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辽宁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辽宁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辽宁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辽宁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修辞立其诚”表现在做学问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从实求知”,即费孝通“行行重行行”这样一种做学问的方式。“行行重行行”是到处去走,去看,去实践。费孝通的学问是到实地调查出来的,“不是空想,而是实际地看。看见具体事情,看出来意思,把意思说明白,再回到实际中去”。晚年的费孝通曾说:“要多跑多看。我这点东西就是跑出来的。行行重行行嘛!”1936年他在吴江开弦弓村做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带着材料去了英国留学,写成了成名作《江村经济》,后来有了条件,重访江村26次。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以“行行重行行”的方式走过了除了中国台湾和西藏的祖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了十多卷文集。“行行重行行”需要求知者虔敬的诚心、精一的专心、纯粹的内心、坚定的恒心。这些即所谓的用心:用心做学问,用心写文章。“用心”这个词源自王阳明的《传习录》。他的一个学生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就是说专一,纯粹的“专心”可以摒除外在的、浮华的、表面上的形式主义。比如奉养双亲,有些人“仪节”做得很到位,就像艺人严格按照剧本在表演一样,而且演得还非常真实,但他们却不是真心如此。这样能算至善吗?显然不能。这个例子劝导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才能达成“修辞立其诚”。写作课其实与游泳课很像:教的东西再多,如果自己不下水,也是无法学会游泳的;开始写得可能不太好,但是慢慢你写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好,你不去写的话,别人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用的。写出来真正属于自己体会发现的东西,才能体现出“真”和“诚”。“知行合一”,就是在践行“修辞立其诚”。我们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看了很多文学经典、社会学经典,以及看待和分析世界的经典范式和方法。这一切有关修辞的东西,我们看得多了就会慢慢地沉淀成为习惯。我们还要认识到任何经典都有其局限,要看,更要活学活用。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说只有诚实才能凝神听从直觉,只有直觉能够辨析和感知世界的真伪。所以我们的写作要跟个人的生命、群体的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关联起来,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真实的观察,拒绝空洞虚伪的模板式八股。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文章是从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中“生长”出来的生命,而不是依据特定格式虚构出来的故事。(摘编自陈心想、张磊《修辞与文风——写作务必“修辞立其诚”》)材料二:给一个样本,或者即便是开出一套方法来,都不能把它作为教条去照搬,而只能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要知道任何一种社会调查的经验和方法,都是别人从彼时彼地的具体的社会调查中获得,并加以总结提高的。而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现象,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联系,有着千变万化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类型。所以,我们不能用某一个模式去硬套,也不能机械地搬用某种方法去分析具有不同特点的研究对象。硬套和搬用本身,就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理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我国的特点,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我认为这也是社会调查的思想原则和根本出发点。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应当学习它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不是局限于某些具体的结论。这就是说,我们要重视从过去历史经验中得出的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今后的认识过程;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强调在事物的不断发展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得出新东西。社会调查所面对的是与我们同样的活生生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集团的“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态度是否诚恳,被调查者要先了解清楚了才能回答问题。我常说起为什么毛泽东同志开了几个座谈会,到会的也不过是几个人,他就能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解决了中国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他靠了两条:第一条是他出身于农村,并有意识地接近农民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这就使他对农村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直接的感受;第二条是他十分虚心地通过利益相同的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使农民体会到他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社会调查要有一个制订研究计划、方案的阶段。计划的制订不能靠关在屋子里苦思冥想,那种像电影里表现的指挥官对着地图想出来的作战方案,在实战中未必行得通,多半要吃败仗。因此,计划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实际,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做仔细详尽的观察,从一点或几个点的经验来做计划的依据。这叫作探索性的调查,即先探探路子,为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做先导。江苏的小城镇研究至今没有全面铺开,我们所做的只是在苏南、苏北等地区选点做了观察。在此基础上,现正在设计一套合理可行的指标。我们的探索调查搞了两年,可见订出研究计划并不容易。(摘编自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行行重行行”这一做学问的方式注重实践,本质在于调查次数的重复。B.中国人侍奉双亲的“仪节”就像艺人按照剧本表演,是形式主义,不能算是至善。C.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应当摒弃某些具体的结论,学习其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毛泽东写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并不仅仅是因为开了几个座谈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认为“至善”不只是从外物求得,更要做到“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说明了为人处世要怀有专一、纯粹的心。B.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强调“诚实”的重要意义,这与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所论述的“表里一致”是基本相同的。C.生活中客观的事物和现象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联系,这启示我们要灵活变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费孝通指出“我们的探索调查搞了两年”,强调了制订研究计划的不易,也说明了调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B.李四光带领学生翻越太行山,探索山西大同盆地,对九华山、天目山、庐山进行地质考察,最终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C.王明、博古等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生吞活剥”,企图直接搬用苏联经验,没有联系实际情况,罔顾了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D.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了“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观点,认为“因乎其时而已”,即“理”只有一个,但“法”可以多样。4.两则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分别加以说明。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立其诚”对于写作和社会调查的启示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亲近的,遥远的朱以撒夏秋二季,果实成熟的时候,果乡的学生便来邀请我前往采摘,感受一下果实离树最后时刻的美感。果实和果实是不同的,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树。如果再加上口舌,更不会把果实混同。它们的形态让人惊异,有的硕大浑厚,有的轻巧秀气。至于色泽,虽然成熟时皆可以黄红二色喻之,但是在黄红二色范围内,却可以分出许许多多层次。每个人与不同的水果相遇,也都有第一次。①初看甚觉陌生,放入口中慢慢地舔着,对滋味进行探魅,才能认定是否适合自己。无数的水果,无数的滋味。这就给人很大的选择空间,终究会挑选到自己喜爱的那种类型。在许多方面都是如此,有生之年,除死生不可挑选之外,余下的都很宽容。当然,人的口味也是会转变的,除了与年龄有关,还因新的品种不断涌现,拓宽了我们的口味,使我们对于滋味不再专一,有所舍弃。小时候接触的水果形态都偏于单薄。②它的单纯、本色,尤其是它的土生土长,成为家乡风物的鲜明标志。那时候,认知闭塞得很,以为某种水果的形、香、味就是如此,不可能再变化——所谓老家的味道,有一部分就是由果实来承担的。翻过山的另一个村子,那里的果实就是另一种滋味。我那时以为这种真实会一直持续下去。从农林大学果树管理专业毕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培育新果树,改良旧果树,使滋味产生异样感,③好像遇上熟悉的陌生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品尝能够到达这个空间的水果。而有的水果,我们可能一辈子无缘相逢,这个数量,远远大于我们品尝过的—就像我们此生没能见到的人,远远大于见到的。果树被改良了,也就以陌生的口味出现——第一次品尝时大吃一惊,有一种越界感,已经远离当年那种单纯之味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品尝到果实,看着一棵树生长起来,还以为树还是那棵树,实则已经不再是了,就像当年在树下嬉戏的那群孩童,如今已无从找寻。果树一直往上长,每一棵果树都有高度,高度给了品尝者一定的难度,不让他们那么容易就得手。那么,要品尝到树上的果实,也就需要付出一点有技能的劳作。我少年时上树的本领,就是为了得到果实而练就的。这个技能的具备,使自己在树上率先品尝到那些硕大的、橙黄的果子,而在树下仰面张望的人,只能等着上树者将果实传递下来——这个等候的片刻让人垂涎。上树者也因此明白一些道理,凡事自己力所能及便占据主动,不必求人看人眉眼。且品尝够了,从树上看世界,会清静许多。而今,上树的少年已经消失了。④他们行走在果树下,看到上边硕大的果实,丝毫不会荡起拥有的涟漪,就走了过去。少年认为,果实是来自超市的,或者来自快递的敲门声,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由自己上树获得的。和没有上树想法相承的是手脚筋骨的力量匮乏,灵活性也无从谈起——少年的相互比较不必论其高下,而是显示其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野性没了。果实的美形美味,作为赠品,无疑是不少人的首选。本土的果品无多,更多的来自远方,它们漂洋过海,安全到达。每一枚都被细致地保护着,品相完好,显然合乎人们先欣赏后购买的秩序。当然,不是每一枚果实都品相端庄圆润光洁。有的越长越让人喜爱了,有的却走向相反,生出斑纹了,越发奇丑了。被欣赏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只好留给自己品尝或降价处理——其实内部的滋味是全然一样的,只是要成功地推销给别人,却很艰难。这一点是人与果实的差异,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美容,修饰无数的细部,以至于在历经痛楚之后光彩照人。作为礼品,是要使接受者开怀的。果篮在手,大有张力,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送礼者,它是不寒酸的,在这个爱面子的时代。人对于世上万物都有赋予象征的嗜好,有的果实名字含有平安和顺之意,有的则意味着分离与疏远,让人思考、取舍水果是更趋于精神属性的,形的不同只是一种需要,而看不见的是神韵、气息、浅薄、醇厚这些非实在的元素。同为果树,有的天生天养,荣枯自适;有的则为人所制,不可自任。树的本性是不可移易,也就无从躲避,于一处生长、老死。南方的台风一场接一场,全是洋味的风名,它们横扫而过,狼藉遍地。台风过后,枝头果丁虽折损大半,但也有经历过而能存于树上的。就像每个人在历经磨难之后尚存,他日后的成长就更具备坚实的基础和毅力。(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简洁醒目,意蕴深厚,以“亲近的”与“遥远的”构成反差,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水果种类多,滋味多,但因为水果所寄生树不同,形态和色彩层次也有区别,再加上口舌,人们不会混淆果实。C.果实品相好的赢得人们欣赏,果实品相坏的惹人嫌,推之及人也如此,好在二者都可通过修饰让接受者开怀。D.文中多处写到了作者小时候与果实之间发生的往事,从而使得其中所阐发的道理十分真切,增强了信服力。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出了人们与果实初遇时的状态,“慢慢地舔着”的动作描写十分真切生动。B.句子②表明小时候所见家乡水果的“单纯、本色”“土生土长”特征,暗含乡愁之意。C.句子③中,用“熟悉”与“陌生”相对,形象地写出果树改良变化给人带来的感受。D.句子④描写了如今的少年看到树上果实的行为,表达出对当今社会进步的欣喜之情。8.文章围绕“果实”逐层展开,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9.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启迪,请列出三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坰者,以父任得官。熙宁初,上书云:“秦二世制于赵高,乃失之弱,非失之强。”神宗悦其言。又云:“青苗法不行,宜斩大臣异议如韩琦者数人。”安石尤喜之,荐为崇文校书。上除知钱塘县。安石欲留之,乃令邓绾荐为御史。数月,将用为谏官,安石疑其轻脱,不除职,以本官同知谏院,非故事也。坰果怒安石易己凡奏二十疏论时事皆留中不出。乃因百官起居日,扣陛请对,上令谕以他日,坰伏地不起,遂召升殿。坰至御坐前,进曰:“臣所言,皆大臣不法,请对陛下一一陈之。”乃措笏展疏,目安石曰:“王安石近御坐,听札子。”安石迟迟,坰呵曰:“陛下前犹敢如此,在外可知!”安石悚然而进。坰大声宣读,凡六十条,大略以“安石专作威福,曾布等表里擅权,天下但知惮安石威权,不复知有陛下。王珪曲事安石,无异厮仆。”且读且目珪,珪惭惧俯首。“元绛、薛向、陈绎,安石颐指气使,无异家奴。张琥、李定为安石爪牙。逆意者虽贤为不肖,附己者虽不肖为贤。”上屡止之,坰略不退慑。读已,下殿再拜而退。侍臣卫士,相顾失色,安石为之请去。阁门纠其渎乱朝仪,贬潮州别驾。邓绾自劾缪举,安石曰:“此素狂,不足责。”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坰果怒A安石B易己C凡D奏E二十F疏G论时事H皆留中不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指先例,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中的“故事”意思相同。B.目,指注视、看,与“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中的“目”意思不同。C.不肖,指不才、不贤,与“人君无愚、智、贤、不肖”(《屈原列传》)中的“不肖”意思不同。D.素,指平素、一向,与“可以调素琴”(《陋室铭》)中的“素”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坰因父亲的关系得到了官位后,曾上书皇上,皇上对他所评论的关于秦二世与赵高的话语十分欣赏。B.王安石本来对唐坰的印象很好,先推荐他担任崇文校书,后来又让邓绾推荐唐坰担任御史。C.唐坰趁百官朝见皇帝之时,叩见皇帝请求廷对,皇帝要他另换日子,但他伏地不起,皇帝只好答应。D.唐坰不仅指责王安石,还将朝中大臣全部加以斥责,皇上屡次阻止,但他仍不停止,最后被贬官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苗法不行,宜斩大臣异议如韩琦者数人(2)臣所言,皆大臣不法,请对陛下一一陈之。14.韩琦认为王安石“处辅弼之地则不可”,从材料看有哪些论据可以佐证他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览镜呈柏中丞①杜甫渭水流关内,终南②在日边。胆销豺虎窟,泪入犬羊天③。起晚堪从事,行迟更学仙。镜中衰谢色,万一故人怜。[注]①安史之乱后,杜甫在蜀地夔州时作此诗。柏中丞,杜甫好友,时任夔州都督,希望杜甫能出仕为官,杜甫作此诗回应。②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部。③豺虎窟、犬羊天:胡人控制的长安。杜甫曾为叛军所俘,送至长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渭水、终南山都是长安城周边的典型景物,“终南在日边”夸张地展示了诗人离长安之远B.诗人借豺虎窟、犬羊天来比喻乱臣贼子祸乱后的长安,并回忆自己当时被困长安的心境。C.要把事做好应早点起来,学仙走路应步履轻盈,颈联反用此意,写出了诗人的身体状况。D.尾联照应标题,诗人希望友人能看见镜中自己衰老的神色,渴望友人因怜悯任用自己。16.杜甫作此诗回应柏中丞,表达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随着中高考结束、中小学陆续放假,暑期旅游季缓缓拉开序幕。家长们带着孩子在旅途中放松身心、共享相伴时光,毕业的学生们结伴同行,为青春更添一抹夏日色彩。无论是红色景区、山川海滨,还是文博场馆、古镇乡村,都能看到A的游客身影。为迎接暑期旅游旺季的客流,各地推出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和线路,针对高考生推出门票减免等优惠措施。各地研学游、避暑游B,体育赛事带火出境旅游,新业态、新玩法亮点不断,暑期档旅游精彩纷呈,为假日经济再添新活力。这几天,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迎来了研学游热潮,一批又一批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馆内的各个展区。解说员结合珍贵的文物图片史料,通过详细的讲述,带领学生们回顾红色征程。“暑假期间,①我们每天接待游客量超过千余人次,②研学游团体接待量比平常增长了20%。”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负责人介绍。③为迎接红色旅游热潮,④陈列馆完善设施、优化服务等系列措施,⑤让旅游服务更加便利化、个性化。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20.阅读下面的漫画,结合材料内容,为大力宣传发动人们自觉行动起来,发现和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拟写一则标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