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
山东卷5年考情导向
试卷文
考查磊、、出处命题方向
体
《晏子春散①实词;②虚词;③断句;④文意概括
2016年
秋》文分析;⑤翻译句子
散①实词;②虚词;③断句;④文意概括
2015年《六韬》
文分析;⑤翻译句子
《逊志斋传①实词;②虚词;③筛选信息;④文意
2014年
集》记概括分析;⑤翻泽句子
《宋源全散①实词;②虚词;③筛选信息;④文意
2013年
集》文概括分析;⑤翻译句子
《后汉
传①实词;②虚词;③筛选信息;④文意
2012年书•阴兴
记概括分析;⑤翻译句子
传》
考点一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
》例E1(2016•山东卷升利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弟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
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
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
刻。古者常有处槽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三为作巢者,以
*
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
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工,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
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
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
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
国之危,而公小平也。公乃愿致诸侯,小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
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
近其死,下之殊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日:“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亲君而处身,曷为独不
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于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
*
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
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槽(zeng)巢:用柴薪搭廷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
D.亲君而处身宗:尊崇
考
考生答案误区诊断
生
A项,考生没有注意从通假字方面思考实词的含义,缺乏借助
甲[A][B]
通假字来把握实词含义的意识。
生[C][D1
(短板一:不知借助通假分析词义)
C项,考生在解题时,由于缺乏语境意识,只是凭借自己对“疾”
乙[A][B]
(病、快、弊病、缺点等)的积累,没有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生[C][D]
词义,从而导致选错。(短板二:不会结合语境分析词义)
D项,考生在解题时,对选项没有进行语法分析,误以为“宗”
丙[A][B]是名词,“宗族”“派别”“宗庙”,其实此处的“宗”是名
生fC][D]词活用为动词,应为“尊崇”的意思。(短板三:不会借
助语法分析词义)[
本文节选自《晏子春秋》,这是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本文记叙了晏子和景
公的一次对话。围绕“诸侯归顺”和“曷以禄夫子”的问题展开讨论,晏子从景
公的“法其节俭”和“法其服”入手,巧妙地进行分析和说理,委婉含蓄地提出
了“处槽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的观点,规劝
景公要减轻赋税和减轻刑罚。进而阐明了晏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选文共九段,具体结构层次如下:
第一层:(第1段)提出问题。景公提出“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诸侯归
顺的问题。
第二层:(第2段)分析问题。晏子分析景公提出的问题。
第三层:(第3—9段)解决问题。晏子规劝景公对人民要实行仁政。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B项“文”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绘上
纹饰”。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
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
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
天下,不是凭借衣服使诸侯归附。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
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
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
不必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匕^服饰不要精
雕细刻。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
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
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
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
建筑物小绘上纹饰,木建筑物小加镂刻,这是向白姓显不懂得节俭。等到他们哀
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
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
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
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
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
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
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作为食邑。晏子谢绝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
百姓的力量已经疲困了;乂喜欢游乐玩赏器物,刻意打扮宫中女子,百姓的钱财
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的死亡很近了。使民力疲困,使民财用尽,使
民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统治者了!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安居自
己的家,尊重国君而后安处自身,为什么说偏偏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呢!”
景公说:“这样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让渔业盐业进入商品市场,对集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
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赋税;减轻刑罚,犯死罪的改为判刑,该判刑的改为罚
款,该罚款的就免了。如果这三条(实行了),就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君王的利益
所在」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以后,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君主说:“齐国安定了。”
派人去问小国,小国的君主说:“齐国不会欺凌我们了J
文言实词含义判断“6法”
L通假推断法(针对“短板一”)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可以从
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
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15年重庆卷第7题D项“其治以脉,
不以证”中的“证”,可以从通假角度来推断,“证”通“征”,意思是“症状”。
2.语境推断法(针对“短板二”)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小
同,或为本义或为引中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因此,判别词
义项,要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
题原则。如2016年北京卷的第9题C项“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中的“赋”
有“给予”“征收”“授予”等义项,但将“给予”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翻
译为“楚国不向百姓给予财用也充足了",明显不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
知楚国百姓不耕种农田了,整个楚国因贩卖生鹿而暴富,因此是“楚国不向百姓
征收赋税财用也充足了
3.语法推断法(针对“短板三”)
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是依
据语法结构。如2016年江苏卷的第6题B项“病日普”中的“病”可以通过语
法进行分析。“目管”是一种眼病,“病”解释为“疲惫”(形容词),在语法上
讲不通,所以就要考虑活用了,“病”应解释为“生病”“患病”。“病目皆”
的意思是“患了眼病”。如2015年山东卷第9题D项“白刃始合”中的“合”
是动词,主语为“白刃”(武器),所以解释为“交锋”。
4.联想迁移法
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所考查的文言
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
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
言实词的意义。如2015年浙江卷第16题C项“侯下手”,可以联想一下以前
学过的内容。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中的“下车”意为“官员初到
任”。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下车”应该解释为“官员初到任”。
5.结构对举法
古人行文,常用整齐(勺句式,如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
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16年山东卷第9题B项“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中的“土事”与“木事”以及“文”与“镂”的位置相同,意义相近,都是动词,
而选项的“文"(花纹)是名词,显然讲不通。应为动词,意思是“装饰花纹二
再如2015年福建卷第2题A项“义笃而辞质”中的“笃”与“质”的位置相同,
都是形容词,把“深厚”代入后句意通顺,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深
厚”。
6.字体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
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
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2015年浙江卷第16题A项“坎而置之屋壁”中的“坎”表意形旁“土”,
其义应与土地有关;“欠”意为“短少,不够”之义;“坎”意为“低陷不平
的地方,坑穴”。由“坎”处的位置来看,应活用为动词,意为“挖洞”。
[专项练]
)通假推断法
阅读卜.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导学号:98142009]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
有数。梁之边亭助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施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
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酒梁亭之瓜,
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
日:“恶!是何可?构怨召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
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普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莫夜窃灌楚亭之瓜。
楚亭旦而行瓜,则乂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
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悠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日:“微搔
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江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夜往窃捶梁亭之瓜搔:通“骚”,扰乱
B.必每莫令人往莫:不要
C.楚亭旦而甘瓜行:巡视
D.此梁之阴让也让:责备
B[B项,据上文“人恚亦恶,何褊之甚也”一句,可知宋就是一个品行端正
的人,此处若将“不要”代入“莫”处,译为“必定每天不要让去……”显然文
意不通,联系下文“为楚争夜善灌其瓜”,可推知此处的“莫”应作通假解释,
通“暮”,意为“夜晚”,而非“不要”。]
)语境推断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题目。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萦其乡邻。履阅狱问
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
其邻何罪?今黎者众,而捕未己,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罩詈:辱骂
B.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
C.今紫者众紧:抓住
D.以中意乃解解:缓和
B[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
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
然应该解释为“傲慢,不敢”,而非"诋毁”。]
•语法推断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音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
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般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
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垂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作物一样
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C.孰与聘能而化之骋:施展
D.故领人而思天错:通“措”,放弃
B[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
“之”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增多”。j
。联想迁移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
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在东宫有
*
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描,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
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言朝廷用杨氏霸国之旧因:沿袭
B.尚法律,任俗交任:任用
C.宜修复旧典宜:应该
D.梦锡尽言规正,无所建挠:阻挠
D[D项,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挠”,同义,解释为“让步、
屈服”。“无所挠”应译为“一点也不让步”,D项解释为“阻挠”错误。A项,
“因"可联想到课文《过奏论》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A项
解释正确。当然联系成语“因循守旧”也可以推知A项正确。B项,“任”可用
双音联想法推断,“任”可联想到“任用”,“任俗交”可译为“任用庸俗官吏”,
因此B项正确。C项,可联想到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解释为“应该”,
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因此C项正确。]
•结构对举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题目。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事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
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击之,而城中蔓嶂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袋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
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军夜大惊夜:在夜里
B.而城中鼓牌从之鼓噪:敲鼓呐喊
C.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夷:杀
*
D.齐人追亡逐北北:北方
D|D项,“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
“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
)字形推断法
(2014•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
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道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
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道雨雪,遂以“雪屋”
乡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
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触的一项是()
A.读书缜文绩:写作
B.必淮其庐焉造:建造
C.而天适*雨雪适:正好
D.遂以“雪屋”名之名:为……命名
B[本题可运用字形推断法。B项,根据“字形推断法”和“I”字旁相关的
字的本义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可知“造”的意思也可能跟人的行动有关。这句
话的主语是“缙绅大夫”,再结合“造”后面的宾语“其庐”(译为“他家”),
很明显解释为“建造他家”是不合情理与语境的,再想到“造访”中的“造”和
“访”是同义词,所以“造”应解释为“往某地去”“拜访”的意思。]
。实词加强练
7.(2016•山东卷改编)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王不同服而手王:称王,统一天下
B,非以服尊诸侯也致:使……归附
C.不于刻镂之巧务:致力于
D.文章之观而不与厌:厌恶
D[D项,厌:满足。]
8.(2016•山东卷改编〕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君好*治宫室治:修建
B.又好兴师*师:军队,借指战争
C.民之力敞矣敝:疲惫
D.君顾渔盐商:商人
D|D项,商:让...进入商品市场。]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藩邸。寻入国
子学为诸生。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抚司达鲁花赤。既至,宜
布国家恩信,恫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喜F1:“吾故贤帅子孙电,其敢违命。”
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至顺元年,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
岁酒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
*
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晦。至别儿怯不花,独推
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
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
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键楚死者亦
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
半,军器、漆器封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
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
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
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
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藩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
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
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
乡者给路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理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
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忠宣。
(选自《元史冽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儿怯不花董*其事董:督察
B.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权:权宜
C.且选习北藩风.上及知典故者习:通晓,熟悉
D.遣中使数辈理使迎谒趣:催促
B[权:暂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
1乃为装遣荆轲
/吾故贤帅子孙也
D•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往往所举多耳亲啮
蹈其背以出血
赐以金衣重宝
臣以险衅,夙遭反凶
C[A项,副词,表肯定,就是/连词,表顺承,于是、便。B项,句末语气
词,表判断/句中语气词,表停顿。C项,都是代词,他的。D项,介词,拿、
用/介词,因为。]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疾驰/赴镇即卜令;录被灾者二万二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
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
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C.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
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口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D.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
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口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解答断句题的关键是读懂句子,所以答题时可先通读所给句子,弄清大意。
标出明显应该断开的地方,然后比照四个选项,得出答案。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
结合上下文可知其大意是:别儿怯不花去杭城安抚灾民、救助灾民。”录被灾者
二万三千余户”中间不能断开,后面应断开,排除A、C两项。“酒课”指的是
“酒税”,在“又请日减酒课”中间不能断开,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儿怯不花担任八番宣抚司达鲁花赤时,有多年不愿臣服的,知道是他
从前贤帅的后代之后,就率部落归服了。
B.别儿怯不花掌管宿卫之事时,一改前任官员任人唯亲的做法,举荐那些
任职时间长的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C.别儿怯不花八岁时就被派入王府侍奉明宗,长大后常被任命为高官,巡
行地方,察访民情官情,他的建议也总是被皇帝采纳。
D.杭城遭遇大火,别儿怯不花急速前往,赈济灾民,并请求朝廷减免种种
赋税,皇帝因其赈灾抚民有功,召见并亲自斟酒慰劳他。
D[“皇帝因其赈灾抚天有功,召见并亲自斟酒慰劳他”错误,皇帝“召见并
亲自斟酒慰劳他”与他贩济安抚杭城遭受火灾的民众无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应先通读把握大意。然后找出语句中的文言知识点进
行逐一落实。在翻译时,注意做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种子买卖合同
- 2024年《高速公路作业安全防护知识》
- 执行培训教材
- 灭火器工程合同
- 餐饮礼仪接待培训
- 买卖船舶电子合同样本
-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采购协议
- 分布式光伏居间合同标准文本
- 商务经理聘用协议
- 高效培训的实施策略
- DB37-T 2040-2023 金属矿山尾矿干排安全技术规范
- 2023上海高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 设计进度计划安排
-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GB/T 15072.2-2008贵金属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银合金中银量的测定氯化钠电位滴定法
- GB/T 10607-2001空气分离设备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 交警道路交通安全执法规范化-课件
- 电焊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园林工程建设概述课件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识竞赛课件讲义
- 高考写作指导:作文训练之语言的提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