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陕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陕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陕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陕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满分:10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3小题,计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建筑重物质,文学重精神,分处艺术的两极。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奇妙的关联。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学在建筑上叠加的表现,在中西方建筑体系中是不均衡的。②西方建筑中大量引入雕塑和绘画,只有少数纪念性建筑中刻有一些文字,作为对雕塑、绘画的补充。而中国传统建筑在上千年的建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叠加经验,创造了楹联、匾额等形式多样的叠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现。这不仅强化了建筑意境,而且增强了建筑的生命力。这些建筑中的文学基因,无论从数量、质量上,还是广度、深度上,均领先于其他建筑体系。③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文学语言的大量叠加,与汉字独特的个性密不可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文字,具有长于表意、文法自由、书写灵活、高度艺术化的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建筑作为一种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意的欠缺。两者联袂呈现,创造了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汉字书写艺术—书法的加持,更是为文学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形条件。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各有风韵,篆书敦圆苍茫,隶书工整精巧,草书潇洒奔逸,行书流动自如,楷书清丽娟秀。人们可根据建筑需要因时因地灵活融入。汉字这种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④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投向自然、历史、人文,当然也包括建筑,而这正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造诣固然无与伦比,但它体现出的造园思想,丝毫不亚于书法。如“曲水流觞”已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营造范式并流传至今。其实从一开始,园林建筑就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自带诗情画意的文学基因。如王维建造的辋川别业是一个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他还专门写了一本诗集《辋川集》,介绍自己的别墅之景。⑤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单体性特点,中国传统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体建筑为目标,而是将亭台楼阁等多样化的建筑单体相互连接配合,形成具有强烈时间感和序列性的建筑群体,宛如一幅在大地上徐徐展开的画卷。其中,空间起承转合,动线曲折迂回,人在其中行走,会有峰回路转、移步异景的体验。这种时间感和序列感,使文学语言在建筑上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流畅的表达。这种具有时间感和序列感的建筑群体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载体。(摘选自张军利《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分处艺术两极的建筑和文学,前者重物质,后者重精神。B.中国建筑中的文学基因,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生命力,而且强化了建筑竟境。C.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书体多样,各具风韵,均可灵活融入建筑。D.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也投向了建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①②段指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③④⑤段分析这种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B.文章第③段从汉字的特点和汉字的书写艺术两方面进行论述后,又进行了归纳总结。C.作者以《兰亭集序》为例,证明了书法的加持为文字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形条件这一观点。D.本文在论述文学叠加于中国传统建筑时,多次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进行了对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学基因,领先于西方建筑体系,这证明中国传统建筑在艺术性上高于西方建筑。B.文学作品中不乏描写建筑的名篇,它们赋予建筑意蕴风采。可见,只有融入文学才能彰显建筑的价值。C.文学语言在建筑上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流畅的表达,因此中国建筑具有强烈的时间感和序列感。D.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之间奇妙的关联,值得当代文学家和建筑设计师共同思考。(二)现代文阅读Ⅱ(共3小题,计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大雁快飞申平①白露才过几天,一场寒潮突袭了草原。家住草原边缘的李进,一大早就被他爹吼起来,让他跟着去捡牛粪。一出门,十八岁的李进就冻得直哆嗦。他背上背篓,拿起粪叉,咬牙跟爹往草原方向走。他今年高考失利,爹不让他复读了,说:“咱就没上大学的命,还不如早点在家干活呢!”他们翻过山岗,到了草原。风更猛烈了,人哈出的气立即变成了白雾,又在唇边结成了冰粒。②这活李进老早就干过,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烧牛粪,牛粪成为人们争抢的东西。这几年包产到户了,庄稼的秸秆都烧不完,已经没人捡牛粪了。爹却仍然在捡,他是要留着秸秆喂家里的牛羊呢。捡了几筐牛粪,李进在一处低洼的地方,发现一群卧着的大雁,一只只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李进走过去,喊叫了几声,又用粪叉去碰,雁群依然不动。他心想,这些大雁可能是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冻死了。③李进挥手喊叫他爹,他爹快步走过来,看到一地死雁,高兴地叫起来:“发财了,发财了!”他过去挨个踢着大雁,对李进说:“你在这里看着,别让别人抢去。我回去赶车,咱拉回去,卖钱花!”李进的目光又落在那些大雁身上,嘴里小声地说:“哎呀,你们怎么就能冻死呢,真是大可怜了。”④李进从小就崇拜大雁。听说这鸟生活在遥远的西伯利亚,每到秋天来临,就可以看见它们一群群从头上飞过。奇妙的是它们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宇,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望着这群大雁,不知为什么,李进忽然想到了自己和同学。一场高考下来,同学们有的展翅高飞了,有的也遭遇了严寒……想到这里,李进心中不由泛起一阵酸楚。接着他开始把大雁往一起堆,他觉得这么大的家伙竟然可以在天上自由飞翔,真是不可思议,现在即便死了,也还是那么美丽迷人。⑤一共三十五只大雁,李进一只只抱到土坎下,挤挤挨挨地形成一大堆。望着这堆大雁,李进有点心疼。这时一只大雁似乎动了一下,李进急忙冲过去,伸手去摸它,他感觉到它的身体似乎有了温度。再摸别的,好像也在回暖。哦,大雁并没有死,它们是被冻僵了呀!李进心中一喜,但是马上又是一沉:如果大雁飞走了的话……⑥李进打算上前去扭大雁的脖子,他提起一只大雁,却下不了手。这么美丽的鸟儿,怎么可以杀害呢!而且它们的命运,和自己是多么类似啊!想到这里,李进脱下身上的羽绒服,盖在了雁群的上面。啊,大雁真的开始一只只地动起来了。但是它们并没有马上飞走,而是在李进的头顶上绕了两圈,嘎嘎地叫着,似乎在向他表示感谢。⑦李进从地上捡起羽绒服,也开始在草地上奔跑起来。他挥舞着衣服,大声地喊叫着:“大雁大雁,快点飞吧,高高地飞吧,飞到南方去吧!”李进突然停住了,因为他看见,他爹正站在不远处看着他。⑧奇怪的是,这天爹什么也没说。晚上娘说:“你爹同意你去复读了。”李进忙问原因,娘说:“你爹说你早上在草地上奔跑喊叫的样子挺稀罕人的,觉得也应该让你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他也知道是你有意放跑了大雁,还夸你有爱心呢。”——(摘选自《作家文摘》,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拿起粪叉,咬牙跟爹往草原方向走”中的“咬牙”,表现了李进不情愿捡牛粪和对劳动的厌弃。B.发现了冻僵的大雁后,李进用粪叉去“碰”,父亲挨个“踢”,体现了两人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C.李进在草地上奔跑喊叫的样子打动了父亲,父亲同意他去复读,觉得应该让他像大雁一样高高飞翔。D.李进和《哦,香雪》中的香雪同样家境贫寒,但都纯真质朴,拥有美好的梦想。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中对寒潮天气的描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都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B.本文通过对李进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塑造了一位有爱心、有志向的青年形象。C.李进脱下羽绒服盖在雁群上和《百合花》中所写的枪筒里的野菊花,这些描写都体现了作者的精巧构思。D.文章结尾借母亲的话,解释了父亲同意李进复读的原因,既首尾呼应,又行文自然。6.李进认为大雁“美丽迷人”,大雁“美”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具体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计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曰:“轼若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②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范滂:东汉人,不惜以死护名节,其母亦深明大义。②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7.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指说出,与《与妻书》“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中的“语”意思相同。B.许,指答应、应允,与《烛之武退秦师》“许君焦、瑕”中的“许”意思相同。C.冠,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D.侪,指同辈、同类的人,徒、属、辈等词语也有这样的意思。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母亲同意苏轼做范滂那样的人,但认为自己成为不了范滂母亲那样的人。B.苏轼才华横溢。欧阳修曾对梅尧臣说,自己应当为其让道,以便让苏轼出人头地。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面对洪水即将冲毁徐州城的险情,以身作则,勇于担当,令人感动。D.卒长在知晓苏轼无比坚定的守城意志后,甘愿带领武卫营的士兵一起防洪。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宁?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计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②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时令,诗人送李副使到了火山和赤亭,感到天气炎热,环境艰苦。B.诗人认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不会因见到轮台的月亮而起乡愁。C.诗人以招呼、劝说的语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D.“只向”语气坚决。尾联直抒胸臆,气贯长虹,将诗情推向高潮。12.送别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计6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14.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这一届年轻人是“数字原住民”,他们是在网络时代中成长的。A.卢老师目睹了钟扬在收研究生时的不少“奇葩”事儿。B.母亲从来没有对史铁生说过“你为我想想”。C."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D.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15.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抒发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B.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C.通过这些细节,不仅再现了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更揭示出生活表层之下的人生真相。D.因为秦国的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的原因,所以,“黔首”就成为了百姓的称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共2小题,计6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摘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B.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C.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譬喻D.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17.下列选项中与语段画线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那她为什么哭呢?因为哥哥不起床,不让协理进他的房间。B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D.细看(黛玉)形容,与众各别: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四、作文(4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唐太宗倾听魏征的逆耳良言,居安思危,善始虑终,开创了“贞观之治”;李密倾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实难分离的苦衷,得到晋武帝的理解和体谅,实现了奉养祖母以至终老的愿望。可是,当代社会,很多人不愿意倾听,也不愿意倾诉……结合上述材料和社会生活,谈谈你对“倾听”和“倾诉”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2024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1.B2.C3.D4.A5.B6.(1)大雁勇敢坚强。它们生活在遥远的西伯利亚,每到秋天来临,它们就一群群的往南飞,哪怕路途遥远艰险,也依然向阳而飞。(2)大雁给人呈现美的视觉效果。它们在空中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3)大雁可以在天上自由飞翔,李进内心深处也渴望自己通过复读实现展翅高飞的愿望。7.D8.A9.A10.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同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毁坏城池。11.A12.(1)首先,对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的赞许。首联写六月的火焰山热气逼人,在赤亭道口行人断绝,无法过往,展现了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特点,烘托出李副使的英雄气概。(2)其次,对李副使经历非凡的钦佩。额联写李副使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3)最后,热情鼓励李副使赴军中参战,建功扬名。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