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节能与环保设计作业指导书TOC\o"1-2"\h\u5504第一章建筑节能设计概述 3116151.1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3210041.2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330289第二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433432.1外墙保温隔热设计 4201922.2外窗节能设计 413432.3屋面节能设计 512502.4地面节能设计 56950第三章建筑供暖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6247033.1供暖系统节能设计 6248223.2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6295063.3热泵系统节能设计 6127303.4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617646第四章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7213574.1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7296444.1.1设计原则 76464.1.2设计方法 7195924.1.3设计要点 7314594.2灯具选择与布置 7158344.2.1灯具选择 7290094.2.2灯具布置 7282974.3控制策略与系统优化 8189374.3.1控制策略 8124354.3.2系统优化 831603第五章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设计 888265.1给水系统节能设计 8192925.1.1给水系统概述 861485.1.2给水系统节能设计原则 9144865.1.3给水系统节能设计措施 9281445.2排水系统节能设计 9185955.2.1排水系统概述 9185475.2.2排水系统节能设计原则 9227145.2.3排水系统节能设计措施 9313505.3雨水收集与利用 10226515.3.1雨水收集与利用概述 1010075.3.2雨水收集与利用设计原则 10172765.3.3雨水收集与利用设计措施 1018376第六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 1061456.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 10241086.1.1概述 10155116.1.2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 11200346.1.3室内空气湿度控制 1149756.1.4室内空气品质监测 1147506.2室内热环境质量保障 11127156.2.1概述 1196236.2.2室内温度控制 1186996.2.3室内湿度控制 111326.2.4室内热舒适性评价 1154376.3室内光照环境质量保障 129666.3.1概述 12145886.3.2室内天然光照 12169196.3.3室内人工照明 12273916.3.4室内光照环境监测与评价 1210314第七章建筑材料与构造节能设计 12313117.1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1242917.1.1节能型建筑材料概述 12269627.1.2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分类 1219377.1.3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策略 135057.2建筑构造节能设计 13277817.2.1建筑构造节能设计原则 13215147.2.2建筑构造节能设计内容 13191207.2.3建筑构造节能设计方法 13140937.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3146457.3.1建筑废弃物处理现状 13298097.3.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3305497.3.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策略 149169第八章建筑绿化与景观设计 14179428.1建筑绿化设计 14211348.1.1设计原则 14215018.1.2设计内容 1464288.1.3设计要点 14296128.2景观水系统设计 1550318.2.1设计原则 15236558.2.2设计内容 1584508.2.3设计要点 15275978.3生态景观设计 1587088.3.1设计原则 15231128.3.2设计内容 1512038.3.3设计要点 168187第九章建筑环保设计标准与规范 165029.1国内外建筑环保设计标准概述 16302729.2建筑环保设计规范与要求 16270419.3建筑环保设计评价体系 17497第十章建筑节能与环保设计案例分析 173074410.1建筑节能设计案例分析 172177310.2建筑环保设计案例分析 181891310.3综合案例分析 18第一章建筑节能设计概述1.1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建筑领域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因此,建筑节能设计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节能设计旨在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缓解能源压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建筑节能设计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缓解能源供应压力。(2)提高建筑舒适性:建筑节能设计可以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使居住者感受到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3)保护生态环境:建筑节能设计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4)促进经济发展:建筑节能设计可以推动建筑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1.2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建筑节能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的整体功能,包括围护结构、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2)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适应性原则:建筑节能设计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4)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建筑设计:通过调整建筑体型、朝向、布局等,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效果,降低建筑能耗。(2)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功能: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阻、热惰性等功能。(3)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4)优化建筑设备系统:选用高效节能的设备,优化设备系统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智能化管理: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建筑能耗的实时监测、分析与优化,提高建筑节能水平。第二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2.1外墙保温隔热设计外墙保温隔热设计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损失,提高室内舒适度。以下是外墙保温隔热设计的主要要点:(1)保温材料选择:应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功能好、防火功能强、环保功能高的保温材料。目前常用的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板、岩棉板等。(2)保温层厚度: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因素确定保温层的厚度。一般而言,保温层厚度应在30mm以上。(3)保温层施工:保温层施工应采用粘贴、锚固等方法,保证保温层与墙体连接牢固。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温层的平整度、垂直度,以及阴阳角的施工处理。(4)隔热措施:在外墙设计中,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如设置隔热层、采用隔热涂料等,以降低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2.2外窗节能设计外窗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设计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节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外窗节能设计的主要要点:(1)窗型选择:应选用密封功能好、保温功能强的窗型,如双层玻璃窗、真空玻璃窗等。(2)玻璃选择:选用LowE玻璃、双层玻璃、中空玻璃等,以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3)窗框材料选择:窗框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热阻功能和密封功能,如断桥铝、塑钢等。(4)遮阳措施:在外窗设计中,应考虑设置遮阳设施,如遮阳板、遮阳窗帘等,以降低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2.3屋面节能设计屋面作为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设计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节能效果具有关键作用。以下是屋面节能设计的主要要点:(1)保温隔热材料选择:屋面保温隔热材料应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功能好、环保功能高的材料,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等。(2)保温层厚度: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保温层的厚度。一般而言,屋面保温层厚度应在40mm以上。(3)防水层设计:屋面防水层应选用耐候性好、防水功能强的材料,如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等。(4)绿化措施:在屋面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绿化植物,以提高屋面的隔热功能,降低室内温度。2.4地面节能设计地面作为建筑物的承重基础,其节能设计同样不容忽视。以下是地面节能设计的主要要点:(1)保温隔热材料选择:地面保温隔热材料应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功能好、环保功能高的材料,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等。(2)保温层厚度: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保温层的厚度。一般而言,地面保温层厚度应在30mm以上。(3)地面施工:地面施工应保证保温层与基层连接牢固,平整度、垂直度符合要求。(4)地面防潮设计:在地面设计中,应考虑设置防潮层,防止地下水对保温层的影响。第三章建筑供暖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3.1供暖系统节能设计供暖系统的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高效供暖,设计时需考虑以下要素:(1)热源选择:优先选用高效、环保的热源设备,如燃气壁挂炉、空气源热泵等,降低能耗和排放。(2)管网设计:优化管网布局,减少热量输送过程中的损失。采用保温功能良好的管道材料,降低热损耗。(3)末端设备:选用高效散热器或地暖系统,提高热交换效率,降低能耗。(4)控制系统:安装温控器,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供暖温度,避免无效供暖。3.2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空调系统在建筑中能耗较大,因此其节能设计。以下为关键设计要点:(1)冷热源设备:选用高能效比的空调机组,降低能耗。(2)送风系统:合理设计送风管道,减少风道阻力,提高送风效率。(3)制冷剂选择:选用环保、低能耗的制冷剂,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4)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等因素自动调节空调运行状态,实现节能运行。3.3热泵系统节能设计热泵系统是一种高效、环保的供暖和空调技术。以下为热泵系统节能设计的关键要素:(1)热泵机组选型:根据建筑需求选择合适的热泵机组,保证高效运行。(2)热源选择: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空气能等,降低能耗。(3)热泵循环系统:优化循环系统设计,降低循环阻力,提高热泵效率。(4)智能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实际需求自动调节热泵运行状态,实现节能效果。3.4能源管理系统设计能源管理系统是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部分,以下为关键设计要点:(1)能耗监测:安装能耗监测仪表,实时监测建筑各类能耗数据。(2)数据分析:对能耗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找出节能潜力,制定针对性的节能措施。(3)优化调度:根据能耗数据,优化建筑用能设备运行策略,实现节能目标。(4)反馈调整:根据实际运行效果,不断调整能源管理策略,提高建筑节能水平。第四章建筑照明节能设计4.1照明系统节能设计4.1.1设计原则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满足照明功能需求,保证照明质量;降低照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考虑照明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4.1.2设计方法照明系统节能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合理选择照明方式、确定照明功率密度、采用高效光源和灯具、优化照明系统布局等。4.1.3设计要点(1)合理选择照明方式:根据建筑空间特点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照明方式,如自然采光、人工照明、混合照明等。(2)确定照明功率密度:根据建筑功能、照明方式和灯具类型,确定合理的照明功率密度,以降低能耗。(3)采用高效光源和灯具:选用高效、长寿、环保的光源和灯具,提高照明效率。(4)优化照明系统布局:合理布置灯具,减少照明盲区,提高照明均匀度。4.2灯具选择与布置4.2.1灯具选择灯具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灯具的光效、寿命、显色指数、配光特性等。具体选择时,可参照以下原则:(1)选用高效灯具:如LED灯具、紧凑型荧光灯等。(2)选用显色指数高的灯具:如三基色荧光灯、LED灯具等。(3)选用寿命长的灯具:如LED灯具、高压钠灯等。4.2.2灯具布置灯具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照明功能需求:根据建筑空间和使用需求,合理布置灯具,保证照明质量。(2)提高照明均匀度:通过调整灯具间距和高度,使照明均匀度达到设计要求。(3)减少照明盲区:在照明设计中,尽量避免出现照明盲区,提高照明效果。4.3控制策略与系统优化4.3.1控制策略照明系统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分区控制、定时控制、感应控制、调光控制等。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建筑功能和照明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1)分区控制:根据建筑空间和使用需求,将照明系统划分为若干区域,实现区域间的独立控制。(2)定时控制:根据照明需求,设置照明设备的定时开关,实现节能照明。(3)感应控制:利用红外线、微波等感应技术,实现照明设备的自动开关和亮度调节。(4)调光控制:通过调节光源亮度,实现照明效果的灵活调整。4.3.2系统优化照明系统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光源效率:通过选用高效光源和灯具,提高照明系统整体效率。(2)合理配置照明设备:根据建筑空间和使用需求,合理配置照明设备,降低能耗。(3)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实现照明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节能效果。(4)加强照明维护:定期检查和更换损坏的照明设备,保证照明系统正常运行。第五章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设计5.1给水系统节能设计5.1.1给水系统概述给水系统是建筑中的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为建筑物内的用户供应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及其他用水。在设计给水系统时,应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等因素。5.1.2给水系统节能设计原则(1)合理选择给水方式,降低给水泵的能耗;(2)优化给水管道布局,减少管道阻力损失;(3)采用高效节能的给水设备,提高给水系统运行效率;(4)合理设置给水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实现给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5.1.3给水系统节能设计措施(1)给水方式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用水需求、水源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给水方式,如重力给水、压力给水、无负压给水等;(2)给水管道布局优化:合理设计给水管道的直径、长度和走向,降低管道阻力损失;(3)给水设备选用:选用高效节能的给水泵、阀门等设备,提高给水系统的运行效率;(4)给水系统自动控制: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给水系统的实时监测、自动调节和故障预警。5.2排水系统节能设计5.2.1排水系统概述排水系统是建筑中用于收集、输送和排放废水的设施。在设计排水系统时,应考虑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等因素,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5.2.2排水系统节能设计原则(1)合理选择排水方式,降低排水泵的能耗;(2)优化排水管道布局,减少管道阻力损失;(3)采用高效节能的排水设备,提高排水系统运行效率;(4)合理设置排水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实现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5.2.3排水系统节能设计措施(1)排水方式选择:根据建筑物的排水需求、地形等因素,合理选择排水方式,如重力排水、压力排水等;(2)排水管道布局优化:合理设计排水管道的直径、长度和走向,降低管道阻力损失;(3)排水设备选用:选用高效节能的排水泵、阀门等设备,提高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4)排水系统自动控制: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排水系统的实时监测、自动调节和故障预警。5.3雨水收集与利用5.3.1雨水收集与利用概述雨水收集与利用是指将建筑物屋顶、地面等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绿化、景观、冲厕等用途。雨水收集与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5.3.2雨水收集与利用设计原则(1)充分利用建筑物屋顶、地面等收集雨水;(2)合理设计雨水收集设施,保证雨水的收集和输送效率;(3)采用高效节能的处理设备,提高雨水的处理效率;(4)合理利用雨水,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5.3.3雨水收集与利用设计措施(1)雨水收集设施设计: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雨水收集池、雨水井等设施;(2)雨水输送管道设计:合理设计雨水输送管道的直径、长度和走向,降低管道阻力损失;(3)雨水处理设备选用:选用高效节能的雨水处理设备,如过滤设备、消毒设备等;(4)雨水利用方式:根据建筑物的用水需求,合理利用雨水,如绿化、景观、冲厕等。第六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6.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6.1.1概述室内空气质量是衡量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度。为了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6.1.2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1)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减少污染物排放;(2)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提高空气流动速度,降低污染物浓度;(3)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如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等,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6.1.3室内空气湿度控制(1)合理设置室内湿度范围,保持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2)采用加湿器、除湿器等设备,调节室内湿度;(3)利用植物调节室内湿度,如绿植、水培植物等。6.1.4室内空气品质监测(1)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监测,了解污染物浓度变化;(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室内空气质量保障措施;(3)建立健全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制度,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标。6.2室内热环境质量保障6.2.1概述室内热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健康。为了保障室内热环境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6.2.2室内温度控制(1)合理设置室内温度范围,保持夏季室内温度在26℃28℃,冬季室内温度在18℃22℃;(2)采用空调、暖气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3)利用自然通风、遮阳等措施,降低室内温度。6.2.3室内湿度控制(1)保持室内湿度在40%70%之间,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2)采用加湿器、除湿器等设备,调节室内湿度;(3)利用植物调节室内湿度。6.2.4室内热舒适性评价(1)采用热舒适性评价指标,如PMV指数、PPD指数等,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2)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室内热环境保障措施;(3)定期对室内热环境进行监测,保证热环境质量达标。6.3室内光照环境质量保障6.3.1概述室内光照环境质量是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居住者的视觉舒适度和心理健康。为了保障室内光照环境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6.3.2室内天然光照(1)合理设计建筑外窗,增加室内天然光照;(2)利用反射、折射等光学原理,提高室内光照均匀度;(3)采用遮阳、遮光等措施,避免室内过亮或过暗。6.3.3室内人工照明(1)合理选择照明设备,如LED灯具、荧光灯等,提高照明效率;(2)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设备的自动调节;(3)保持室内照明亮度均匀,避免产生眩光和阴影。6.3.4室内光照环境监测与评价(1)定期对室内光照环境进行监测,了解光照强度和均匀度;(2)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室内光照环境保障措施;(3)采用光照环境评价方法,如主观评价、客观评价等,对室内光照环境进行评价。第七章建筑材料与构造节能设计7.1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7.1.1节能型建筑材料概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能耗问题日益凸显。节能型建筑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较低的能耗、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和较高的环保功能。本章主要介绍节能型建筑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7.1.2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分类(1)保温隔热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板、岩棉板等。(2)空气净化材料:如光触媒材料、活性炭材料等。(3)环保型装饰材料:如低甲醛释放的人造板、绿色涂料等。(4)节能型门窗材料:如断桥铝合金门窗、LOWE玻璃等。7.1.3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策略(1)选择合适的节能型建筑材料,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优化配置。(2)加强建筑物的保温隔热设计,减少建筑物的能耗。(3)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环境质量,改善居住舒适度。7.2建筑构造节能设计7.2.1建筑构造节能设计原则(1)符合国家节能标准,满足建筑物的功能性需求。(2)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实现地域特色与节能设计的结合。(3)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7.2.2建筑构造节能设计内容(1)墙体节能设计:包括墙体材料的选择、保温隔热层的设计等。(2)门窗节能设计:包括门窗材料的选择、密封功能的设计等。(3)屋面节能设计:包括屋面材料的选择、保温隔热层的设计等。(4)地面节能设计:包括地面材料的选择、保温隔热层的设计等。7.2.3建筑构造节能设计方法(1)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提高设计效率。(2)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建筑物的可视化、参数化设计。(3)结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7.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7.3.1建筑废弃物处理现状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填埋、堆放和资源化利用等。但是由于处理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建筑废弃物的处理仍面临诸多问题。7.3.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1)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将有价值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2)废弃物再生利用:将废弃的建筑材料进行再生处理,制成新型建筑材料。(3)废弃物资源化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7.3.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策略(1)加强建筑废弃物的源头减量,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2)完善建筑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3)推广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建筑绿化与景观设计8.1建筑绿化设计8.1.1设计原则建筑绿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规划,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2)注重植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3)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形态及环境特点,实现绿化与建筑一体化。(4)采用低碳、环保的绿化技术,降低能耗。8.1.2设计内容(1)屋顶绿化:采用适宜的植物材料,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实现屋顶绿化。(2)墙面绿化:利用攀爬植物、垂吊植物等,对建筑物墙面进行绿化。(3)地面绿化:合理配置乔、灌、草、花等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4)室内绿化:选择耐阴、耐污染的植物,进行室内绿化,提高室内环境质量。8.1.3设计要点(1)绿化植物的选择:根据地域特点、生态环境、建筑物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2)绿化布局:结合建筑物形态、空间布局,合理规划绿化区域,实现绿化与建筑的和谐统一。(3)绿化技术:采用先进的绿化技术,如生态种植、雨水收集利用等,提高绿化效果。8.2景观水系统设计8.2.1设计原则景观水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障水质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注重景观效果,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考虑水生态系统平衡,提高水环境自净能力。(4)低碳环保,减少能耗。8.2.2设计内容(1)水景观规划:结合地形地貌、建筑物布局,规划水景观布局。(2)水处理设施:设置雨水收集、水质净化、水体循环等设施,保障水质安全。(3)水生植物配置: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4)亲水设施:设置亲水平台、栈道等,满足人们亲水需求。8.2.3设计要点(1)水景观布局:注重景观效果,与周边环境相协调。(2)水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降低能耗,提高处理效果。(3)水生植物选择:考虑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8.3生态景观设计8.3.1设计原则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2)注重景观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低碳环保,减少能耗。8.3.2设计内容(1)生态廊道设计:构建生态廊道,提高生物多样性。(2)生态停车场设计:采用透水砖、植草砖等材料,降低热岛效应。(3)生态景观小品设计:设置生态座椅、栈道等,提供休闲空间。(4)生态照明设计:采用节能灯具,实现绿色照明。8.3.3设计要点(1)生态廊道布局:考虑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生态廊道。(2)生态停车场设计:充分考虑停车场的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停车。(3)生态景观小品设计:注重人性化设计,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4)生态照明设计: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绿色照明。第九章建筑环保设计标准与规范9.1国内外建筑环保设计标准概述建筑环保设计标准是为了指导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环保原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内外建筑环保设计标准体系各有特点,以下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准进行概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标准,其中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ISO14006环境设计考虑等。这些标准为建筑环保设计提供了指导性原则。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推出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评价体系包括可持续场地、水资源利用、能源与大气、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与设计等方面。我国建筑环保设计标准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主要的建筑环保设计标准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体系》(CS352014)等。这些标准涵盖了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对建筑环保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9.2建筑环保设计规范与要求建筑环保设计规范与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与能源利用:要求建筑设计充分考虑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2)节材与材料利用:要求建筑设计选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降低材料消耗,提高材料利用效率。(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要求建筑设计充分考虑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4)室内环境质量:要求建筑设计关注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5)室外环境质量:要求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室外环境质量,减少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要求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9-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证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练习题(二)及答案
- 2025年企业租赁合同及注意事项
- 2025资产移交合同范本
- 农村集体物业出租合同样本
- 冬储保价合同样本
- 农贸市场转让合同样本
- 2025汽车买卖合同示范样板
- 2025关于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的范本
- 出海服务合同样本
- 公司承包印刷合同样本
- 反渗透理论及要求
- 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ppt课件
- 《铁道概论铁路车站》PPT课件
- T∕CNTAC 22-2018 绒毛织物掉毛性的试验方法
- 能源计量网络图范例二
- 历代皇帝年号表
- 超星尔雅学习通《时间管理》章节测试含答案
- 豆各庄乡土地储备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
- 二至六年级24点试题与部分答案
- 2016年江苏开放大学-实践性考核作业-建设工程施工管理1课件
- 保温工三级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