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历史中考复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中考复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中考复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中考复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中考复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中考总复习历史目

录CONTENTS01考点分析02能力提升考点分析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5年3考;考查要点:北方人口南迁、民族交融的现象)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朝代时间概况三国鼎立229—266年(1)背景: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2)基础: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3)形成: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汉;229年,孙权建吴,标志着_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朝代时间概况西晋266—316年(1)建立: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建都洛阳(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3)衰落: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4)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朝代时间概况十六国304—439年(1)政权并立: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2)前秦兴衰: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在淝水之战中为东晋所败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朝代时间概况北朝439—581年(1)北魏崛起: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2)政权更替: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灭掉北齐(3)结束:581年,隋灭北周,北朝结束朝代时间概况东晋317—420年(1)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2)巩固: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南朝420—589年(1)政权更迭: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2)结束:589年,隋灭陈,南朝结束2.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背景西晋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原因(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表现(1)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施用粪肥等生产技术(2)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3)商业和城市: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影响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交融趋势加强(2)北魏孝文帝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措施迁都洛阳;把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汉化政策(1)用汉语: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改姓:改鲜卑姓为汉姓(4)联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相关图片:1.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并让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为“宗王出镇”。这些举措(

)A.有利于推行郡县制

B.维系了西晋的统治C.导致八王之乱出现

D.阻碍了民族的交融C2.(2024广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B.曲辕犁的推广C.《农政全书》推广先进技术D.社会比较安定D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5年2考;考查要点:祖冲之的学术成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科技成就农学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数学南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天文历法祖冲之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只差50秒;他创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机械制造祖冲之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千里船等艺术成就书法锺繇、胡昭(曹魏):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其楷书为绝世之作;西晋书博士教习书法以锺、胡书法为标准书体王羲之(东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绘画顾恺之(东晋):擅长人物画,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3.(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A.张仲景B.贾思勰C.王羲之D.祖冲之D4.(2024广东)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A.儒家学说的包容性B.鉴真东渡的影响力C.中华文化的吸引力D.中华文明的创新性C能力提升1.(2023临沂)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A2.【历史解释】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的马钧“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上述记载说明翻车()A.适用于江南地区B.借助自然力汲水C.推广于三国时期D.提高了灌溉效率D3.(2024河南)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A.铸币金属匮乏B.币制较为混乱C.农业技术落后D.商品经济衰退D4.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材料反映出西晋()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地主豪强势力强大D.社会生产遭到破坏A5.西晋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北方出现统一趋势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

6.【史料实证】题6图所示文物为发现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墓砖画。这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A.生活习俗的转变B.生产方式的转变C.思想观念的转变D.饮食爱好的转变B题6图7.(2024新疆)某个朝代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个朝代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C8.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据此可知,南朝时期()A.政权更迭频繁B.疆域面积扩大C.海外贸易发达D.商品经济发达A9.(2024牡丹江)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表明()A.人口迁徙促进物种交流B.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C.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D.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A10.【教材素材】“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一现象表明东晋南朝时期()A.政治局势稳定B.国内经济繁荣C.海外贸易发展D.人口迁徙频繁C11.(2024南通)《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D12.(2024重庆·A卷)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B.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D.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B1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相互接触中,北方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材料说明()A.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大动脉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C.南朝时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D.民族交融为隋唐发展创造条件D14.(2024滨州,改编)《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是指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说重要的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这反映出作者具有()A.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B.探索未知领域的求知精神C.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D.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A15.(2023武汉,改编)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题15图所示为东晋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摹本),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据此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题15表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B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峰之一,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的开发与民族间的交流,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学习汉族文化……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材料二

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下装为白裤、乌皮靴,与西域“龟兹乐”“安国乐”相似。“方舞”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摘编自袁禾主编《中国舞蹈通史》材料三

三国时期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