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中医药学概论笔记1_第1页
医学资料-中医药学概论笔记1_第2页
医学资料-中医药学概论笔记1_第3页
医学资料-中医药学概论笔记1_第4页
医学资料-中医药学概论笔记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概论

1,中医理论的形成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

1,刘元素河间以火热理论用药以寒凉为主称寒凉派。

2,张从政子和病由邪生攻邪祛病称攻邪派又称攻下派。

3,李杲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称补土派

4,朱丹溪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又称养阴派

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

1.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

肝主藏血。

2,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生理和病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

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的转变趋势及本质。

症候:临床认为具有一定内在关系的一组症状群。

中医治疗的特点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所表现的正相同而采取相同的治疗

方法。

三,阴阳五行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属性的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联性

3,阴阳的相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对立性

2,阴阳消长

3,阴阳互根

4,阴阳转化

1,对立性: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用药)指自然界一切相关联着

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消长;指事物或现象中两个对立的方面并非处于相对静止不

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者此长彼消的变化之中。

3,阴阳互根指阴阳两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有阴无阳称孤阴,有阳无阴称孤阳

4,阴阳转化:指阴阳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为各自对立的一方。

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五行学说

五:指木火土金水

行:指行列次序,运动变化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木-东火-南土-中金-西水-北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1,木木日曲直春

2,火火日炎上夏

3,±±日稼稽长夏(夏末秋初)

4,金金日从革秋

5,水水日润下冬

五行归类:1,取象比类法

2,推演络绎法

五行相克乘侮

1,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生)

2,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火±金水

木1

五位:东南中西北

四季:春夏_________长夏秋冬

五脏(阴里):肝心(脑)脾肺肾

六腑(阳表):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

五官:目舌□JI耳

五体:筋(爪)脉肉皮骨

五液:汗涎(唾)涕血

泪1

五色:绿倩)1红(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甜辛咸1

七情:怒喜思悲(忧)恐(惊)

六欲:视(看)意(想)尝(吃)触听

五志:愤恨怨恼烦

五感:酸麻胀(肿)痛木

五觉:热沉乏倾)紧凉

五变:硬(僵)软(松)粘结(瘀)弯

六邪:风燥暑(火)湿寒

o

3,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4,乘侮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相乘:指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指五行反克为害

脏腑经络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

映于机体外部的象征。

五脏属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共同功能:藏精气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共同生理功能:传化物。《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

—,心

1,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循环不

休发挥营养和如润作用。

2,心主血脉的条件

1,心的阳气充沛

2,血液充盈

3,脉道通利

脉-血府

心主血脉功能失常会通过脉象,舌象,面色胸部的异常感觉表现出来。

心藏神

神,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的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一指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

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故又称心为君主之官。

二,心的系统联系

1,心在志为喜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心开窍于舌

4,在液为汗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宣发肃降

1,肺主宣发:指肺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排出浊气输

布精微和津液宣发卫气,(向上向外)

2,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吸入清气输布

精微和津液(向下向内)清肃异物。

3,肺通调水道

4,宣发:宣发水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余液(汗,津液)由汗

孔排出体外。

5,肃降:肃降水液至脏腑组织器官浊液经肾到膀胱排出。

肺主行水的功能是通过非得宣发肃降来实现的。

肺失宣肃,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会导致水肿痰饮。

3,肺朝百脉、

全身一一-含浊气的血液------》肺(气体交换)——含有清气的

血液--》全身

若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会出现胸闷,心悸,唇青舌紫等症。

4,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的生

理功能和活动。

所以称肺为相傅之官

肺的系统关系

1,肺在志为忧(悲)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3,肺开窍于鼻

4,肺在液为涕

5,在腑合大肠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疏既疏通泄既升发开泄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直接影响气机调畅,所以干的疏泄功

能直接影响着气血的正常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镉口血

畅,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表现为疏泄不及,使气机郁结,若气

行阻滞则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若血行瘀阻,则胸胁刺痛

或成【拼音】:[wei]积,肿块。另一方面表现在升发太

过,令肝气上逆,可见面红目赤,头目胀痛,烦躁易怒,血

随气逆,可见吐血,咯血,甚至薄厥。

2,调节情志:肝气抑郁则见胸胁胀满,郁闷不乐,多疑善虑

等,肝气亢盛则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痛头胀,目眩痛晕

等。故有“郁怒伤肝"之说。

3,促进消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时保持脾胃升降的重要条

件,肝失疏泄可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其纳运功能。会

出现暧气,呕恶,腹痛腹泻等症状,肝的疏泄还调节着胆汁

的分泌和排泄,帮助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气郁结,影响

胆汁的分泌与调节会出现口苦纳呆,甚或见黄疸等。

4,疏通水道肝失疏泄三焦气机阻滞水道不利水液不行,,

可见痰饮水肿等症。

5,调理冲任:冲脉为血海,血量主要靠肝的疏泄来调节,任

脉为阴脉之海,与肝经脉相通。肝的疏泄正常则任脉通利,

冲脉充盈。肝失疏泄,则冲任失调,气血不和。

2,肝主藏血

二,肝与体液志壳的关系

1,肝在体合筋肝血充盈,筋的所养,关节运动灵活有力。

2,在窍为目

3,在液为泪

4,在志为怒

5,其华在爪

6,在腑合胆

四,脾

脾位于中焦,主要功能云化升清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

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输布全身。

L运化水谷指文寸食物的消化,吸收,饮食入胃,脾助胃将

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脾的传输和散精功能到肺以散布全身。

若运化功能失常则食欲不振,腹胀,便;唐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只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若功能减退可

产生湿痰饮,喘咳,泄泻,水肿等。

2,主升清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脾气的特点,以上升为主

将水谷精微等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化生气以营养全身。

脾气的升举还具有防止人体内脏下垂的作用,以维持内脏位

置的相对稳定。

若脾气不升清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腹泻,脱肛,

或内脏下垂等。

3,主统血

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若脾失健运则脾的固摄作用减弱导致出血,脾不统血,便血,

尿血,崩漏及肌蚓(证名。非外伤之肤表出血。又名血汗,亦称红汗)。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

在液为涎

其华在唇

在腑合胃

-i-IIX

/\・月

腰为肾之府

-,肾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只具有贮藏人体精气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肾精的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2,促进并维持生殖功能

3,化生血液

肾中精气充足与否的标志:牙齿,骨骼,头发。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

2,肾主调节全身之阴阳。

肾阳,又称元阳,真火,命门之火,为人体阳气之本,对全身脏

腑组织起推动和煦作用。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命门之水,为人体阴液之本,对全身脏

腑起滋润和濡养作用。

久病及肾-----指的就是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阴虚全身之阴皆虚,主要症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

湿盗汗,遗精,舌质红二少津等。

肾阳虚全身之阳皆虚主要症状:腰膝冷痛,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

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禁,舌质淡以及性机能减退和水肿。

3,肾主水

指肾对水液代谢具有维持和调节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起促进作用。

2,肾的气化升降作用

与人体水液代谢有关的:1,肺的宣发速降。

2,脾的运化传输

3,肾阳的蒸腾气化。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可见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

喘等。

二,肾的系统联系。

1,肾在志为恐

2,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3,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4,肾在液为唾。

六腑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胆的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出胆汁

胆腑内的胆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才能排泄注入肠中。

胆汁分泌受阻影响脾胃功能,厌食腹痛等。;

胆汁外溢,-------黄疸(目黄,身黄,小便黄)

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2,胆主决断

胆气虚决断失常--------遇事胆小怯懦犹豫不决,优柔

寡断,或遇剧烈刺激魂魄不宁惊骇失眠等。

胆即为六腑,亦属奇恒之府

形态似腑,-----中空性器官与肝相表里。

功能似脏——内存胆汁(精汁)不直接转化物。

主决断,与精神意志形态有关。

胃的生理功能

1,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化生水

谷精微--化生气血精液所以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

气血之海"。

2,胃主通降:胃的气机应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3,胃失通降一则饮食停滞,胃脱胀痛纳呆厌食或暧腐吞酸。二

则胃气上逆恶心,暧气,呕吐,呃逆,口臭。

三,小肠

1,主受盛化物

1,接受容纳胃初步腐熟的食物

2,小肠内的饮食要进一步的消化吸收。

2,泌别清浊。

1,清,------脾的升清散精一一-》上输心肺

2,浊,1,水液由此渗于前(膀胱)——形成尿液

2,糟粕由此归后(大肠)一一形成粪便

夏天时小儿腹泻

利小便所以实大便(车前子:车前的种子)

四,大肠

传到糟粕

功能失常:主要变化粪便失常。

注意:中药中带"仁"德大多有润肠的作用

五,膀胱

与肾的关系密切(肾主水)

膀胱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六,三焦

三焦为划分胸腹腔内脏的区域或部位。

隔以上-------上焦

隔至脐---------中焦

脐以下--------下焦

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道路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

生理特点

1,上焦如雾——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

2,中焦如讴------指脾气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

3,下焦如渎-----肾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

的作用。

脏与脏之间得的关系

—,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早口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

血的运行虽以心为主,但必需依赖肺气的推动;宗气要贯通心脉

又必须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敷布全身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

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保证肺司呼吸的正常进

行。

宗气具有贯心脉行呼吸的功能。

二,心与脾

心与脾主要是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关系。

心赖脾气的健运以化生,而脾气的运化功能又赖心血的滋养和心阳的

推动。

三,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情志两方面。

心主血是全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是贮藏血液和调接血液的场

所。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生理的血液环流。

心主血肝主疏泄,肝的晞泄功能正常血行不致瘀滞,有助心血运行,

而心血充足,肝血亦旺,肝得阴血滋养疏泄才可正常。

心藏神,主持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四,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与火精与血两个方面。心在五行属火位居

遇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在下者以上升为顺在

下着以下降为和。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

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肾阴阳的动态平衡维持着心肾功能协

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

心主血,肾藏精,精血可互相滋生相互转化。

五,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方面。肺吸入的自然

界清早口脾运化的水谷精气共同构成人体之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六,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

肺居上焦,其气肃降,肝居下焦,其气升发,肝升肺降,相互协

调以维持人体气机升降运动。

七,肺与肾

肺与肾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肾主水,肺为水之上源。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

此外肺肾楔脏的阴液还有相互滋生的关系,既金水相生。

八,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化生两方面。

肝之疏泄可调脾胃升降,有助脾胃消化。

脾生血统血肝藏血。

九,肝与肾

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肝血有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

需肝血所化生肾精来填充,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与血都化于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有水谷同源或肝肾同源之说。

肝肾阴液息息相通相互滋养,肾阴充足滋养肝阴,可制约肝阳使

之不亢,称水能涵木。肝阴又可资助肾阴再生。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表现为,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

眠烦热,耳鸣腰膝酸软或梦遗滑精等

肝肾精血两亏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五心烦

热等。

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一,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形成密切的关系。

二,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有益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一有益于

肺的肃降。

三,脾与胃

脾于胃以膜相连脾,脾于胃,运纳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继共同完

成实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化生血液津液,

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四,肝与胆

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胆汁的储存排泄有赖于干的疏泄,

肝病及胆,胆病及肝,常肝胆同病,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后必将决断而决断有来自谋虑,肝胆相济,

勇敢乃成。

五,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同居下焦。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

第三章,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即使人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行

于脉内的红色物质,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

气,血,津液即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

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规律。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之精指对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狭

义指生殖之精与肾关系密切。

第一节气

一,气的含义

气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中医学中气的含义;

L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2,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气的分类

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道路通达全身,o

2,宗气又名"大气"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从饮食物

中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

功能,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

宗气居于胸中"(上)气海"又称"膻中"

3,营气是血脉中具有营养的气。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化生。

4,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属阳又称"卫阳"

卫气主要来自水谷精气,有水谷精气中活力最强卫外最有力的部分组

成。

卫气的主要功能:一,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二,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三,调节肌媵COU,的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

体温相对恒定。

营气和卫气皆以水谷精气为主要来原。

二,气的运行

气的运行各种各样但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的升降

出入亦称气机。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三,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

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

的激发和推动。

二,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指的是气对机体具有温暖熏蒸的工能,气是人体热量的

来源。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依赖于气的温煦功能。

1,维持体温

2,温煦各脏腑经络

3,维持血和津液的运行故有“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

三,防御作用

1,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2,正邪交争,驱邪外分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四,气的固摄作用

1,指对体内液态物质具有统摄控制作用

2,气的摄津

3,固摄精液

4,固摄脏腑经络之气

五,气化作用

气化指的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气化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

第二节血

—,血的含义

血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二,血的生成及运行

(—)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

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二)血的运行

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心,肺,肝,脾,脉共同构成了血的循环系统。

血的运行,有赖于推动力和固摄力

(心,肺)水谷精微由脾上输心肺化赤生血。

推动力:1,心主血脉

2,肺朝百脉、

3,肝主疏泄。

固摄力:1,脾主统血

2,肝主藏血。

三,血的生理功能

1,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2,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

津液的输布

脾气散精输布津液上输于肺

肺主行水输布津液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肾主津液输布津液肾阳蒸腾气化主水液代谢

肝主疏泄输布津液调畅气机气行则津行

三焦决渎输布津液水液运行的道路

第三节津液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不包括血液,精液)

津和液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故常津液并称。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

1,津液的生成津液的生成主要由胃对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小

肠的分别浊清,然后上输于脾清者经脾运化,成为津液,上输于肺再

散布全身。

2,津液的输布津液的输布主要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肾

的蒸腾气化而实现,还与肝的疏泄,三焦的决渎,,通利水道有关。

3,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通过肺将宣发到体表的津液化为汗

液而排出,呼吸时带走一些水液,通过肾将下输膀胱的水液蒸

腾气化后形成尿液排出,通过大肠排出粪便时带走一部分残余

的水分。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

气属阳,血属阴,气血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配合

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二者关系可简称为"气为血帅,血为气

母、

1,气为血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1血与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二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故称"津

血同源、

2,都是液态物质

3,均有滋润濡养作用

4,两者皆属阴

第五节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络

脉的总称,是人体重要的组成不分。

十二经脉:1,手三阴:

1,手太阴肺经

2,手厥阴三焦经

3,手少阴心经

2.手三阳经

1,手阳明大肠经

2,手少阳三焦经

4,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1,足太阴脾经

2,足厥阴肝经

3,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L足阳明胃经

2,足少阳胆经

4,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

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

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

经交接于鼻旁。医学教I育网搜集整理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

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第五章病因

第一节六淫

六淫既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通常情况下,

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1,外感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故称:外感六淫

2,季节性

3,区域性

4,相间性

5,转化性

三,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

风为春天主气。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分写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主动,善行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三,寒

寒为冬季主气,寒侵袭人体使人发病是称为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清冷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可致无汗)

三,署

署为夏季的主气主要发病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

2,湿性浊重

3,湿性凝滞,易阻气机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五燥

燥为秋天主气。

1,燥性干燥,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性喜柔润而恶燥

六火(热)

火(热)虽旺于炎热的夏季但不像暑热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火热"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其为火热邪气或者温热邪气。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

2,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气随津出)

3,活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4,火毒结聚,易致肿疡。(往往局部红热,甚至化脓溃烂等)

第二节疫房

疫房又称瘟疫,疫房,疫气,房气,异气,病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

传染性的病邪。

特点:

1,发病急,病情险恶

2,传染性强,病情相似

3,一气一病。

第三节七情

七情既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

客观世界不同情感的反应,因七情致病,不是由口鼻皮毛而入而是直

接影响内脏故数内伤病因。

二,七情致病特点

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

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

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7,忧则气郁

第四节饮食劳逸

—饮食不节

1,饥饱失常

饮食要有节制,过饥过饱都会导致疾病。

1,过饥一方面因气血亏虚导致脏腑组织失养,功能活动减

退,另一方面又因正气不足,抵抗力减弱,易使外邪入侵。

2,过饱饮食过量脾胃难于消化传输导致消化不良致病。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好

1,寒热偏嗜饮食习惯要求寒热适中生冷寒凉一伤脾胃,

阳气致湿寒内生,辛温燥热之品可使肠胃积热,甚至酿

成胃热或者痔疮’

2,偏嗜五味,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五脏有

相应关系长期偏嗜会导致相应内脏功能失常。

3,专食某物专食某物会导致营养失衡。

二劳逸过度

1,劳力过度指长时间过度劳力,劳伤形体积劳成疾,或病

后体虚勉强劳作所致。

2,劳神过度指心劳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积劳成疾。(主

要伤脾,心藏神,脾主思)

3,房劳过度又称神劳

第五节其他病因

除六淫,疫房,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外还有淤血,痰饮等病

理产物以及9M分等因素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痰饮淤血

痰饮和淤血都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但又能倒果为

因,作为一种病邪,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引起疾

病,形成多种病症故痰饮,淤血又称继发性致病因素,或病理

性致病因素。

—痰饮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产物,一般较浊的称痰,清稀的称

饮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痰饮。

1,痰饮形成痰饮的形成是水液停聚不能正常布散,流通

和排泄形成,多因脾,肺,肾及三焦功能失调,影响水

液正常输布所致。

2,痰饮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范围广

二瘀血

淤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

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瘀血。

1,瘀血的形成一是各种不利于血液运行的因素,致使

血行迟缓不畅,迟缓之极,凝聚停留而成瘀血。二是

造成各种出血的因素,由于血已离脉,却又停留于皮

下或脏器,未能及时消散而成瘀血,既所谓离经之血。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

2,影响血脉运行

3,影响新血生成

4,部位固定,病症繁多。

第六章发病与病机

第七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神

神态一般分为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

(-)神气旺衰

1,得神又称有神是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和调的表现。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精气不足,神气欠佳的表现。

3,失神又称无神是精亏气损,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4,假神是指危重病人精神出现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神智异常

1,癫病表现为神识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2,狂病表现为神智昏狂,呼笑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行不休,力逾常人。

3,痫病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出异声,口吐涎沫,

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二望面色

1,青色指面部出现淡青,青紫,青黑等颜色变化。(春季稍

青属正常)

青色多主寒症,痛征,瘀血,惊风等病征。

2,赤色指面部出现鲜红,嫩红,潮红等颜色变化。(夏季稍

赤,属正常)

赤色通常主热证

3黄色指面部出现淡黄,橘黄,暗黄等颜色变化。(长夏面色

稍黄属正常)

黄色主脾虚气血不足,湿证等病征

4,白色指面部出现苍白,淡白等颜色变化(秋季面色稍白属

正常)

白色主虚证,寒症,脱血,夺气等病征

5,黑色指面部出现紫黑,焦黑,薰黑等颜色变化(冬季稍

黑正常)

黑色主肾虚寒症,痛征,水饮,瘀血,等病征。

七望舌

一,望舌质

1,舌色病理舌质颜色主要分为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青

舌,几种

1,淡白舌舌色较正常舌色浅淡缺少血色。主气血不足或

阳虚寒症。若舌色淡白而舌体瘦薄,多属气血不足,若舌色淡白而舌

体胖嫩,则属阳虚寒症。

2,红舌舌色较正常加深,或成鲜红色主热证,若舌质红,

苔黄厚,甚至舌生芒刺,为实热证,若舌质红,舌苔少,甚至光剥无

苔,或有裂纹为虚热证。

3,绛舌舌色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亦主热证,或为血瘀。

若舌绛,舌面有红点或生芒刺多为里热炽盛,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

裂纹多为阴火旺。若舌绛少苔而润,或见瘀点,瘀斑,则多属血瘀。

4,紫舌舌色绛紫或青紫,紫舌的形成是血行不畅所致,即

可主热也可主寒,若舌绛紫而干燥甚至燥裂起刺则属热证,若舌淡紫

或青紫而湿润则为寒症。

5,青舌舌色青色缺少血色如牛之舌,主寒症瘀血,若舌青

紫而润滑,舌体胖嫩,则多属阳虚寒凝,若舌边青,或见瘀点瘀斑则

属内有瘀血。

2,舌形望舌形主要观察舌体大小,齿痕,点刺,瘀斑,裂

纹等。

1,大小舌体较正常宽大,色泽稚嫩则称胖大舌,若舌体边源

兼有齿痕又称齿痕舌,多属阳虚水停,浸渍于舌所致,主见

痰饮水肿。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属虚证,多

为气血亏虚舌失所养的表现。

2,点刺点是指舌面出现红色,白色,甚至黑色的星点,刺指

舌面突出的颗粒,无论点刺,其证多属火热炽盛。

3,瘀点,瘀斑两者皆属血行不畅,血络瘀滞之象。

4,裂纹舌面出现纵横交错的裂痕或纹理可因热盛伤津,阴

虚液固,血虚等使舌体失养所致。

2,舌态

病理舌态有强硬,痿软,歪斜,颤动等。

1,强硬表现为舌体强直板硬,卷伸不利,运动不灵亦称舌

强。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肝阳上亢等

2,痿软舌体痿废不灵,软弱无力,难以随意屈伸,多有舌

体失养所致,见于气血虚弱,热邪伤津,阴液枯涸等

3,歪斜舌体不正,申舌时歪向左或右可见于风邪中络,或

中风偏枯等中风先兆,中风或外伤等。

4,颤动舌体不自主颤动,亦称舌颤。乃是动风之象,可由

气血虚衰,阴液亏虚,热急生风,肝阳化风引起。

二,望舌苔

1,苔色舌苔的颜色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等。

1,白苔通常住表证,寒症,有时亦主热证。

2,黄苔通常主里证,热证,但特殊是亦见于寒症,

3,灰黑苔既可以主寒症,又可主热证,若舌苔灰黑

2,苔质常见舌态变化有,润燥,厚薄,腐腻,剥落等。

第二节闻诊

一声音异常

一般而言,发声高亢有力,其声连续,前清后重多属实证热证。发声

低微断续前重后轻多属虚证,寒症。阴主静,功能底下,故声低乏力。

1,澹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有力,属实证,多为热扰

心神。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虚证,多

是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表现。

3,语言警涩舌体僵硬,谈吐不利,多属舌体脉络受影响或风痰阻

络或高热伤津脉络失养所致。

三呼吸声

1,气粗与气微呼吸气粗而快,属热正实证,多属外感病征,呼吸

气微而慢,属虚证寒症,多见于内伤寒证。

2,喘与哮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

卧者称喘。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者为哮。哮病与喘病

多因痰饮停肺,肺失宣降所致,或因肺肾气虚,肾不纳气所致。

四咳嗽声咳嗽是肺系病的主要病征之一,多因肺失宣降,肺气上

逆所致。

五呃逆,暧气,呕吐

胃气逆上,自喉而出,若声短而急频频作呃者称呃逆,生音伸长而缓

者称暧气,与呕吐皆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第三节问诊

一问寒热

问寒热询问病人是否有发热或者怕冷的感觉,怕冷有恶寒和畏

寒之分,恶寒指病人自觉其寒,覆被加衣,近火取暖扔不能解其寒,

畏寒与其相反。

一,恶寒发热

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则称为恶寒发热可见于外感表证。

1,恶寒重发热轻,兼有无汗身痛等症为表寒症,是外感寒邪所

致。

2,发热重恶寒轻,兼有面红口渴等症为表证,是外感热邪所

致。

3,发热轻恶风,兼有汗出,脉浮缓等症是外感风邪所致。

二,寒热往来

1,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为寒热往来,多见于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发无定时,伤寒少阳证

3,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兼有粟鼓颔,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为

疟疾。

三,但寒不热

是指病人只有寒冷而无发热感,常分为是寒症和虚寒证。

新病突然怕冷,皖复或其它局部冷痛剧烈脉迟有力等属寒证。

久病体弱畏寒面白肢冷脉沉迟无力等属虚寒。

四,但热不寒

1,壮热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称壮热

2,潮热病人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称为潮热。

1,阳明潮热发热时间为;日晡热甚。

2,阴虚潮热发热时间为午后或入夜

3,温湿潮热发热时间为午后热甚,特点是身热不扬。

3,低热病人低度发热其温度较低,又称微热。

4,问汗

1,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特点为汗出异常,称为自汗。

2,盗汗睡时汗出醒时则止汗出异常

3,绝汗亡阴或亡阳时所出现的汗出异常又称脱汗只有在

病人急重时才出现。

四问饮食

—问饮水

了解机体津液输布盛衰变化障碍与否。

二问进食

1,纳呆患者不思进食,或者食量少或食后无欣快感的表现。

2,多食易饥

患者食欲古玉旺盛且易于饥饿,又称消谷善饥,常因胃火炽盛所致

3,饥不欲食

有饥饿感但不欲进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

五问睡眠

1,失眠患者经常性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致睡眠

减少,因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所致。

2,嗜睡患者神疲困倦,睡意很浓,时时不自觉入睡又称多眠

因阳虚阴盛或邪气闭阻心神神气不能外达所致。

六问二便

-问大便

1,泄泻

便数增多,质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称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称演

泄,多属脾失健运所致。黎明前腹泻泄后则安称五更泻,为脾肾阳虚,

腹泻清稀如水久泄不愈称水样泄,久泄不愈为小肠泌别失司所致。

2,便秘

大便燥结,排除困难,甚至多日不解,可因胃肠热结,阴寒内结阴虚

失润,气血不足等导致。

3,完谷不化

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实物,多见脾肾亏虚。

4,便血

便中带血色黑为远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