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_第1页
2025年春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_第2页
2025年春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_第3页
2025年春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_第4页
2025年春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1)梳理、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2)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思维目标:把握每篇文章的思想观点及其意义价值。3.审美目标:赏析三篇课文不同的风格特点。任务情境: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就有亚圣;有《论语》,就有《孟子》。“孔孟之道”不仅成了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而庄子,可能是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语)。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其思想、哲学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任务活动一语言积累与探究(一)诵读全文,读懂文意1.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毋(不要)吾以(同“已”,止;一说是“用”的意思)也。居(平日、平时)则(那么、就)曰:‘不吾知(了解)也!’如或(有人)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而对(回答)曰:“千乘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指军队),因(接续)之以饥馑(泛指饥荒);由也为(治)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也。”夫子哂(微笑)之。“求!尔何如?”对曰:“方(纵横、方圆)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人民富足)。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胜任,能做到)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起身、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一说“讲述、解说”)。”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已经)成(定),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作动词,吹风)乎舞雩,咏(唱歌)而归。”夫子喟然(叹息的样子)叹曰:“吾与(赞成)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罢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二)重点探究2.对于课文第二段“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中后一个“以”的理解,历来看法不一。虽说各家都将它看作动词,但具体意义却相差甚远。主要释义有三,分别是:①认为;②同“已”,止;③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分别为:①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对)我(说了)。②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③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这三种理解,你认为哪一种更恰当?请说明一下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第三种理解更恰当。“毋吾以也”既是宾语前置句,也是省略句。前两种翻译补出的省略部分很多,臆测的成分居多。而第三种理解,只补一个主语,直接明了,易于理解。另外,“以”作“认为”讲时,后面往往都直接带有成分,意思非常明确,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而第一种翻译缺少“认为”的内容。“以”同“已”也比较常见,但一般都是作副词来用,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而很少见到作动词“已”来理解的。所以第二种理解也是不妥的。(认为其他两种理解正确,言之成理亦可)3.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标点都是后来添加的。所以,很多文章因为加标点的人的理解不同,标点也就有了差异。课文最后五段,将其处理为曾皙与孔子的对话,但也有人认为是孔子一个人的话,因此就这样添加的标点: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你认为哪一种标点更加合理?说说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课本的标点比较合理。因为,曾皙只问“夫子何哂由也?”孔子回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就已经很清楚了,后面没有必要自己再来发问,然后加以说明。这样像是在自言自语,让人费解,而且文意显得紊乱。而课文标点,“唯求……”“唯赤……”两句是由曾皙发问,这两句后面的文字是孔子的回答,文意明确,合乎逻辑,入情入理,也符合《论语》的对话式的叙述习惯。(示例二)这段文字处理为孔子一个人的话比较合理。如果处理成二人的对话,一唱一和,戏剧性太强,不够真实。而作为孔子一个人的话,其中的两个问句可理解为是孔子为了深刻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设。另外,如果是二人对话,那按照《论语》的习惯,应该用“曰”或“某某曰”引出谈话内容。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中的“哂”字,有人译为“讥笑”,孔子笑子路鲁莽、轻率;有人译为“微笑”,孔子以此表明其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你赞成哪一种译法?说说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译为“微笑”比较好。子路回答后,孔子一“哂”;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一个比一个谦逊,一个比一个表现自己的不足,但孔子并没有给予任何肯定。这三个弟子都在表达个人理想和追求,但这些理想和追求与孔子的理想并不相符。而曾皙的追求则符合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故而孔子“与”之。前面三个人的理想与孔子不一致,孔子不可能只讥笑子路一人,所以译为“微笑”好。5.细细诵读、品味,说一说下面文句中加点的虚词在用法、意义上的区别。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非曰能之,愿学焉。③何伤乎?④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⑤唯求则非邦也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哉”表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呢”。②“焉”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啊”。③“乎”是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④“矣”是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⑤“与”同“欤”,是句末语气助词,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句,相当于“吗”。6.下面是某同学对“鼓瑟希”至“吾与点也”这四段文字的翻译,请指出其中不准确的地方并予以订正。鼓和瑟的声音变得稀疏了,随着“铿”的一声,曾皙舍弃了奏瑟开始写作,回答道:“太奇异了,这三个孩子的杜撰!”孔子说:“有什么毛病吗?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春天还不到,春装已经做成。戴帽子的五六个人,儿童六七个人,去沂河里洗洗澡,风吹过舞雩台,唱唱歌,然后回来。”孔子长叹道:“我和曾点是一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段)“鼓瑟”应译为“弹奏瑟”,其中的“鼓”是名词作动词,弹奏。“舍瑟而作”应译为“把瑟放下,站起来”。“舍”是“放下”,不是“舍弃”;“作”是“起身、站起来”,不是“写作”。“异乎三子者之撰”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其中“乎”相当于“于”,意思是“和”;“异乎”意为“和……不同”;“子”不是指孩子,而是对男子的尊称;“撰”不是“杜撰”,而是指“才能”。这句话应译为“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同”。(第二段)“何伤”意为“何妨”,“有什么关系呢”。(第三段)“莫春”中的“莫”同“暮”,“暮春”指晚春,也就是农历三月。“春服既成”意为“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冠者”“童子”分别指成年人和少年。另外“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是定语后置句,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译为“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风乎舞雩”中的“风”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乎”相当于“于”,意为“在”;这句话是状语后置句,应译作“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咏而归”的“而”表修饰,不是表承接;“咏而归”意为“唱着歌回来”。(第四段)“吾与点也”中,“与”是“赞成”之意;“也”表停顿,无实义。这句话应译作“我赞成曾皙啊”。任务活动二深入品读,理解感悟(一)体会人物之志1.课文以“志”为线索,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课文以“志”为线索,写了“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具体层次为:开头两段写“问志”,第三段至“吾与点也”写“言志”,剩余部分写“评志”。2.曾皙说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那么,他与其他三人的“异”表现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子路等三人的“志”虽不尽相同,但都是讲为政。而曾皙的“志”与为政无关,他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这一景象是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充分展示和流露。3.孔子对前三位弟子述志的态度是什么?他为什么会特别赞许曾皙的志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所以“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因为曾皙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得志,所以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另外,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许。4.请结合课文以及下面的文字,用80字左右简要评述孔子的志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译文颜渊、季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愿把自己的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不悔恨。”颜渊说:“愿不自夸长处,也不自夸功劳。”子路说:“希望听一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要点:①能准确把握孔子之“志”;②有观点且观点正确,见解深刻、独到;③能作出评价,言之成理;④语言通顺。具体略。(二)赏析人物形象5.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说话方式和内容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性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也可见其直率、信心十足的性格。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2)冉有: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冉有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3)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4)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的一面。前面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的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的一面。6.从孔子的问话与对学生的评点中,能看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具有什么样的风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热情善诱、兼容并蓄、鼓励个性。如,师徒开始交流时,孔子说道“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态度谦和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不吾知也”),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可见他了解学生,注重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们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哂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附:资源与积累1.走近孔子(1)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中。(2)孔子轶事①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教导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②孔子学琴孔子在学习方面尤为刻苦,且十分谦逊。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子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练习了多日,师襄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还没掌握其中的技巧。”又练习了多日,师襄说:“可以了,你已经掌握技巧了。”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思想情感。”又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师襄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③孔子相师《史记》记载,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了。(3)关于《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赅,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2.相关背景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就有了所谓“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3.名家评点(1)仲尼与点,盖美其乐王道也。余人则志在诸侯,故仲尼不取。——唐·韩愈、李翱合撰《论语笔解》(2)四子侍坐,而夫子启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盖试言其用于当世如何也。三者言为国之事,皆答问之正也。曾皙,孔门之狂者也,无意于世者也,故自言其潇洒之趣,此非答问之正也。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相讲明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点浴沂归咏之言,若有触其浮海居夷之志,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意之所感者深矣。所与虽点,而所以叹者,岂惟与点哉!继答曾皙之问,则力道三者之美,夫子岂以忘世自乐为贤,独与点而不与三子者哉?——宋·黄震《黄氏日钞》(3)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宋·朱熹《四书集注》1.通假字句子解析鼓瑟希同“稀”,稀疏莫春者同“暮”;“暮春”即春末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2.一词多义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正、将要、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名词,方形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名词,地域、边境知不吾知也动词,了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动词,知道孰为汝多知乎同“智”,名词,智慧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连词,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或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动词,比得上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作铿尔,舍瑟而作动词,起身、站起来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动词,振作青春作伴好还乡动词,当作3.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童子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师旅加之以师旅古义:指军队。今义:军队的编制单位。4.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风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端、章甫如会同,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鼓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冠冠者五六人名词作动词,戴帽子后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小、大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官职;大,大的官职5.重点虚词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与吾与点也动词,赞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遂与外人隔绝介词,和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尔何如代词,你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铿尔,舍瑟而作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相当于“于”,比风乎舞雩介词,相当于“于”,在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相当于“于”,与、和何伤乎语气助词,呢以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毋吾以也动词,用(一说同“已”,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做为国以礼介词,用以俟君子连词,表顺承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状语后置句以吾一日长乎尔“乎尔”是“长”的状语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三子者之撰”是“异”的状语浴乎沂,风乎舞雩“乎沂”“乎舞雩”分别是“浴”“风”的状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以师旅”“以饥馑”分别是“加之”“因之”的状语为国以礼“以礼”是“为国”的状语定语后置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童子”的定语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不吾知也两个“吾”分别是动词“以”“知”的宾语,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千乘之国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音shènɡ,意为“辆”,这里指的是兵马。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春秋时期,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2)关于“子”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特指孔子。②由于“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因此春秋时期男子取字经常在字前加“子”,如子路(孔子弟子仲由的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公孙侨的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的字)。③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④地支的第一位。十二地支可用来纪时、纪月;23点至次日1点被称为子时,冬至所在的月份被称为子月。地支与天干配合还可以纪日、纪年。齐桓晋文之事任务活动一语言积累与探究(一)诵读全文,读懂文意1.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不得已),则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之能御(阻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往)?’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不识有诸(“之乎”的合音)?”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舍不得)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对……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他们)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知之?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理所当然)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这)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王说(同“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揣测)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这样)行之,反(回头)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火)。’则王许(认可)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偏偏、却)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表示被动)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怎么、用什么)异(区分)?”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告诉)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敬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于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至于兄弟,以御(治理)于家邦。’言举(拿)斯心加诸(之于)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天下),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儿女)。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丈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考虑)之!“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王兴甲兵,危(使……处于险境)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痛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指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不足视于目与?声音(指音乐)不足听于耳与?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开辟)土地,朝(使……朝见)秦楚,莅(临视,指统治)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如此)所为,求若所欲,犹(犹如)缘(攀登,爬)木而求鱼也。”王曰:“若(像)是其甚与?”曰:“殆(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同“盍”,何不)亦反(回到)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诉(奔走求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是(达到这一步)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愚钝),请尝试(试行)之。”曰:“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至于)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放纵)辟(不正)邪侈(过度),无不为已。及(等,等到)陷于罪,然后从而(接着就)刑(处罚)之,是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养活)妻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只是)救死(摆脱死亡)而恐不赡(足),奚(何)暇(空闲)治(讲求)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无失其时(季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慎重办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之教,申(申诫,告诫)之以孝悌(敬爱兄长)之义,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东西)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重点探究2.对课文中“为长者折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所见不一。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说:“枝,是树枝;折,是折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枝,同肢。折肢指按摩。”李观鼎编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说:折枝“一说是折花木之枝,又一说是躬身行礼”。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为合理?请说说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把“折枝”解释为“折取树枝”“按摩肢体”“躬身行礼”,共同点都是以“折枝”与“挟太山以超北海”对举,表示一件不费劲的事。若解释作“折取树枝”,就与“为长者”难以挂钩,似乎这一行为更是为孩子的。而解释作“按摩肢体”也不甚恰当,因为“按摩肢体”也不是轻易而为的事;另外,长者也未必就是老者,长者可指德行高尚的人,未必就需要按摩肢体。而解释作“躬身(弯腰)行礼”比较妥当,因为“躬身行礼”确实是一件“易事”。这一解释合乎一般事理,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吻合。当时正是儒家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候,孟子四处奔走,呼吁实行“礼”“仁”“义”,此处孟子说的“折枝”,自然应该是“躬身行礼”。3.课文最后一段,“鸡、豚、狗、彘之畜”中的“畜”字,有人认为应该读“xù”,意思是“畜养”;也有人认为应该读“chù”,意思是“禽兽、家畜”。你认为在这里“畜”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应该读“chù”。孟子的文章喜欢使用排比,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根据语境得知,“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结构相同,为并列结构,且组成排比句式。而“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中,前“宅”后“田”,皆为名词,则中间的“畜”,在词性上必为名词,则必读作“chù”。4.指出下列句子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并予以订正。(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译文: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大王看见了,问道:“牛怎么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牛何之”应译作“牛到哪里去”。“之”是动词,“到、往”之意。(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译文: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如果没有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若”应解释为“这样”,而不是“如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译文:大王不要奇怪于百姓认为您是仁爱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爱”在此处应解释为“吝啬”。另外,这句话是状语后置句,应按现代汉语习惯译为:大王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译文:大王如果隐藏它没有罪过而到了受死的地方,那么牛和羊怎么选择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隐”应解释为“痛惜,哀怜”;“择”应解释为“区别”,“何择”就是“有什么区别”。(5)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译文:我就做了,反而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乃”应解释为“这样”,“反而”应解释为“回头再”。(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译文:想要开辟领土,朝见秦楚,统治中国并安抚四方的外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朝”是使动用法,“朝秦楚”意为“使秦楚来朝见”;“中国”应解释为“中原”。任务活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一)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论证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心论点是“保民而王”。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行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孟子才展开其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2.文中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请依据孟子的论述谈谈你对“推恩”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3.课文中,孟子为我们描绘的实施仁政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孟子的主张在当时有什么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推恩足以保四海”);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皆欲赴诉于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凶年免于死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2)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征战,“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孟子主张保护人民,推行仁政,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二)把握文章的说理技巧4.对于齐桓、晋文之事,《论语》以及《孟子》的其他篇章中都有所评价,可见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但在本文中,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他避实就虚,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这样是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接下来,他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和自己讨论如何“行王道”的话题。5.“《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运用了欲擒故纵法,从而拉近了他与齐宣王的距离。在孟子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后,齐宣王饶有兴趣地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知道,齐宣王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不是“保民”。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好感,大大缩短了彼此的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6.课文所用“以羊易牛”“为长者折枝”“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三例,分别属于论说上的哪种例证?三者分别讲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羊易牛”属于事例,说明齐宣王具有“仁心”,他看到牛恐惧战栗而产生不忍之心;“为长者折枝”属于设例,说明齐宣王虽然具备仁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为语例,引自《诗经》,意思是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7.本文中,孟子善用比喻、类比以及对比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如,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以此来说明保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又如,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能”的事,用“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来解释保民是“不为”而非“不能”。(2)类比推理。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自己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如: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齐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附:资源与积累1.走近孟子(1)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功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2)孟母教子故事①孟母三迁孟子小的时候,父亲便早早地过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母亲又带着孟子搬到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居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②孟子受教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母亲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③断织喻学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但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子的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子的母亲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要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3.名家评点(1)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分,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搅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清·赵承谟《孟子文评》(2)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清·王介山《孟子读法·附记》(3)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清·牛运震《孟子论文》(4)其行文层层放下,层层卷上,乍合乍离,是七篇中第一结构也。——清·杨大受《孟子讲义切近录》引文1.通假字句子解析王说,曰:……同“悦”,高兴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做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同“网”,这里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斑白”,花白2.一词多义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啬,舍不得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形容词,吝惜,舍不得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动词,喜爱,喜欢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度,然后知长短动词,丈量王请度之动词,考虑关山度若飞动词,越过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容词,明白的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形容词,明智,贤明刑然后从而刑之动词,处罚刑于寡妻同“型”,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刑不上大夫名词,刑罚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动词,阻挡以御于家邦动词,治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驾驭辟欲辟土地,朝秦楚动词,开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形容词,不正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动词,躲避复辟名词,君主,国君及今恩足以及禽兽动词,涉及,推及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动词,等,等到徐公何能及君也动词,比得上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动词,至,到3.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所以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至于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妻子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中国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远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不接近老、幼老吾老……;幼吾幼……形容词作动词,老,敬爱;幼,爱护权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称量兴、危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使动用法,兴,使……兴起;危,使……处于险境肥甘、轻暖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形容词作名词,肥甘,指美味的食物;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朝朝秦楚使动用法,使……朝见服以一服八使动用法,使……臣服刑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5.重点虚词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若其若是,孰能御之动词,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连词,如果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之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形容词,一些,众多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乃”表判断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吾何快于是?“于是”是“快”的状语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是“申”的状语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之”分别是“御”“有”的宾语,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夫子之谓也/一羽之不举“之”作提宾标志,将宾语“夫子”“一羽”提至动词“谓”“举”前7.文化常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庖丁解牛任务活动一语言积累与探究(一)诵读全文,读懂文意1.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庖丁为(替,给)文惠君解(剖开,分割)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砉然向(同“响”)然,奏(进)刀然,莫不中音(合乎音律)。合于《桑林》之舞,乃(又)中《经首》之会(节奏)。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同“盍”,何、怎么)至此乎?”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技(具体的操作技术)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接触)而不以目视,官知(感觉器官的作用)止而神欲(精神活动)行。依乎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批(击)大郤(同“隙”,空隙),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大窾(空隙),因(依照)其固然,技(同“枝”,支脉)经(指经脉)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筋骨结合处)之未尝,而况大(大骨)乎!良庖岁更(更换)刀,割也;族庖(一般的厨师)月更刀,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出)于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空隙),而刀刃者无厚(没有厚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戒惧的样子)为戒,视(眼睛,目光)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轻)。然已解,如土委(散落,卸落)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揩拭)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二)重点探究2.解释下列各句中“道”的含义,并探究各义项之间的联系。①臣之所好者道也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⑤任重道远⑥策之不以其道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含义:①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②动词,述说,谈论③动词,说,讲④名词,道义,道理⑤名词,路,道路⑥名词,方法,途径⑦名词,道德学问义项之间的联系:“道”本义是“大路”,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任务活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一)把握课文内容1.庖丁高超技艺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庖丁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三年之后,他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未尝见全牛也”)。第三个阶段,现在宰牛的时候,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虽然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同,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二)赏析细节描写及说理方法3.课文第一段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予以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场面。该段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庖丁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2)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之道比喻养生之道。(3)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附:资源与积累1.走近庄子(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庄子》,道家尊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2)庄子轶事①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②鸱得腐鼠惠施在大梁做魏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吓我吗?”③庄周梦蝶庄周梦蝶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过了一会儿,他醒来了,惊惶不定之间,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2.相关背景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体会到了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颐养天年,并对生死、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1.通假字句子解析砉然向然同“响”技盖至此乎同“盍”,何、怎么善刀而藏之同“缮”,揩拭2.一词多义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剖开,分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释,解答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消除,免除族族庖月更刀形容词,众每至于族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士大夫之族名词,类视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动词,看视为止,行为迟名词,目光,眼睛3.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天理依乎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伦理道德或天然的道理。固然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虽然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难为吾见其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行为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4.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岁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月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厚而刀刃者无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5.重点虚词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乃乃中《经首》之会连词,又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代词,这样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动词,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副词,才屠乃奔倚其下连词,于是乎技盖至此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感叹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于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也”表判断良庖岁更刀,割也“……,……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是“新发”的状语7.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1)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2)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3)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4)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5)切中肯綮: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6)批郤导窾: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7)新硎初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8)官止神行: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9)善刀而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一、梳理与建构1.指出下列宾语前置句的宾语,并将倒装部分还原为正常语序。然后总结一下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大体有哪几种情况,前提条件是什么。①毋吾以也②不吾知也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④臣未之闻也⑤何由知吾可也?⑥牛何之?⑦未之有也⑧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⑨一羽之不举⑩舆薪之不见⑪夫子之谓也⑫技经肯綮之未尝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⑭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⑮惟命是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吾。以吾②吾。知吾③何。以何④之。闻之⑤何。由何⑥何。之何⑦之。有之⑧之。御之⑨一羽。不举一羽⑩舆薪。不见舆薪⑪夫子。谓夫子⑫技经肯綮。未尝技经肯綮⑬句读/惑。不知句读/不解惑⑭自。信自⑮命。从命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上面的①②④⑦⑧。(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这其中又分两种类型:a.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如上面的③⑥。b.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如上面的⑤。(3)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时宾语前置,如上面的⑨⑩⑪⑫⑬⑮。(4)用“自”作宾语,也常常前置,如上面的⑭。(今天常用的“自杀”“自救”“自律”等,都属于宾语前置,都是从文言中继承而来的。)二、情境与探究学校校报准备出一期国学专刊,介绍孔子、孟子和庄子,请完成以下任务:2.专刊要把本课的三篇文章刊登出来,编辑部的几位同学在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配下列哪一幅插图的讨论中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哪一幅更贴合文章的内涵?说说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认为哪一幅合适都是可以的。说明理由时,一要将画面内容和文章内容的情境关系说清楚,二要符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3.请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了解,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下孔子、孟子和庄子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社会大同,能让贤者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曾皙所畅想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正是大同社会的生活缩影,所以孔子赞同曾皙的理想。(2)孟子的社会理想是实行仁政,他主张给人民宅地和土地,让百姓耕作劳动,给人民恒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同时还要减轻赋税,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农、林、渔多方面发展农业,不侵夺农时,不影响渔林的生长作息,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人民安定富足。(3)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庄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自然”为前提的。其理想社会的所有观点、措施也都是基于这种观点阐释的。正因此,庄子对“无为而治”倍加推崇。《庖丁解牛》中所阐释的养生之道,也正是庄子顺应自然思想观点的体现。4.请结合这三篇文章,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下《论语》《孟子》《庄子》的语言各有怎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论语》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擅长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以记录人物语言为主,点到为止,没有长篇大论,言简意赅。叙述描写性的文字不多,但相当传神。如“夫子哂之”,区区四字,内涵却非常丰富。(2)《孟子》长于论辩。如《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以对话推进文章,语言有气势,思辨性强。不仅如此,文章在逻辑上也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3)《庄子》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善于化用典故和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只用“触、倚、履、踦”四个字就生动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形有声有态;解牛结束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跃然纸上。5.请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的形式,为孔子、孟子和庄子撰写颁奖辞,刊登在专刊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孔子: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孟子:他游说执政者,却不忘一个“仁”字;他宣扬治国策略,却不忘一个“民”字。辗转诸国,四处游说,只有“仁”他看得最重;唇枪舌剑,才思敏捷,要把“民”放在心中。在他的词典里,第一页是“仁政”;在他的路途中,永不踏上的是霸道。在他的路上,他走得艰难,是因为他背上有仁政,心中有人民。大哉!奔忙于天下,为的就是天下。一串串脚印,留下的是他的智慧,一阵阵风吹不走的,是他的精神。仁者无敌!庄子: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核心素养一课两练Ⅰ语言素养专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比及(等到)三年②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B.①明(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仁爱)也C.①吾与(赞成)点也②其言不让(谦让)D.①乃中(合乎)《经首》之会②族(众)庖月更刀,折也答案B解析②爱:吝惜,舍不得。2.下列句子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答案C解析C项和例句均为介词,因为。A项动词,做。B项介词,用。D项动词,认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端章甫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而刀刃者无厚答案A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A项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不接近。D项形容词作名词,厚度。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童子六七人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依乎天理,批大郤 D.未尝见全牛也答案D解析A项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B项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C项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伦理道德或天然的道理。5.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答案C解析C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他三句均是宾语前置句。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一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B.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