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碱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C.下游河流流量削减 D.流淌沙丘向绿洲侵袭2.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为缘由有()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浇灌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A.①③⑤ B.②③④C.①④⑥ D.③⑥解析:第1题,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推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带来的河流上游用水增加,会使河流下游流量削减。第2题,留意抓住题目中问的是“人为缘由”,燃料短缺、风沙侵袭、人口和贫困问题均不属于人类活动,因此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答案:1.C2.B土地荒漠化是指因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缘由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丢失。据此完成3~4题。3.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包括()①干旱地区②半干旱地区③半潮湿地区④热带地区⑤草原牧区⑥高山地区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4.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影响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⑥解析:本题组考查荒漠化的含义、分类及成因。第3题,结合题干中对土地荒漠化概念的分析可以作出推断,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主要类型有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在潮湿、半潮湿、半干旱、干旱地区都有可能发生。第4题,海平面上升会沉没沿海低地,酸雨会使河湖水及土壤酸化,除此以外的其他各项都可能导致荒漠化。答案:3.D4.A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右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读图,完成5~6题。5.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B.黄土高原—盐渍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D.江南丘陵—红漠化6.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缘由是()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A.①②③ B.②④C.①③ D.②③解析:第5题,正确的对应关系依次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云贵高原—石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第6题,云贵高原荒漠化的缘由是①②④,黄土高原荒漠化的缘由是②③④。答案:5.D6.B绿洲与荒漠的交织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旁边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织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旁边的交织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淌沙丘转为固定沙丘8.“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当()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织带发展浇灌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安排水资源解析:第7题,绿洲与荒漠的交织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旁边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织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削减,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加,固定沙丘转变为流淌沙丘。第8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安排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防风固沙,使其复原自然植被,故D项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织带发展浇灌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运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当合理开采地下水。答案:7.C8.D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据此完成9~10题。9.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缘由是()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限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10.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以下可以实行的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有()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④退耕还牧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⑥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A.①⑤ B.③⑥C.①②④ D.④⑥解析:第9题,由于西北地区所处的海陆位置和四周地形而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特征。第10题,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不现实;西北地区水源短缺,不宜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西北地区生态脆弱,不宜大规模垦荒。答案:9.D10.C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反映出()A.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B.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12.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小流域综合治理C.设置沙障固沙 D.复原自然植被解析:第1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率越高,输沙率越低。第12题,植被覆盖率越高,输沙率越低,所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复原植被。答案:11.A12.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历史上下图所示区域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如今该地区草地沙化非常严峻。材料二草原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1)将下列内容填入材料二图中相应的空白框中。A.过度放牧 B.大风季节开垦C.生态环境脆弱 D.陡坡开荒(2)结合材料一图中信息,从气候方面分析材料一中图示区域土地退化严峻的缘由。(3)请为材料一图中农牧过渡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本题考查了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第(1)题,该区域主要位于半潮湿和半干旱过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会加速土地退化。粗放的经营方式,如过度放牧,会使草原地表植被破坏后难以复原;不因地制宜的耕作方式,如在陡坡开荒,易造成水土和肥力流失,加速土地退化;不考虑季节、气候等因素,在大风季节开垦土地,会加重土地的沙化程度。第(2)题,该地区位于半潮湿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带,降水少,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旺盛。第(3)题,针对土地退化的缘由,可以实行相应的对策,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等。答案:(1)自上而下依次是C、A、D、B。(2)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夏季气温高,蒸发剧烈;降水较少,土壤干燥;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3)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合理放牧、适度耕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4.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觉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依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材料二考察队在沙山中发觉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000年以上。同时发觉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淌的?说明推断依据。(2)在最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比活动中,巴丹吉林沙漠被评为“中国最令人销魂的五大沙漠”之首。但近年来,有人发觉巴丹吉林沙漠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你认为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人为缘由有哪些?(3)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应坚持怎样的方针?实行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据材料二的描述:沙山中发觉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推断是固定沙丘。第(2)题,导致荒漠化的人为缘由主要从人口压力和植被破坏两个角度归纳。第(3)题,坚持的方针可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实行措施主要依据成因,依据“对症下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