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春季高一年级入学检测地理时量:分钟满分分第Ⅰ卷选择题共分)一、单选题本题共小题,每小题3分,共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24年月4日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轨运行期间,3名航天员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下面小题。1.在轨运行的神舟十八号()①属于人造天体②属于行星③位于地月系④位于河外星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下列最可能对航天员出舱活动造成威胁的是()A.地球由白昼进入黑夜B.日冕层上太阳黑子爆发C.北极的上空出现极光D.色球层上耀斑强烈爆发3.神舟十八号返回舱返回时首先经过的地球外部圈层()A.是最活跃的地球圈层B.避免了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C.主要由固体岩石组成D.保障了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答案】1.A2.D3.D【解析】【1题详解】神舟十八号在轨运行时围绕地球运转,位于地月系,属于人造天体,①③正确;神舟十八号属于地球的卫星,②错误;神舟十八号在地月系内,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能带电粒子流,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增强,会干扰神舟十八号的正常运行及与地面间的通信,并对航天员天员出舱活动影响不大,AC错误,故选D。【3题详解】神舟十八号返回舱返回时穿过地球大气层后到达地面,首先经过的地球外部圈层是大气圈。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具有适宜的温度,D正确;最活跃的地球圈层是生物圈,A第1页/共12页撞击强度,但是无法避免其对地球的撞击,B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斯托克顿沙丘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长约32420公顷,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沙丘系统,被称为“海边的撒哈拉大沙漠”。这里不少沙丘高度超过40米,是著名的滑沙胜地,目前沙丘有向内陆扩展的趋势。下图为斯托克顿沙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形成斯托克顿沙丘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5.游客进行滑沙活动的场所主要位于沙丘的()①迎风坡②背风坡③缓坡④陡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阻止斯托克顿沙丘向内陆扩展的合理措施是()A.大量植树造林B.修建挡沙墙C.水泥硬化沙丘D.草方格治沙【答案】4.D5.D6.D【解析】【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此处海岸沙丘形成过程为:海浪搬运带来泥沙—海浪遇到海岸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滩,由于沙滩沙子裸露干燥,风力吹拂、搬运,由于风力搬运的沙子在海边地形的阻挡下,风力减弱,泥沙堆积,形成沙丘,因此形成沙丘的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D正确,排除ABC。故选D。【5题详解】正确,排除①③。故选D。第2页/共12页【6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此处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根据沙丘的形成可推测,沙丘局部气候较为干燥,不适合大量植树造林,A错误;挡沙墙以及水泥硬化沙丘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治理沙丘,甚至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BC错误;草方格沙障既能适应干燥的沙丘环境,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D正确。故选D。【点睛】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新西兰西北部的怀托摩小城,分布着大量钟乳石溶洞,溶洞里聚居数量巨大的洞穴萤火虫,如下图所“荧光陷阱”“关灯”题。7.推测萤火虫溶洞发育的气候条件是()A温和多雨B.寒冷湿润C.炎热干燥D.寒冷干燥8.关于萤火虫溶洞及景观形成过程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形成石灰岩②许多穴居昆虫在洞内生长繁殖③受流水溶蚀形成溶洞钟乳石④地壳抬升使岩层上升出露海面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③②D.②①③④9.为维持洞内原貌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A.游览小船使用绳索拉动B.允许游客用闪光灯摄影C.增加游览项目吸引客源D.播放音乐营造艺术氛围【答案】7.A8.C9.A【解析】【7题详解】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萤火虫溶洞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A正确,第3页/共12页BCD错误。故选A。【8题详解】萤火虫溶洞分布着大量钟乳石,岩石是石灰岩,是海洋生物死亡后遗体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①,后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岩层上升出露海面④;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钟乳石③,最后,许多穴居昆虫在洞内生长繁殖,形成今天的萤火虫溶洞景观②,因此,景观形成过程的先后排序①④③②,C正确,A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为维持洞内原貌,尽量保护性开发,游览小船使用绳索拉动,对溶洞的不利影响较小,A正确;由材料可BD错C错误。故选A。【点睛】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某大湖附近一城市气象站测得的某日湖陆风风速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关于该地湖陆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白天吹陆风,晚上吹湖风B.陆风转湖风的时刻在7时左右C.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不同D.风力最大在14时左右下图示意气象站在一天中测得的风向情况,则该气象站位于湖泊的()第4页/共12页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12.下列各项中,能减弱该气象站湖风的是()A.城市地面硬化增加B.城市绿化面积增加C.城市工业用地增加D.湖泊水量增加【答案】10.DC12.D【解析】【10题详解】白天湖泊升温慢,形成冷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此时吹湖风,同理可以判断晚上吹陆风,A错误。由图可知,陆风转湖风的时刻在9时左右,B错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差别不大,形成湖陆风的根本在于湖泊和陆地的升温幅度不同,C错误。14时即午后2时湖陆风风速距平最大,湖陆风风速最高,D正确。故选D。【题详解】该气象站应位于湖泊的西北侧,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城市地面硬化、城市工业用地增加均增加了城市的热量,使城市和湖泊之间的温差增大,加剧了城市的热ACBD正确。故选D。【点睛】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现象,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应用形式。当地时间2021年4月21日,印度尼西亚海军“南伽拉”号潜艇演练时失联,潜艇上53人全部遇难。据第5页/共12页“海水断崖”题。13.在“南伽拉”号下潜过程中,海水温度由表层至深层的垂直变化规律是()A.先下降,后上升B.逐渐降低C.先下降,后随深度增加变化不明显D.逐渐增高14.“南伽拉号”遭遇“海水断崖”掉入海底主要原因是()A.海水温度突然下降,潜水艇设备失灵B.潜水艇设施老旧C.水压增大,潜水艇发生爆炸D.海水密度突然减小【答案】13.C14.D【解析】【13题详解】依据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海深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所以在“南伽拉号”下潜过程中,水温变化规律应为先下降,后随深度变化不明显,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海水断崖”实际上指的是海水密度突然发生变化。当潜艇在高密度的海水中行驶时,突然进入到低密度的海水当中,潜艇所受浮力突然减小,瞬间会有一种从悬崖上掉下来的体验,随着深度加大,水压增大,到DCA“南伽拉”并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2023年10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组成及工作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第6页/共12页15.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A.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定位追踪船只B.利用遥感获取领海基点位置信息C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巡检数据叠加分析D.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预测航道通航状况16.本次无人机巡航()①提高了海洋国土管控能力②利于海上大范围巡检③范围覆盖我国大陆架海域④主要在海面空间作业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15.C16.A【解析】【15题详解】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可以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和追踪船只,获得领海基点的位置信息,遥感相当于人眼的延AB数据进行分析,C正确;无人机智能巡检执行的海南岛沿海通航秩序和领海基点巡检任务,可以将数据传入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预测航道通航状况,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无人机巡检加强了对我国领海的巡检管控,提高了海洋国土管控能力,①正确;无人机巡航速度快,轻巧灵活,比船舶巡检效率高,覆盖范围广,可以进行大范围巡检,②正确;沿海和领海基点属于我国的内海和领海部分,领海是领海基线向外12海里,大陆架海域可以扩展到200海里,③错误;本次无人机巡航是对沿海通航秩序和领带基点巡检,主要在海面上空作业,④错误;故选A。【点睛】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从海基线量起12海里的水域是我国的领海,它和陆地领土一样都是我国的领土。第7页/共12页第Ⅱ卷非选择题共分)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艾尔湖(下图)是澳大利亚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较浅。某研学小组对艾尔湖流域开展了研究。活动一: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艾尔湖碳储量大,是巨大的碳库。(1)指出艾尔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和使碳入湖的主要水循环环节。(2)从河流特征和地势条件两方面,分析艾尔湖碳储量大的原因。活动二: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考察,发现艾尔湖湖泊水面季节变化大。旱季,湖泊水面小,有的地方泥沙裸露,有的地方“变成”盐壳,最厚处可达数米;雨季,湖泊水面大,最大可超过15000km²。(3)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旱季艾尔湖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活动三:水生软体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水环境变化敏感。软体动物死亡后,其碳酸钙壳体保留在沉积物中成为化石,对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研究艾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同学们采集了各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4)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的生物化石研究艾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答案】(1)类型:陆地内循环;环节:地表径流。(2)多条入湖河流流经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区,生物量大,提供大量枯落物等含碳物质;入湖河流流程长,数量众多,搬运大量含碳物质入湖;艾尔湖海拔低,周边地区的河流和地表径流都向艾尔湖汇聚,扩大了碳的来源范围;艾尔湖所在的艾尔湖盆地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碳易积累,有利于碳在湖内的长期积累和储存。(3)旱季降水少,入湖径流量少;蒸发旺盛;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湖泊面积缩小。(4)利用地层中软体生物化石,确定地层年代或顺序;识别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种类,并依据其生活习性和特征,推测其生存时期湖水盐度状况,进而分析其湖水盐度的变化。第8页/共12页【解析】【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埃尔湖为材料,设置3小题,涉及碳循环、湖泊水文特征、探索研究等相关知识和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埃尔湖属于内陆湖,湖水不外泄入海,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多条入湖河流流经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区,生物量大,提供大量枯落物等含碳物质,因此使碳入湖的主要水循环环节为地表径流。【小问2详解】有多条河流如库珀溪、沃伯顿河、迪亚曼蒂纳河等注入艾尔湖,这些河流流程较长,流经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等生物量较大的地区;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携带大量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含碳物质,为艾尔湖带来丰富的碳源;艾尔湖是澳大利亚海拔最低的地方,湖面低于海平面15米,周边地区的河流和地表径流都向艾尔湖汇聚,使得来自不同区域的含碳物质都能汇集到这里,扩大了碳的来源范围;艾尔湖所在的艾尔湖盆地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这种封闭的地形使得碳一旦进入湖泊就很难再通过地表径流等方式流出,有利于碳在湖内的长期积累和储存。【小问3详解】湖泊水位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分的收支关系。读图可知,汇入埃尔湖的河流为时令时,说明旱季时流域内降水少,入湖径流量少;旱季时降水少、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从而导致湖泊水分收入小于支出,面积缩小。【小问4详解】研究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首先将采集的化石,依据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顺序,确定地层年代或顺序;识别、统计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种类,查询所采集化石对应的生物对盐度的需求,依据其生活习性和特征,以及生物分布情况的变化来推测其生存时期湖水盐度状况。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其中,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古乡沟,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1953年以来,这里泥石流频繁暴发,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下图是古乡堰塞湖位置。第9页/共12页(1)推测古乡沟冰川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并简述其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2)描述古乡沟堰塞湖形成过程。(3)为减轻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答案】(1)夏秋(夏)季节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集中;地形陡峭,汇水速度快;地表物质疏松,堆积物丰富。(2)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降水较多,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沿河谷奔腾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出山口,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3【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古乡堰塞湖为材料,涉及泥石流形成条件、危害及防治措施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为夏季。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产生条件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该地区为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地表多疏松堆积物。【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断河流形成,先描述泥石流形成过程,再描述堰塞湖形成过程。结合图中古乡沟流域前的沟口堆积扇和古乡堰塞罕坝可推测出,该地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形成泥石流,泥石冲出山口后在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小问3详解】堰塞湖一旦形成威胁,必须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以人工挖第10页/共12页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或疏通河道,使其汇入主流流域或分散到水库,以免造成洪灾。【点睛】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10月3广东某学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测量红壤的深度和垂直分层,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同学们还采集了制作的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测定红壤分布于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