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学生版+解析版)_第1页
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学生版+解析版)_第2页
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学生版+解析版)_第3页
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学生版+解析版)_第4页
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学生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

(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积累与运用。(22分)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让书

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后令人

心潮澎p%;伏生为了将《尚书》传承下来,他和家人用生命护书,用行动诠释了“xin火相传”;

宋应星在六次科举考试屡次不中的逆境下,凭借缨而不舍的精神最后写出《天工开物》;司马

迁忍辱负重著书立说,完成妇指皆知的《史记》,正如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所说:“现

在《史记》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把家国情怀深深地注入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的血液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心潮澎p%()②xm()火相传

③缴)而不舍④妇骑皆知()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2分)

①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邳中国价值。

②宋应星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

3.阅读下面语段,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

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丹带

领团队军明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

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丹那天起,她更加致力于中医药的研究,丝毫没有懈怠。匿嗖

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这位攻坚克难的医药工作者。这位.朱志曼蒿的社堂研卷匿*

完美把诠释工改革先舞的精神。.

A.加点的词“并”的词性是介词,“从”的词性是连词。

B.加点的词语“发明”使用不当,应改为“发现”。

C.画线句是一个病句,修改的方式为在句末加入“的称号”。

D.画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势,突出了屠呦呦的精神。

4.选出下面这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2分)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①④②③⑤B.①③④②⑤C.③④①②⑤D.④②⑤③①

5.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七年级成立学生读书会,下面一幅图片是读书会

的标志。请你解说其主要构图要素及寓意。(不少于80字)(4分)

点亮读书会

6.阅读下面四则关于成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

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

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语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

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三]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至「‘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

代制瓦技术,至「'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至『以管窥天''与

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

[材料四]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

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战国人苏秦读书欲

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C、D……

⑴综合前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2)请结合文意,写出材料四中A、B、C、D处的成语。(4分)

(3)成语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请从备选成语中任选一

个,仿照所给句子的形式,仿写一句话。(2分)

成语:精益求精雪中送炭不耻下问众志成城

示例:锲而不舍体现了一种坚韧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求学道路上的发动机。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8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

皓月清辉映碧空

——追忆王小谟院士

崔继先

①我最后一次见到王小谟院士,是去年深秋去看望他。我们一行人坐在他家的棕色沙发

上与他合影,我们在笑,他也笑,很随意地把胳膊搭在扶手上,笑得很惬意。现在他已永远离

开了我们,但我总感觉他还在,仿佛推开他家的门,就能看到那张亲切的笑脸。

②2003年我刚刚进入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小谟院士在单位已是偶像级的人物。无论

是带着研究所搬到贵州山沟沟里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还是与外方合作破裂后力主靠自

己的力量研制国产预警机,他的故事大都荡气回肠,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③那时,他正带着一帮“老头+娃娃兵”的队伍搞出口型预警机,而我成了第一架国产预警

机“空警——2000”研制队伍里的另一个“娃娃兵”。搞预警机不是轻松的活儿,栗三天两头跑试

飞外场。但院里的人都知道,年过六旬的小谟院士常常在外场跟“飞”,爬十几米高的预警机机

罩,忍受酷暑和寒冬。他都没为此皱过眉,我们这些“娃娃兵”又怎么好意思叫苦呢?

④不过,小谟院士并不是象牙塔里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他更像一位“老顽童”,思维敏

捷,诙谐幽默,尤其善于用巧妙策略和方法实现目标。碰到难题,只栗看到他嘿嘿一笑,就知

道他又有“妙计”上心头了。

⑤很少人像小谟院士那样,耄耋之年还保持着少年的澄澈心性。有一次他在院里办讲座,

播放了一个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PPT。事后我看见他的学生在摆弄电脑,便问道:“这个PPT

是你帮忙做的吧?''对方却说:“都是王院士自己做的,我只准备电脑。''后来我才知道,他经

常自己查看英文网站搜索资料,自己做PPT。

⑥对于前线冲锋的年轻人,小谟院士就像后方的灯塔,有他在便觉得安心。有一年在成

都开会,我需要就某型预警机的方案作报告,因为经验不足,加上准备仓促,我表现不是很好。

他一眼看出我的紧张,很和蔼地鼓励我,让我放松了不少。去年我们团队忙一个新的型号项目,

小谟院士不顾刚刚化疗完的虚弱身体,四处帮我们奔走呼吁,并不断勉励我们不栗怕,大胆创

新,坚持自己的技术主张。2021年,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之际,国防科工局隆重举行“军工

记忆”盛典,栗为小谟院士颁奖,表彰他为第一架国产预警机作出的贡献。他却把这个光鲜的

任务交给了我:“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

⑦他一生驰骋于国防科技的赛场,始终心无旁鹫。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

最有价值的事。

⑧去年,小谟院士在电科院领衔成立院士实验室,雄心勃勃描绘新的事业版图,我们最

后一次去看望他时,他心心念念的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而非自己的病。遗憾的是,他已无

法见证这最后一个梦想的实现。但我相信,他的品格与精神就像皓月清辉,长存不灭,他费尽

心血播下的那些种子,终将繁花似锦。

(《光明日报》2023年04月05日)

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散文改编成话剧,参加校园艺术节的表演大赛,你作为本次活动的编剧之

一,遇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7.你需要按照先后顺序把关于王小谟院士的故事概括补充完整,让演员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

把握。(3分)

①爬十几米高预警机机罩从未皱眉。

③和蔼地鼓励我作预警机方案报告o

⑤把接受表彰的光鲜任务交给了我。

8.音效组同学为选哪首歌作为结束的背景音乐而展开争论,你建议使用《中国男儿》,请你把

理由告诉大家。(4分)

9.为更好地塑造好王小谟院士这一人物形象,剧务组对王小谟院士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请你进行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4分)

10.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剧务组围绕话剧的题目“皓月清辉映碧空”展

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二)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甲】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

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

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

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

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

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

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

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乙】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

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

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栗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

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

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

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栗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fe“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用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也,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L【甲】文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谈谈。(4分)

1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句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

13.【乙】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三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

致的?(3分)

1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4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5.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你也用简短的

一句话,评价一下闻先生。(2分)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孙权劝学》,完成各题。(8分)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

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但当涉猎但:(2)非要吴下阿蒙: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8.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2分)

19.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一说,读过这两个选段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链接材料】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

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赵普》)

四作文(40分)

20.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

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者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

写,写出你的感情倾向。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

(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积累与运用。(22分)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让书

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后令人

心潮澎pAi;伏生为了将《尚书》传承下来,他和家人用生命护书,用行动诠释了“xin火相传”;

宋应星在六次科举考试屡次不中的逆境下,凭借黑而不舍的精神最后写出《天工开物》;司马

迁忍辱负重著书立说,完成妇号皆知的《史记》,正如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所说:“现

在《史记》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把家国情怀深深地注入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的血液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心潮澎p%()②xm()火相传

③锲()而不舍④妇磺皆知()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2分)

①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②宋应星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

【答案】1.湃薪qiezhl2.连词介词

【解析】L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心潮澎湃,xlnchaopengpai,意思是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薪火相传,xlnhuoxiangchuan,意思是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锲而不舍,qieerbushe,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妇孺皆知,furujiezhl,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2.本题考查词性。

①“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是并列关系,无主次先后之分,中间的“和”是连词。

②“在”是介词,在句中表特定的情境。

3.阅读下面语段,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

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天带

领团队年明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

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丛那天起,她更加致力于中医药的研究,丝毫没有懈怠。厘噬

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送住攻坚克难的医药工作去。送住先走寻蒿的杜学啰究素

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

A.加点的词“并”的词性是介词,“从”的词性是连词。

B.加点的词语“发明”使用不当,应改为“发现”。

C.画线句是一个病句,修改的方式为在句末加入“的称号”。

D.画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势,突出了屠呦呦的精神。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A.“并”是连词,“从”是介词。故选A。

4.选出下面这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2分)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I”,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①④②③⑤B.①③④②⑤C.③④①②⑤D.④②⑤③①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和连贯。

第④句为总领句,总说“家风的概念”应放在最前;接着先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

接下来为②⑤,第③句引用俗语对②⑤的总结,总结“古今家风”;第①句是全文的总结,总

结“家风的重要性”应放在最后。所以顺序是:④②⑤③①;故选D。

5.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七年级成立学生读书会,下面一幅图片是读书会

的标志。请你解说其主要构图要素及寓意。(不少于80字)(4分)

点亮读书会

【答案】答案:图标由图案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案正中是一本打开的书籍,书页上方是一个

发着光灯泡,灯泡中心是D和L两个字母的融合体,取“点亮”二字的声母。图案下面的“点

亮读书会”五个大字。寓意是读书照亮人生之路,或读书让生活充满光明。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看图可知,这个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是图案,下部分是文字。上部图案正中是一本

黄色线条的、打开的书。书页上方有一个黄色线条的、发光的灯泡。灯泡中心是两个大字的英

文字母D和L,从图形可以联想到“点亮”二字的拼音首字母。图片下部分的文字是“点亮读

书会”五个大字。“点亮”二字是蓝色的,“读书会”是黑色的,进而突出了“点亮”两个字,

结合图片和文字,整个标志可以理解为通过读书点亮自己的人生,读书会为自己的生命带来光

明、希望等。

6.阅读下面四则关于成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

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

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语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

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三]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至「‘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

代制瓦技术,至「'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至一‘以管窥天”与

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

[材料四]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

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战国人苏秦读书欲

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C、D……

(1)综合前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2)请结合文意,写出材料四中A、B、C、D处的成语。(4分)

(3)成语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请从备选成语中任选一

个,仿照所给句子的形式,仿写一句话。(2分)

成语:精益求精雪中送炭不耻下问众志成城

示例:锲而不舍体现了一种坚韧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求学道路上的发动机。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成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或成语和文化关系密切)

⑵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程门立雪

⑶示例: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推进器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语段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子,总结概括回答。

根据材料一中“成语是浓缩的文化”,材料二中“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

材料三中,,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可概括为:成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成语与文化密切相关)。意对即可。

⑵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情况。解答本题要根据成语的意思,对应填入空。

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

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以来,如果打盹,

头皮就会被扯疼;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

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

读书,坚韧不拔的精神。A处上文提到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故答案为“悬梁刺股”。

B、C、D处,写出概括古代勤奋读书的成语即可,如:

囊萤映雪: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以形容夜

以继日,苦学不倦。

程门立雪:游酢、杨时第一次拜见程颐,程颐闭着眼睛躺着,游、杨两人在旁边恭恭敬敬站着。

不久,程颐醒来,说:“你们还在这里吗?暂且休息吧。”等到两人出门,门外的雪有一尺深。

指学生恭敬求教,现比喻尊师重教,虔诚求学。

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现用来形容

家贫而读书刻苦。

闻鸡起舞: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⑶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根据示例“锲而不舍体现了一种坚韧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是

我们求学道路上的发动机”可知,仿写语句应该符合“所选成语+体现了一种……的精神,这

种精神是我们……道路上的……”。

示例一: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成功道路上的永动机。

示例二:雪中送炭体现了一种关心友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暖心丸。

示例三:不耻下问体现了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求知道路上的助推器。

示例四:众志成城体现了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成功道路上的兴奋剂。

阅读。(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

皓月清辉映碧空

——追忆王小谟院士

崔继先

①我最后一次见到王小谟院士,是去年深秋去看望他。我们一行人坐在他家的棕色沙发

上与他合影,我们在笑,他也笑,很随意地把胳膊搭在扶手上,笑得很惬意。现在他已永远离

开了我们,但我总感觉他还在,仿佛推开他家的门,就能看到那张亲切的笑脸。

②2003年我刚刚进入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小谟院士在单位已是偶像级的人物。无论

是带着研究所搬到贵州山沟沟里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还是与外方合作破裂后力主靠自

己的力量研制国产预警机,他的故事大都荡气回肠,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③那时,他正带着一帮“老头+娃娃兵”的队伍搞出口型预警机,而我成了第一架国产预警

机“空警——2000”研制队伍里的另一个“娃娃兵”。搞预警机不是轻松的活儿,栗三天两头跑试

飞外场。但院里的人都知道,年过六旬的小谟院士常常在外场跟“飞”,爬十几米高的预警机机

罩,忍受酷暑和寒冬。他都没为此皱过眉,我们这些“娃娃兵”又怎么好意思叫苦呢?

④不过,小谟院士并不是象牙塔里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他更像一位“老顽童”,思维敏

捷,诙谐幽默,尤其善于用巧妙策略和方法实现目标。碰到难题,只要看到他嘿嘿一笑,就知

道他又有“妙计”上心头了。

⑤很少人像小谟院士那样,耄耋之年还保持着少年的澄澈心性o有一次他在院里办讲座,

播放了一个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PPT。事后我看见他的学生在摆弄电脑,便问道:“这个PPT

是你帮忙做的吧?”对方却说:“都是王院士自己做的,我只准备电脑。”后来我才知道,他经

常自己查看英文网站搜索资料,自己做PPT。

⑥对于前线冲锋的年轻人,小谟院士就像后方的灯塔,有他在便觉得安心。有一年在成

都开会,我需要就某型预警机的方案作报告,因为经验不足,加上准备仓促,我表现不是很好。

他一眼看出我的紧张,很和蔼地鼓励我,让我放松了不少。去年我们团队忙一个新的型号项目,

小谟院士不顾刚刚化疗完的虚弱身体,四处帮我们奔走呼吁,并不断勉励我们不栗怕,大胆创

新,坚持自己的技术主张。2021年,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之际,国防科工局隆重举行“军工

记忆”盛典,要为小谟院士颁奖,表彰他为第一架国产预警机作出的贡献。他却把这个光鲜的

任务交给了我:“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

⑦他一生驰骋于国防科技的赛场,始终心无旁鹫。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

最有价值的事。

⑧去年,小谟院士在电科院领衔成立院士实验室,雄心勃勃描绘新的事业版图,我们最

后一次去看望他时,他心心念念的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而非自己的病。遗憾的是,他已无

法见证这最后一个梦想的实现。但我相信,他的品格与精神就像皓月清辉,长存不灭,他费尽

心血播下的那些种子,终将繁花似锦。

(《光明日报》2023年04月05日)

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散文改编成话剧,参加校园艺术节的表演大赛,你作为本次活动的编剧之

一,遇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7.你需要按照先后顺序把关于王小谟院士的故事概括补充完整,让演员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

把握。(3分)

①爬十几米高预警机机罩从未皱眉。②________________。

③和蔼地鼓励我作预警机方案报告。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⑤把接受表彰的光鲜任务交给了我。⑥________________。

8.音效组同学为选哪首歌作为结束的背景音乐而展开争论,你建议使用《中国男儿》,请你把

理由告诉大家。(4分)

9.为更好地塑造好王小谟院士这一人物形象,剧务组对王小谟院士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请你进行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4分)

10.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剧务组围绕话剧的题印'皓月清辉映碧空”展

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答案】7.自己查英文网站搜索资料做PPT身体虚弱时为团队项目奔走呼吁病中

只惦记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8.示例:文中的王小谟院士一生驰骋于国防科技的赛场,为国产预警机的振兴付出一生的心

血和青春《中国男儿》这首歌正是激励热血男儿报效祖国的战歌,用来纪念王小谟院士,

恰好表现了振兴我国国防事业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梦想。

9.吃苦耐劳,亲力亲为:酷暑和寒冬中爬预警机机罩,自己查资料做PPT:专心科研,心无

旁鹫:带着病体为项目奔走呼吁,病中关心人才队伍建设:关心年轻人: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

把名利让给年轻人。10.题目是话剧的叙述线索,“碧空”暗示了王小谟院士的预警机事

业;题目揭示了话剧的主旨,赞美王小谟院士的品格与精神就像皓月清辉,长存不灭,代代传

承;题目极富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根据⑤段“后来我才知道,他经常自己查看英文网站搜索资料,自己做PPT”可概括

为:自己查英文网站搜索资料做PPT;

第二空,根据⑥段“去年我们团队忙一个新的型号项目,小谟院士不顾刚刚化疗完的虚弱身体,

四处帮我们奔走呼吁,并不断勉励我们不要怕,大胆创新,坚持自己的技术主张”可概括为:

身体虚弱时为团队项目奔走呼吁;

第三空,根据⑧段“去年,小谟院士在电科院领衔成立院士实验室,雄心勃勃描绘新的事业版

图,我们最后一次去看望他时,他心心念念的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而非自己的病”可概括

为:病中只惦记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答案不唯一,结合《中国男儿》的歌词主题和文中王小谟院士的

主要事迹阐述,合理即可。

示例:《中国男儿》唱出中国男儿顶天立地、不怕牺牲、献身祖国的精神,文中王小谟院士将

毕生经历奉献给祖国国防科技,倾尽一生研究国产预警机制,为我们国防事业的整体提升立下

汗马功劳。王小谟院士这种为祖国鞠躬尽瘁的精神恰恰符合《中国男儿》歌曲中所传颂的奉献

精神。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⑤段“后来我才知道,他经常自己查看英文网站搜索资料,自己做PPT”可知,他吃苦

耐劳、耒新兴为;

结合第⑥段“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可知,他专心科研、心无旁鹫、淡泊名利;他重

视、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关心年轻人;

结合第⑥段“去年我们团队忙一个新的型号项目,小谟院士不顾刚刚化疗完的虚弱身体,四处

帮我们奔走呼吁,并不断勉励我们不要怕,大胆创新,坚持自己的技术主张”可知,他关心人

才队伍建设;

10.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选文第②段“2003年我刚刚进入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小谟院士在单位已是偶像级的

人物。无论是带着研究所搬到贵州山沟沟里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还是与外方合作破裂

后力主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国产预警机,他的故事大都荡气回肠,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可知,

标题中的“碧空”暗示王小谟院士一生崇高神圣的预警机制工作,点明文章的叙事线索;

结合第⑦段“他一生驰骋于国防科技的赛场,始终心无旁鹫。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

么是最有价值的事”、⑧段“遗憾的是,他已无法见证这最后一个梦想的实现。但我相信,他

的品格与精神就像皓月清辉,长存不灭,他费尽心血播下的那些种子,终将繁花似锦”可知,

标题“皓月清辉映碧空”点明文章主旨,表达对王小谟院士默默耕耘祖国预警机制精神的深情

赞美;止匕外,标题富有诗意,更能激发的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甲】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

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

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

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

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

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

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

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乙】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

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

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

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

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

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栗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fe“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用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也,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n.【甲】文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谈谈。(4分)

1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句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

13.【乙】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三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

致的?(3分)

1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4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5.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你也用简短的

一句话,评价一下闻先生。(2分)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结构上: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照应题目,引出下文。

内容上: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或突出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13.(1)起稿政治传单(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3)

参加游行示威,并且走在队伍的前头。(意同即可)14.(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力图从文化上寻求振兴民族的途径,突出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意

同即可)

(2)这里是细节描写,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时大义凛然的从容姿态,表达了作者对闻

一多先生大无畏革命精神的颂扬与敬仰之情。(意同即可)15.示例:闻一多先生的死,

是一座巍峨的丰碑,他的成就和精神将永垂不朽。(表达出赞美之情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构上:甲文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直接点题《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开门见山,照应题

目;联系第③段”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

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等语句可知,引出下文关于闻一多先生事迹,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内容上:“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将人家的说和做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闻一多先生“说”

和“做”的特点(言行一致)。

1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乙文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为指示代词,指代的

内容在前文,联系乙文第①段"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一一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可知,

“这”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乙文第⑥段“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

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第⑦段“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

一张政治传单”可概括为:起稿政治传单;

根据第⑧段“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

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可概

括为: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根据第⑪段“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可概括为:参加游行示威,并且走在队伍的前头。

1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把闻一多先生进行学术研究产生的成

果比作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人们生病以后,医生开出药方,按方拿药,病人吃了

就会好。以此设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用自己的学术研究努力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体现出他的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突出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

(2)“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细节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闻一多先生参加示威游行时的大

义凛然、毫不畏惧的动作神态。联系第⑧段“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

“明知凶多吉少”,当时国民党特务采用暴力和暗杀等手段制造白色恐怖,闻一多等革命党人

面临的是被暗杀的生命危险,但是,在示威游行时,他“走在最前面”“昂首挺胸”,可以看

出闻一多先生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不怕牺牲,与国民党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表达

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赞美与敬仰。

1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用简短的话来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与赞美即可。

示例:为研究,发凌乱,废寝食,终得骄人成就;反独裁,为国民,捐身躯,留名千秋青史。

(三)阅读《孙权劝学》,完成各题。(8分)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

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但当涉猎但:(2)非复吴下阿蒙: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8.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2分)

19.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一说,读过这两个选段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链接材料】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

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赵普》)

【答案】16.(1)只,只是。(2)不再是。

17.我难道想你钻研经典成为学官吗?

18.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

的变化。(或''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19.示例:一个人只要读书学习就能有进步,读书还要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能够指导自己

的工作和生活,这样读书才有价值和意义。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是;

(2)句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非复:不再是。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重点词语: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结合文章内容“蒙乃始就学”,但是吕蒙学习的效果却没有直接写出,”及鲁肃过寻阳,与蒙

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