际播期幅度较宽。种植人员往往在7~8月展开种植,该时期光照较为充足,在温度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雨水极为丰沛,能够满足紫花苜蓿生长需求,提高成活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根瘤菌拌种,则应采取随拌随播的方式,避免受到阳光直射,影响药剂效果。2.4灌溉与施肥紫花苜蓿作为一种喜水作物,在种植期间,应制定合理灌溉计划,在播种之后应定期对其观察,待种子顺利长出4片真叶时,应对其展开灌溉工作。在幼苗生长前期阶段,应确保灌溉次数达到10~15次,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微喷的方式,直至株苗生长至3~5cm,即可停止灌溉。在后期阶段,需加大对深耕层的灌溉,确保其土层15cm以内的区域充分湿润,实际持水量能够达到15%~18%。在秧苗处于越冬返青期间,种植人员需根据株苗实际生长情况,在表土温度达到5℃以上时,对其实施大水足灌,确保地势低洼区域能够产生大量积水。在紫花苜蓿不同生长阶段,需采取针对性施肥模式,优化施肥种类及用量。在播种阶段,需采取播种同步的方式,严格控制用量,并确保所施的复合肥与种子之间具有一定间距,采用土层隔离的方式,避免产生烂种现象。在其刈割前期阶段,应采取喷灌的方式,施加大量氮肥。优先选择阴天等阳光不充足的时期,强化吸收效果。在刈割后期,需大量补充钙肥、磷肥等微量肥,对再生芽进行喷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在越冬返青期,需对种植区域施加缓释复合肥,全面监测土壤情况,结合数据情况控制施肥量[4]。2.5田间杂草管理在紫花苜蓿生长期间,田间不可避免产生大量杂草,相关人员需加大除草力度,平均每年需将除草次数控制在3~4次。在幼苗阶段,为避免对其造成损伤,应在生长高度达到5cm时对其进行除草,初期只需要对地表进行浅松,在紫花苜蓿充分扎根之后,可以逐渐叠加松土深度。在每次收割完毕之后,种植人员需以杂草量为标准,合理选择处理方式。如果实际面积较大,可采用化学技术,喷施专用除草剂,提升处理效果。针对杂草种类而言,主要包括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等,为满足紫花苜蓿生产质量要求,应将杂草含量控制在5%以下。从源头出发,在播种之前,需加大土壤处理力度。如果杂草数量较大,则可适当提前刈割时间,以此增强对杂草的抵抗力,良好保持紫花苜蓿的生长能力。另外,在田间管理中,需做好追肥工作,在其返青之后,及时施加磷酸二铵,有效加快生长速度。在中耕除草期间配合追肥工作,可以避免土壤板结,并增加土壤肥力。2.6病虫害防治技术2.6.1褐斑病褐斑病作为紫花苜蓿生长期间的一种常见病害,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种植品质,影响种植户经济效益。在发病初期,实际病症主要集中于紫花苜蓿叶片,通常情况下,其会逐渐产生圆形、椭圆形浅色斑点,此时病症较轻,斑点边缘较为模糊。同时,在叶片中央位置往往会产生褐色凸起,伴随病症逐渐严重,斑点位置会逐渐产生白色蜡质物体,在持续恶化的空气条件下,叶片会逐渐发黄,丧失活力并掉落。针对发生原因而言,该病害主要由褐斑病原菌引起,其会在病叶子囊盘中越冬。在温度不断上升时,雨水充沛,此时田间相对湿度较高,甚至能够达到58%以上,这为褐斑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机会。在病菌的持续侵入下,叶片、叶茎逐渐患病。在防治过程中,可采用混合种植的方式,与黑麦草等禾科牧草进行统一管理,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另外,采取药物治理方式,从根源上进行控制。在发病初期,喷施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可对其进行有效防治。2.6.2蚜虫蚜虫作为影响力较大的害虫之一,在紫花苜蓿生长期间发生较为频繁。针对发病表现而言,其主要是采取群集的方式,大面积啃食紫花苜蓿的幼嫩区域,如嫩芽、花器、嫩茎等。在啃食过程中,不断吸食内部汁液,导致植株叶片无法顺利吸收营养物质,叶片、花蕾等会逐渐枯黄、泛白,最终直接脱落。蚜虫的危害性较大,一旦大面积传播,则会造成植株停止生长,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枯死现象。蚜虫的生命力较为顽强,如果在一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其能够迅速繁殖到20多代,主要是以卵的形式深藏在土缝、杂草上。蚜虫在16~23℃的温度条件下容易生长,繁殖速度加快,扩大危害范围。田间相对湿度同样有利于蚜虫生长,每年5~7月降雨量较大,是蚜虫高发期。在防治期间,种植人员需加大深耕力度,全面清除田间各种杂草,以此高效清除虫卵,降低蚜虫基数。如果蚜虫大面积暴发,则可对其采用物理诱杀的方式,运用黄色粘虫板,结合种植区域面积,保证每667m2区域内悬挂25~27块粘虫板。为提升治理速度,可采用化学药剂喷施的方式,连续喷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3次,并与啶虫·毒乳油进行轮换喷施,可强化治理效果。2.6.3白粉病在紫花苜蓿生长期间,白粉病实际危害对象为紫花苜蓿叶片。在前期阶段,叶片病变位置会逐渐产生斑点,并且斑点上覆盖白色霉层,呈丝状分布方式。在病情逐渐恶化的情况下,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最终导致叶片枯黄。在发病后期,霉层中逐渐产生黑色、橙色小点,对紫花苜蓿叶片、荚果等位置均会造成危害。该种病症主要由病原菌引起,其以休眠菌丝的方式在病株上生存,在春季温度上升时,会迅速分生孢子,在其作用下不断扩大面积。同时,借助风力的作用,该病害可以实现远距离传播。在紫花苜蓿生长期内,白粉病会多次侵染,其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草层稠密、刈割较晚、生长环境差等。通常情况下,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会逐渐开始发病,持续到9月上旬,能够达到发病高峰期。在防治期间,种植人员需在每次收获之后加大田间管理力度,结合田间发病较为严重的区域,采用药剂防治方式,对其持续喷施三次甲基托布津液,并与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轮换施用,实现高效治理目标。2.7适时刈割在生产实践期间,为提高紫花苜蓿整体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种植人员需严格遵守适时刈割的原则。在紫花苜蓿出现第一朵花之后,应持续、仔细、认真观察,直至其根茎长出新芽时,可立即对其进行刈割。这主要是由于其在该阶段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即使对其刈割,仍可以凭借根部积蓄快速进入再生阶段。作为多年生作物,实际采收次数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疫情防知识课件
- 大雪纷飞幼儿课件
- 食品包装防潮材料选择标准
- app报价合同标准文本
- 业务员工作总结及计划
- 公司商品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护理服务体验案例分享
- 个人赔偿合同标准文本
- 低价酒店合同标准文本
- 产品环保认证合同标准文本
- 工会活动管理制度
- 国际大奖小说巴特先生的返老还童药
- 跨境人民币业务
-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小学版
- JGJ 83-201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1 买文具 教学课件
- 任务三 辅助出行的出行者信息系统
- 精对苯二甲酸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
- 婴幼儿大便问题全解析
- 绿色中国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华东理工大学
- 《旅行社计调业务》第八章自由行、自驾游及在线旅游-计调业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