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表演类项目的发展与特点现状探析》12000字【论文】_第1页
《湖南非遗表演类项目的发展与特点现状探析》12000字【论文】_第2页
《湖南非遗表演类项目的发展与特点现状探析》12000字【论文】_第3页
《湖南非遗表演类项目的发展与特点现状探析》12000字【论文】_第4页
《湖南非遗表演类项目的发展与特点现状探析》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非遗表演类项目的发展与特点现状分析目录TOC\o"1-2"\h\u2230湖南非遗表演类项目的发展与特点现状分析 18469(一)传统音乐类 129531.湘西民歌的发展与特色 156712.湘西民歌的分类 210825(二)传统舞蹈类 3235821.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与流传 375232.摆手舞的艺术表演特点 412538(三)传统戏剧类 674101.花鼓戏的产生与发展 776822.花鼓戏的分类与特色 819340(四)传统曲艺类 13110851.常德丝弦的发展与特色 13163852.常德丝弦的表演形式 17(一)传统音乐类 1.湘西民歌的发展与特色民歌,按其意思就是人民之歌,是某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所在民族特色的歌曲,纵观古今,每一个时代、每一片地域、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尽管在受到不同的气候、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自身的娱乐方式、文化流传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因此,他们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自身历史、文明和生活的热爱,而歌谣就是其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所以大众或社会学就称之为民歌。民歌作为一种情感介质,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学部分的歌词和音乐部分的曲调,以及表演部分的演唱方法。而湖南民歌的题材则大致可以分为:民歌、号子、小调三种;音乐活泼、轻快、起伏跌宕;演唱特点大致分为:高腔民歌、矮腔民歌、号子歌、小调等十余种。湘地的方言与我们熟知的近普通话的北方语言体系不同,其在声、韵、调上都有突出的特点,如普通话中的翘舌声母,湖南方言中没有,普通话中的前后鼻韵母,湖南方言中相混淆。湖南方言和普通话相比,是有着显著的区别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声母和韵母比较少、所以在发音组合方面自然也会更少一些,导致湖南人说话的时候比较急促、语言十分通畅、简洁明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每次湖南人说起话来都轮不到其他人插嘴了,有人评价道,这连珠炮般的语速就如同吃了辣椒,这样的比喻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湖南本地的男女老少都不怕吃辣,做事果敢霸气,尤其是湖南的妹子,更是担得起“辣妹子”这一称呼。反应说话、做事“火辣辣”的湖南妹子如果唱起歌来,那歌词里也必然是直抒胸臆,还透着一股热情火辣。所以《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何会如此地直接了,这首歌直接表露出丈夫与妻子真挚朴实的爱情:“你一年不来我一(呀)年等(啦),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哟),钥匙的不到锁(也)不开(哟)。”歌词大意是:不管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的心永远不变,在家等你回来。歌曲用马桑树与灯台树相互缠绕的自然现象,来表现男女不离不弃的绵绵情意。湘西民间歌曲的继承没有专业的队伍,其继承结构非常不合理。首先,传播流行歌曲的人数很少。由于人口老龄化,年轻人被迫在生活压力下外出工作,在继承民歌方面存在严重错误。其次,继承的路径是唯一的。继承湘西民歌的方法比较落后,通过老师唱歌将其传达给学生。第三,继承人的职业素质不高,理论研究也不深。湘西民歌的继承人文化素质不高,大多在小学阶段,在湘西民歌的创新发展和作品理论研究上受到很大的局限。2.湘西民歌的分类(1)情歌情歌是湘西民歌的主要特征,俗话说:“没有姐姐就无法创作歌曲。”这表明情歌在湘西的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湘西情歌真实,可以看到男人和女人的纯洁之心。无论是在野外还是在地面上,在山上,在溪流,交叉路口还是在茶园里,湘西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用唱歌表达爱意。用一切来表达想法。歌曲中包含真实的感觉,隐喻的微妙之处和心震。爱情歌曲包括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歌曲的诱惑,嘲弄,相互相爱,相互询问,相互关心等,有的表达初恋,热情的爱,告别,爱,有的表达拒绝,叹息,谴责,分离等是天生的场景,随随便便地回应,发自内心,歌曲中反映出的激动人心的人物大胆而暴力,有些微妙而又微妙,有些慷慨而又露骨,有些则温柔而害羞。它的演奏方法非常多样,令人着迷且难以描述。当男人和女人第一次见面时,当彼此不认识或不熟悉时,通常会有一个男人主动地唱“会歌”。如果女人不喜欢男人并且不想与男人交往,那么她就不会说什么也不会理他,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说话”。如果她讨厌另一个人,一个咬人的女孩会唱歌“她来了”。我不会留下来,当水进来的时候,油就是油。我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呆在鸟巢中,将很难在天空飞翔。过了一会儿,如果我对一个人印象深刻并想与他结盟,我会回答这首歌。例如,“唱一首民歌以试听姐姐的心。”男性唱歌:当您看到河对岸的花朵时,我想摘花,我怕水深,扔石头是深度,并为我的经历演唱一首民歌。姐姐的心女答:我姐姐唱一首民歌,听了哥哥的声音.哥哥,你是一个明智的人.如果你内心有话要说,那傻瓜会在你的心里吃豆子。佛教徒在“拉菲克一直向前”中唱歌:我很快又回到旅途中,当我看到在我面前的人时,我想大声喊叫,我不知道您的名字和您的姓氏?女答复:不要要求唱名字和姓,我们都来自同一个村庄,我们在三个步骤中快速地等您,我们将一直与同伴一起工作。另一个例子是男性歌唱的“好郎不需要姐姐说话”:在风前下雨,马在摇动脚跟之前需要吃草,金鸡需要先撬开翅膀,而妹妹要我先陪嘴女答案:您不需要用刀从山顶上捡柴,您不需要铲河取水,郝朗不需要姐姐说话,只需抬起眉毛即可。表明可爱的女孩听到了亲爱的歌唱的民歌,因此她没有做事的意图。②工作歌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中创作的关于工作和生活的民歌,表达了勤劳和乐观的工人的想法和感受。

陵的这种民歌历史悠久,已经复制了数千年,分布在武陵,在湘西以及四川和贵州都很流行。它不仅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味和民族气息,而且具有朴素典雅的乡土风情,给人一种“疲惫的语言,无穷的意义”的感觉。工作和生活中的民歌是共鸣和共鸣的歌曲,具有柔和的音调,曲折,优雅而离散的音调,令人耳目一新,并具有特殊的音调。工人民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创作的民歌,具有丰富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氛围,唱歌的内容可以是讽或互惠互利,可以是抱怨或欲望的表达。歌唱方法生动活泼,博大精深,简单的语言丰富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人民的机制和智慧。关于工作和生活的民歌包含许多主题,包括反映当时工作生活的主题,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唱歌的主题,受生活影响的主题,谈论事物的主题,解决问题的主题,那些赞美善恶的人,等等与他们无关。(二)传统舞蹈类 1.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与流传1953年春节期间,湘西自治州永顺县文化馆派出部分干部下到双风溪组织大型的春节活动,目的就是发掘出土家族摆手舞。接下来在1957年8月,湖南省的土家族访问团分别在龙山和永顺及保靖等几个地方进行了访问,发动土家儿女及.人民群众恢复土家族摆手舞。同时,1958年底,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考察组在湘西自治州发掘收集了摆手舞。然后,1959年,中央文化厅组织省、州、县研究民族文艺。1980年8月,在湘西州文化局艺术馆邀请各县各村寨的土家族艺人来文化馆传授摆手舞的动作表现形式,并教授摆手舞的舞蹈形式,拍摄手舞场景,将其剪辑成信息电影,并留下了深入研究的研究材料。1983年春节期间,龙山县和保靖县在每个地区的文化广场上表演了大型摇摆舞。龙山马蹄寨摆手观众达4万余人。与此同时,中央政府、湖南省省的领导人以及其他记者、记者和邻近部委、市和州的领导人参加了一场大型舞蹈活动。1983年2月18日和19日,摇摆舞比赛在保靖县城举行。县境区内11个社区和乡镇,参与本次活动的人数达到6.5万余人。不仅如此,3000多人参加了文艺演出,由县长领头跳摆手舞。晚上,人们在篝火旁牵着县长的手跳舞。自1984年以来,土家族的摆手舞在每个市和州的小学和初中都很流行,在一些民族学校,甚至还组建了摆手队伍。因此,从摆手舞的悠久历史来看,摆手舞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种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但是,摆手舞并不是经久不衰,在历史的长河中,摆手舞有兴也有衰、有存也有变,但是经过历时的沉淀,摆手舞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形式和特征。2.摆手舞的艺术表演特点摆手舞的阵容和规模很大,多则数村寨上万人,少则一村一寨数百人,舞蹈的形式并不复杂,操作简单,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常由一人在“调年坪”或“摆手堂”中央鼓放在一旁伴奏,其他人则以各种方式摇动双手,根据节奏用大圆圈摇动双手,将其中央鼓放在一旁伴奏,并改变两排跳跃和形式。摆手舞具有独特的特点。与其他舞蹈不同,土家族摆手舞的特点是“摆同边手”,即摆同边手出同边脚,以手的摆动为主。脚跟根据手的运动来控制节奏。动作平静有力。摆手舞中手的摆动一般不超过肩部,“抖动”流畅。有三种基本动作:单摆、双摆、回旋。根据生活地区、种族和制作方法的不同,摆手舞有不同的行为和特点。例如永顺县双丰溪的“摆手”是双手在身体两旁摆动;龙山马蹄寨“团圆手”是横着身子移步摆动,两膝微颤动,两手在身体两侧抬起二十五度,随着移步自然闪动,但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总的特点是:走动顺拐、全身颤动,双腿屈膝、重拍下沉。这是因为湘西土家族聚居区多为丘陵地区,平均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土家族人,常身负重物行走在悬崖峭壁的羊肠小道上,为了安全又能背负更重的东西,行走时,都是侧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又如酉水河畔拉纤,也展示出这些特征。故而在劳动生活的基础上形成了舞蹈独特的风格。在跳摆手舞时,膝盖弯曲的特点变得很明显。特别是,在每个动作的最后一个镜头中,膝盖深深弯曲,开始时微微向下闪烁,操作变得更加生动和抒情。根据其内容,摆舞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装饰性的耦合动作,“单摆”、“双摆”和“摇摆”用于开始或结束;第二种是反映劳动的行动,例如如“照太阳”“砍火畲”“洒小米”“挽麻团”等;第三类是反映生活动作,如“打蚊子”“水牛打架”“抖狗蚤”等;第四类是反映军事的动作:如“列队”“披甲”“登长竿”“涉水”“过沟”等;第五类是反映狩猎的动作:如“跳蛤蟆”“拖野鸡尾巴”“鲤鱼标滩”“岩鹰闪翅”等对动物姿态的模仿。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每当进行摆手活动时,首先唱的便是《吆喝号子》。《吆喝号子》所有歌词至今全是衬词,没有正歌词,反复进行演唱。土家族山寨中的民众听到后,便赶往摆手堂或是调年坪集合,参与摆手活动,在进行“大摆手歌舞”时,摆手队伍有梯玛队(梯玛即土家族巫师)旗队、摆手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祭祀时,由梯玛带领各摆手队敬八部大王并高唱请“八部大王”的祭词,对神像行跪拜礼,唱“摆手歌”和“梯玛神歌”,再点燃篝火、炮仗,由梯玛率领跳“大摆手”。“摆手歌”和“梯玛神歌”都与宗教仪式挂钩并以歌曲配合仪式的进行,加强了仪式的气氛和主题以及参与者的集体意识。它们都是以自由式的长短句及段落结构作为歌词。但“摆手歌”则有整齐的拍子和节奏,其内容也有表现土家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如:老者敬神添福寿,少者敬神不爱愁。正月里来是新年,我劝哥哥莫赌钱。…………八月里来中秋节,又收粮食又种麦。…………腊月里来过大年,苞谷米酒糕几天。巴上几幅红对子,快快活活过大年。土王拔铺当中坐,他听我们摆手歌。他听唱歌眯眯笑,菩萨欢喜人欢乐。音乐的主题非常明确,装饰音运用较多,并且富有土家族音乐的特点。歌词描述了一年中每月勤奋的工作,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食物和住所。摆手歌的所有歌词都是用土家族语演唱的,句子押韵。一个词有五个、七个和三个句子,每首歌的结尾都有一首插入曲,叫做“嗬嗬也,嗬也嗬!”。挥舞双手的活动所唱的挥动双手的歌曲不会改变,参与者是即兴创作的。大多数歌曲大多是关于狩猎和农耕活动。只有少数的地方还保留着祭祀的神歌。唱歌时,有很多为“坡头腔”(即“喊腔”)。摆手活动间隙也可穿插演唱山歌调,这些山歌调有反映男女之情的,如“月到十五正团圆,甘草蜜糖一样甜,称心兄妹同枕睡,恩爱夫妻到百年。在过去,土家有很多麻烦:他们扛着肩膀,刷着脚,爬上山坡,把肩膀打磨到猴子的顶点,把背棍打磨到头顶,并反映出交通不便的过去生活。下面的例子是一首土家族特有的“五个字”民歌。每首歌有五个句子,每七个单词提前准备,很少即兴创作。民歌的旋律结构和句法比较简单,是上下句的结构。虽然使用的音乐素材基本相同,但每个句子的结尾都不同,节奏可以调整和自由。当唱一首歌时,声音很大,单词很容易,歌曲和舞蹈相互吸引,感情更加热烈。大摆和小摆的舞伴由摆和鼓伴奏,乐器包括当地的鼓。鼓声很响。它们是以口头教育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节奏有轻有重,声音很大,通常是四到两拍,中速很快。摇动手来改变舞蹈的形式和手部动作的变化。有不同类型的劳动,如:挖土锣鼓曲牌、插秧锣鼓曲牌、打粑粑锣鼓曲牌等等。这些曲牌都是根据不同的劳动方式,劳动动作和劳动节奏发展演变而来的。摆手锣鼓不同曲牌引示出的摆手动作中“顺拐、颤动、屈膝、下沉”的共同特点,体现出了土家族人民在崎岖山路上行走的形象,反映出土家族人在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劳动规律。(三)传统戏剧类湖南花鼓戏发迹于十八世纪,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从最初的民间歌舞发展到如今耳熟能详的两小戏、三小戏再到大本戏,与此同时,也经历了由简单到繁琐、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1.花鼓戏的产生与发展湖南花鼓戏是这个名称,是从湖南各地的民间小戏得来的。公元1765年也就是乾隆时期《长沙府志》里曾经描述到:“舞灯往后,又有戏曲唱梨园,名为灯戏。”公元1868年也就是同治时期的《临湘县志》曾经写道:“少年欢快者,衣着男女装,唱的是插秧,舞是采茶等曲,故名为打花鼓。”上面提到的“灯戏”和“花鼓”,那都是很早时期花鼓戏的名称。不同地区的花鼓戏都有各自不一样的名称,在湘东地区称为“采茶戏”,湘南的衡阳称为“马灯戏”,湘西地区称为“阳戏”,湘北地区称为“喀喀戏”或是“花灯戏”等张雨逸.湖南花鼓戏的文化意蕴研究[J].青春岁月,2021(19):31-32.。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花鼓戏”是在舞台演出的戏曲形式,但是刚开始时由地花鼓在地面上进行歌舞演唱表演的。虽然各地的花鼓戏有着不一样的名称,来源也是不一样,但是这些音乐曲调和演唱都是在人们劳动的时候产生的山歌小调演变成如今的戏曲的。因此这些湖南的民间小戏我们都统一的命名为湖南花鼓戏。张雨逸.湖南花鼓戏的文化意蕴研究[J].青春岁月,2021(19):31-32.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也就是现如今的湖南地区民间歌舞就已经作为了戏曲艺术的萌芽状态。带有戏曲特点的《九歌》是由爱国诗人屈原在湘楚一带亲眼所见的“歌乐鼓舞”而激发的灵感。在《楚辞章句》中也有汉主逸“做此乐歌鼓舞来乐诸神”当地风俗有记载。在汉朝的时候,“楚风”也是受到的当时朝政的看重。等到唐代的时候,傀儡戏就在老百姓中风靡起来了。又到了宋朝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戏曲歌舞流行起来,在元代相当出名的说唱还有杂剧也是在湖南地区盛行一时。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人。如张玉梅、金兽头、般般丑、帘前秀等歌舞、说唱或戏曲艺人在夏庭芝的《青楼集》中就记载了。等到明朝的时候所流行的弋阳腔流入了湖南,是从江西传过来的。万历年间,湖南又有了从昆山盛行的昆仑腔,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受到外来戏曲的启发和影响。流传过来的戏曲都有各自独特的唱法,当跟湖南本地的方言还有本地的民间音乐相互吸收后成就了带有湖南特色的“高腔”,迅速在湖南蹿红。清朝的刚开始,用“地花鼓”和“花灯戏”为根底成长的湖南花鼓戏,用它多样化的“曲调”、特点各异的“板式”、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格和贴近生活的题材受到许许多多人民群众的喜爱,迅速流行起来成为省内最受欢迎的地方小戏。经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即:地花鼓阶段、草台花鼓阶段、农村职业班社以及城市职业班社阶段。湖南花鼓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是1980年左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各个地区都在相继成立一些专业性的戏剧院,并在各大城市的剧院、剧场等场所公演。就在这一阶段,湖南花鼓戏的从业人员不仅对一些传统戏剧进行了改进,其中就有具有代表性的《刘海砍樵》和《打鸟》,而且还相继创作出了很多符合现代城镇化发展的戏剧,包括:《双送粮》、《三里湾》、《姑嫂忙》等等。湖南花鼓戏最早从1958年就已经在省花鼓戏剧院为全国各地领导人进行演出,在1964年我国歌唱家王昆所演唱的《农友歌》就是根据花鼓戏曲创造而成的,这也让湖南花鼓戏在全国宣传开来。在八十年代的春节联欢晚会中,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和相声大师姜昆演唱了一首花鼓戏曲调的《刘海砍樵》彻底让湖南花鼓戏家喻户晓杨畅,常思亮.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J].文艺论坛,2021(05):123-128.。在此之后,长沙市花鼓戏剧院团将传统戏曲《海哥和九妹》重新制作,并在1989年在日本进行演出,花鼓戏名声在海外国家也有所展现。湖南花鼓戏之后还被很多导演制作成了电影,包括:《补锅》《喜脉案》《打铜锣》等,这些电影一经演出,就受到了诸多的好评。杨畅,常思亮.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J].文艺论坛,2021(05):123-128.2.花鼓戏的分类与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花鼓戏,有着湖南各地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地理位置、生活环境、语言体系、声腔的差异和特点,以及流入湖南的各地戏曲曲种的感染,慢慢地变成了各有特点的地方花鼓戏的戏曲种别。所有我们将湖南的花鼓戏主要归类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上面所讲述的五种花鼓戏主要的曲调和基本的形式都是相似的,不过在各自的方言和表演时的风格等方面又有着不同的特色。图1长沙花鼓戏《马前覆水》剧照长沙花鼓戏是整个湖南花鼓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有着较为久远的发展历史,是由“地花鼓”“花灯”以及“竹马灯”融合而来的。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因此与其他地区的戏种发展有着一定的地域优势,可以学习到诸多不同种类和类型的花鼓戏特点。这也是长沙花鼓戏曲调和题材较多的主要原因,演员通过场次较多的表演,其呈现的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直至今日,长沙花鼓戏已经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代表类型。图2常德花鼓戏《打芦花》演出现场常德花鼓戏也有着“喀喀戏”的称呼,受到了常德、桃源和慈利等地区的戏曲爱好者的追捧和热爱。常德花鼓戏融合了“采茶灯”和“车儿灯”的特点,因此演变而成的,在清朝时期就得到了一定的传播。现阶段,常德花鼓戏因自身独特的曲风和特点,在当地每年依然有着大量的演出,相关专业人员也正在为戏剧的发展提供着创作和多类型的主题。图3衡阳花鼓戏《满姑吵嫁》演出现场衡阳花鼓戏主要在衡阳、衡东和茶陵等地区发展,同样是湖南花鼓戏中比较有知名度的艺术种类。整个衡阳花鼓戏分为两个派系,即:衡阳派和衡山派,同样融合了“花灯”和“地花鼓”的艺术特点。其流行性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前,当时衡阳花鼓戏的艺人和队伍都相当壮大,在当地及周边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我国改革开放也促进了衡阳花鼓戏的再次发展,其剧目和表演形式都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的戏剧形式。图4岳阳花鼓戏《前线归来》演出现场岳阳花鼓戏主要分散在岳阳、汨罗和临湘等地区。岳阳花鼓戏的发展主要戏剧了巴陵戏和湖北楚剧的表演特点,因此这岳阳花鼓戏的表演风格和语言表达形式都彰显了独有的水平。岳阳花鼓戏的《前线归来》和《春水长流》剧目中表现出的地方气息和极具生活化的表演形式,一度引起了诸多戏剧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图5邵阳花鼓戏《女驸马》演出现场邵阳花鼓戏主要在邵东和洞口等地发展,同样是湖南花鼓戏中相对知名的戏剧种类。与此同时,邵阳花鼓戏是最早成立戏班的湖南花鼓戏种类,早年间就在广西和贵州等地区有大量演出活动,“邵阳花鼓走天下”的名号也因此得以体现。与衡阳花鼓戏相同,邵阳花鼓戏也演变了两种派系,即:东路和南路,其中东路花鼓戏相对比较流行,主要的曲调为:“锣鼓牌子”、“北数板”和“川子”,主要的伴奏乐器是唢呐,其声音高亢豪迈。戏曲作为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舞台表演艺术,而人们需要通过语言进行听觉上的传达,因此语言就成为了戏曲发展的重要基础。戏曲在对故事路线的阐述,对观众情感的传达时都需要精湛的语言作为前提,因此一个动作和表情的渲染都要通过语言来展现出来,从而使整个表演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戏曲中语言的表达是一部甚至一类戏曲成功的主要因素。图6《刘海砍樵》剧照唱词可以彰显出比较独特的人物特点,能够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故事,这也是一部成功的戏曲表演的必要条件。在戏曲的情节发展中,人物和故事的作用比较明显,但是表演者对于唱词的表达也显得比较关键,唱词需要注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这样才可以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的戏曲角色。倘若在一部戏曲中,剧情发展比较迟缓,戏中角色的唱词毫无特点,就无法引起观众们的目光。所以,唱词应当具备一定的特点,要充斥着与众不同的角色情感,在古今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特别是我国古典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推动着整个剧情的发展龚丽.具有湖南花鼓戏风格的湖南民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戏曲对于人物角色的分配通常以生、净、且、末、丑进行区分,这也是为了凸显出人物角色的特点,让不同的人物彰显出契合角色的唱词,这种角色区分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戏曲语言朝着更加多元和个性方面的发展。按部就班的创作戏曲艺术,就显得比较普通,戏曲的精髓无法凸显。所以,旦角不只是传统的大家闺秀,丑角也不只是担当剧中的搞笑角色,如果人物角色一直按照固有模板进行表演,那么戏曲发展就很难得到创新,也无法彰显出更多个性化的戏曲人物。作为极具个性化的戏曲种类,湖南花鼓戏就显得比较凸出。在湖南花鼓戏中可以衬托出湖南女性的火辣性格,整体凸显出了一个“辣”龚丽.具有湖南花鼓戏风格的湖南民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家住前山的里村离这不远胡姓村父亲唤为胡九爷许妻黎氏我亲娘所生姊妹有几个我就叫做胡秀英胡秀英将自己的个人情况向刘海进行了转达,但是见到刘海没有理解透她的意思,只是与她继续客套了一下。所以,胡秀英趁着自己的热情没有退散,就将自己内心中想要说出的爱意,向刘海进行了表达。见你勤奋和孝心只有爱你的真心今日特此把山下定要与你结完婚可以看出,胡秀英这种敢于直面展露自己的真实感情,敢爱敢恨的内心性格,都充分表明了湖南花鼓戏唱词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四)传统曲艺类1.常德丝弦的发展与特色(1)常德丝弦的发展中国的戏曲曲艺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壤明珠,在历史和文化积淀上都十分厚重,常德丝弦则是中国戏曲曲艺中一种较为成熟的说唱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南常德地区,常德丝弦历史上记载的起源于明清时期,从当时的常德本地或是其他地方传唱的的民歌小调、时令小曲中吸收养分成形,后来有借鉴并吸收了部分诸如诸宫调、元杂剧、昆曲等多种曲艺形式的音乐构造和格局,同时运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进行演唱,独具地方韵味,展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深受当地及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常德丝弦的曲调风韵独特、音乐体系完整、音乐功能独特、表演形式灵活自由,音乐形态极富艺术特色,最独特的魅力之处便是其音乐与常德方言的紧密结合从而展现出的鲜明的地方特色,发展到现代的常德丝弦已是国内较为具有深刻影响力的说唱艺术形式。后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常德丝弦成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和发展,成为了常德本地的骄傲。常德话俗有“小北京话”之称。意思就是常德话的发音通俗易懂,听上去和普通话相似,但是仔细听来却又和普通话不同。虽然其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方面上都有着不少北地方言的特性,同时由于常德地处湖南境内,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较多,所以仔细听上去会发现出一些湘语的特征。在常德话中,除了一些特定的声母发音相比于普通话有些不同,其余声母的发音其实听上去和普通话基本没有不同。但是有几个特殊的点需要注意:一是常德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鼻音的发音;二是类似“猪”的发音,在常德话中一般和“居”的发音相同。常德方言的发音特点是影响常德丝弦演唱风格的主要因素,也使得常德丝弦的语言别具一格,相较于其他地区的说唱艺术,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征。(2)常德丝弦的特色“字正腔圆”是中国传统声乐的主要审美元素,汉字的独特性是演唱的标准要求。事实上,正确的发音与发音和歌唱有关,但不限于以上两个要素。它是整个演唱过程的审美追求,在不同作品的二次演绎过程中蕴含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数独四重奏与其他音乐流派的最大区别是语言。据说,这种语气逐渐根深蒂固。正确的发音、发音和押韵是正确发音的先决条件。因此,拼写的准确性是演唱常德丝弦的首要问题。中国传统声乐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完美的音调,这与追求完整性是一样的。佐藤修根的演唱基本上是发音,强调人物的押韵。出字是一种语音方法,押韵指的是押韵方法。声道是否良好取决于表演者的发音是否清晰。要唱一首歌,你必须从头到尾描述一个词,并且必须一次整合一个词。如果它是分开的,听起来很不自然。发音和发音清晰度是衡量数独歌手的重要指标。常德丝弦的声音快速有力。T“字正、字清、字美”是常德丝弦咬字吐词的要求,“飘音倒字”是常德丝弦演唱的大忌,“飘”指在演出的过程中,字咬得软弱无力,含糊不清。“倒”,意味着颠倒了声调,并且有一个不必要的声调使歌词看起来不正确。唱歌时,吐词不轻、不浮、不重,这是最好的。同样,唱歌也是如此,把字咬得太死,喉咙没有空间感,这样字就容易太紧或发出贼亮的声音。字太松,声音则空洞没有焦点。咬字吐字正确与否影响着歌唱的“字正腔圆”,而“字正腔圆”是任何唱腔艺术的要求,只有“字正腔圆”的演唱效果,才能够引起听众的悦美感。所以,咬字吐字跟喉、舌、齿、唇以及演唱的各个腔体部位尤其是气息互为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常德丝弦在演唱中的咬字吐字不是一撮而就的,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表达出那种至臻至善的“美”的韵味。只有了解了常德方言的基本特点,经过长时间的科学练习,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也才能满足演出需求。常德丝弦的行腔与技能技巧有关,但那只是掌握常德丝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常德丝弦韵味的掌握与整个语言声音的处理和表现、语言的轻重音处理、速度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声音的轻重强弱体现着音量的力度对比和变化,声音有时弱有时强,完全根据作品当时的情绪需要。如果一部作品的声音没有力度的对比,那么它的曲调就会显得无比僵化呆板,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会表现的缺乏活力。所以通常在常德丝弦的演唱中,演出者会使用强、中、弱等阶梯式的变化来表现作品和抒发感情。行腔的快慢缓急体现出音乐的速度变化,而它的变化是极为丰富的。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是极其复杂多变,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内心变化的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语言也就自然的产生相应的速度变化。紧迫急促、激动活泼等都会使音乐趋向快速,忧伤痛苦、宁静悠闲等则会让音乐趋向慢速,所以行腔的快慢缓急有着千变万化的丰富表现力。例如谱例7。图7《王婆骂鸡》谱例谱例7是《王婆骂鸡》中金渭的一段唱腔,先是中速,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表现了王婆丢鸡后开始从难过沮丧转换到找到鸡的急迫心情。语气的顿挫连断体现在音乐的停顿中断与转折延续的变化,这可不仅是情感起伏变化的需要,也是对声音的造型,艺术形象表现的需要,它是表现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巧。在演唱的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并非思想感情表达的停止,其实,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顿挫连断的方法来表现出来。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唱腔显得出神入化、跌宕起伏,而且更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所以在板腔体音乐的演唱中,经常运用这种手段来深化音乐形象。2.常德丝弦的表演形式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常德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