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页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2页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3页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4页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政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2.经济:明清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但局限于量的增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清朝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3.科技文化:明清时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北京城和明长城体现了很高的建筑水平。明清小说、戏剧、书画艺术,成果丰硕。4.民族交往: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尤其是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台湾的管辖,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5.外交:友好与冲突并存,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1.(青岛中考)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载,废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材料说明()A.皇权在不断削弱,相权在不断加强B.废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设置了丞相D.废除丞相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B2.某民族英雄的故里所在——戚府,其中的表功祠内绘有“严治军”“创鸳鸯阵”“著《纪效新书》”等画面。该民族英雄()A.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军主力B.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C.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D.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C3.(潍坊中考)下图为某史学著作第二章的目录。最适合这一章的标题是()A.抗击外敌B.巩固统治C.加强集权D.发展经济B第二章________

第一节撤藩

第二节取台湾

第三节治河

第四节绥服蒙古

第五节定西藏

第六节移风俗4.★[情境题](日照中考)明末清初,广东南海县九江乡“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树艺之夫,百不得一”,曾经的稻米主产区和输出区几乎不再生产稻谷。其稻米“尽仰赖于他乡”。除鱼桑之业,还有甘蔗、柑橘种植,都被乡民视为获利途径。这一现象()A.反映农耕面积扩大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加快自然经济瓦解D.表明手工工场产生B5.(呼和浩特中考)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这成为明朝()A.扩建改造北京的前提B.取得科技成就的基础C.强化皇权专制的目的D.科举考试变化的结果B6.(安徽中考)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这说明当时()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市民文化广受欢迎C.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7.(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1)据材料一,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2分)你认为船队之所以能够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原因有哪些?(2分)特点: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2分)原因:当时明朝国力雄厚;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先进。(任答两点,2分)材料二材料三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乾隆皇帝特别颁发两个金瓶,一个放在雍和宫,一个送往拉萨,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坐床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2)材料二、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方式维护国家统一?(2分)方式:颁布法律;制定制度;册封首领;平定叛乱;设置机构。(2分)材料四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连横《台湾通史》(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郑成功发表观点的时代背景。(1分)这个观点反映了他怎样的价值追求?(1分)时代背景: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1分)价值追求: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一心收复台湾。(1分)8.(枣庄中考)(8分)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日本对中华文化更加向往,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划下,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以“中华化”为最高理想。——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依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事。(2分)史事: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中国文化。(每点1分,共2分)材料二当海外商船进入中国海域后,市舶司要派员“阅实其货”……经过查验后就算入关了,征收关税必不可少,当时称为“抽解”,最早没有这项规定,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开始施行,税率为“二分”,即20%,采取实物收税的办法。……宋太宗后期抽解二分的制度作了调整,改为“十先征其一”,宋神宗时一度改为“十五取一”。(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市舶司的管理职能。(1分)从市舶司的设立和税率的调整两方面推断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态度。(1分)职能:查验货物、征收关税。(1分)态度:鼓励海外贸易。(1分)材料三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2分)影响:郑和的远航,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分)材料四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简析其影响。(2分)政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分)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9.(13分)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断劝谕农民广种春麦,或频下劝种麦的诏今,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着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渐超过北方。——摘编自周方高,宋惠聪《略论宋代的农业技术推广》(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2分)作用:政府不断劝谕农民广种春麦,有利于南方的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南方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任答两点,2分)材料二明代中后期,从外国传进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种。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2)根据材料二,指出甘薯和玉米的传入、栽种所产生的影响。(2分)影响:造福于福建和广东百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任答两点,2分)材料三年代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年)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078430雍正二年(1724年)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7414495(3)观察材料三的表格,回答在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2分)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1分)因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任答两点,2分)材料四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曲辕犁、筒车秧马、占城稻《农政全书》玉米、甘薯等黄河、淮河治理(4)[提炼观点并论述]请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上述内容,围绕“农业”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6分)【示例】观点:农业生产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或中国历来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论述:唐代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极大地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