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男女有别
【内容概述】
本章主要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性别观念和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同时探讨了阿
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
1.感情定向与感情
乡土社会中,家族是一个事业社群,讲究纪律和效率,排斥私情。
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
感情定向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感情定向具有社会文化属性。
感情产生的原因是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产生。
感情的特点: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相当于激动,会造成社
会关系紧张的状态,因而感情淡漠是社会关系稳定的表示。熟悉引起的是亲密感
觉,而不是激动性的感情。
2.两种文化模式
乡土社会中的男女关系:乡土社会通过“男女有别"的原则来安排男女关系,以避
免激动性的感情破坏社会稳定。这种原则体现为男女在生活上的隔离与心理上的
疏远。
亚普罗式文化模式:认为宇宙秩序是超人类的创造,人不过是接受它。西方古典
精神和乡土社会属于此类,乡土社会是靠熟悉的关系和长期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
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
浮士德式文化模式: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生命的意义在于克
服阻碍和无尽的创造。这种文化模式在现代社会中更为普遍。
3.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
性别鸿沟是乡土社会的基本阻碍。男女差别造成的隔膜难以消除,在此相异的基
础上追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而浮士德式的恋爱是一项探险,不以实用为目
的,而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创造,这种恋爱关系使社会关系不稳定,对基于社会关
系的基本事业是一种破坏。乡土社会追求稳定,不允许浮士德的精神的存在,故
而男女在生活和心理上都会加以隔离。
生活上的隔离:男女在生活中有明显的界限,如"男女授受不亲”等观念。
心理上的疏远:男女之间在心理上存在隔阂,缺乏深入的交流和了解。
男女有别的结果:①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向同性方面发展,缺乏两性间求同的
努力,更多追求现世的实用精神,不追求改变世界,而是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外
在秩序。
②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因此家族代替家庭,成为基本社群。
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问题,通过对比两种模式的爱情观,揭
示了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的深层次原因。这一章节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
性别关系和家庭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跟踪训练】
1.用《乡土中国》的理论阐释《插秧歌》首联所写场景,最恰当的一项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A.差序格局B.男女有别
C.孤立隔膜D.长老统治
2.根据《男女有别》一文,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来区别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
差别。
B.在作者看来,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观点清晰
明了。
C.作者将"恋爱"与"友谊"进行对比,认为“友谊”的结果会使社会关系不稳定。
D.作者从“男女有别"和“男女授受不亲”两个层次论述男女间的关系,表达清晰。
3.下列事例不能体现“男女有别”的一项是()
A.男女在生活上加以隔离,且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B.代替家庭的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C.男女为了生育这个社会事业和感情的契合而结合。
D.女性文学里流露出了充满着冯小青(明代才女)式的自怜声调。
4.下列内容中,不能体现《乡土中国》中"男女有别"思想的是()
A.在传统社会中,男性有继承家族财产、地位和权力的权利,而女性常被排除
在外。
B.在祭祀仪式上,主祭者通常是男性,而女性一般是配角,这也反映了“男尊女
卑”。
C.在社会分工中,男性常负责劳作等体力工作,而女性只是做些辅助性非体力
工作。
D.在公共场合中,男性与女性通常不会一起参与某些活动或聚会,而是分别进
行的。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男女有别”一章中提出了“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
感情定向,"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
激动性的感情"。下列诗句中体现了“阿波罗式”感情定向的有()
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峋踽。(《邺风•静女》)
②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周南•桃天》)
③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卫风•伯兮》)
④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
琶行》)
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6.按照《男女有别》的观点,说说为什么传统社会强调男女有别?
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第七章“男女有别"中提到了两种婚恋模式:“阿波罗
式"和"浮士德式"。具体内容如下:
“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
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
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浮士德式"则是"感情的象征,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
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请同学们借助这两个概念指出《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分别属于
哪种婚恋模式,并说明理由。100字以内。
8.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男女有别"这章中,引用了“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
两种文化模式来帮助读者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
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丹非基于同。在相异
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再创在中求统
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
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
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
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
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
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
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
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
能顺利经营...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浮士德式)是不容存在的o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
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
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
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学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
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
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请结合材料所给的内容,谈谈在《红楼梦》中,"金玉良缘"战胜"木石同盟”的必
然性。
9.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
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
的,是需栗不断的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对生活的态度是以
克已来迁就外加,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古
典的,也是亚普罗式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材料二:秀莲提出分家,孙少安坚决不同意,后来,老人反过来劝说少安,最终
成功分家。搬进新窑后,秀莲更加用心经营她和少安的小家庭,但这些表现使得
少安"十分难堪”,并觉得妻子“不像话",因为他觉得自己首先是孙家的“儿子”,
其次才是秀莲的“丈夫"。
(路遥《平凡的世界》)
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并联系《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二秀莲和少安产生
冲突的原因。
10.在《百合花》一文中,通讯员小战士与“我"同行,为何要与"我"保持"几丈远”
的距离?关于这一点,原文解说道:“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请用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的相关阐述并结合所读所学过的具体事例,对上述现象
进行分析,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
所以分析一个文化形式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简称感情定向。"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
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喜怒哀乐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发生在人事圜局之中,而且影响人事的关系,
它们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一层里得到它们的意义。
感情在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导发外表的行为。威廉•詹姆斯说感情是
内脏的变化。这变化形成了动作的趋势,本身是一种紧张状态,发动行为的力量。
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经过了练习,已经相当固定的话,多少可
说成为自动时,就不会发生体内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不带着强烈的感情。感
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用火来形容感情,
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
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
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我在
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
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我在论"文字下乡"的两篇里,已说起过熟
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它是契洽,发生持
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
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亚普罗式
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
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
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
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
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的,社会的联系是
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
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好恶相投,连臭
味都一般。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
充分了解。空间的位置,在乡土社会中的确已不太成为阻碍人了解的因素了。人
们生活在同一的小天地里,这小天地多少是孤立的,和别群人没有重要的接触。
在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一个公式。年轻的人固然在没
有经历过年长的生活时,可以不了解年长的人的心情,年龄因之多少是一种隔膜;
但是这隔膜却是一方面的,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的人,他们甚至可以预知年轻
的人将要碰着的问题。年轻的人在把年长的人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时,所谓
"不了解"也不是分划的鸿沟。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倒并
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
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正因为还没有人能亲身体会过两性的差别,
我们对于这差别的认识,总是间接的;所能说的差别多少只限于表面的。在实际
生活中,谁都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
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只
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这鸿沟才算被克服。宗教家对性的抹煞,不论自觉或不自
觉,绝不是偶然的。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
理上早已划下了鸿沟的男女之间。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材料二: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
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
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
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
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
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
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画内画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
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
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
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
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
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
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
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
人好好的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
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
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义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
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
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
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
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
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感情是机体的生理变化所引起的生理现象,但感情又与社会现象相关,影响
人事关系和文化发展方向。
B.体内发生的紧张状态与感情的稳定性大致成正比,如果一个人体内状态越紧
张,说明其感情就越稳定。
C.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也使乡土社会里的人们
能够培养成为亲密的群体。
D.在乡土社会中,性别和年龄组间必须保持很大的距离,男人、女人、孩子各
自形成有情有义的集团。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空间距离并没有从根本上阻碍人们相互了解,但年龄隔膜成
为阻碍人们相互了解的一道鸿沟。
B.乡土社会中的家是一个事业社群,无论是在父子之间,还是在夫妇之间,为
了事业的需要都要排斥普通的感情。
C.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以父子和婆媳为主轴,讲究纪律,乡土社会中家庭成员之
间感情的疏离与家族社群功能的增强有关。
D.西洋社会和我们乡土社会在感情生活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乡土社会
中两性之间的交流要更为矜持、保守。
1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乡土社会中“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的一项是()
A.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14.下列关于文中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普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自有安排,人力是弱小的,无法与之抗衡。
B.“生死无常,人寿有限”的观点属于西方的亚普罗式的文化模式。
C.浮士德式的文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克服阻碍,在于创造和改变。
D.浮士德式的文化是现代的文化,比古典的亚普罗式的文化更先进。
15.在《红楼梦》中,薛蝌和邢岫烟定下婚约,邢夫人为了避免两人私下碰面和
接触,马上就要把邢岫烟接出大观园。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做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作阿波罗式的,一种称作
浮士德式的。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
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
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
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
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
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栗
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
为最后的统一是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
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
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
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
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
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
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浮士德式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
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
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
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
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
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
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
阿波罗式的。它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
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
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这在我们乡土社会中看得很清楚。同
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
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
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
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变态的同性恋和
自我恋究竟普遍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确说;但是乡土社会中结义性的组织,“不
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结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
里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在女性方面的极端事例是华南的姊妹组织,在女性文学
里所流露的也充满着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可惜我们对于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太少
分析,关于这方面的话我们只能说到这里为止了。
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中国乡土社会
中那种实用的精神安下了现世的色彩。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
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一般人民更会把天国现世化;并不想把理想去
改变现实,天国实现在这世界上,而把现实作为理想的底稿,把现世推进天国。
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所以
我们可以说这是古典的,也是阿波罗式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材料二:
《周易•家人•象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
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痕迹。《内
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
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
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
'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
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涌浴,不通寝席,不通
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
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
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于枢I,内言不出于枢I”,它指男子事务不
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
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
记妨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
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
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
女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
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祭,男女不交爵。”《内
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
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
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
《礼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
《礼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
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
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
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中,淳于
髡日:“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日:“嫂溺,则援之以手
乎?”日:“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
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
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
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
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
(摘编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1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亚强的一项是()
A.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
意义的创造,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B.恋爱从结果说不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
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因此说恋爱是一种落后的观念。
C.“男女有别"使得男女之间在生活和心理上加以隔离,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
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事业,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D.“男女有别〃原则通行的结果便是在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乡土社
会中“家庭”的团结就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亚强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在阐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的观念,不过二
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二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
礼制是可以变通的。
C.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
激动的、热烈的感情。
D.在中国乡土社会,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
则比异性原则更重要。
18.下列选项,不道自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忒勒玛科斯就曾对他的母亲说:“去做你的事情,谈话是我们男人的事。”
B.《内则》记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
C.《诗经•静女》中的描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跳胆。”
D.《吕氏春秋,乐成》记载:“孔子始用于鲁……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
乎涂左。”
19.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段论证的严密性。
20.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是浮士德式的,而乡土社会崇尚的两性关系是阿波罗式
的。根据材料一有关的内容,谈谈你对"阿波罗式”两性关系的理解。
《第七章男女有别》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对经典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B.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
序井然。《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所追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阿波罗式)
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
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这个"别"就是强调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
以隔离。这个隔离不仅有有形的,而且也有心理层面的,男女只在经济和生育的
事业上分工合作去经营,他们不向对方渴望心理上的共鸣和默契。题中的“男女
有别”就是这个意思。
故选Bo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认为,友谊,的结果会使社会关系不稳定"错误,按照原文"恋爱可以无关乎其他,
只是男女双方的共鸣,但是涉及婚姻及生育,就是一种社会事业了,不能不考虑
其他因素。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
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
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的表述,应该是“恋爱”的结果会使社会关系不稳定。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乡土社会感情中的“男女有别"指生理上,男女授受不亲、生活隔离;心理上,男
女间不必求同,不需要彼此探索、交合,以求寻得心灵上的共识与默契。"男女
为了生育这个社会事业和感情的契合而结合"体现的是"男女求同〃,不符合"男女
有别”的概念。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重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C.内容表述不准确,女性不是只做“非体力工作”。因此也不能体现“男女有别”的
社会观念。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说“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
性的感情"。可见,这种感情定向更偏向于理性、克制和安排。
句①,意为:娴静的姑娘真美丽,约我等在城上角楼处。故意躲藏让我找,急
得我搔头徘徊心紧张。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期待和焦虑的情感,但并没有明确体现
“阿波罗式”的克制和安排。
句②,意为: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
后嗣旺。这句诗描述了女子的美貌和家庭的和谐,可以看作是一种安排和和谐的
感情表达,符合"阿波罗式”的特点。
句③,意为: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并非没有膏沐以整饰仪容,
只是丈夫远征在外,就是专心地打扮,又给谁看呢?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丈夫的
思念和对自身形象的不在意,体现了一种克制和理性的态度,符合“阿波罗式”。
句④,意为: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只有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的秋水凄寒。这句诗描
述了商人对利益的追求和对离别的轻视,以及妻子的孤独和等待,更多地体现了
一种现实和利益的考量,而非感情的激动,符合“阿波罗式”的特点。
句⑤,意为: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
的夫妻。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浪漫和激动的情感,显然不符合"阿波罗式”的克制和
安排。
综上分析,②③④体现了“阿波罗式"感情定向。
故选Bo
6.感情激动会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不利于乡土社会的稳定,不利于作为长期
绵续性事业社群的乡土社会家庭发展;而感情淡漠能稳定社会关系。所以乡土社
会的感情定向是偏向同性交往遏止异性交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从文中“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用火来形
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
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
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
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
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
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也是不断的
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
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
此筑下,,等内容可知,传统社会强调男女有别,是因为两性间的感情是激烈的,
而激烈的感情会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不利于乡土社会的稳定;而同性间的感情
则是比较平和的,有利于作为长期绵续性事业社群的乡土社会家庭发展,感情淡
漠能稳定社会关系。所以,乡村社会用遏止异性交往的方式来保持乡村稳定的社
会关系。
7.“金玉良缘"属于“阿波罗式",宝钗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压制自己的感情,不
和宝玉闹别扭,以“纪律”维护自己的感情;"木石前盟"属于"浮士德式",黛玉和
宝玉闹别扭,与宝玉沟通内心,他们的感情是热烈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内容,分析名著观点、概念的能力。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结合是家族安排,主要为了维系家族利益,感
情上缺乏深度交流与激动,这符合费孝通所说的“阿波罗式"婚恋模式,该模式强
调的是理性和秩序,婚姻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的经济和生育责任,而感情则不是重
点。宝钗处事圆滑,时时压制自己的感情,即使宝玉出家,也哭得不失威严,这
就是乡土社会需要的人一一理性战胜感性。宝钗对宝玉也有感情,但是他们的感
情是克制的,没有激动性,宝钗劝宝玉走仕途经济,而宝钗则会生育、持家,可
见其爱情符合"阿波罗式"强调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
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
的事业”特点。
黛玉经常对宝玉使性子,跟他闹别扭,她会剪香囊,会因为宝钗而吃醋、闹脾气,
他们的爱情是激动的,这是一种充满激情和心灵碰撞的关系,符合"浮士德式"
婚恋模式。该模式注重感情的波动和追求,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为了结果,而是
以感情的体验、相互理解和共鸣为核心。他们之间的爱虽然历经波折,却充满了
情感的激动与精神上的契合,符合"浮士德式""感情的象征,把感情的激动,不
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的特点。
8.①“金玉良缘":符合"阿波罗式”的婚姻关系,是乡土中国认可的,不需要创
新的家庭婚姻关系。
②"木石同盟":符合"浮士德式"的婚姻关系,是现代社会两性关系,是彼此对对
方生命参与的家庭婚姻关系。
③“金玉良缘"战胜"木石同盟”的必然性:《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朝,在传统
封建的乡土社会关系下,并依据材料“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的家庭婚姻关系的
论述,稳定的、隔离的、没有感情互动的、没有心灵契合的“金玉良缘”必然战胜
追求变动的、把心灵感受作为婚姻关系主要内容的、彼此对对方生命参与的"浮
士德式”的婚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依据材料"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
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
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
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
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和《红楼梦》小说的
时代背景和传统封建文化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姻缘可知,"金玉良缘"符合"阿
波罗式”的婚姻关系,是乡土中国认可的,不需要创新的家庭婚姻关系。
依据材料"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
断地再创在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
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
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
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
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
因之愈深"和小说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姻缘和现世的爱情经历可知,“木石
同盟"符合"浮士德式"的婚姻关系,是现代社会两性关系,是彼此对对方生命参
与的家庭婚姻关系。
依据材料“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
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
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
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
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和小说中封建家长对贾宝玉婚姻的态度倾向可知,稳
定的、隔离的、没有感情互动的、没有心灵契合的“金玉良缘”必然战胜追求变动
的、把心灵感受作为婚姻关系主要内容的、彼此对对方生命参与的“浮士德式"
的婚姻。
9.秀莲与少安的冲突其实是浮士德式与亚普罗式两种文化模式的冲突。秀莲的
追求属于浮士德式文化,她渴望恋爱的持续,这种持续需要推陈出新,打破大家
庭的稳定才能冲破束缚。少安的追求属于亚普罗式文化,他希望大家庭关系稳定,
小家庭的建设如果撼动了大家庭的稳定,就会破坏乡土社会的秩序,此时就需要
克制自己来消除小家庭和大家庭之间的矛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思想内涵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的
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搬进新窑后,秀莲更加用心经营她和少安
的小家庭”,秀莲用心经营她和少安的小家庭,她的追求属于浮士德式文化,她
渴望恋爱的持续,这种持续需要推陈出新,突破重重阻碍,打破大家庭的稳定。
根据“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加,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古典的,也是亚普罗式的”"这些表现使得少安‘十分难堪',
并觉得妻子‘不像话',因为他觉得自己首先是孙家的‘儿子',其次才是秀莲的‘丈
夫’"少安为了大家庭的稳定,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他对秀莲经营小家庭不
满意,他的追求属于亚普罗式文化,他希望大家庭关系稳定,小家庭的建设如果
撼动了大家庭的稳定,就要克制自己,消除小家庭和大家庭之间的矛盾。
根据《乡土中国》知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
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
不容存在的,所以秀莲和少安产生了冲突。
10."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
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从而"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
不发生激动的感情"。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传统社会中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的很
多,异性间的交往比较少。现实生活中,男女私情是不被允许的,夫妻关系应为
举案齐眉,心灵契合更是佳话,如李清照与赵明诚。了解了这些,就容易明白刚
参加工作的通讯员为何在女性面前表现得如此"忸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中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百合花》中通讯员小战士,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他是
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质朴、憨厚、不善言辞,
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文中相关信息是“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
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
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
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搭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
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怎么,
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
奇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相关的信息是“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
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
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
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
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社
会秩序规范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然后两相结合加以分析概括即可。通讯员的个性是害羞,他深受男女有别思想的
影响。遵守男女有别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说避免了"感情激动",能够静心、理智做
事、生活,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的。
11.C12.A13.D14.D15.①从社会关系上来说,感情是具
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可以改变原有的关系。邢夫人要把邢岫烟接出
大观园,这是在避免薛蝌和邢岫烟因感情的激动而带来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挑战,
稳定的社会关系需要避免感情的激动。②邢夫人需要的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纪律是排斥私情的。邢夫人的做法是
有助于稳定社会关系的。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影响人事关系和文化发展方向”说法错误,由原文"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
定”“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可知,是文化影响感
情的发展方向,而不是感情影响文化发展方向。
B."大致成正比,如果一个人体内状态越紧张,说明其感情就越稳定"错,体内发
生的紧张状态与感情的稳定性应该大致成反比,一个人体内状态越紧张,其感情
就越不稳定。
D."性别和年龄组间必须保持很大的距离"错,原文是“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
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选项中少了限制条件"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
上“。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年龄隔膜成为阻碍人们相互了解的一道鸿沟"错,原文"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
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
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
是男女两性”,意思是时间和空间并不能阻碍乡土社会中的人相互了解,男女两
性的差异是阻碍人们充分了解的一道鸿沟。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写作者关着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来者是谁。
B.是写新妇熟悉那匹马的鸣声,踏着鞋急忙去迎接马主人。
C.是描写离别之人的状态,彼此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
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这三项表现的都是因为熟悉而产生的亲密感觉或反应。能体现乡土社会中“熟习
所引起的亲密感觉”。
D.是孟母教育孩子的事例,不能体现乡土社会中“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比古典的亚普罗式的文化更先进"错误,原文“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
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
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
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只是比较了两者的不同,并没有比较两种文化模式
谁更先进。
故选D。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装饰装修承包合同示例
- 2025超市租赁合同协议书范文
-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
- 物业项目经理廉政管理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三位角色绑定及动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VS测试与可测性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阳理工学院《金融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阜阳市重点中学高考百校联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智慧医联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主要水域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
- 《中电联团体标准-220kV变电站并联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2024年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文档版
- 非机动车交通管理及规划研究
- 劳务派遣及医院护工实施预案
- 华电行测题库及答案2024
- 产后病(中医妇科学)
- 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原卷版)
- 社区获得性肺炎教学演示课件
- 农村蓝莓树补偿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