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1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2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3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4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过程,掌握并简述各政权更迭过程中的时间节点、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2.梳理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并归纳其共性,剖析行省制的创新之处及其在政权“统合”方面的贡献。3.合理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元朝对民族交融的影响。4.核心概念:南北面官、猛安谋克、急递铺、行省制度、宣政院、回回。知识点一辽与西夏项目辽朝西夏起源契丹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党项族,生活在今陕北、宁夏一带政权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政治制度(1)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2)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国家政治中心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民族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多为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北宋灭亡后,向金朝称臣,事实上保持独立思维点拨辽、西夏政权相似之处(1)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2)都仿照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3)都实行民族分治。(4)都曾与北宋先战后和。(5)都从北宋得到经济实惠。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一目“学思之窗”,思考:辽朝的统治有何特点?提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知识点二金朝入主中原概念阐释猛安谋克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进程中起了巨大作用。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概述女真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提示状况:女真人一方面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与农耕民族有极强的共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擅长骑射,富有忍耐力和尚武精神,这些又与游牧民族十分接近。知识点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政权的建立与统一(1)蒙古崛起:①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②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元的建立与统一2.巩固统一的措施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三目图片“萨班灵骨塔遗址”,思考:这一历史遗迹的史料价值。提示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误区警示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统治。(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知识点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交融蒙古族铁木真统一草原后,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时与汉族杂居回回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交融,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元灭亡后宫廷贵族等退回草原,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实质为保障蒙古统治者的利益,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内容蒙古人蒙古族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3.元朝灭亡(1)背景:随着民族矛盾的减弱,阶级矛盾日益严重。(2)灭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思维点拨元朝民族交融加强的原因元朝时期的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促进了边疆开发;边疆各族人民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居,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问题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四等人制”?提示评价:四等人制是蒙古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这种民族间的不平等容易导致民族和阶级矛盾,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题一辽夏金元制度建设元朝开启“大中国”时代材料一元朝统一天下,在我国历史上堪与秦灭六国相提并论。如果说秦朝统一的是农耕地区,那么元朝统一的便是农牧两区。从此,女真人的金国、党项人的西夏、契丹人的西辽、藏族人的吐蕃、白族人的大理、汉民族的南宋全部被蒙古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元朝之前,是小中国,元朝之后,是大中国》材料二元朝的统治究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认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都属于“小中国”,元朝以后才有了“大中国”。——黄晓峰等《张帆访谈: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解读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元朝统一”“一个政权之下”等,结合元朝相应史实回答。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开启“‘大中国’时代”的表现。提示(1)蒙古和元政权先后灭西辽、西夏和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击败南宋,在中华民族长期生活的区域建立起疆域辽阔的统一帝国,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元朝进一步完善自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治理。总之,元朝结束了多政权对峙局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启了“大中国”时代。1.历史解释——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2.家国情怀——元朝的历史贡献经济大体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虽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建设和棉花广泛种植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政治结束了政权分立和割据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民族关系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又一个新高峰对外关系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主题二辽夏金元的历史影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材料一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材料二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摘编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7《时务五事·立国规模》解读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材料一中“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共同体意识”,材料二中“必行汉法”“土宇旷远”等,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为解决“土宇旷远,诸民相杂”问题提出的主张,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对加强边疆地区治理的意义。提示(1)贡献: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2)主张:少数民族统治者应推行汉法。意义: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史料实证——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特点阐释民族政权并立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两宋的民族政策较软弱两宋多次对辽、夏、金政权用兵失败,对辽、夏、金等政权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民族交融是主流“和议”、边疆贸易、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封建化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2.家国情怀——辽夏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1)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分离。(2)各政权之间的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3)促进了北方地区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4)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知识体系学科术语1.辽和西夏都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2.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现治世。3.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进一步加强。家国情怀元朝时期“大中国”观念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解读元朝的“大中国”,不仅仅是版图辽阔,也在于其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这主要表现在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上,更加切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教材补遗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这尤要归功于行省本身权大而不专的机制。——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解读行省辖区范围广,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高,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感悟与思考记录点滴心得培养历史学科素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4·菏泽高一开学联考)1502年,迁徙到保定府的西夏后裔,在寺庙所立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经幢铭文中,记录了众多人名,其中以鲜卑为姓者多人,如鲜卑丰多仁、鲜卑三鸠、鲜卑由保、鲜卑富成等。民族名称变成姓氏说明()A.民间宗教色彩较浓厚B.民族间的通婚较普遍C.民族压迫政策的影响D.民族之间的深度交融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鲜卑人直接以鲜卑这一民族名称为姓氏,这是鲜卑人与党项族后裔之间深度交融的结果,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姓氏的演变,没有明确具体的宗教思想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具体的通婚情况,排除B项;民族压迫政策下会有姓氏改变的表现,但应该是完全发生变化而非与其他民族姓氏并存,排除C项。2.(2023·辽阳高一上期末)金朝末年,统治者有组织地将猛安谋克大举南迁,并把大量女真人从东北迁居到中原,同汉族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种”。这一举措()A.加剧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民族交融C.扩展了金朝疆域 D.使金朝进入盛世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猛安谋克从东北地区迁往中原的汉族农耕区域,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故选B项,排除A项;金朝将猛安谋克大举南迁,是在自己统治区域内,没有扩展疆域,排除C项;金朝末年,受到北方农牧民族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排除D项。3.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A.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D.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各行省的军政大事需要呈报中央,同时各行省又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双重性,D项正确;A项仅强调扩大地方职权一个方面,未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内容,排除;“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元朝的行省制兼顾集权与分权,有其积极意义,“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的说法是不恰当的,排除C项。4.(2023·辽阳高一上期中)南宋覆灭后,元政府将东南沿海的民间神祇妈祖册封为“天妃”,有意为其广建庙宇,使其逐步取代包括宋廷册封的初代海神“通远王”在内的其他海神信仰;在元朝大兴海运的过程中,妈祖逐渐在元朝国家祀典中取得了统御全部海神的地位。元朝这些做法意在()A.鼓励跨海民族交往 B.巩固国家统一局面C.加快政权的封建化 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后,对东南沿海的妈祖信仰进行了强化,建立统御诸海神的信仰有助于增强文化方面的统一,进而巩固国家统一局面,故选B项。5.(2024·恩施高一月考)南宋时期,南方士人在政府中占压倒性优势,与东晋南朝“侨人”掌权之格局大为不同。到元朝时,有南人抱怨“今世之士,生于南方者,为时所弃,恒不得为显官”,甚至有人为求仕不得不“诡籍于北,而讳弃父母之邦”。这种变化说明元朝()A.文化重心与政治中心重合B.士人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C.统治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D.南人被排斥在统治阶级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者兴起于蒙古高原,坚持以蒙古贵族为王朝的统治基础,相比南宋时期注重启用南方士人的统治政策进行了明显调整,故选C项;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位于南方地区,政治中心位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士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排除B项;南人只是在元朝统治策略中处于被限制的地位,并不代表被完全排斥在外,排除D项。课时精练[分值:57分]1.《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A.行政区划的混乱 B.等级分化的严重C.统治危机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点答案D解析北面治宫帐,南面治汉人州县,体现的是因俗而治,故选D项。2.(2023·湖州高一上期末)许倬云《万古江河》提到一少数民族政权“以蕞尔小国,存在两百年之久,竟也成宋人西陲大患。宋代对其战争不利,不得不以岁币换取和平”。建立该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女真B.党项C.契丹D.蒙古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位于宋代西面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1038—1227),由党项族建立,故选B项。3.下表是中国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时间事件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传统农耕社会瓦解C.变法改革成为潮流 D.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多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4.(2024·黑龙江龙东高一联考)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是一个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的复合型体系,平居佃猎,战时从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但与中原文明交融后,在新的经济形态冲击下,它又很快腐化,逐渐成为空壳般的组织形式。由此可推知,该制度应是()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C.四时捺钵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这是少数民族的制度,其特点是兵民合一,并且在封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走向瓦解,由此推知其应是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故选B项。5.(2023·邯郸高一上期末)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赓续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A.彰显承接中原王朝之名B.推动蒙古的崛起C.巩固江南地区统治秩序D.张扬先辈的精神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忽必烈从中华经典中选取国号,旨在延续其继承汉唐的正统之名,故选A项;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标志着蒙古已经崛起,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忽必烈针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政策,排除C项;大元取自《易经》,属于汉族经典,而忽必烈是蒙古族,排除D项。6.(2023·济南高一上联考)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朝廷的这种做法()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D.推动了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修筑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置急递铺传递公文等,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沟通,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故选A项;元朝设立驿站主要是服务政府需要,排除B、C项;上述举措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和沟通,属于中央集权范畴,与君主专制高度发展并无联系,排除D项。7.(2023·浙江A9协作体高一上期中)下图是位于甘肃武威(古称凉州)的萨班灵骨塔遗址,是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的见证,元朝管辖西藏的机构是()A.西藏行省 B.四大汗国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政院答案D解析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故选D项;元朝并未在西藏地区设立行省,排除A项;四大汗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元朝时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并不管辖西藏,排除C项。8.元代,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其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这一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答案D9.(2024·黑龙江龙东高一联考)清朝人赵翼在评价《元史》中的人物时指出:“贾塔尔珲本是冀州人,张巴图本是平昌(四川)人,刘哈喇布哈本是江西人,杨朵尔济本为宁夏人。”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A.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B.蒙古习俗已成为社会主流C.境内民族交融的加深D.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史》中许多人名字虽形似蒙古传统,但其却是汉人,并保留了汉族传统姓氏,这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加深,故选C项;元朝实施四等人制,社会存在民族歧视现象,且仅凭部分人名无法说明华夷一体观念增强,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人名,不能说明蒙古习俗已成为社会主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政府对内地和边疆的管理无关,排除D项。10.(2023·温州高一上期末)“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材料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A.缓和民族矛盾 B.体现“因俗而治”C.维护国家统一 D.带有狭隘民族观念答案D解析元朝厚待北人,压抑南人,将国内民族分为四等,实行不同的管理,说明其带有狭隘民族观念,故选D项;材料说明狭隘的民族观加剧了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排除B项;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C项。11.(2023·芜湖高一上期末)右图为发现于河北宣化的辽代墓葬茶道图,图中茶盏、盏托、茶碗、茶勺、渣斗等茶具清晰可见。据此可知,当时辽朝()A.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B.贫富差距十分明显C.手工业发展较缓慢 D.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辽朝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故选D项;封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茶道图中所展示的茶具仅能反映辽朝部分人的生活,不能直接反映贫富差距,排除B项;仅从茶道图中茶具的情况,不能判断手工业发展状况如何,排除C项。12.(2023·宁波金兰教育高一上期中)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B.民族交融开始出现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当时“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认同,“中国多元一体”意识增强,故选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交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统治政策问题,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权并立时期,当时国家并未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项。13.(2023·揭阳高一下期末)元世祖忽必烈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上谥号为“圣武帝”,给成吉思汗之父上谥号为“神元帝”。北魏始祖拓跋力微的谥号是“神元帝”,拓跋力微之父的谥号是“圣武帝”。下面解读合理的是()A.这一现象是一种历史巧合B.中国古代的定谥制度走向形式化C.蒙古族文化来源于鲜卑族D.忽必烈对北魏政权华夏化的认可答案D解析元世祖忽必烈给成吉思汗之父所上谥号与北魏始祖拓跋力微的谥号相同,都是“神元帝”,这表明元世祖忽必烈对北魏政权融入华夏文化的认可,故选D项,排除A项;题干中的现象并不能扩大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2022·江苏卷,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地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5.(2023·温州高一上期中)蒙古统治者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