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三课宋明理学1、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说明儒家易经,主见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C.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2、宋代,儒学家起先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索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冲突对立转换动身 B.从天人感应动身C.从万物本源动身 D.从人的本性动身3、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4、自宋初起先,众多学者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就宇宙万物本原问题绽开了广泛而深人的探讨。北宋中期的“二程”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A.道理 B.天理 C.本心 D.良知5、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的确立与突破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化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6、朱熹曰:“颜子高超,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慧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睬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相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7、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在相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王阳明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学问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8、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说明王夫之()A.热切呼喊政治变革 B.彻底否定儒家思想C.主动提倡学习西方 D.强调物质运动观念9、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夫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体现了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C.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1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A.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

B.“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C.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

D.“格物致知”与“独创人之本心”的冲突11、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

B.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1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信任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切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内容丰富、探究世界本源

C.概括了世间全部自然规律 D.博大精深但有肯定封闭性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语录》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行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行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请回答:(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缘由。

(2)依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看法有何不同?并分析其缘由。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缘由。14、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郁分,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殊是程颐系统)的儒学探讨成果,形成丁新儒学体系。他把《高校》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依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说明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化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最终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干脆”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缘由,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魏晋玄学。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冲突日益尖锐,玄学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故D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不是动摇,解除A项。玄学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不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解除B项。C项因果倒置,国家分裂是玄学产生的缘由之一,解除C项。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与所学的儒家思想发展演化的历史相结合。诗歌前两句的关键是“万化根源总在心”,即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内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诗歌后两句讪笑以前从外物人手的求理方法,强调致良知。由此可知该诗歌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融合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无法反映。材料信息“道教典籍”“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取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二程”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创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故选B项。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化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解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解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解除。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见“格物致知”。材料中朱熹反对“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的说法,认为“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强调相识的渐进性,故B项错误、C项正确;A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材料不能体现。7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指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故A项符合题意。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日新又新”的过程,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王夫之追求新知,不是对人性本善的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批判社会现实,故D项错误。9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王守仁“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民分四等的传统观念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D项正确。“民主”是针对政治上君主“专制”而言的,与题意无关,解除A项;B项缺乏材料依据,解除;C项中“彻底打破”的说法过于肯定,解除。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敬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都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但是对于得到“理”的途径是有分歧的,是有冲突的,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才能得到“理”,而陆王心学却认为“独创人之本心”即可以得到“理”,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1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1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之外的夷务’”不关切则体现了理学的封闭性,故选D项。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故A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肯定;B项不能精确体现题干意思。13答案及解析:答案:1.观点:为政以德。发展:提倡大一统;主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缘由: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

2.建树:注意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3.不同: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缘由:魏晋以来社会冲突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旺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主要缘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