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点突破2 文言文断句试题_第1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点突破2 文言文断句试题_第2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点突破2 文言文断句试题_第3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点突破2 文言文断句试题_第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点突破2 文言文断句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点突破2文言文断句

题组一客观选择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率教传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期官延绥参将屡逢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赞藏家丁者赴军前立

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推副总兵,典中军事。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己/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

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解析:B根据前后文的语境,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已”以及特殊句式“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

前立功”,同时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不久,受人弹劾,被罢

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率教得到

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天启元年(1621),辽阳被攻下,率教偷

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学颜传

建州都督王呆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呆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

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整喝馈遗黑其速抗实便国威苞缘此罢层悬进退边接置雉

之矣臣谓宜询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毫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

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翼却呆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呆送

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呆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呆送

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

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处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

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解析:C文中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

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来维护国家利益。据此理解,通过文中体现张学颜态

度的动词,如“却”“惩”“伸”等,句首虚词"苟"、句末虚词''矣”等进行断句。

参考译文: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

汝翼指责他。王呆更加愤恨,约了各部落做强盗,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

奏说:“贾汝翼阻止王杲逼求降者赠送礼品,惩罚王某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

如果因为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呆送还俘虏去的

人和掠夺去的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

张学颜揭发他,皇帝下令逮捕赵完,而发布命令给王呆,按照张学颜的计策办。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侯蒙传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

起不若赦江使反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

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畿/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

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

以自赎

D.江以二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时方腊

以自赎

解析:B首先明确句中的“江”是指上句所讲的“宋江”,然后关注段中的人名、地名等及

文中的有固定作用和固定位置的虚词,进行合理的断句。

参考译文:宋江劫掠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在山东、河南一带,宜军

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青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

(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上说:“侯蒙身在地方不忘君主,是个忠臣啊。”命他任

东平知府,未到任就去世,终年68岁。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柴成务

威务鱼翦疫蝇占叠谈选好遭罢士人重其文雅然为攫乏蟋时段携X文集二十卷。成

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上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解析:B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有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

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根据上述情况,“善谈论/好谐笑”是正确的停顿,排

除C、及“词学”是一个词,是指诗、词、曲、对联等韵文组合方面的学问。“博闻稽占”

是一个词,综合这两点,排除A,

参考译文:柴成务有文学才能,学识广博,研习古事,善于谈论,爱开玩笑,士人推重他的

文雅。但在任地方官时缺少廉洁的美誉,人们感到惋惜。有文集二十卷。柴成务六十六岁才

有儿子,他死的时候,儿子才六岁,朝廷任命(他的儿子)为奉礼郎,取名贻范,后来成为国子

博士。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问达传

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

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纽螂险甚且纵历按重臣而孙朝所援程守训隆

保辈至第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IL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筮杀命吏/毁

室庐/掘坟慕/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筋杀命吏/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筋杀命吏/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抗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筮杀命吏/毁

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解析:B这是张问达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句中郡守、抚按均为官职名称,且分别作纠(弹)

的宾语。并且“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两句构成递进关系,符合对弊端危害的阐述

思路,排除Ao孙朝、程守训、陈保分别为人名,用以陈述后面所犯的罪行,所以“而”与前

面的句子构成承递关系,排除C。根据“至”的意思(到……的地步),排除I)。

参考译文: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

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

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

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

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维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邦瑞传

鸾乂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以为不可。鸾大憾,益肆浮构。会邦瑞复陈安攘

大计,遂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捷明年迷死锦变坐党比遣成于愚帝渐思之逾十短首缺人帝且韭邦城不可

乃起故官P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

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

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

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非邦瑞

不可/乃起/故官

解析:C注意人名只能作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所以“邦瑞”“鸾”“锦”应该是主语

或宾语。故可排除A、Do"曰"后应断句。排除B。

参考译文: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王邦瑞都认为不可行。仇鸾非

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诬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陈述剿抚大计,(皇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令免去

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口我陈述。最终被除去官籍,

让赵锦代替。

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被定罪贬戍边关,在这个时候,皇

帝渐渐思念王邦瑞。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王邦瑞不可。”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

职。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o

雷有终传

李顺之乱,王师西征,命(雷有终)与装庄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同知兵马事。调发兵食,规

画戎事,皆有节制。师行至峡中,遇盗格斗,众渴乏,会天雨,军士以兜牟承水饮之,且行且战,

进至广安军,军垒频江,三面树栅。会夜阴胸,贼众奄至,鼓噪举火,士伍恐惧,有终安坐栉发自

若。贼国既合有擎弓茜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战赴水死苣无算次简州贯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

闭召土人此疆备间道而出。

(选自《宋史・雷有终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

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

B.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

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问道而出

C.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

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

D.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

左右重闭/召士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

解析:D“贼闹既合”是“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后”的意思,而“有终”是人名,是事件的指挥

者,所以排除B、Co“严更”是“警夜行的更鼓”,因此“严更警备”是一个词,不能分开,

以此也可以排除C。句中“其”代指“贼人”,结合后面的“贼众惊扰”,“有终引奇兵出其

后击之"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

参考译文:李顺作乱,朝廷军队西去征讨,命令(雷有终)与袭庄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同知

兵马事。调发军饷,筹划军事,都有法度。军队前进到峡谷中,遇到敌人进行格斗,众人又渴又

累。正逢天下雨,士兵们用头盔接水来喝,一边前行一边作战,进至广安军,军营靠着江岸,三

面树立栅栏。恰逢夜间阴沉昏暗,一群敌人突然到来,大声呼喊高举火把。士兵们惶恐不安。

雷有终却端坐着梳理头发,泰然自若。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后,雷有终引领奇兵绕到敌人背后攻

打他们,群敌惊慌混乱,投水而死的无法数清。驻扎在简州,寓居住寺庙里,估计敌人一定会来,

命令随从近垂防护,召集当地人严更警备,从小路绕行而出。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庞籍传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义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

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魁亲硬里人宜朋邪朔胆党擢进近列愿采公屹毋会出于执政。”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席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更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解析:C“躬亲”是动词性短语,其宾语应该是名词“万机”,应该排除A、I)。“近列”意

为“近臣的行列”,是一个词。“邪正”是“奸邪和正直”之意,是一组反义词,是“辨”的

宾语,不能分开,所以排

除瓦

参考译文:很久以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

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把它全部烧掉。又上奏说;

“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

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国事取决于执政大臣。”

题组二主观判断题

1.用“/”给下面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刘廷让传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具。及理至嬲返i士里金舟宏螂姆

施复加颇上破坦城塞髓皴自绫。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解析:“及师至”是状语结构,应该停顿;画线句写刘廷让攻克敌军的过程,可以据此再结合其

中的动词,比如“舍”“夺”“牵”来断句。“高彦传”是人名,“守将”是其同位语,''守

将”前应该停顿。

答案:及师至/距锁江三卜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传自焚

参考译文: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多道栅栏,江两岸排列着炮具。等到刘廷

让的军队到达那里,距长江浮桥三十里,下船从陆路前进,首先夺下这座桥,然后又牵拉船只

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将高彦传自焚。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州,峡中的郡县全部被

攻下。

2.用“/”给下面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吴德基传

宋濂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

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潦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

旦唯何以命之源且慎毋盅区绝世更勿与交蔑是至家如渡戒益壬名其能受翌宣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解析:”亦致仕将归”表意完整,可以单独成句;"日”是断句标志,其后应该断开;根据文段

中人物对话,找出句中的人物一一“濂”“德基”,可以分成若干句;关注表语气的虚词,如“乎”

“之”,根据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来断句;根据文意进行判断。

答案: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日/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日/唯/何以命之/

濂日/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渡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参考译文:吴德基当官,不追求成名,把爱护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对他非常感激。在潍州

任职两年,被召回京。潍州百姓拦在门口抱着他的脚哭泣跪拜,说:“自从您做了我们的父母

官,潍州百姓的身上再也没有鞭打的瘢痕。现在您离开我们,希望能得到您的一只鞋供奉起来,

来安慰我们的思念之情!”

吴德基到了京城,就辞职问家。宋濂是吴德基的朋友,他们关系非常亲密,当时也已退休

将要I可家,喊住德基对他说:“东愿意接受年长者的教诲吗?”吴德基说:“好,要教诲我什么?”

宋濂说:“谨慎不要出门,断绝和官吏的联系,不要和他们交往。”吴德基到家中,遵循宋源

的告诫,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赞美他能接受有益之言。

3.用“/”给下面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燕达传

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⑴擢邮延都监数

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

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风副总管。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一⑵一入辞神宗谕之且卿名位己重丕必亲朱石第激

勉将士且也达顿苴谢旦在a比威灵汉威虽螭座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

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诟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

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

(选自《宋史•燕达传》,有删改)

(1)...............................................................

解析:“擢”是“提拔”的意思;“都监”是官职,此处停顿;语段主语固定不变,后面的句子

承前主语“燕达”,统领动词“帅”“战”“归”,凭此可以断开。”啰兀之弃也”一句后的

虚词“也”,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为贼所邀”是一个特殊句式。“且战且南”是固定句式,

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

答案:擢哪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成卒辎重/为贼所

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2).........................................................................

解析:句中的”日”“也”是断句标志,其后可以断开。其他根据句意断开。

答案: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己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上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

灭贼/虽死何惮

参考译文:西夏军队三万人侵犯城池,战事从早到晚僵持不下,燕达率领的部队只有五百

人,策马驰骋奋力杀敌,所向披靡。升任螂延都监,多次率军深入敌营,多次激战都能够得胜而

归。朝廷放弃啰兀城的时候,派遣燕达援助戍守将士运取行军物资,被敌军阻截,边抗击边南

退,军队伤亡颇多。神宗认为燕达孤军遭遇敌人,所保全的将士物资也不少,多次升迁做了西

上阁门使,兼任英州刺史,并做了秦凤副总管。

郭逵招抚征讨安南国,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宫辞行,神宗告诉他说:“你名

誉与地位已经很显赫,不必亲自参与作战,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燕达磕头谢恩说:“臣

能够凭借您的神威灭敌,即使献出生命又有什么畏惧!”刚刚越江山岭,听说前锋军队遭遇敌

军陷入苦战,想要前去增援,有下等武官说应当先安排好营寨然言进军,燕达说:''前方那里战

事已经危急,怎么忍心做保全自己的打算。”下令再有敢说安营扎寨的人斩。于是卷起铠甲,

轻装疾进,前往营救,将士都奋勇向前,高声呼喊太尉来战,蛮兵凉惧溃散,于是平定了广源。

4.用“/”给下面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罗亨信传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

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苫,无他生业,惟事田作。⑴每岁

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任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

边地烧癖,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

将谯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

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情酒惧直以充直应城者官吏案氐辘争盅交信

优剑坐城工±旦出域置徽懿珞为朝廷妁△心始宸也先援上皇至城幽版后口。亨信登

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

解析:“自……徂”是固定句式。所以,“自冬徂春”后应停顿;“使臣”是官职,后面没有人

名,其后可停顿;后面的“三月”“七月”“八月”是时间的推移,可以作为断句依据;最后的

总结句也是断句依据。

答案: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

岁中曾无休暇

(2)....................................................................................................................................................

解析:根据句子的意思,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土木之变”时一般人的表现,另一部分是罗亨

信的表现。“人情汹惧”是完整的句子,应该停顿;“者"“曰"是停顿的标志;“又”表示

加重语气、更进一层,据此可以停顿;“也先”是人名,可以作为前后停顿的依据。

答案: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宜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

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参考译文:当时朝廷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用,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

收五升赋税。岁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川,不征税,陛下又重中

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只能

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春天,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

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

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谋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

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

池的守卫来防备。不这样,恐怕遗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起来没有施行。等

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

城"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女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

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

离开。

5.用“/”给下面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汪广洋传

三年,李善长生病,中竹无官,召广洋为左丞M五丞扬壶型松陵依必访质忌

鲍史劾亡法S坂无辘切直放还发宪再奏箧逐逋献丑还。其冬,封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

石。诰词称其专删繁治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及善长以病去位,遂以广洋为右丞相,

参政胡惟庸为左丞。(2)广洋无所建自治之左迂匚东行省参政而帝心终善广泮复召为左御史

大夫十年复身右丞相广浅颇耽迺与惟盛回相浮沉守位而己。帝数诫谕之。

(《明史・歹J传第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1)....................................................................................................................................................................

解析:“右丞”是官职,“杨宪”为人名,“广洋”也是人名,两者在句中均为主语,可以据此

停顿;“为所”表示被动;“御史”是官职名称,“广洋奉母无状”是所“劾”之事;“帝”“宪”

均为动作发出者,是断句依据。

答案: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贵/放还

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2)....................................................................................................................................................................

解析:注意找出句中的人名,区分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还要关注官职的升迁变化以及句末

语气助词“之”。根据这些可以断句。

答案:广洋无所建白/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而帝心终善广洋/复召为左御史大夫/十年复

拜右丞相/广洋颇耽酒/与惟痛同相/浮沉守位而已

参考译文:三年,李善长生病,中书省无官,汪广洋被召为左丞。当时右丞杨宪专权断事。

汪广洋对他的态度模棱两可,但仍然被他忌恨,于是唆使御史弹劾汪广洋极不孝顺母亲。太祖

严厉指责汪广洋,将他放逐回乡。杨宪再次奏劾,汪广洋被迁徙到海南。杨宪被诛后,太祖召

还汪广洋。这年冬天,太祖封他为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诰词中称他善理繁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