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要证明悲哀的音乐比欢乐的音乐更富于美感,在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上都是困难的。悲音,表现悲剧性内容的艺术作品,会引起接受者忧伤、哀惋、沉痛、震惊,其所以如此,在中国古人看来,根源在于人的同情、恻隐之心。人们读《离骚》未尝不垂涕,是因为看到屈原这样才华出众、忠诚正直的人,被冤屈、被流放,终于屈死,善良美好的被邪恶丑陋的所击败、所毁灭。在欣赏吟诵中油然生起崇敬之心,情感上得到提升,产生了崇高感。在对不幸者的同情中,接受主体的正义感得到满足,也对自身的道德产生良好的感觉、良好的评价。在中国历代文人那里,悲音为美更普遍、更深层的原因,是在怀古感旧中的自伤与自慰。悲音,有家国之悲,如《诗经》中的《黍离》之类;有怀才不遇之感、忠而见疑之恨,如《离骚》;有相爱而遭阻隔、生离死别之苦,如《长恨歌》。这些悲恨,远古就已发生,后世一直存在。后人读前人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一吐为快的舒畅感,产生发现同调知音的欣喜感。这些,用一句话概括,叫做“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之“序一”题为“痛哭古人”,文末说:“夫我之痛哭古人,则非痛哭古人,此又一我之消遣法也。”这正说明,悲音为美,是古代文人在文学艺术欣赏中发散积郁而得出的审美感受。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文学艺术是一种有效的、有益的宣泄途径。宣泄是恢复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高度重视宣泄。文学艺术是一种巧妙的、隐蔽的宣泄,因而是一种有效的宣泄。当你处于病态心理之中时,如果能够找到人倾诉,内心的紧张就会解除,就可以从纷乱的情绪中解脱,“无法澄清的迷惘也都变成比较清澈透明的涓涓细流”。在现代社会里,有许多激烈的竞争,有许多紧张的拼搏,欣赏文艺作品,是调整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摘编自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材料二:刀郎的歌曲《花妖》讲述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南宋时期,一位绣户侯门之女与一位寒门贫贱之士相慕相恋,难逾门第鸿沟,寒门书生被杀,“血染褐衣”,富家小姐殉情,约见来世。可怜可叹,阴差阳错,二人投胎一地,却永隔千年。一生一世不能白首,生生世世难续前缘。一番番魂牵梦萦,却成了一世世长恨不绝。——这个故事是何等悲痛、凄美,令人扼腕!我们听闻此曲,探寻故事,瞬间移情,被这肝肠寸断的悲剧之美深深击中。悲剧之美固然是“致郁”的,令人长恨绵绵、郁郁神伤;但悲剧之美亦可是“治愈”的,建立了使人通往“卡塔西斯”之路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悲剧效果的“卡塔西斯”说,意即灵魂的陶冶与净化。他指明诗源自人之天性,诗艺使人获得解蔽之乐。这种解蔽又被联系到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悲的情绪与情感上,这种解蔽本质上是“卡塔西斯”,文艺之净化是解蔽的根本途径。他主张悲剧艺术可以借引起人们的怜悯、哀惋、恐惧之情,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宣泄,因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与和谐。这里,他实际上已涉及审美情感与生理快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充分地肯定了悲剧审美情感的社会意义与健康意义。为了充分实现悲剧的“卡塔西斯”效用,他反对悲剧落入“善恶终有报”的“圆满收场”式窠臼,主张悲剧情节必须“由福转祸”,“收场定要悲惨”。歌曲《花妖》讲述的这个令人绝望的悲剧爱情故事,或许正唤醒着俗世红尘中芸芸“尘凡儿”心底那份真情、深情、痴情。在歌曲《花妖》的叙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悲剧。那就是世俗的功利欲对于超俗的爱情的祭埋。这种悲剧具有典型的历史性、社会性。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了以两种相互矛盾的“普遍力量”为原点的悲剧冲突理论,认为悲剧冲突是两种具有片面合理性的伦理力量不可避免的冲突。马、恩(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悲剧观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并由恩格斯最终指出悲剧冲突的根源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历史的必然要求”指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代表新事物发展方向的合理要求或理想;“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指在某个历史阶段,受限于客观条件,如旧势力过于强大、不合理因素普遍存在等,使合规律的要求、理想受挫,暂时不能实现;但这种悲剧性的失败只是暂时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最终一定会实现,新事物一开始弱小,必然会发展壮大,在曲折中不断前进。马、恩通过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改造,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出的悲剧理论,进了一大步,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尽管仍不足以囊括所有类型的悲剧,其所揭示的主要是历史与社会悲剧的本质与规律。借助这一理论,我们亦能坚定“卡塔西斯”之路的方向,以歌曲《花妖》的悲剧为一警例,悲天悯人地慨叹世间多苦,在功利欲与真情、在虚情假意的名利戏场与恣情纵性的潇洒人生中做一个愉快的抉择,超拔与解蔽自我,并对我们的选择抱以乐观的期许。(摘编自徐望《悲剧之美的致郁与治愈——歌曲〈花妖〉的美学造诣浅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悲剧时,看到作品里才华出众、忠诚正直的人被击败或毁灭,我们常常落泪、哀惋,中国古人认为其根源在于我们有同情、恻隐之心。B.刀郎的《花妖》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悲剧爱情故事,表现了超俗的爱情被祭埋的社会悲剧,欣赏它有助于缓解竞争社会中人们纷乱的情绪。C.《花妖》或许正唤醒着世人心底的一些美好情感,其悲剧有警示意义,它能提醒我们在功利欲与真情中做出痛快的选择,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悲乐”的美学价值,材料一侧重分析“悲音为美”的原因及社会意义,材料二侧重探究《花妖》的创作缘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悲哀的音乐时,人们的情感体验是单一的,所产生的情绪可能影响情感道德的变化。B.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因缺乏现实价值而具有片面性,马、恩对其悲剧观进行了批判和改造。C.文艺之净化是解蔽的根本途径,阅读悲剧文艺作品,可以让人获得“卡塔西斯”的悲剧效果。D.相比黑格尔的观点,恩格斯提出的悲剧理论揭示的本质与规律更深刻,能够适用于各类悲剧。3.下列作品中,最符合材料二中所述“卡塔西斯”悲剧效用的一项是()
A.《长生殿》结局:杨贵妃命殒马嵬之后,唐玄宗思念贵妃,让人为她招魂,最终感动了上天,两人在月宫中团圆。B.《窦娥冤》结局:窦娥死后三年,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控诉;案情重审,沉冤昭雪。C.《哈姆莱特》结局:哈姆莱特复仇成功,他自己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毒剑而亡,他的母亲因误服毒酒而亡。D.《梁祝》结局: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婚事,迎亲途中下轿祭拜梁山伯时,跳进其墓中,与梁山伯化蝶双飞。4.悲音为美,今天我们能从“悲音”中获得怎样的有益帮助?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5.请阅读《雷雨》选段,运用材料二中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来分析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悲剧冲突的根源。周朴园好,那我把那复工的合同给你瞧瞧。鲁大海(笑)你不要骗小孩子,复工的合同没有我们代表的签字是不生效力的。周朴园哦,(向仆人)合同!(仆人由桌上拿合同递他)你看,这是他们三个人签字的合同。鲁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低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他们怎么会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呢?他们就这样把我不理啦。周朴园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鲁大海那三个代表呢?周朴园昨天晚车就回去了。鲁大海(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周朴园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春之歌(节选)杨沫中南海里巍峨的殿堂都静静地,好像在灰尘中熟睡了,只有尚未结牢的薄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冷清的西风吹动着,遍地落叶随风飞舞着,到处充满着败落、荒凉的景象。林道静走得疲乏了,靠在一棵大柏树下站住想歇一会儿,一抬头,一个圆脸、挺秀的青年正和她面对面地站着,这青年用惊喜的眼色看了她一会儿,忽然跑到她面前,说:“你——小林吧?”“许宁!你?……”道静惊喜地伸出了手,“想不到在这儿碰见你。”“我早看见像你,但是不敢认了。小林,你太瘦了,怎么闹的?”许宁那富于男子气的脸上现出兴奋、关切的笑容。他把刚刚松下来的手又一次地握住了。道静微笑着,快活地看着他:“没想到会是你。怎么样?什么时候出来的?”许宁且不回答,他拉着道静一同坐在路旁的一条长凳上,用他那细眯着的亮亮的眼睛朝着道静注视了一会儿才说话。“小林,我打听你好久了,”他热情地说着,“可是总打听不到你的下落。想不到今天无意中碰见了。你怎么样?在做什么工作?你不是也被捕了吗?”“我在问你,你怎么一个劲地总是问我呀!”道静笑了,抽出握在许宁手里的手,“我是今年七月出来的。在里面住了一年。你出来多久了?”“刚一个月。我可是整整住了两年多呢。”道静简单地谈了一下她自己的情况,谈完却接着问许宁:“许宁,你今后打算怎么样?”“我么?”许宁想了想,微微一笑,“到陕北去。听说红军长征已经到达陕北。毛泽东同志也到了那里。小林,你能够和我们一同去那个神圣伟大的地方吗?”道静的心忽然一动!多少年来向往着投身到紧张的武装斗争中的愿望,那渴望见到伟大领袖的愿望,经许宁一说,忽然从心底深处抬起头来了。她用一种充满激情和热烈的向往的声音,轻声说:“那是多么惊人的奇迹呵!咱们红军在国民党天上、地下的围追堵截下,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却用了一双脚板走了二万五千里。终于,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胜利地到达了陕北……许宁,你就要到那个地方去?你相信我还没有变?敢对我说这些?”说着,她微微地笑了。“当然相信。变,你是变了。不过,不是变坏,而是变好了。小林,你也相信我?”道静点点头,说:“尽管在残酷的斗争中有人经受不起考验,可是我知道一点你在狱中的情形。你什么时候走?我能送送你才好。”“你不去?”许宁微微露出了失望的神色,“为什么不去?我想你一定愿意去的。小林,下决心和我们一起去吧!这对你、对我们的事业都是有好处的。”道静低下头来,摆弄着小手帕,半天没有出声。“小林,是不是打不定主意?”许宁郑重地说道,“红军经过长征北上抗日,陕北地区的形势是很重要的。那里也会需要干部。你如果决心去,有什么困难我可以想法帮助你!”经过一阵思考和斗争,道静冷静下来,果决地说道:“许宁,对不起,我不能去。我在北平还有些事情。我想,我们将来会在那儿见面的。”一个黑衣服警察穿着大皮靴,扬着头向他们面前的石子马路走过来。于是道静轻轻地捏住许宁的手,向他微微一笑。许宁也会意地站起身来,把手向她的臂上一挎,两个人就顺着鹅卵石子路迎着警察漫步起来。他们走着路谁也没出声。直到来到一座假山旁,许宁才站住脚,松开了道静的手臂。许宁抬起头来,问她道:“你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去?还是去吧!”落日照在长满荒草的嶙峋的山石上,道静站起身来,极目向四面望了望,只见园中更加空旷了,游人也更加稀少了。于是她回过头来对许宁淡淡一笑:“咱们走着谈好不?”沿着石子马路向园外走着的时候,道静边走边对许宁说:“许宁,你愿意我到陕北去,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去呢。可是,我要克制这种欲望。你完全明白,华北形势越来越紧张,第二个东北的命运已经压在华北人民的头上。而北平又首当其冲。所以,我不能离开这里。”她抱歉似的看看许宁,两个人都陷入沉思中,谁也不再开口。道静回到寓所,天已大黑了。她沉闷地坐在桌子前,肚子“咕噜噜”地叫着,她已经又是一天没有吃饭了。她摸摸口袋,真连一分钱也没有了。明天,明天只好再去当当。但是当什么呢?箱子里空空的,除了几本旧杂志、几双破袜子,什么也没有:再也没有可以当卖的东西。可是在箱子的一个角落里,她却翻到了用一块绛红色乔其纱包得端端正正的小包包。一见这个包,她的心悸动了、忍不住用手慢慢打开来。这时,林红同志临终时赠给她的毛背心赫然展现在眼前。在狱中因为怕叫看守抢走或失掉,她把这件珍贵的礼物时刻不离地穿在身上,整整穿了一年。出狱后,她用一条极华美的纱巾包起它藏在箱底:无论身上多冷,多穷,她视若珍宝,绝不肯再动它一动。此刻,在寒冷的深夜,她禁不住把这件毛背心紧紧抱在胸前,目不转晴地凝视着这贴在身上的、鲜血凝成的礼物……囚徒,时代的囚徒!不是囚徒,是俘虏!…………她低低地唱起了林红教给她的歌子。冷风敲着窗纸,黯淡的灯光照着空虚的四壁。惨痛的悲愤与深沉的相知的幸福,这时,一齐涌上了她的心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绘了林道静与许宁的偶遇,通过二人的对话,表现了道静对红军的敬仰,但同时也流露出其对华北局势的悲观态度。B.许宁劝说林道静和他一起去陕北、道静虽然非常想去,但最终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想法,这表现了道静的理智与成熟。C.小说中林道静对毛背心的珍视,不仅是对林红同志深厚情感的怀念,更是对革命信仰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执着坚守。D.“鲜血凝成的礼物”彰显了革命者的崇高品质,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与无私奉献,不断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细腻地描绘了中南海寂静冷清的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做了铺垫。B.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两处省略暗示了林道静对革命道路的反思与选择,留白艺术丰富了文本层次,引导读者想象填补,深入理解林道静内心。C.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了林道静的内心世界、既体现了她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折射出革命者面临选择时的复杂心情。D.小说以景物描写结尾,渲染出孤寂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林道静内心的多重情感,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8.林道静的情感从遇见许宁的那一刻开始,经历了多个层次的波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作者通过多个细节描写来表现华北紧张局势的严峻性,试列举三处并作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孝景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三年冬,楚王朝,晁错因言楚王戊往年奸事,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河间郡。胶西王昂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晁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节选自《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二:古者,持国任事有四臣焉:杜患于未兆,弭灾于未形者,贤臣也;祸结而排之使安,难立而戡之使平者,功臣也;国安矣,挈而错之危,世治矣,汩而属之乱者,非愚臣即奸臣也。昔者,晁错尝忠于汉矣,而其知不足以任天下之大权也,是以轻发七国之难,而其身先戮于一人之言①。可不谓愚乎?自孝景之居东宫,而错说之以人主之术数也,及其即位,而以天下听之。彼挟其君之以天下听之也,欲就其所谓术数之效。是以轻为而不疑决发而不顾卒以忧君危国几成刘氏之大变。而后世之士犹或知之,独子云②乃谓之愚。子云之愚错也,非以其知不足以卫身而愚之也,亦以其不能杜七国未发之祸而故趣之于乱也。当孝文之世,濞之不朝,发于死子之隙,而反端着矣。然而孝文一切包匿、不究其奸,而以恩礼羁之。是以迄孝文之世三十余年,而濞无他变也。濞之反于孝景之三年,一旦奋然空国西向,计不反顾者,濞岂得已哉?有错之鞭趣其后以起之也。昔高帝之王濞者三郡,且南面而抚其国者四十余年。错之任事,一旦而削其二郡。楚、赵、诸齐固知其地尽而要领随之,是以出于计之无聊为一决耳。(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注】①吴、楚起兵后、孝景帝采用袁盎计策,杀掉了晁错。②子云,西汉扬雄的字。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以轻为A而不疑B决发C而不顾D卒以忧君E危国F几成G刘氏之大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封赏,赏赐,与《五石之瓠》“裂地而封之”的“封”意思相同。B.“今削之亦反”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的“之”用法不相同。C.治,安定、太平,与《〈老子〉四章》“治之于未乱”的“治”意思不相同。D.知,通“智”,与《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的“知”意思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削减吴王封地一事,晁错曾多次向太子言说,又上书孝文帝,孝文帝不认同,却也没有处罚晁错。B.楚王朝见时,孝景帝削减了他的封地;吴王、胶西王等人的封地也被削减:这引起了诸侯的恐慌。C.何去非认为,晁错应该归入愚臣的行列,因其有忠心但智慧不足、导致本来安宁的国家陷入了危难。D.材料一、二都写了晁错其人,与材料一只是客观陈述史实不同,材料二对晁错作了主观评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2)然而孝文一切包匿、不究其奸,而以恩礼羁之。14.何去非认为“七国之乱”是晁错促使的,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何去非的观点?请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王侍御①韦应物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上阳②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注】①王侍御是韦应物在河南府任职时的同僚,后迁调东都洛阳御史台任侍御史。②上阳,指洛阳上阳宫,南临洛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开篇,诗人就以“心同野鹤”“诗似冰壶”向友人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B.颔联回忆过去与友人共事的情景,“不改故人情”说的既是自己也是友人。C.“萧萧”“夜夜”两句对面着笔,明写友人,暗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连绵不绝。D.全诗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融赞美、回忆、感叹为一体,感情深沉,意蕴丰富。16.如何理解诗人的“自叹”和“可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概括了赵国败亡的直接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先运用典故衬托箜篌乐声的灵动,再点出乐声的来源。(3)古往今来,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各有轨迹,含有“人生”二字的唐宋诗词名句也不胜枚举,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播为何会发生呢?试想两个知识、性格等完全一样的人,就不大可能通过说话等方式寻求信息的传播。但是,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只要存在差异,同时存在某种实际的或情感的需求,就必然发生传播现象。不相识的人之间,“问路”是一种典型的寻求信息的传播。相识的人之间,路上见面打个招呼,这是联络感情的需要。传播总是由一方(信息的弱者或者是信息的强者)先发出信息,然后得到另一方的回应,才得以完成。大众传播也是如此,报纸、电视新闻等传媒虽然是信息的强者,但若没有人看,这种传播便是失败的。传播要想传递信息,(甲)。就算是抽象的信息,也不能存在于A中,一定得落到实处。语言是人类传播中最完善的系统的符号体系,但同一种符号,在不同语境中,对生活环境、圈层等不同的人来说,会产生理解差异。例如“搬砖”这个词,原指搬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课程项目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泰州2025年江苏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上海中医药大学《神经及精神病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元中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衍生工具》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波工程学院《邮轮旅行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水师范学院《文化市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化工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数学解题与竞赛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资金补助合同范本
- Unit 1 Past and Present Welcome to the Unit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牛津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初中数学几何《旋转模型费马点》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 康复健康小屋课件
- 《内部审计程序》课件
-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化学试卷(日新班)(无答案)
- 江苏省2024-2025年跨地区职业学校职教高考一轮联考(机械专业综合理论试卷含答案)
- 2024年事业单位租车服务满意度调查及改进协议3篇
- 露天矿边坡稳定课件所有章节整合
- 运用PDCA提高吞咽障碍患者护理措施落实率
-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 JGJ-T188-2009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
-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