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讲评选择题:1、2、3、10、11、12、15、19B、D、A、FLR、C、A、D、B1.B,2.D,3.A1.B项,“回忆录不能被认定为小说”错误。理解材料一第3段最后一句。2.D项,“都以追求与纯粹信息吻合为核心”错误。理解材料二第5段第二句。3.A项、B项、C项、D项,理解材料一第1段,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4.材料二第一段在谈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时用了两则引文,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4.①引出并深化论题,为后续探讨记忆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②引用两则引文,能够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③引语采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的理论,易引发阅读兴趣。5.材料一认为不应“将真实性作为回忆录的基本特点”,请用金兹堡的“真实性指向”理论解释这一观点。(6分)5.①“真实性指向”强调,回忆录的真实性不在于它是否完全准确地记录了事实,而是表达了对客观世界的判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脱离真实性感受。②回忆录中的细节并非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经过作者主观选择和审美组织的,虽然会带有一定的偏差,但仍然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情感。③将真实性作为回忆录的基本特点,过于简化了回忆录的本质,忽视其主观性和艺术性。考点:引文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考点:双文本对比阅读,信息筛选,阐释运用6.B[“瘦骨嶙峋的特点”错误,从文中来看,“它全身都是骨头”是为了突出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全是骨头很难下剑不好刺的特点,而不是为了突出瘦骨嶙峋的特点。]7.D[A.“对斗牛活动的热爱”错误,偏离了文章的主旨,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曼纽尔的硬汉形象。B.“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错误,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正面描写,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是侧面烘托。C.“最后的鼓励欢呼”错误,观众最后并没有鼓励欢呼,小说塑造的观众群体对曼纽尔是不友好的,他们侮辱、嘲笑、蔑视曼纽尔,并不能说是鼓励欢呼。]8.小说描写观众朝曼纽尔扔垫子的细节有何用意?(4分)8.[答案]①为下文埋下伏笔。观众扔的垫子,为下文曼纽尔被绊住后受伤埋下伏笔。②烘托人物形象。观众扔垫子是在表达对失败者的嘲笑,而曼纽尔对此只是站在那儿望着,并没有沮丧,表现了他的执着坚韧。③深化小说主题。这个情节说明,曼纽尔“斗”的对象不仅是公牛,还有那些不看好他的观众,深化了“斗”的内涵,更凸显其精神的强大。考点:特定情节的作用9.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6分)9.(1)同:两者都倔强执着、自信不服输,面对一时的失败毫不在意,凸显出内心的硬气和坚韧(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2)异:①圣地亚哥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他的抗争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他与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与自然、人与命运抗争的颂歌,老人的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从而凸显出圣地亚哥豪迈的人格。②圣地亚哥的内心活动以摇摆的方式推进,他是一个有血有肉、能感受到疲倦与伤痛的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概念化、抽象化的硬汉符号。③曼纽尔在真实的场景中具体的时空里与牛搏斗,有更多的人观看与见证他的硬汉形象,所以他的形象更具有真实感,其人格也更显得有普适性。④曼纽尔身上还体现出了一定的反抗意识,这是圣地亚哥所没有的,他对侮辱他、嘲笑他的观众的愤怒的反击和蔑视以及他对狡黠而又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都能体现出他身上的反抗意识。考点:人物形象分析,课内课外关联10.FLR,原句: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义者能爱于人”和“仁者能仁于人”句式对称,“而不能使人仁”与“而不能使人爱”句式对称,各自独立成句,故在FLR处断开。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紧急,急迫/急躁。句意: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林教头是个脾气急躁的人。B.正确。谋划,盘算/计谋。句意: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C.错误。用法不同。形容词,好/名词,完善的境界。句意:好啊。/亲近爱抚民众,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D.正确。随便,苟且/如果。句意: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错,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国家会贫穷,而不是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故选A。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2)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13.(8分)(1)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2)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评分标准】(1)翻译出“薄”,减轻,得1分;句意3分,其中翻译出“民众就会富裕”和“民众就会长寿”得1分,其他四句,译错一句扣1分。(2)翻译出“贵”,重视、珍视,得1分,句意3分。(1)“省”,减少;“薄”,减轻;“敦”,敦促;“远”,远离。(2)“贵”,重视;“明”,严明;“行”,贯彻执行。14.(3分)14.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二者观点有何不同?请概括作答。(3分)参考答案:材料一强调国君要实行仁政,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评分标准】材料一2分,材料二1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3段“邻国相亲,则长有国;……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相亲”就是和睦相处,“君惠臣忠”国君仁爱,臣子尽忠,强调国君要做到仁爱,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
材料二:依据“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可知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参考译文:材料一:
(1)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民众富裕和长寿更重要的了。”鲁哀公说:“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鲁哀公说:“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
(2)卫灵公问孔子说:“有人告诉我说:‘拥有国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国家就会得到治理。’您认为怎么样?”孔子说:“大概可以吧。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厌恶他;知道自身的好恶,也就知道别人的好恶。所说的不走出自己的屋子而能够了解天下大事,说的就是推己及人。”
(3)孔子拜见宋国国君,宋国国君问孔子:“我想长期拥有国土,而且很多都邑都想治理好,我想使民众不困惑,我想使士人尽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运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来,我想使官府得到治理。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拥有千辆战车的君主,问我这个问题的很多,但都没有像您这样问得详细的。材料一:
(3)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听说,和邻国和睦相处,就能长期拥有国土;国君仁爱,臣子尽忠,众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杀害无率的人,不释放有罪的人,民众就不会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禄,他们就会尽心竭力;尊奉天道,敬事鬼神,日月就会正常运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会自己前来;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无能之辈,官府就能得到治理。”宋国国君说:“说得好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寡人没有才能,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啊!”孔子说:“此事并不难,只要想做就可以达到,如此而已。材料二:
圣人能发现社会本当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所以说,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谓也。”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材料二:
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节选自《商君书·画策》)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李白日下空庭暮,城荒古迹余。地形连海尽,天影落江虚。旧赏人虽隔,新知乐未疏。彩云思作赋,丹壁间藏书。楂①拥随流叶,萍开出水鱼。夕来秋兴满,回首意何如?【注】①楂,《韵会》:“楂,水中浮木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5.D"本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错误。首先在诗句方面,"地形连海尽,天影落江虚"描写自然景观气势宏大,"植拥随流叶,萍开出水鱼"这一句则具有动态美,生动形象;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日、庭、古迹、海、江、彩云、丹壁等,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可见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与《将进酒》一样,都具有李白诗歌豪放、富有想象力的特点。故选D。16.“楂拥随流叶,萍开出水鱼”具有动态美,请简要赏析。(6分)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16.①“随流叶”写落叶随水漂流的景象,而“萍开出水鱼”则描绘了水面上浮萍间游鱼跃出水面的动态情景。②两句诗具有画面感,营造出一种秋日黄昏富有生机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愉悦心情。(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18.A处,由空后第2句“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多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可知,此处意在强调传感器感知信息的敏锐性和多样性,人们借助传感器能认识到超过自己感官范围的信息,获得对世界的丰富认知,可填“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光怪陆离”;B处,由语境“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等领域均发挥着……的作用”可知,此处意在强调传感器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可填“举足轻重”“至关重要”“不可或缺”。C处,由语境“各类传感器都朝着进一步提升性能……绿色低碳、可穿戴等方向进化”可知,传感器的生产正日渐高科技化、精细化,故可填“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19.BB项①段中的“等”用于例举后煞尾的停顿和强调,③段中的“等”用于例举未尽,两者用法不一样,所以判断正确。A项中①段的“像”作介词,表示比较;④段的“像”是作介词,表举例,所以两者用法不同。C项中①段的“感受”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传感器以人的感官作用,使传感器的作用具象化,并强调传感器功能之精细,作用之强大。④段的“感受”运用了双关手法,"感受"本身指人的感官作用,此处又暗含借助"传感器"来感受美好生活的意思,体现了传感器技术在创造美好生活中的作用,表现了传感器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两者用法不一样。D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其成为一组句式相同、长短基本一致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考点:散句变整句解题步骤:1.确定基准句2.分析基准句结构3.仿照基准句改写其他句子原句分析:人的眼睛观察不到红外辐射与紫外辐射,次声波和超声波也传导不到人的耳朵里,人体对于“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也无法感知。20.示例:人的眼睛观察不到红外辐射与紫外辐射,人的耳朵也听不到次声波和超声波,人体也感知不到“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为散句,改成整句即需要将其改成语意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应该找到三句中最适合的句子作为基准句,再对其他两句进行调整。一般情况是以语法相对简单的一句作为基准句,其他参照进行调整。如果以第一句为基准句,那么其余两句都以“主谓宾”的句式调整即可;如果以第二句为基准句,那么其余两句就要转换成被动句才行,难度加大且容易出现病句。21.第①处,由空前可知,此处应针对为什么没有“腊月三十”提问。再通读语段可知,文中以“年三十”代称“腊月三十”,同时要尽量运用材料中的词语,故可填“年三十”为何消失了。第②处,由空前“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和空后“农历的月被称为“朔望月””可知此处强调了两个“朔”之间的时间段,而这个时间段就是农历的一个月,故可填“其间隔/其间(一般)是农历的一个月”。第③处,由空前“具体到哪年有“年三十”,哪年没有,这完全取决于实际的天象”可知,此处强调了“年三十”的不确定性,其与后句“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一直都在”构成转折关系,说明了“年三十”和“除夕”之间的关系,故可填“不管是否有“年三十””。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按长时间的统计结果来看,有“年三十”的比例大约是50%左右,出现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表现,不妨碍大家和美幸福的春节。语病修改的解题步骤1.语感审读法2.提取主干法3.枝叶分析法4.逻辑分析法5.类比检查法6.标志词语法
关联词、介词、两面词、否定词、代词22.第一处错误是“大约”与“左右”重复了,删去一处;第二处错误是“情况……也是表现”主宾搭配不当,表现改为“现象”;第三处错误是缺“春节”的谓语动词,加上“过一个”。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仇璋问:“君子有争乎?”
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魏相篇》
材料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孔子认为见到有私利的事应争着辞让,听到符合正义的事应争着去做,有缺点错误则应争着改正。《道德经》中提到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仇璋与孔子的对话,意思是,仇璋问:“君子有所争吗?”孔子说:“见到有私利的事争着辞让,听到符合正义的事争着去做,有缺点错误争着改正。”材料二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从两段材料来看,主题应该是“争与不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争的进步意义。争不可避免、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①争对个人的意义: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争使人更勇敢;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争激发个人潜力。②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争,直面争,在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其次,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
最后,辩证看待“争与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争与不争是一种智慧。【参考立意】1.以善争求上进,以不争渡己身2.争与不争,辩证待之【例文】争与不争,总是最上春
(1)“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此为君子之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为圣人之境。故而:争与不争,人心所向;心向美好,总是最上春。(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争,当有君子之风,方能彰显自身魅力。(分论点1)
近年来,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主张互利共赢,受到世界各国欢迎;顾诵芬,航空报国70年,为国争光,让中国在世界上挺直了脊梁;晚年的曹禺先生,每当客人来访,总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建私房合同范本
- Module1Unit 2 I feel nervous when I speak Chinese.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专家工作合同范本模板
- 公寓购房合同范本
- 保洁人员劳务合同范本
- 刺绣行业雇工合同范本
- 分公司设立合同范本
- 农户销售果树合同范本
- 农用农机出售合同范本
- 保险条款合同范本
- 2024年云南省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外来施工人员安全培训考核试卷
- Module1Unit1Welivedinasmallhouse (教案) 英语五年级下册
- 公共建筑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规范(TCECA-G 0223-2023)
- 2024年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急诊专家共识
-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练习带答案(一课一练)
- 小区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导游基础知识》课件-第二章 中国民族民俗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基础题)
- 合肥市2024年中考理化生实验评分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