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1页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2页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3页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4页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祐文士开画面题诗之先河,经后世发展,题画诗画面的选择与绘画主体一样,需要“经营位置”,成为中国画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透过传世画作可以发现,一幅绘画作品上的题画诗不止一首,题画诗人也不止一人,甚至同一个人题咏赋诗也不止一次,可以与多个人反复唱和。多种题咏方式并存,这是元祐文士题画赋诗的主要特征,奠定了后世题画诗的原始模型。从题画诗创作的形制来看,有画内题诗和画外题诗两种;从题画诗创作的主体来看,有自题画诗和他题画诗;从题画诗的产生来源来看,有即兴式、预约式、主动与被动、个体与集体等不同状态。由于现实环境不同,题画诗的产生也具有复杂性,并非只有“作画——单人即兴或延迟赋诗”这样的单一结构。元祐文士题画诗的画题以山水和墨竹居多,形式也较为丰富。总体而言,有款画多于无款画,题写诗文多于简单的款署,题画诗自此真正属于画面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徽宗时期的绘画会专门在幅面上留有题诗的位置。但是,从元祐时期存世的绘画作品来看,题诗的位置还主要集中在画作的拖尾之处,但显然此时的题画诗与绘画已经构成了一个艺术共同体。元祐文士的题画诗还有一个特色,即诗人善于根据所题咏绘画的不同画题、风格、尺幅,施以不同的笔墨。例如《郭熙画秋山平远》《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诗,由于所题咏的是巨幅或长卷,诗人往往会选择七言组律或歌行体,书体多为行草,写得笔墨纵横,元气淋漓,有旷放瑰丽之气象。而在题咏惠崇、李世南等画家的水墨小景时,却多用绝句,书体多为楷行,笔墨清新、短小轻快。与此同时,题画诗也需要与后记、跋文、题序结合,主要用于社会应酬,通过诗文结合,记录作品的具体信息,使抒情写意的诗画拥有自叙传的形制。(摘选自康倩《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元祐”时代》)材料二:表面上看,画上题诗是文人追求诗、书、画在形式上的完整性,本质上,在画上题诗潜藏着画家深刻的心理机制。书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注重于传递形象,对于思想的表达相对比较抽象,尤其是书法;而文学(诗)作为可感的艺术,在传情达意方面要比书画更为直接一些,但在形象直观方面又逊色于绘画。文学、书法与绘画的结合相生相成、相映成趣,成就了文心、书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徐复观先生说:“用与诗相通的心灵、意境,乃至用作诗的技巧画出了一张画,更用一首诗将此心灵、意境咏叹了出来,再加上与绘画相通的书法,把它写在画面空白的地方,使三者互相映发,这岂非由诗画在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艺术上更大的丰富与圆成吗?”我认为徐先生的剖析是很深刻的。画状貌,诗缘情。寓情山水,以安其心,以抒其志,是文人画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也正为以画入诗、以诗说画提供了表现的平台,甚至有时候达到了不知其人诗无以言其人画的地步,如顾祖禹《瓯香馆集》序言“不知叔子(南田)之诗,而至欲求叔子之画,是叔子所遇之穷也夫”。与其说诗与画的融合是为了追求诗、书、画一体的形式美的结果,毋宁说是为了迎合画家安心立命、抒情言志的心理诉求。进一步说,画上题诗更容易启示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的情感。说白了就是画家为了让读者知道画家在说什么,进而明白为什么要说,并从中获得一种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题画诗发展到后来,曾出现评画者以画中题辞之好坏来评价作品之优劣的现象,使诗与画的融合走向了一种僵化,偏离了画家在画中题诗的初衷。虽然题画诗作为画的一部分,为理解画的形式与内容以及画家创作的观念提供了必要的审美想象与情绪体验,但绝不能把题画诗与画本身地位对等。对于一幅画而言,题画诗虽然非常重要,但亦不可以喧宾夺主,占了画的主体地位。清人张式云:“题画须有映带之致,题与画向发,方不为羡文,乃是画中之画,画外之意。”(《画谭》)诗与画的融合,永远是以画为主,画上题诗是目的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值得反思的是,近代以降,中国画画家在诗词方面的知识与修养就开始严重滑坡了,今天这一现象尤其普遍。但是画家们并不愿放弃题画诗这样一种“美好”的形式,但又无法在诗词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怎么办呢?所以今天的中国画要么就不题诗,要么就凑合着题古人的诗,要么就题自我感觉良好的“自创体”诗。表面看来,这样的题画诗也能构成画之章法的一部分,也能有机地形成“美”的形式,但本质上已与传统题画诗的品格相去甚远。事实上,这样的题画诗无胜于有。(摘编自杨琼《题画诗的发生与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祐文士题画赋诗可以采用多种题咏方式,这使得当时的一些绘画作品成为传世画作。B.所题咏绘画的画题、风格、尺幅等对元祐文士题画诗的创作与书写都会产生直接影响。C.材料二徐观复所言“诗画在形式上的融合”与材料一“经营位置”表意并不完全相同。D.材料二认为如果没有高品质的题画诗,中国画上可不必题诗,不必追求形式上的完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元祐时期的题画诗大多处于画作拖尾处,但仍能说明此时题画诗与绘画已成为一个艺术共同体。B.由王冕的题画诗《墨梅》这首七绝可知,王冕的《墨梅图》不是巨幅或长卷,可能是一幅水墨小景。C.只要题画诗与画的后记、跋文、题序相结合用于社会应酬,抒情写意的诗画就拥有了自叙传的形制。D.中国画画家在创作时追求诗、书、画一体的形式美,可以体现出其安心立命、抒情言志的心理诉求。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从形式类别与手法笔墨两个角度阐述了元祐文士题画诗的两大特色。B.材料一第二段列举两类题画诗目的在于通过对比阐述诗、书、画相融合的道理。C.材料二引用顾祖禹《瓯香馆集》序言中的语句,意在强调题画诗的地位与作用。D.“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4.根据材料内容,请简要说明中国文人画中的题画诗与绘画主体之间的关系。5.以上两则材料,对你更好地学习中国画创作有哪些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门镜外的楼道迟子建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窸窣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出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的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④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B.第四段对云彩的美丽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也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C.文章多次写到了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的态度有变化,开始对他替代了衰老的旧清扫员有些情绪,后来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适合这个岗位。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B.句子②给了清扫员的嘴唇一个特写,将她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她的衰老和疲惫的状态。C.句子③选取了一连串极具表现力的动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D.句子④巧用拟人,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8.小说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梳理概括“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9.王蒙认为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一评语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饥,臧文仲①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以鬯圭②与玉磬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复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后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僖公使臧文仲往,宿于重③馆,重馆人告曰:“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鲁之班长而又先诸侯其谁望之若少安恐无及也。”从之,获地于诸侯为多。反,既复命,为之请曰:“地之多也,重馆人之力也。臣闻之曰:‘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请赏之。”乃出而爵之。(选自《国语·鲁语》)材料二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①臧文仲:即臧孙辰,复姓臧孙。②鬯(chàng)圭:古代玉制的礼器,用于盛鬯酒。③重:鲁国地名。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鲁之班A长B而又先C诸侯D其谁望之E若少安F恐G无及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盍”含义相同。B.降,降临,与《苏武传》“欲因此时降武”中的“降”含义不同。C.衅,挑衅,与《陈情表》“臣以险衅”中的“衅”含义相同。D.后,在……之后出生,与《师说》“生乎吾后”中的“后”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文仲建议用名器求购齐国之粮,理由是铸宝器、藏财物本就是国家为应对百姓因饥饿困乏而生路断绝所做的准备。B.臧文仲认为,贤者平时谦让而国家危难时心系国家,为官者遇事不逃避,居高位者体恤百姓,国内才不会有怨恨。C.臧文仲劝说齐人,以宝器换存粮不仅能解救鲁国饥荒,也能减轻齐国管粮官的负担。最终齐人留下宝器,借给鲁国粮食。D.孔子所尊奉的人很多,有老子、蘧伯玉、晏子、老莱子、子产、孟公绰等六个人,对臧文仲也是大加赞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2)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14.材料二说孔子“数称臧文仲”,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臧文仲值得称道之处。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雨后至城外吕本中①日日思归未就归,只今行露已沾衣。江村过雨蓬麻乱,野水连天鹳鹤飞。尘务却嫌经意少,故人新更得书稀。鹿门②纵隐犹多事,苦向人前说是非。【注】①吕本中,南宋初年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曾上书高宗,陈恢复大计,遂忤秦桧而罢归。②鹿门,是三国时司马徽、庞统等的隐居之地。诸葛亮、庞统都由司马徽的举荐而出,为刘备所用,卷入世间是非之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长期在外,日日思归,但一直未能如愿,到如今已是晚秋了。B.诗中一个“乱”字,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蓬麻经雨水淋打而东倒西歪的情况。C.颔联“蓬麻乱”是静景,“鹳鹤飞”是动景,勾勒出江村雨后宁静、清幽的景象。D.颈联写诗人不再关心世事,与老友书信来往也日渐稀少,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16.尾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节操?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啸,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特别方式,张孝祥“扣舷独啸”抒发出满腔豪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借“啸”寄寓自己的志趣。(2)李商隐《锦瑟》中,运用“鲛人泣泪”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表现出一种优美意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鹿”音同“禄”,世人常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与超脱等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将服务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经过研发者A后的共识,也是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方向。只有与人相似的容貌、身高、体重、语言、行为方式才更容易被人类接受,这是人类在演化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在演化史上,人与黑猩猩分道扬镳之后,(甲),这个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合作伙伴等,还有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疏有别,但每一种支持都B,这让人们得到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让机器人服务于人并与人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