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农业技术进步内涵与机制_第1页
第2章农业技术进步内涵与机制_第2页
第2章农业技术进步内涵与机制_第3页
第2章农业技术进步内涵与机制_第4页
第2章农业技术进步内涵与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农业技术进步:内涵与机制第1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第2节农业技术进步的机制3/13/20251kongxz@第1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农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农业技术进步的分类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益农业技术进步的环境技术进步与农业资源报酬3/13/20252kongxz@技术进步的概念农业技术进步就是指农业技术在合乎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合乎目的性,指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其实现的和谐。3/13/20253kongxz@目的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投入改善生态环境3/13/20254kongxz@如果通过对原有农业技术(或技术体系)的研究、改造、革新,或开发出一种新的农业技术(或技术体系),用以代替原有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使其应用的结果更加接近于应用的目标,我们就说产生了技术进步。3/13/20255kongxz@技术进步与科学进步技术进步的实质在于合乎目的性科学进步的实质在于合乎客观性3/13/20256kongxz@对技术进步的理解要随着技术应用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农产品产量技术和优质技术氟里昂制冷技术和溴化锂制冷技术3/13/20257kongxz@狭义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经营管理技术和社会科学的进步。这样,技术进步包括了两大方面的内容: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说,硬技术的进步和软技术的进步。狭义技术进步?广义技术进步?3/13/20258kongxz@狭义技术进步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技术进步的称为狭义技术进步。狭义技术进步考察的是物化形态的技术进步,又称为硬技术进步。技术进化技术革命3/13/20259kongxz@技术进化当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或者在原有技术原理或组织原则的范围内发明创造新技术和新的技术体系时,这种进步就称为技术进化。如新品种的育成和应用、配合肥料和配合饲料的研制和推广、施肥方法的改进、喷灌和滴灌技术的研制和应用等。

3/13/202510kongxz@技术革命当技术进步表现为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时,就称其为技术革命。如化肥和拖拉机的出现和应用、现代育种技术的研制和应用等。农业技术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土地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在导致技术体系出现重大变革的同时,往往会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3/13/202511kongxz@广义技术进步广义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还包括管理技术、决策技术等软技术的进步。3/13/202512kongxz@软技术进步的内容(1)采用新的方针政策;(2)推行新的经济体制;(3)采用新的组织管理方法;(4)改革政治体制;(5)改善和采用新的、更加有效的决策方法;(6)采用能够长期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分配体制与政策;(7)改善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等。3/13/202513kongxz@对技术进步的理解,应该是广义的硬技术进步与软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硬技术进步,没有软技术进步的配合,硬技术进步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当然,从长期来看,只有软技术进步,没有硬技术进步支撑,软技术进步在作用就不能持续发挥。技术经济学上提到的技术进步,如不特别说明,通常指的是广义技术进步。3/13/202514kongxz@在人大孔子铜像揭幕仪式上汤恩佳先生的讲话汤恩佳先生,香港孔教学院院长,著名孔子思想研究专家。认为美国只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注重道德教育,导致遭到袭击。3/13/202515kongxz@技术进步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科学研究是技术进步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要求有一定的基础研究作为前提和储备。技术进步是科学研究的延伸和物化。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都不断对科学研究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促使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细化,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基础研究又为新技术的高度发展奠定了新的和更坚实的基础,促进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促进了自身的不断发展。例如,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就是和本世纪中期以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分不开的。

3/13/202516kongxz@科学与技术的分化与融合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3/13/202517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1.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亦即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这类技术一般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它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是未来实用技术的前奏。它虽然不能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却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3/13/202518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2.农业生产实践中技术水平的提高。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可以在农业生产中直接应用并发挥作用。其作用主要有:(1)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或者使原来无法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资源投入量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产量,或者产量的增加快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表现为生产函数曲线的上移。(3)提高农产品质量。3/13/202519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3.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的提高。4.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5.为农业服务部门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3/13/202520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分类(一)按照生产的部门,可分为种植业技术进步、畜牧业技术进步、林业技术进步等按照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式,可分为体现型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型技术进步按照技术进步的性质,可分为硬技术进步和软技术进步按照技术进步的效应,可分为(机械)工程技术进步和生物工程技术进步3/13/202521kongxz@体现型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型技术进步前者指技术包含在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之中,或者与新训练和教育出来的劳动力结合在一起后者指农艺过程的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资源配置的改善、生产结构的优化、规模效益和决策水平的提高、组织管理和经营水平的提高等。3/13/202522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分类(二)由于农业技术经济学主要研究技术进步与各项投入的关系,以发挥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力要素的渗透催化作用,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这样,根据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劳动、土地等要素比例关系的影响,可以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资金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中性技术进步四种类型。3/13/202523kongxz@资金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经过技术进步后,在资金、劳动、土地等要素的配合比例中,资金的份额相对减少。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进步主要节约了资金使用,而土地和劳动投入保持不变;二是三种要素都得到了节约,但资金节约的幅度大于土地和劳动。具体表现为资金的边际生产率的变化大于土地和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变化。也称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3/13/202524kongxz@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与资金节约型技术进步相反,在技术进步后,土地、资金和劳动的配合比例中,劳动所占的份额相对减少了。或者是技术进步主要节约了劳动投入,而土地和资金投入不变;或者是三种要素都得到了节约,但劳动投入的节约幅度大。具体表现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大于资金和土地的边际生产率。这种技术进步就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或资金密集型技术进步。从宏观上看,这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可能通过较大的连锁效应,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但需要大量资金,承担较大的风险,要求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3/13/202525kongxz@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指在技术进步后,土地与资金、劳动力配合生产同样多的农产品中,土地投入的份额相对减少,劳动和资金的投入相对不变。或者技术进步既节约了土地,又节约了劳动和资金,但土地的节约幅度大于后二者的节约幅度。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使土地的边际生产率大于劳动和资金的边际生产率,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从根本上讲,技术进步必须与更多的资金或劳动相结合,才能放大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经济供应量,因此,这种技术进步也可称为资金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3/13/202526kongxz@中性技术进步指技术进步后,生产一定量农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劳动与土地的最佳配合比例,仍然保持在技术进步前生产等量农产品或取得同等收入的配合比例上。即技术进步后,资金边际生产率、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土地边际生产率都按比例增加,而资金、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按比例节约。3/13/202527kongxz@希克斯的中性技术进步是指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或者说技术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的边际产量对劳动的边际产量之间的比率

3/13/202528kongxz@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够抵消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从而使资本——产出比率不断提高,资本不断深化,资本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仍然保持不变。这种技术进步并不影响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只是使每单位劳动由于配备更多的资本而增加了它的效率。

3/13/202529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益经济效益: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信息效益3/13/202530kongxz@经济效益:直接效益通过技术进步使投入品的消耗下降,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品种增加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单位的产量提高通过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生产组织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生产单位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加3/13/202531kongxz@经济效益:间接效益对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效益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效益(有哪些?)3/13/202532kongxz@生态效益对农业资源的节约绿色农业技术(对比:有机农业技术、无公害农业技术)减少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3/13/202533kongxz@社会效益产品总量增加,满足社会需求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行业或闲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素质,延长寿命3/13/202534kongxz@信息效益每个小的技术进步都会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利用就会产生新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技术进步3/13/202535kongxz@问题经济学中外部效应的概念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性表现讨论:农业是否属于公益性产业3/13/202536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环境组织环境: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构成资源环境文化环境信息环境3/13/202537kongxz@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有利并能产生效用的那些自然元素和自然力物质资源。它是自然资源的延伸,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加以采集、储存、加工、仿制、改良以提高其功效和利用程度的资源。它包含有人类劳动。资金。固定资金资源、流动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3/13/202538kongxz@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等人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发展了索洛的技术进步理论。他认为通过对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可以增强人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提高人口质量,使一般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可以产生“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直接或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效应,消除常规资本与劳动的边际递减收益,保证经济增长。3/13/202539kongxz@3/13/202540kongxz@农业资源的性质资源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资源的存储性与流失性资源的互补性与互代性。互补资源之间应当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互代资源则要求用价格低、效率高的资源代替价格高、效率低的资源资源的再生性与相对性3/13/202541kongxz@农业资源报酬递减规律农产品由多种生产资源转化而成,资源只有配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效能。“最小养分律”、“木桶原理”农作物、畜禽及土地对追加的各种投入都有一定的容纳度农田是以土地为主的综合体,其中的养分本来就不平衡3/13/202542kongxz@农业资源报酬递减规律不仅直接转化为产品的资源,在投入比例失当时会出现报酬递减,而且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机械等资源在投入数量不断增加时,也会出现报酬递减状况3/13/202543kongxz@技术变化与资源报酬在技术相对静止和稳定条件下,资源报酬递减是客观存在的资源报酬递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技术进步,资源报酬递增是绝对的

3/13/202544kongxz@3/13/202545kongxz@第2节农业技术进步的机制概念、分类机构及其能力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和模式3/13/202546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技术进步赖以实现的机构及其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现阶段,主要是农业技术进步所依托的三种组织(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的两个方面(需要和能力)。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和模式。3/13/202547kongxz@政府的需要和能力能力:培养人才的能力资金筹措能力调动大学、研究机构及其社会其他机构技术进步积极性的能力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的能力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的能力制定正确的贸易政策,尤其是技术贸易政策3/13/202548kongxz@若干国家RND占GNP比重中国:1.0,日本:3.0,德国:2.6,法国:2.5,英国:2.2,意大利:1.3,巴西:0.4,丹麦:1.9,匈牙利:1.0,印度:0.8,韩国:2.8,波兰:0.9以上为1981~1995年平均数,中国为2001年数据3/13/202549kongxz@大学(研究机构)的需要和能力培养人才科学研究3/13/202550kongxz@企业的需要和能力需要:企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在经济系统中具有特定的追求目标。当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实现其追求的目标时,技术进步的企业需要就产生了。3/13/202551kongxz@企业的需要和能力能力: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吸收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信息收集能力3/13/202552kongxz@在调查的284家企业中,163家企业设有研发部门,占调查企业总数的57.6%。被调查企业研发部门的设立大体上自从20世纪80中期年代开始,一般是先创立企业,再根据需要建立研发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立的企业只要有研发部门,一般在企业创立时即设立。“有足够的研发能力”的企业占34.4%;“只有少量的技术开发能力”的占22.1%,这类企业往往同时选择“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联系”或“引进新产品或新技术”;选择“没有研发能力”的只有9个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7%,它们全部同时选择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联系”或“引进新产品或新技术”(见表3)。这一结果说明了北京市乡镇企业研发机构的功能分布:三分之一强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能够自主研制、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另外三分之二或者只有少量研发能力,或者完全没有研发能力,其主要作用就是与外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联系,少量的研发能力也是在外界专家的指导下产生的。3/13/202553kongxz@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越大,研究开发的能力越强,选择“有足够研发能力”的企业数与企业规模基本呈正相关关系。200~500人和500人以上两组企业选择“有足够研发能力”的比例均大于各组在企业调查企业总数所占的比例,其余各组或者与其在调查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基本持平(100~200人组),或者小于其在调查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例。3/13/202554kongxz@调查发现,乡镇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其所有制性质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样本数较大的集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四类企业中,“有足够研发能力”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所占比例远小于调查的两类企业所占比重,其中,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差距较大;而选择“有足够研发能力”的股份制和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比重均大于调查的两类企业所占比重。这一结果说明,企业的所有制(确切地说,是企业是否改制)性质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的典型调查也表明,一些基础较好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迟迟没有实行改制,企业机制不灵活,经营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原本在本行业中技术创新处于前列的企业,近年来产品单一、更新换代速度慢,已经显示出被淘汰的危险。3/13/202555kongxz@对284家企业的调查结果为:1998、1999、2000三年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仅为4.16,2000年为4.34根据国际经验,当R&D投入占销售额的1%时,企业难以生存,占2%勉强生存,占5%才有竞争力。这说明北京市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处于勉强生存状态,即使第一类选择“有足够的研发能力”且投入经费企业的投入强度也仍然达不到“有竞争力”的水平。3/13/202556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和模式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的现代化,即运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化学化,这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或物质内容;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当前,主要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这是现代农业的组织保证。当然,由于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的特点不一样,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差异很大,但日本经济学家速水右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把它们归纳为两种主要模式,即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3/13/202557kongxz@美国的特点是人少地多,劳动力稀缺,而日本整好相反。两国在土地——劳动力比例上的极大差异性恰好构成了这个世界上的两种极端类型。1880年平均每个男性农场工人的农业土地面积,美国是日本的36倍,而且这个差距在不断扩大,到1960年美国平均每个男性农场工人的农业土地面积是日本的97倍,可耕地是日本的47倍。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土地和劳动力的比价在两个国家也有显著的不同。1886年,日本1个农场工人购买1公顷可耕地必须工作的天数是美国农场工人购买同样面积可耕地工作天数的9倍。在美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于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尤其在1880~1920年期间;而日本的土地价格相对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得极快,尤其在1880~1990年期间。到了1960年,1个日本农场工人必须工作30倍于美国农场工人的时间,才能买到1公顷土地。那么,在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美国和日本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分别是怎样的呢?

3/13/202558kongxz@美国模式(一)在美国,土地和机械的价格相对于工人工资的长期下降,促使这个国家不得不用土地和机械动力替代人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中使用的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这是因为,一个固定不变的技术,对稀缺生产要素替代的空间是很小的。

3/13/202559kongxz@美国模式(二)例如,在早期的谷物收割中,在两个星期的收割时间内,使用某种型号的收割机和两组役马,其最佳组合是5个工人和4匹马,能收割140英亩的谷物。引进新的机械——打捆机以后,农场主就可以改变上述组合比例,即使用2个工人、1台收割机和4匹马,同样在两个星期内收割140英亩谷物。在这里,1台打捆机替代了3个工人。由于人工是昂贵的,所以这种替代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3/13/202560kongxz@美国模式(三)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美国农场中使用的大型机械和机械动力迅速增加,而使用的工人数迅速减少,即人机比例在不断提高,反映了机械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土地和机械对人力的边际替代率。

3/13/202561kongxz@美国模式(四)这种替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拖拉机的引进是农业中最重要的机械技术的进步,它使每个农场工人能够更容易地使用更多的机械动力,从而能够大大提高动力对人力的边际替代率。大功率拖拉机替代小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机械替代单一功能农业机械的原理也是一样的。这种替代的结果,是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从而劳均负担耕地最多的国家。3/13/202562kongxz@美国模式(五)19世纪20年代生物技术的革新,30年代杂交玉米的广泛种植高产品种需要高品质的肥料为基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化肥的广泛应用作物的矮化生物技术和化肥技术的相互促进3/13/202563kongxz@美国生物技术的特性美国生物技术的发展总是和机械技术发展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新的作物品种总是更加适合机械收获。如为了有利于机械收获,美国的农业科学家培育出了具有强壮枝条而且同时成熟的西红柿。

3/13/202564kongxz@美国模式的前提高度市场化: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土地私有化实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的完全市场化3/13/202565kongxz@日本模式(一)在日本,土地的供给缺乏弹性,土地价格与工资价格同步上升,因此,用土地和机械替代人力是无利可图的。然而,随着农用工业的快速发展,化肥价格相对于土地价格持续下降,以及来势凶猛的生物技术的进步,给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完全不同于美国的新契机。3/13/202566kongxz@日本模式(二)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谷物,而化肥对传统作物的作用较差,在传统作物体系下不能大幅度增加产量。传统品种下化肥对土地的替代弹性极小的状况迫使日本使用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不断改良品种。新的喜肥作物品种和效率更高的化肥不断出现,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也随之不断增加。1880年以后,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沿着上述道路发展的。3/13/202567kongxz@日本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及特征

1880-190000-4545-7070-90品种改良追求高产多肥多收追求食品品质施肥改良多肥多农药多农药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大型农区劳动力畜力机械动力扬水机动力耕耘播种机机械化脱粒机收割机技术教育义务教育农会技术员普及制度高学历化3/13/202568kongxz@日本机械技术的特性机械技术进步的意义也主要在于通过改善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而大幅度提高产量。例如,早期的马拉犁和后来拖拉机的使用主要是作为一种深耕的工具,以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3/13/202569kongxz@美国和日本农业技术进步的结果美国和日本的农业技术进步开始于完全不同的初始生产要素条件和供给条件,但在1880~1960年间,达到了接近的农业和生产率的增长。两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率先进入了世界上最小国家的行列。1995年的资料显示,日本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8%,而美国仅为2.98%。

3/13/202570kongxz@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道路农业技术进步总是朝着资源丰裕的方向进行,总是用丰裕资源替代稀缺资源

农业技术进步总是朝着可改变资源约束的方向进行变革

农业技术进步总是朝着技术密集的方向变革

3/13/202571kongxz@农业技术变革的原则技术可行性原则,技术变革的难度不能超过现有科学技术条件许可的水平技术成本低廉原则技术变革的结果要给社会带类较高的经济效益

3/13/202572kongxz@各国农业技术变迁的一般趋势从资源禀赋角度看,各国农业技术变迁的一般趋势是: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趋向是发展机械化,节约土地的技术进步趋向是生物革新,但在一国特定的农业技术变革方向约束下,机械技术的开发可以是节约土地型的,而生物技术的开发也可以是节约劳动型的。

3/13/202573kongxz@速水-拉坦模式的四个要素资源禀赋技术状况文化类型制度3/13/202574kongxz@诱致性变迁的长期路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相对成本不断上升(相对于资本,以及机会成本)KL等产量线等成本线3/13/202575kongxz@速水-拉坦模式的特征价格在引导技术变迁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强调制度和文化对技术变迁的影响政府在技术变迁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提供公平的制度环境、对具有外溢效应的领域进行投资、注意到生物技术的潜在收益等3/13/202576kongxz@关于速水-拉坦模式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农业上所有技术变革不一定都是由经济因素的内在驱动所致,而往往由其他因素所引起,例如基础科学和技术的一般进展。然而,这些进展并不涉及某个特定部门的要素价格,内燃机和计算机芯片的发明就说明了,某些技术发展与农业需求并没有内在联系,虽然这些技术并非由农民的需求产生,但它们已经或将对农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极大贡献。3/13/202577kongxz@速水-拉坦模式缺陷未能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收入分配。比如,现有的制度安排是如何影响不同社会集团的,改革将怎样影响这些集团以及集团之间的权力平衡等。这需要进行政治、社会和心理分析。3/13/202578kongxz@与舒尔茨的比较舒尔茨:速水-拉坦:对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加速经济发展的中心策略3/13/202579kongxz@小结技术和制度改革的投资在诱致性变革模式中起着核心作用,而古典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考虑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的作用。速水-拉坦模式强调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稀缺资源的作用这一基本着眼点,即稀缺资源的价格不但影响着企业家的决策,还影响着私营部门、政府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作出的更为重要的发展决策。3/13/202580kongxz@小结价格在引导农业高效率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其基础是竞争性市场体系。本模式特别适用于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农业发展道路作出解释,尤其是能够对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