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河源市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_第1页
2025年广东省河源市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_第2页
2025年广东省河源市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_第3页
2025年广东省河源市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_第4页
2025年广东省河源市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广东省河源市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

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

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

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

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

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

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

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

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

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

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

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

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

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

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

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

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

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

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

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

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

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

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

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

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

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

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

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

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

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

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

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

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一一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创作主体性理论既强调诗人独特的审美品格,也要求其情感表达与民族精神产生共振。

B.材料一指出真正伟大的诗篇需经历三重审视:个体经验的淬炼、时代精神的熔铸与人类共性的提炼。

C.当前诗歌困境的根源在于创作过分追求形式的实验性,导致诗歌与读者产生严重的审美隔阂。

D.材料二提出“预见性写作”概念,认为诗人应超越个人悲欢,对人类共同命运保持敏锐的洞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普希金的创作实践印证了材料一的观点:诗人个性表达越鲜明,其作品的普世价值就越显著。

B.20世纪90年代诗歌转向个人化叙事,这完全背离了材料二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作理念。

C.两则材料都认为解决当下诗歌困境的关键在于重建“诗言志”传统,恢复诗歌的社会介入功能。

D.材料一的“主体性”与材料二的“时代性”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诗歌创作的“真善美”价值追求。

(3)下列诗句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观点论据的是()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C.“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D.“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

的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楼与人的记忆

李国文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幢建筑物前,手里拎着一个包,包里装着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冬天里的

春天》手稿,很冒昧地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想请他们过目,是否有采用的可能。当时,这幢四层楼给我

留下蛮高大、蛮气派的印象,而且,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学书籍出版大社,那门面也相当匹配,显得挺

庄重、挺堂皇的。然而,三十年后,那座四脚八叉、形象丑陋的过街天桥建成,就把心目中的这座文学殿

堂团团包围住了。每次我到朝内大街166号,经过这座设计得不伦不类的过街天桥,就有一种缺氧的窒息

之感。如今的这幢楼,蛰居于天桥之下,一二副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一没精打采的样子。.

我有时也诧异,人到老年,会比他年轻时要矮上一截,难道建筑物与人相似,有了年头以后,也会缩

水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是这幢楼矮了,而是它的左邻右舍都长高了。整个一条朝内大街,连当年的菜

市场,也玻璃幕墙地洋气起来,发出灼眼的亮,显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灰秃秃的,矮趴趴的,按说是新中

国首家文学书籍出版的老字号,益发暗淡,益发地寒酸。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若是人民文学

出版社,与它马路对面的八王府一样,数百年如一日地纹丝不变,恐怕不仅仅意味着文学完了……

为进步高兴,为发展高兴,也应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栋楼,早早晚晚即将拆迁的明天高兴。虽然,

这幢四层楼的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所有当代中国作家,在我以前的前辈,在

我以后的后辈,都与这幢建筑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论理,要比那些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具有保留

的价值。然而,依我之见,这幢楼的将要拆和最终拆的必然结果,也许并不是坏事,第一,无论如何,活

着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重要,未来要比现实更值得关注;第二,将来更高层更亮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

或许更能代表中国文学大发展的形势。

不过,我对这幢怀着深深敬意的建筑物,还是有着难舍的眷恋之情,我还记得1980年的春天,有点

冷、有点风、有点沙尘暴的一个傍晚,我从社里的发行部拿到刚从印刷厂拉回的样书,这是我平生的第一

部铅字印刷,而且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书,那份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可以想象

得知。管书库的一位大姐,看我愣在那里发呆,关心地问,你没有什么不舒服吧?接下来,我来到出版社

拐弯的南小街的一家小饭馆,时值下午,客人尚未上座,我选了一个避人的角落,要了一小壶酒,一小碟

花生米,捧着那本带有油墨气味的新书,尽管我努力压制住自己,但眼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无论如何,那是我下放二十二年以后,在蜗居里一字一笔写出来的六十万字的大部头,终于成为上下

两卷的印刷物,这点挂在脸上的泪水,也就不怕人见笑,随它而去了。想到二十二年前,被扼杀的文学生

命,又从手里拿着的这本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复活,能不思绪万千,泪水难忍么?所以,我对这幢

楼,有着特殊的感情。正是三十年前从我走进这幢建筑物开始,所跨出的第一步,也就决定了我一生要走

的路。

如果,有人对那堆手写稿说不,如果,怎么拎去怎么拎回来,那么,现在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那也只有天知道了。

二十多年,长期生活在深山老岭,在铁路三线劳动,不但远离社会,远离城市,同时还远离文学,远

离文人。所以,当年走进这幢建筑物时,心存忐忑的我,既不认识任何人,同样,任何人也不可能认识我。

然而,隔了不多久,我终于获知冬天里会有春天,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两位文学前辈对我,

对我这部作品的特别关注,使我终生难忘。

一位是韦君宜,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一位是秦兆阳,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这两位

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久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心中。那时正是他们意气风发的年代,也正

是新时期文学发物的年代,提携新生力量,扶持新鲜作品,这两位先生可谓不遗余力。韦君宜说:这个李

国文,我五十年代就注意到,你们一定要认真,当回事地对待他的这部新作。秦兆阳说:我把我的办公室

腾出来,让这个李国文就住在我们社里,来改他的这部作品。

于是,我与这幢建筑物,有了一段缘分,有了一点感情。大多数建筑物,终究是有其寿命的限制,拆

迁是肯定的。文学也是同样,绝大部分作品,总有销声匿迹的一天。然而,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

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这也许就是人们特别看重历史的原因。

2012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过街天桥”的丑陋与出版社大楼的局促形成对比,暗示传统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尴

尬处境。

B.“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重要”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清醒认知:传承需突破固化的历史符

号束缚。

C.文中对“菜市场玻璃幕墙”的描写,既是对物质文明进步的肯定,也暗含对文化精神性消逝的隐忧。

D.作者将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称为“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强调其在文学记忆保存中的不可替代

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楼”为叙事线索,串联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形成“物一人一史”的三重叙事维度。

B.“油墨气味的新书”与“小饭馆的泪”构成感官蒙太奇,具象化呈现知识分子的精神重生仪式。

C.结尾“记忆……不会淡忘”与开头“窒息之感”形成张力,揭示物质空间消逝中精神永恒的命题。

D.对韦君宜、秦兆阳的追忆采用工笔白描,意在通过典型场景刻画中国文坛前辈的群体肖像。

(3)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4)有人说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也有人说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

是激动的。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

封其子帝目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

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考。”

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

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

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事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奚术而可?

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

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此势而禁之也:朱建以富贵饵闵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范雎以无王期: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

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破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吾观

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①。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软?

(节选自苏洵《谏论》)

注:①唐魏郑公:魏征曾被封为郑国公。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汉明帝A欲封其子B帝C曰D朕子岂得E同F于先帝子乎G可半楚淮阳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前史以为美谈”的“以为”与《孙权劝学》中“自以为大有所益”的“以为”意思相同。

B.”其说盖出于仲尼”的“盖”与《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盖”意思不同。

C.”实愿陛下思之”的“之”与《劝学》中“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之”意思相同。

D.“范雎以无王耻秦”的“耻”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原本准备给长乐公主陪送的财物,比当年长公主出嫁时所陪送的财礼高出一倍。

B.皇后将自己与魏征作比较,赞叹魏征能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情,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C.苏洵认为这五种谏法是“相倾险破之论”,既然这样,让臣子来运用,就能取得成功。

D.苏洵认为魏征掌握了进谏的方法,昔日大臣在进言必被听从等方面,没有人比得上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

②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此隐而讽之也。

(5)材料二苏洵提出了进谏的五种方法,谈谈魏征使用了哪种进谏方法说服了唐太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送述古‘注】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友人陈裹,字述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写词人回首眺望,映入眼帘的是横亘的乱山和不见居人的城,勾勒出一幅空旷寂寥的画

面,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B.“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运用拟人手法,将临平山上塔比作一位忠诚的守望者,

见证着迎来送往,蕴含着词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感慨。

C.“归路晚风清”描绘出词人在送别友人后独自返程,晚风清凉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体现出词人豁达的心境。

D.阕通过“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等语句,细腻地刻画了词人在秋夜中的失眠

状态和孤独心境。

(2)词的最后一句“秋雨晴时泪不晴”被认为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请结合全词,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与赏析,分析其如何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两句赞美屈原的志向节操,认为其光辉灿烂堪比日月。

(2)高适《燕歌行》中“,”用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军中

将领和士兵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3)在广州西湖春节花市的热闹氛围中,各类花卉争奇斗艳,让人不禁联想到诸多与“花”相关的经

典诗句,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预制菜也叫料理包,②就是将可食用原料进行预加工而制成的半成品还是成品。③在加工过程中,

④预制菜会根据需要来添加各种辅料,⑤可能会使用食品添加剂。⑥预制菜具有保质期长、食用方便,⑦

一般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配食品等类型。

和家庭做菜相比,预制菜不需要洗菜、切菜等工序,让人们(甲),十分便捷。对餐饮经营者来说,

预制菜能节约人力、空间和成本,而且出餐快,顾客(乙)。相对于餐饮门店,正规厂家生产的预制菜在

食材方面会更为安全可靠。预制菜因其方便、快捷等优点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但预制菜也存在着一些不

足之处,人们对预制菜的批评并不是△的。

对家庭来说,如果预制菜成为每天三餐的主要选择,将会缺少和家人一起买菜、择菜、洗菜的过程,

体会不到烹饪的乐趣。预制菜的口味都是统一的,是根据调查后大多数人的口味喜好来预制的,不能

因此无法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味道上不如新鲜出锅的菜肴,毕竟它的原料已经被加热处理过一次了,

而食客买到手以后还要经过二次加热,味道上会受到影响。很多预制菜都是经过冷冻保存的,在冷冻的过

程中水分凝结的冰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食物的口感和质地,会让食物吃起来有点“粉”。预制菜的营

养较为单一,大多数预制菜为荤食,即便有蔬菜,种类也有一定的限制,常见的都是胡萝卜、豌豆、笋、

土豆等储存时间长又不易变色的蔬菜,缺乏绿叶菜。

专家认为,大多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高,且更偏好于咸辣口味的品类。咸意味着盐的含量高,

而辣意味着油的含量高。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吃的预制菜都是高油高盐的,长期吃是不利于健康的。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4)请根据文中第三段内容,简要概括预制菜的不足之处。要求使用整句,表达简洁准确,不超过65

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也就是说”能否去掉?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有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大

山”,它可能是他人对我们的偏见,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固有观念,这些成见往往会阻碍我们的成长、

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成见”的认识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2025年广东省河源市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

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

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

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

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

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

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

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

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

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

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

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

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

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

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

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

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

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

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

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

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

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

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

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

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

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

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

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

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

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

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

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

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一一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新诗创作主体性理论既强调诗人独特的审美品格,也要求其情感表达与民族精神产生共振。

B.材料一指出真正伟大的诗篇需经历三重审视:个体经验的淬炼、时代精神的熔铸与人类共性的提炼。

C.当前诗歌困境的根源在于创作过分追求形式的实验性,导致诗歌与读者产生严重的审美隔阂。

D.材料二提出“预见性写作”概念,认为诗人应超越个人悲欢,对人类共同命运保持敏锐的洞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普希金的创作实践印证了材料一的观点:诗人个性表达越鲜明,其作品的普世价值就越显著。

B.20世纪90年代诗歌转向个人化叙事,这完全背离了材料二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作理念。

C.两则材料都认为解决当下诗歌困境的关键在于重建“诗言志”传统,恢复诗歌的社会介入功能。

D.材料一的“主体性”与材料二的“时代性”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诗歌创作的“真善美”价值追求。

(3)下列诗句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观点论据的是(B)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C.“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D.“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

的要点。

【解答】(1)C.“根源在于创作过分追求形式的实验性,导致诗歌与读者产生严重的审美隔阂”错,材

料二原文为“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

玩世、丑陋、庸俗等”“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据此可知,当前诗

歌困境的根源在于诗歌的境界不高,舍弃了“真善美”。

故选:Co

(2)A.根据材料一“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可知,普希金的创作实践印证了材

料一的观点: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

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B.“这完全背离了……”错,材料二原文为“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

情缺乏时代感时”。

C.”关键在于重建‘诗言志'传统,恢复诗歌的社会介入功能”错,材料原文为“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

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

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材料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

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

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

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自己以及自己的诗歌和时代、

世界联系起来。

故选:D。

(3)材料二围绕“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用自己的作

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论述。

A.表达了诗人在黑暗中不懈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不能体现时代感。

C.揭示了主客体的相互转换和相互依赖的哲理。不能体现时代感。

D.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美好的祝福。不能体现时代感。

故选:Bo

(4)材料一共五段:

第一段“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明确提出了观点。

第二段“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有目的活动的特性”,阐明新诗主

体性的内涵。

第三段“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此后在新诗发展过

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

第四段是过渡段。

第五段“真正伟大的诗篇……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论述了诗发展中需

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材料一原文为“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

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

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

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

代的脉搏而跳动,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

合在一起)

根据材料二“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

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

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可知,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创作价值的导航,坚决抵制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虚拟、

玩世、庸俗等不良倾向。

答案:

(1)C

(2)D

(3)B

(4)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③然

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①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关切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把自己与人

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②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创作价值的导航,坚决抵制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虚拟、

玩世、庸俗等不良倾向。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楼与人的记忆

李国文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幢建筑物前,手里拎着一个包,包里装着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冬天里的

春天》手稿,很冒昧地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想请他们过目,是否有采用的可能。当时,这幢四层楼给我

留下蛮高大、蛮气派的印象,而且,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学书籍出版大社,那门面也相当匹配,显得挺

庄重、挺堂皇的。然而,三十年后,那座四脚八叉、形象丑陋的过街天桥建成,就把心目中的这座文学殿

堂团团包围住了。每次我到朝内大街166号,经过这座设计得不伦不类的过街天桥,就有一种缺氧的窒息

之感。如今的这幢楼,蛰居于天桥之下,「副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的样子。

我有时也诧异,人到老年,会比他年轻时要矮上一截,难道建筑物与人相似,有了年头以后,也会缩

水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是这幢楼矮了,而是它的左邻右舍都长高了。整个一条朝内大街,连当年的菜

市场,也玻璃幕墙地洋气起来,发出灼眼的亮,显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灰秃秃的,矮趴趴的,按说是新中

国首家文学书籍出版的老字号,益发暗淡,益发地寒酸。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若是人民文学

出版社,与它马路对面的八王府一样,数百年如一日地纹丝不变,恐怕不仅仅意味着文学完了……

为进步高兴,为发展高兴,也应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栋楼,早早晚晚即将拆迁的明天高兴。虽然,

这幢四层楼的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所有当代中国作家,在我以前的前辈,在

我以后的后辈,都与这幢建筑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论理,要比那些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具有保留

的价值。然而,依我之见,这幢楼的将要拆和最终拆的必然结果,也许并不是坏事,第一,无论如何,活

着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重要,未来要比现实更值得关注;第二,将来更高层更亮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

或许更能代表中国文学大发展的形势。

不过,我对这幢怀着深深敬意的建筑物,还是有着难舍的眷恋之情,我还记得1980年的春天,有点

冷、有点风、有点沙尘暴的一个傍晚,我从社里的发行部拿到刚从印刷厂拉回的样书,这是我平生的第一

部铅字印刷,而且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书,那份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可以想象

得知。管书库的一位大姐,看我愣在那里发呆,关心地问,你没有什么不舒服吧?接下来,我来到出版社

拐弯的南小街的一家小饭馆,时值下午,客人尚未上座,我选了一个避人的角落,要了一小壶酒,一小碟

花生米,捧着那本带有油墨气味的新书,尽管我努力压制住自己,但眼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无论如何,那是我下放二十二年以后,在蜗居里一字一笔写出来的六十万字的大部头,终于成为上下

两卷的印刷物,这点挂在脸上的泪水,也就不怕人见笑,随它而去了。想到二十二年前,被扼杀的文学生

命,又从手里拿着的这本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复活,能不思绪万千,泪水难忍么?所以,我对这幢

楼,有着特殊的感情。正是三十年前从我走进这幢建筑物开始,所跨出的第一步,也就决定了我一生要走

的路。

如果,有人对那堆手写稿说不,如果,怎么拎去怎么拎回来,那么,现在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那也只有天知道了。

二十多年,长期生活在深山老岭,在铁路三线劳动,不但远离社会,远离城市,同时还远离文学,远

离文人。所以,当年走进这幢建筑物时,心存忐忑的我,既不认识任何人,同样,任何人也不可能认识我。

然而,隔了不多久,我终于获知冬天里会有春天,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两位文学前辈对我,

对我这部作品的特别关注,使我终生难忘。

一位是韦君宜,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一位是秦兆阳,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这两位

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久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心中。那时正是他们意气风发的年代,也正

是新时期文学发物的年代,提携新生力量,扶持新鲜作品,这两位先生可谓不遗余力。韦君宜说:这个李

国文,我五十年代就注意到,你们一定要认真,当回事地对待他的这部新作。秦兆阳说:我把我的办公室

腾出来,让这个李国文就住在我们社里,来改他的这部作品。

于是,我与这幢建筑物,有了一段缘分,有了一点感情。大多数建筑物,终究是有其寿命的限制,拆

迁是肯定的。文学也是同样,绝大部分作品,总有销声匿迹的一天。然而,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

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这也许就是人们特别看重历史的原因。

2012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以“过街天桥”的丑陋与出版社大楼的局促形成对比,暗示传统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尴

尬处境。

B.“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重要”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清醒认知:传承需突破固化的历史符

号束缚。

C.文中对“菜市场玻璃幕墙”的描写,既是对物质文明进步的肯定,也暗含对文化精神性消逝的隐忧。

D.作者将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称为“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强调其在文学记忆保存中的不可替代

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以“楼”为叙事线索,串联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形成“物一人一史”的三重叙事维度。

B.“油墨气味的新书”与“小饭馆的泪”构成感官蒙太奇,具象化呈现知识分子的精神重生仪式。

C.结尾“记忆……不会淡忘”与开头“窒息之感”形成张力,揭示物质空间消逝中精神永恒的命题。

D.对韦君宜、秦兆阳的追忆采用工笔白描,意在通过典型场景刻画中国文坛前辈的群体肖像。

(3)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4)有人说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也有人说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

是激动的。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1)B.理解不正确。原文中“活着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重要,未来要比现实更值得关注”这句

话,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文学发展中新人新作重要性的认识,强调文学应该关注当下、关注未来,而不

是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和传承上。这并不等同于说“传承需突破固化的历史符号束缚”,因为这里

并没有明确提到“固化的历史符号束缚”这一概念。止匕外,虽然文章中有对传统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处

境的描写,但这句话本身并没有直接暗示这一点。

故选B。

(2)D.分析鉴赏不正确。原文中对韦君宜、秦兆阳的追忆,并没有采用工笔白描的手法,也没有意在

通过典型场景刻画中国文坛前辈的群体肖像。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叙述和回忆的方式,展现

了两位文学前辈对作者的关怀和帮助,以及他们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这种叙述方式更侧重于表现人物

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而不是通过工笔白描来刻画形象。

故选D。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比拟和叠词的手法,同时整句与散句

相结合,使得语言节奏和谐而富于变化。

首先,比拟的手法赋予了大楼以人的情态,如“一副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的样子”,

这些形容词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情态,但在这里却用来形容大楼,使得大楼仿佛具有了生命和情感,形象

生动地写出了大楼与天桥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相形见细的特点。

其次,叠词手法的运用加深了这种情态的程度。如“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

等叠词的使用,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大楼的复杂的内心感受。

最后,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语言节奏和谐而富于变化。如“每次我到朝内大街166号,经过这座设计得

不伦不类的过街天桥,就有一种缺氧的窒息之感”这句话中,“每次我到朝内大街166号”是整句,''经

过这座设计得不伦不类的过街天桥,就有一种缺氧的窒息之感”是散句,整散结合使得语言节奏既有规

律又有变化,更加富有韵律美。

(4)观点一: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

首先,文章确实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过去和现状的变迁。作者通过对比大楼过去的高大气派和现

在的局促窝囊,表达了对现实变化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大楼本身变化的感慨,更是对传统文学

在现代化进程中处境的感慨。

其次,作者认为这种变迁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虽然大楼的拆迁让作者感到惋惜和不舍,但

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情感中无法自拔,而是理智地看待了这种变迁的必然性。作者认为大楼的拆迁跟

文学作品的销声匿迹一样,是肯定的结局,因此没有必要过于悲伤或抱怨。

最后,作者从大楼的变迁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曾经拎着长篇小说手稿到人民文学

出版社投稿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作者也理智地看待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中的冬天与春天,没有因为一时的挫折或成功而迷失方向。

观点二: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

首先,作者认为虽然大楼跟大多数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的命运一一最终都会消逝或被遗忘,但“记忆这东

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这句话表明作者对历史的珍视和重视。因为对于作者来

说,大楼和大楼中的人对自己的人生影响极大,这些记忆是珍贵的、难以忘怀的。

其次,作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联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曾经在人民文学

出版社的经历以及与韦君宜、秦兆阳等文学前辈的交往,表达了自己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这

些回忆让作者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感慨。

最后,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表达了对大楼和大楼中人的特殊感情。如“我对这幢怀着深深敬意的建筑物,

还是有着难舍的眷恋之情”“于是,我与这幢建筑物,有了一段缘分,有了一点感情”等句子都表明了

作者对大楼和大楼中人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使得作者在回忆这些往事时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感慨。

答案:

(1)B

(2)D

(3)①以比拟的手法,赋予大楼以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楼与天桥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相形

见细的特点。②以叠词手法,叠用形容词,加深了这种情态的程度,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大楼的复杂的

内心感受。③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使语言节奏和谐而富于变化。

(4)观点一: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①文章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过去

和现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变迁,让作者感慨不己。②作者认为这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大楼的拆迁,跟文学作品的销声匿迹”一样,是肯定的结局,因而,作者的内心是理智的。③作者从大

楼的变迁,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能理智地看待人生的冬天与春天。

观点二: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①作者认为,虽然大楼跟大多数文学作品有着同样

的命运但“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大楼与大楼中的人对自己人生的影

响是极大的。②作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既有成功的喜悦和罹难的

忧伤,还有对“楼和人”的感激,曾经潸然泪下,至今仍有“特殊感情”,因而作者的内心是激动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黄汉1睡欲

封其子帝目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

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考。”

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

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

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事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奚术而可?

S: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

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此势而禁之也:朱建以富贵饵闵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范雎以无王昭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

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破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吾观

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①。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软?

(节选自苏洵《谏论》)

注:①唐魏郑公:魏征曾被封为郑国公。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汉明帝A欲封其子B帝C曰D朕子岂得E同F于先帝子乎G可半楚淮阳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B)

A.“前史以为美谈”的“以为”与《孙权劝学》中“自以为大有所益”的“以为”意思相同。

B.“其说盖出于仲尼”的“盖”与《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盖”意思不同。

C.”实愿陛下思之”的“之”与《劝学》中“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之”意思相同。

D.“范雎以无王耻秦”的“耻”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唐太宗原本准备给长乐公主陪送的财物,比当年长公主出嫁时所陪送的财礼高出一倍。

B.皇后将自己与魏征作比较,赞叹魏征能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情,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C.苏洵认为这五种谏法是“相倾险被之论”,既然这样,让臣子来运用,就能取得成功。

D.苏洵认为魏征掌握了进谏的方法,昔日大臣在进言必被听从等方面,没有人比得上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

②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此隐而讽之也。

(5)材料二苏洵提出了进谏的五种方法,谈谈魏征使用了哪种进谏方法说服了唐太宗?

【解答】(1)句意: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均

令分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

“昔汉明帝欲封其子”是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在B处断开。

"日”是表示对话的标志词,后面可断开,在D处断开。

“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是完整的疑问句结构,后面可断开,在G处断开。

故选BDGo

(2)A.“意思相同”错误。以之为,把……作为/认为。句意:前朝史书以此作为美谈。/自认为有很大

的益处。

B.正确。大概/句首发语词,无意。句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可见,从事物易变的

一面看来。

C.“意思相同”错误。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的。句意:希望陛下能够三思。/如果没有蛇、鳍的洞穴,

它就无处存身。

D.“意思相同”错误。使……感到羞耻/以……为耻。句意:范雎用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的话使秦昭

王感到羞耻。/可对于自身的学习,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故选B。

(3)C.“既然这样,让臣子来运用,就能取得成功”错误。根据“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吾观

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软”可知,苏洵认为这

些技巧虽有险诈之嫌,但在忠诚臣子运用时,可以取得成功。根据原文语境“虽然”应该翻译为“即使

这样",二是“臣子”,原文为“忠臣”,范围扩大了。

故选c。

(4)①“良”,确实,的确;“殊”,不同;“义”,道理,义理。译文:既然加了一个长字,确实要比公

主的身份尊贵,虽然感情上有不同之处,但道义上没有什么差别。

②“以”,用;“笑”,讥笑;“隐”,隐晦,暗示;“讽”,讽刺。译文: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

事讥笑田文,这是含蓄委婉地讽喻他。

(5)根据“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

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

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可知,魏征引用历史典故,指出长公主的身份比公主更为尊贵,

如果公主的陪嫁多于长公主便不合礼节,以道理劝谏唐太宗。是用“理谕之”的方法。

答案:

(1)BDG

(2)B

(3)C

(4)①既然加了一个长字,确实要比公主的身份尊贵,虽然感情上有不同之处,但道义上没有什么差

别。

②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这是含蓄委婉地讽喻他。

(5)①魏征运用了“理谕之”的方法,通过讲清道理开导唐太宗。

②魏征向唐太宗说明长公主的身份比公主更为尊贵,如果公主的陪嫁多于长公主便不合礼节。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长乐公主是文德皇后所生。贞观六年将要出嫁,唐太宗敕令有关部门陪送的财礼,比长公主出嫁时高

出一倍。魏征上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均

令分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前朝史书以此作为美谈。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

既然在前面多了一个长字,那么就说明要比公主的身份尊贵,虽然在感情上不尽相同,可是道理却是一样

的,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让公主的礼节逾越了长公主的礼节,道理上恐怕是不妥的,希望陛下能够三思。”

唐太宗十分赞同。于是唐太宗将这些话告诉了皇后,皇后(听完)赞叹道:”曾经听说陛下对魏征十分敬

重,可是对于其中的缘故知之甚少,现在听到他进谏的这番话,可见他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欲,真

是国家的忠臣啊!我和陛下结发做了夫妻,承蒙您的敬重礼待,情深义重,每当有话要说的时候,也要察

言观色,尚且不敢轻易触怒您的威严,何况魏征作为臣下,(和陛下)情谊疏远、礼仪相隔呢?因此韩非

子称此为‘说难',东方朔称此为‘不易',这确实是有原因的

材料二:

古往今来谈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

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回答说:机灵、聪明、勇

敢、善辩像古代那些游说之士罢了。游说的技巧可以作为进谏方法的有五种:用说理来使他明白,从形势

上禁止他,用利益来引诱他,设法激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

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

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这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朱

建用富贵引诱闵孺,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范雎用秦国简直等于没有

国王的话使秦昭王感到羞耻,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

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这就是含蓄委婉地规劝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

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我看从前的臣子,说的话君王一定听从,讲的道理君

王一定接受的,没有谁比得过唐朝魏征的。这是因为他以前确实是学习过纵横家的学说的,这就是所谓的

得到了进谏的方法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友人陈裹,字述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上阕前两句写词人回首眺望,映入眼帘的是横亘的乱山和不见居人的城,勾勒出一幅空旷寂寥的画

面,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B.“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运用拟人手法,将临平山上塔比作一位忠诚的守望者,

见证着迎来送往,蕴含着词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感慨。

C.“归路晚风清”描绘出词人在送别友人后独自返程,晚风清凉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体现出词人豁达的心境。

D.阕通过“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等语句,细腻地刻画了词人在秋夜中的失眠

状态和孤独心境。

(2)词的最后一句“秋雨晴时泪不晴”被认为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请结合全词,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与赏析,分析其如何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解答】(1)C.“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体现出词人豁达的心境“表述有误。根据文章内容“归

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

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

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

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所以并不是“轻松愉悦的氛围”,也没有

“体现出词人豁达的心境”。

故选C。

(2)题目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秋雨晴时泪不晴”的理解与赏析。首先明确“秋雨晴时

泪不晴”的内容,然后结合情景交融手法进行赏析。“秋雨晴时泪不晴”诗人由止不住的眼泪想到连绵

的秋雨,秋雨停时,泪也难收。诗人写连绵的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