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小江同学有感于课本中的民俗风情,撰写了下面稿件。其中有些字词句拿不准,请帮他们判断。【甲】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民众创造并由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民俗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瞥见许多人情世故。鲁迅难忘那(1)(A.屹立B.伫立)在临河空地上的戏台和笼着皎洁月色的社戏,令人流连忘返;吴伯箫记忆网里挤着那静穆的、暖融融的灯笼,(2)(A.承担B.承载)着情愁和沧桑,令人感慨万千;贺敬之心中那不曾变味的糜子、米酒和悠扬高亢、粗犷奔放的“信天游”,令人沉醉不已;刘成章笔下那气势磅礴、壮阔豪放的安塞腰鼓,令人(3)(A.惊心动魄

B.叹为观止)。【乙】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等……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

)A.“人情世故”的“世”应写作“事” B.“糜子”的“糜”应读成“mǐzi”C.“暖融融”应读成“nuǎnróngróng” D.“感慨万千”的“慨”应写作“概”2.从语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1)(2)

(3)3.对文段中【甲】【乙】两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甲】句应将“习俗、风尚”中间的顿号改成逗号。B.【乙】句应将“等”字后的省略号去掉。C.【甲】句应将“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改成“世代传承并由民众创造”。D.【乙】句应在“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的前面加上“通过”。二、名句名篇默写4.小曦同学认为古诗文中的名句中无不蕴含着先贤丰富的情感。下面是他的梳理内容,请你帮助他完善。(1)《关雎》中的主人公由“关关雎鸠,”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则描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2)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两句,为我们描绘出了树林青葱、藤蔓错落缠绕的清幽美。(3)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缩短距离,正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三、填空题5.品味各种美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在特定的节日里,人们往往借着美食寄托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想想春节中常见美食的寓意,并填写在横线上。除夕,北方人最爱吃元宝状的饺子,寓意着。过年时,年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美味的鱼,人们取其之意,表达美好的期许。春节期间,人们待客会友,喜欢在茶几上摆上鲜脆可口的苹果,因为它寄托着人们平平安安的朴素愿望。四、语言表达6.春节放鞭炮,起源于古代的驱邪避祸的习俗。近几年政府积极倡导“环保减碳迎新春”的理念,并发出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公告。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你认为春节应不应该放鞭炮?请说明理由。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作出安排部署。②《通知》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盼,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信心斗志,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③《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宣传部要把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作为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要适应现代社会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充分运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要综合运用各级各类媒体,传播节日文化,用好“灯光秀”“快闪”等形式,营造浓厚节日气氛。(节选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材料二】①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庆祝。最应景的活动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在有些地方,人们把雄黄酒涂抹在小孩的身上,希望这样可以使孩子们不受邪灵的伤害。许多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时节,因此为了驱疾避凶,讨个吉利,他们会在门口悬挂艾叶和菖蒲等。②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该节日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夕,都会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谓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③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而浪漫,例如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九”与汉字“久”同音,又是个位数字之最,因此寓意长寿长久。人们还以为,登高可以驱除霉运,意指“晋升高位”和“长寿”。中国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使之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助老的节日。(摘编自网络)【材料三】①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让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长假”“小长假”,而是紧紧围绕节日文化展开?加强节日仪式可作为探索方向之一,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②如何强化节日仪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对传统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以当代气息。在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入发现和挖掘生活化节日仪式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仪式,丰富节日民俗活动。另一方面,或可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比如,举办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或阅兵仪式等,这些重大节日纪念仪式充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应继续发扬。我们还可借助现代媒介手段为增强节日仪式助威。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更符合今天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方式创建有价值内涵、有可操作性、易于传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节日仪式,可作为的空间还很大。(节选自《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B.七夕节正是因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C.如今,更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新媒体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节日仪式的电视晚会。D.节日仪式依附于节日内涵,具体仪式能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8.下列关于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据说”删去更好,使文章语言更简洁。B.材料二第①段加点词“许多人”说明所有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时节。C.材料二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庆祝重阳节的各种活动,具体说明了重阳节活动丰富的特点。D.材料三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了强化节日仪式的方法。9.传统节日承载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请结合材料,说说应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摆渡人汪破窑①当我和杨五子一家告别时,雪就下来了。②杨五子过完年要去深圳打工,还没到寒假他已经不来学校了。春节过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学校里的学生在慢慢减少,我班上也有几个突然就不来了的。打工的娃儿总是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天花乱坠,往往他们回来一趟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莫名辍学。我见不得小小年纪的娃儿不读书,就算碰一鼻子灰,我也要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有些家长会被我的行为打动。村里的那些老人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其实就算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学生辍学我又岂能袖手旁观。③工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做,话总是绕来绕去地说,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他们一家好像都没有听进去,气氛有点僵。④到晚饭时间了,我不得不走了。⑤天昏昏沉沉的,要知道会下雪,我该早一点走。也不知老刘还在不在?我心里不觉有一些忐忑,现在我只能安慰自己硬着头皮往河边走了。⑥风大起来了,卷着雪直往脖子里灌,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了。⑦终于上了大堤,我赶忙呼喊:“老刘哎,老刘!”⑧老刘是摆渡人刘跃进。刘跃进的爸爸活着时也曾撑过船,据说用船运过抗日的队伍过河。刘跃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人闲不住,总是会管一管村里村外的“闲事”。村里有十几个孩子要到城里上高中,为了上学不迟到,天没亮就起身,走近一个小时的路到镇上,坐着镇上的中巴车绕大圈子,过桥,到城里,再走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夏季的汉江河,最受孩子们喜爱,他们整天浸泡在河水里消暑,有些水性好的孩子会手举着书包衣服泅过河读书,有些孩子却溺亡在水里。刘跃进把家门前的那棵大桐树砍了,亲手打了这条船,光是桐油就涂了七八遍。老刘熟悉水道,他知道那里有深坑,哪里有水漩儿,船就绕着走。自从老刘在这里摆渡,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老刘摆渡不收钱,一早一晚,他专门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孩子们坐上他的船,省去往返的两趟路费,也省出一些时间。那几年,村里上高中的孩子都坐老刘的船。现在,人们有钱了,坐船的人一天天少了,只有一些到沙洲种地的农人不得不坐,还有几个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为了省下那几块钱的车费,才会很无奈地选择坐他的船。⑨“老刘哎,老刘!您在不在?”我双手捧成喇叭状,又拖长嗓子喊了几声。⑩“哎,哎!在,在!”随着苍老的声音,老刘扶着船帮,猫着腰从远处的船舱里钻出来。他拉了拉绳索,船往岸边靠了靠。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看我。⑪“是刘老师!赶紧上船,进舱里躲躲,暖和暖和。”老刘吸了吸鼻子,又搓了搓手,然后用手捏了捏冻得微微发红的鼻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⑫我笑着说:“还以为您回去了呢?您再不出来,我就得返回去坐车了。”⑬“哪能呢?说得好好的,哪能撇下你走嘞?”老刘摆了摆手说,“雪还没下下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暗了,我估计没人过河了,准备回去了,想到和你约好的,就在这里等你。后来犯困,躺在稻草里猫了一会,结果竟然睡着了。还好,还是把你给等来了。”⑭我苦笑着说:“您要是回家了,我可要遭大罪了,得顶着北风往回走。”⑮“哪能呢,哪能呢,说得好好的。”⑯坐在船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⑰“刘老师,坐好喽!开船喽!”那竹篙一到老刘的手里,变得活起来。⑱我寻着话问他:“老刘啊,您老今年高寿?”⑲“快七十了。”老刘望望我回答,“眼见着要入土啰!”⑳“以后让他们去坐车好了,您老正好也休息休息,享几年清福。”我安慰他说。㉑“哪能呢,您一个外来的支教老师都为咱孩子们上学着急呢,我这么个老党员,哪能自己去享清福,只要我还能爬得起来,这船我就得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这里过,我也得护着他。”㉒老刘的脸被风雪吹成紫红色,皱纹在额头上刻着,数不清有几道痕了,两只眼睛大得有些惊人,却炯炯有神,看上去是那么坚定、和善。大雪依然下着,一片雪花不经意地落在老刘胸前的党徽上,在红色的党徽映衬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到杨五子家里做工作,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说明“我”的工作经验不足。B.小说中写老刘亲手打造渡船,强调他用防腐的桐油“涂了七八遍”这个细节,意在突出老刘对这条渡船的爱惜。C.小说中“哪能呢”这一语句在老刘口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质朴厚道、信守承诺的性格品质。D.“我”在岸边多次喊老刘,老刘才从船舱出来,暗示了老刘年事已高,听力不好。11.小说第⑧段插叙了老刘的身份和摆渡的缘由,请结合内容分析它的作用。12.文章结尾画线句均为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大雪依然下着,一片雪花不经意地落在老刘胸前的党徽上,在红色的党徽映衬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13.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说说文中的“摆渡人”都有谁?你的身边有“摆渡人”吗?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六、诗歌鉴赏14.诗歌阅读。戏答元珍①[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③。曾是洛阳花下客④,野芳虽晚不须嗟。【注释】①仁宗景佑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②冻雷:初春的雷声,传说笋经春雷才破土而出。③物华:泛指美好的景物。④这一句是说自己和丁元珍都曾在洛阳观赏过极负盛名的牡丹。这首题为“戏答元珍”的诗,是欧阳修回复给朋友丁元珍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人或直白或含蓄抒写了哪些情感。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①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②。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③,人甚知礼。有一老人,为众所伏④,容貌甚和,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不可寻省。(节选自《仙游记》,有删改)【注释】①斫(zhuó):砍。②漈(jì)水:山上的泉水,这里指瀑布。③象耕鸟耘: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④伏:同“服”,信服。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便要还家”的“要”和【乙】文中“为众所伏”的“伏”都是通假字。B.【甲】文中的“妻子”和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是指男子的配偶。C.“舍”有“宿舍、屋舍,舍弃”等义项。【甲】文中“便舍船”“屋舍俨然”的“舍”解释为“舍弃”。D.【甲】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不足”,翻译成“不足够”;【乙】文中“不足以容”的“不足”,可翻译为“不值得”。1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不可寻省。B.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不可寻省。C.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不可寻省。D.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不可寻省。1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18.甲、乙两文均为虚构作品,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请你分别分析两文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八、选择题19.下列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武”是象形字,字形结构:上面是表示武器“戈”,下面是表示脚趾的“止”,它的含义是征伐示威,引申勇敢、英勇。B.《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诗经》,最初提倡用这四本书的是程颐、程颢。C.《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其中“风”是各地方的乐调。D.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的散文家,其中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辛弃疾。九、名著阅读20.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十、作文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扭转乾坤。——哪吒材料二: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才能迎来成功的曙光。很多人开始时满怀壮志,但在途中遇到苦难就轻易放弃,只有少数人能坚定的走下去,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就像哪吒一样,以自己的行动踏出一条证明自我的路,始终勇往直前,不惧任何挑战和困难。——网友评论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主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感情真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9答案C1.C2.ABB3.B【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A.人情世故,rénqíngshìgù,为人处世的道理。B.糜子,méizi,一种不粘的黍。D.感慨万千,gǎnkǎiwànqiān,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故选C。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第一空,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比喻坚定不可动摇。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泛指站立。在此指记忆中戏台很稳固地立着。应选“屹立”,故选A。第二空,承担:担负,担当。承载:承受负载。在此指在吴伯箫记忆网里灯笼负载着许多情愁。应选“承载”,故选B。第三空,惊心动魄: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在此指那气势磅礴、壮阔豪放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好到极点。应选“叹为观止”,故选B。3.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A.“习俗”“风尚”是表示词组的并列,应用顿号,并非是逗号;C.本句的说法没问题,先创造习俗风尚,再世代传承;D.本句话不能加上“通过”,否则就会变成缺少主语的病句;故选B。4.在河之洲辗转反侧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辗转、翠蔓、络、缀、涯”等字词容易写错。5.招财进宝年年有余【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第一空,饺子形似古代的金元宝,因此人们通过吃饺子来表达对财富和好运的期盼,尤其是在除夕夜,象征着新的一年财运亨通、富贵吉祥。元宝状的饺子寓意着财源广进、招财进宝。据此可填写:招财进宝。第二空,鱼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鱼”和“余”谐音,所以人们相信,在年夜饭上吃鱼,可以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家庭财富和幸福都会有余裕,生活富足美满。据此可填写:年年有余(或吉庆有余、富足有余等)。6.(1)应该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可以增添节日氛围,让春节更有年味。(2)不应该放鞭炮,放鞭炮会产生噪音和空气污染,影响环境和人们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引发火灾。(3)可以放鞭炮,但注意方式和地点。放鞭炮确实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但我们也要考虑到环境和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环保、安全的方式来庆祝春节,比如挂灯笼、贴春联等,这样既能保留节日氛围,又能保护环境。【详解】本题考查辩论词。回答此类问题,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阐述理由。对于支持春节放鞭炮,可以从传统习俗、节日氛围、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反对的话,则可从环保、安全、噪音污染等角度分析。示例1:春节应该放鞭炮。从传统习俗角度来看,根据“春节放鞭炮,起源于古代的驱邪避祸的习俗”可知,放鞭炮是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历经千年传承,早已成为春节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在很多地区,大年初一零点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齐放鞭炮,寓意着辞旧迎新,开启新的一年,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从节日氛围营造方面来说,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能极大地增添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当鞭炮声响起,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瞬间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人真切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其乐融融,这种氛围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春节更具凝聚力。示例2:春节不应该放鞭炮。在环保方面,放鞭炮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据相关研究表明,春节期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会使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急剧上升,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像一些大城市,本就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禁止放鞭炮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为人们提供更清新的空气环境。从安全角度考虑,鞭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每年因燃放鞭炮引发的火灾事故和人身伤害事件不在少数,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比如有的孩子在燃放鞭炮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手部受伤,或者鞭炮引发周边易燃物着火,造成经济损失。此外,鞭炮震耳欲聋的声响也会形成噪音污染,干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休息,尤其对于老人、孕妇和小孩等群体影响更大。7.A8.D9.①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②充分运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丰富活动形式;③综合运用各级各类媒体,营造浓厚节日气氛;④加强节日仪式,丰富节日民俗活动;⑤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分别从政策指导、节日介绍和仪式强化三个方面,全面探讨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材料一以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通知为背景,强调了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材料二具体介绍了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的民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展现了传统节日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材料三则从节日仪式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和现代媒介手段强化节日文化认同。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有政策层面的指导,又有具体的节日介绍和方法探讨,体现了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知,七夕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不仅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有其表达的情感等,该选项说法片面,错误。C.文中未提及新媒体完全超越传统节日仪式的电视晚会,属于无中生有,错误。D.结合材料三第①段“加强节日仪式可作为探索方向之一,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可知,原文是“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选项表述因果倒置,错误。故选A。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据说”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不能删去,删去后就变成肯定说法,不符合事实,错误。B.“许多人”不能说明是所有人,该选项错误。C.波浪线句子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不是打比方,错误。故选D。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材料一第②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盼,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信心斗志,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可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结合材料一第③段“充分运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可知,适应现代社会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充分运用各种新的方式丰富活动形式。即充分运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丰富活动形式。结合材料一第③段“要综合运用各级各类媒体,传播节日文化,用好‘灯光秀’‘快闪’等形式,营造浓厚节日气氛”可知,综合运用各级各类媒体,营造浓厚节日气氛。结合材料三第②段“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对传统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以当代气息。在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入发现和挖掘生活化节日仪式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仪式,丰富节日民俗活动”可知,结合当代生活特点,丰富节日民俗活动,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结合材料三第②段“另一方面,或可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可知,借助现代媒介手段为增强节日仪式助威,以更符合今天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方式创建有价值内涵、有可操作性、易于传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节日仪式。即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10.C11.(1)补充故事背景和老刘摆渡的缘由,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使小说情节完整。(2)对老刘摆渡的概述,凸显了老刘的奉献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3)表达了“我”对老刘一心为民的尊敬,深化小说的主题。12.环境描写,烘托了老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升华了小说的主题;赞美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13.①“摆渡人”表层意义上指提供运输服务、渡孩子们过河的老刘;②从比喻义上来说,指的是“我”,作为支教教师,“我”努力挽回辍学的孩子,为他们的人生摆渡,是孩子们生命的摆渡人;③“摆渡人”还指的是以“我”和“老刘”为代表的党员,他们努力帮助人民,将人民带向美好的生活,是人民的摆渡人。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临危受命,恪尽职守,他们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摆渡人。示例: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摆渡人”。比如老师,他们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像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是学生成长的“摆渡人”。又如医生,他们救死扶伤,在患者生病时给予专业的治疗和悉心的照顾,帮助患者战胜病魔,恢复健康,是患者健康的“摆渡人”。再如心理咨询师,他们倾听人们的烦恼,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是人们心灵的“摆渡人”。【导语】《摆渡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两位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教师“我”不畏艰难,反复劝说辍学学生,体现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老刘作为摆渡人,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便利,更在风雪中坚守承诺,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文章通过插叙和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结尾的雪景描写,不仅渲染了氛围,更象征着老刘的高洁品格。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传递了坚守与奉献的正能量。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A.“我”到杨五子家里做工作,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辍学问题不重视,工作难做,写出了“我”尽全力说服孩子的家人不要让他辍学,体现了“我”对孩子负责,选项“说明‘我’的工作经验不足”表述不正确;B.结合后文“ 老刘熟悉水道,他知道那里有深坑,哪里有水漩儿,船就绕着走。自从老刘在这里摆渡,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可知,写老刘用桐油涂船,意在突出他对孩子们安全的重视,为孩子们打造安全的渡船,而不只是对船的爱惜;D.结合第⑬段“后来犯困,躺在稻草里猫了一会,结果竟然睡着了”可知,老刘从船舱出来慢,是因为他在稻草里睡着了,而非听力不好;故选C。11.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丰富了人物形象。文章第⑧段提到“刘跃进的爸爸活着时也曾撑过船,据说用船运过抗日的队伍过河”,这表明老刘出生在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家庭,其家庭背景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他后续的行为提供了内在的精神支撑,也让读者明白老刘的奉献精神有一定的传承性。“刘跃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人闲不住,总是会管一管村里村外的‘闲事’”,从村支书岗位退下后仍心系村里事务,展现出他热心、无私的品质,进一步丰富了老刘作为一个乐于奉献、有责任感、一心为民的人物形象。

解释了情节缘由。文中文章第⑧段明确指出“村里有十几个孩子要到城里上高中,为了上学不迟到……再走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有些孩子却溺亡在水里”,这些描述清晰地展现了村里孩子上学面临的困难和危险。正因如此,老刘“把家门前的那棵大桐树砍了,亲手打了这条船”,这就合理地解释了老刘摆渡的原因,让读者明白他打造渡船并义务接送孩子上学这一情节的来龙去脉,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使小说情节完整,使故事更加真实、自然。凸显了文章主旨。老刘不顾辛苦,义务摆渡,“一早一晚,他专门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老刘摆渡不收钱”,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他为村里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刘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的善举,还暗示了这种奉献精神在村里的传承,从他父亲运抗日队伍过河,到他为孩子们摆渡,深化了文章赞扬奉献精神、传递正能量的主题。表达了“我”对老刘一心为民的尊敬,深化小说的主题1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结尾画线句是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营造氛围,“大雪依然下着”,描绘出大雪纷飞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衬托出老刘在恶劣环境下坚守的不易;烘托人物,雪花落在老刘胸前的党徽上,晶莹剔透,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党徽的醒目,烘托出老刘作为一名老党员,其精神如雪花般纯洁,如党徽般闪耀,表现出他的坚定和善,烘托了老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的同时,象征着老刘的奉献精神在艰苦环境中依然熠熠生辉,深化了文章对党员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这一主题。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开放性作答。“摆渡人”的表层含义,从文章内容来看,老刘是实实在在的摆渡人。文中第⑧段明确提到“老刘是摆渡人刘跃进”,他熟悉水道,用自己亲手打造的船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接送一些到沙洲种地的农人,提供了实际的渡河运输服务,所以从最直接的层面,老刘是“摆渡人”。

“我”作为一名支教老师,见不得学生小小年纪辍学,第②段“就算碰一鼻子灰,我也要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努力去挽回辍学的孩子,希望他们能接受教育。“我”的行为是在为孩子们的未来和人生努力,就像摆渡人把人送到理想的彼岸一样,“我”在为孩子们的人生“摆渡”,所以“我”也是“摆渡人”。

“我”是党员,老刘也是党员,“我”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不辞辛劳,老刘为了孩子们上学方便和安全,坚持免费摆渡,第㉑段“只要我还能爬得起来,这船我就得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这里过,我也得护着他”。他们这种努力帮助人民、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体现了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就像摆渡人把人民带向美好的生活彼岸一样,所以以“我”和老刘为代表的党员是人民的“摆渡人”。

在现实生活中,医护人员在医院里为患者诊断、治疗,在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他们不顾危险奔赴一线,把患者从病痛甚至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就像摆渡人把人从危险的地方送到安全的地方一样。此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摆渡人”,比如社区工作者,他们为居民解决各种生活难题,调解邻里纠纷,组织社区活动,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他们也是居民生活的“摆渡人”;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摆渡人”等等。

14.颈联写诗人在新年的夜晚听到归雁之声,顿生思乡之愁,感叹人生病痛;尾联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导语】欧阳修在《戏答元珍》中通过描绘山城早春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被贬后的惆怅与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借残雪压枝、冻雷惊笋,暗示了困境中的希望和生机,并通过对“归雁”的描写,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乐观面对困境的态度。诗中的自我调侃与从容豁达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屈与顽强。【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意思是: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颈联“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直白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寂静的夜晚,听到归雁的鸣叫,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按时迁徙,它们的归巢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更加深了他的思乡之愁。“病入新年感物华”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身病痛的感慨。新年本应是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时刻,但诗人却因病而感到痛苦。同时,看到新年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不禁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而自己却在病痛中消磨时光,一事无成。这种对时光和自身境遇的感慨,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诗人回忆起曾经在洛阳为官的经历。洛阳是当时的繁华之地,牡丹更是闻名遐迩。诗人曾经在洛阳欣赏过美丽的牡丹,这一段经历让他感到自豪和荣耀。然而,如今诗人却被贬到偏远的山城,境遇不佳。这种今昔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凄凉。“野芳虽晚不须嗟”从字面意思看,诗人似乎在安慰自己,虽然这里的野花开放得比较晚,但也不值得为此而嗟叹。然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情感基调,可以看出这一句实际上是诗人故作豁达之语,表达的是他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诗人被贬到山城,远离了政治中心,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他就像这晚开的野花一样,虽然有着美丽的花朵和芬芳的香气,但却无人欣赏,只能在寂寞中独自开放。这种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让诗人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失落。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他在诗的结尾处故作豁达之语,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这种精神既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坚强意志,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15.A16.B17.(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2)他们循着声音渡过水域,忽然到达一个地方,有肥沃的田地、泉水、竹子、果树、药材。18.甲文《桃花源记》中清晰地描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路线,生动地再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场景,人物的设计也都真实可感,甚至结尾还写了当时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刘子骥。再加上这部作品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给人以逼真的效果。乙文中“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人甚知礼。”不仅描写了优美的风光,还记录了山民朴拙自然,宛如仙境般的生活,想象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现实元素,并给出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使人信服。【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篇文言文《桃花源记》和《仙游记》的对比,展现了虚构作品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营造出“逼真”的效果。《桃花源记》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自然反应,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仙游记》则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古朴的民俗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真实的氛围。两文均通过细节的刻画和人物的互动,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使虚构的情节显得真实可信,体现了文言文独特的叙事魅力。1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B.甲文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意思是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妻子”指妻子、儿女。C.“便舍船”意思是渔人便下了船;“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屋舍俨然”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舍”屋舍。D.“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不足”不值得;“不足以容”意思是住不下;“不足”不够;故选A。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然后辞行,砍树做记号。回到家,(李庭)再次入山寻找上次的踪迹,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而辞行”表达了“他们告辞离开”的动作,语义完整,其后应断开;“斫树记道”描述了“砍树标记道路”的行为,是一个连贯的动作,语义连贯,其后断开;“还家”意思是“回到家”,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后面断开;“及复前踪”表示“等到再去先前的踪迹(寻找)”,语义完整,其后断开;“不可寻省”表示“不能找到(那个地方)了”,是一个完整的结果描述。故断为: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不可寻省。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今:现在。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寻声:循着声音。渡:渡过。一处:一个地方。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这道题主要是分析甲、乙两文在虚构的情况下却能给人“逼真”效果的原因,需要从文章的内容、描写、人物以及所结合的现实元素等方面进行解析。

甲文《桃花源记》其路线描写真实,文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清晰地描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路线,从发现山和小口,到进入时的狭窄,再到豁然开朗看到桃花源的景象,这种详细的路线描述让读者能跟随渔人的脚步,仿佛身临其境,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其生活场景生动,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动地再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有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优美的环境,人们安居乐业,这样的描写让桃花源的生活显得真实可感;其人物设计真实,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等对桃花源中人物的描写,如他们见到渔人时的惊讶、热情好客等表现,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又结合了真实的人物,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写了当时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刘子骥,刘子骥是东晋时期的隐士,以高尚的品德著称,借助真实人物的参与,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让读者觉得这个桃花源的故事仿佛是真实发生过的;且有一定的历史现实基础,《桃花源记》创作于东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作者陶渊明以现实社会为背景,虚构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世界,这种基于现实的创作使得故事有一定的可信度,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乙文《仙游记》中有风光生活的描写,如“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人甚知礼”,既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四面高山环绕,景色幽深,又记录了山民“象耕鸟耘”这种朴拙自然、宛如仙境般的生活,以及山民知礼的特点,这些描写让读者对这个地方有了直观的感受,仿佛真实存在,在想象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实元素;还给出了具体的信息,文中“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给出了具体的时间“大历六年”、地点“温州”和人物“李庭等”,这些具体的信息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让读者觉得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而不是纯粹的虚构。

综上,甲、乙两文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虚构的作品中融入了各种真实的元素,从而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点睛】参考译文:(甲)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兴而满足。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温州李庭等人,在大历六年,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见了漈水(瀑布)。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寻找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村落,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之类的。(村落)四面环绕着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这里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有一个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突然见到李庭一行外地人,也非常惊讶诧异。问他们从什么地方来,现在国家形势如何,当时的朝政怎么样。(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李庭于是问:“我们愿意来这里居住,行吗?”(老人)说:“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接着)老人招待他们吃饭,其间被当作主客敬重对待。然后辞行,砍树做记号。回到家,(李庭)再次入山寻找上次的踪迹,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19.C【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A.“武”甲骨文里的武字是由“戈”和“止”构成的,戈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下面是一只脚(止)。两和会意,表示行军、征伐,这就是运用武力解决问题,战斗用武的气氛很浓;B.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D.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的散文家,其中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故选C。20.示例: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任答出两点,符合名著即可。)【详解】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