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幻灯片大纲一_第1页
医学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幻灯片大纲一_第2页
医学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幻灯片大纲一_第3页
医学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幻灯片大纲一_第4页
医学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幻灯片大纲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意:凡是补充的内容不作要求。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①学术体系形成时期(远古到秦汉)

i>中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时期为春秋以前原始社会

■在长期与自然猛兽的斗争中、生活生产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治病的医药知识。

A卫生保健

B散而欠详的医药知识

ii>早期医药经验和理论萌芽(夏~春秋)

A甲骨文(34种病症和病象)

>《周礼.医师》《周礼.天官》“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嗽)

上气疾''"肿疡、溃疡、金疡、折疡”

“天有五星,故有五行,以为寒暑,以为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

“人有四肢五藏,化为五气”

>《诗经》(40种病名和症状,50余种药物)“远志、益母草”

>《山海经》(38种病名和症状,126种药物)“青耕,食之可御疫”“食之不蛊”“服之不狂”

>《左传》(骨折、发秃、远视、佝偻)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

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十一

月甲午,国人逐瘦狗”

>《尚书》、《周易》

补充:该时期的学术探索方向

1、文献记述特点:多病名记载、症状描述,缺少人体结构探究

2、注重整体观察

3、注重外部现象联系

4、缺少实证精神

•iii>“四大经典”——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追溯原因和本质,从而进入了理论领域;

(战国~三国)

♦时期为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和封建社会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使中医药知识得到了普及和提高,

并为针灸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灵枢),从而使医战胜了巫、中医药在全社会得到普及

和提高。

【举例:

出土的秦汉医书

马王堆汉墓医书(11种)

①《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②《五十二病方》(医方总数283个,药物247种)

③《导引图》

④《脉法》《养生方》《胎产书》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

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主要成就如下: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2、概括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

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②实用经验发展时期(晋唐)

>晋代出现了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把经络理论与针灸临床密切结合,推进了针灸学的

发展。

③理论总结与探索(宋金元)

■宋元时代,中医学逐步向专科发展,分为大方脉(内科)和小方脉(儿科)、妇产科、外科、

杂病、五官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

■“金元四大家”

■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记载药1892种,纠正了历代文献的错漏,被称为“东方医学巨

典”,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遍传世界各地。

④传统延续与创新(至清朝)

⑤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现代)

•近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全面整理和提高阶段

•现代一中西医结合各项理论实践研究(包括宏观、微观)广泛进行

•1956年国务院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此,中医人才有了高等学历。

•1982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

•到1992年全国已有中医院2187所,病床182728张,中医技术人员362612人,中医药大学30所。

・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

・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国际性“中医热”、“针灸热”、

“中药热”,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先后成立了“国际针灸学会”、“国际耳针协会”、日本的针灸师达10余万人,

目前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过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按摩的治疗。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里程碑

•形成时间

•形成基础

•形成标志——《黄帝内经》成书【评价:是一部我国现存最早包含着重大理论、学术思想及

其实践价值影响最大的中医学百科经典巨著。1

・基础理论的发展

(三)中医药发展简况

♦根据现代医学的分科

I基础医学;《黄帝内经》、《难经》、《脉经》、《诸病原候论》。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代表人物、流

派和观点,“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观点,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等内容。

II临床医学;晋唐以后,临床医学的发展开始趋向专科化,《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外科正

宗》《小儿药证直诀》《洗冤集录》.《伤寒杂病论》是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a.中药学;《炮炙论》《神龙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肘后方》《千金方》《太平圣

惠方》《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书。

c.针灸推拿基础理论;

d.各科诊断学;

e.各科治疗学;——诊断理论与疗法实践的结合

in预防医学:

①中医学的保健养生实践

a.中医学的保健养生的理论基础

b.中医学的保健养生的措施和方法

②"治未病''思想

IV康复医学:疾病后的康复调摄

*古人的调摄原则和方法

精神调摄(情绪的调节)

——内养正气,增强体质。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

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古人的调摄原则和方法

饮食调摄——合理膳食,营养平衡;饮食规律,勿暴饮暴食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藏气法时论》)

“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金匮要略》),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

论》)«

前言: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方法的一门科学。它具有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与我国的人文地理和传统的学术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

系,属于东方的传统医学范畴。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

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Holismconcept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表现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界和人与社会等方面.

2、具体含义:

(1)阐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R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五脏统一观:(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

了生理上的整体性®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①“形”“神”的

含义;②意义:体现形体和精神心理的结合与统一。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生命存在

的保证。③两者的关系:

N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力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R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对立统一的,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涵着全身脏腑气血

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因此,中医病理学一般是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既

重视局部病变与其相关内在脏腑之联系,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

N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由于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就决定了可以通过五

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异常表现,由表及里地了解和推断内脏之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进行恰当的治疗。

(2)阐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生理上的适应调节;

A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A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A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②病理上的内外影响;

③诊治上的内外考虑。

(3)阐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①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③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二)、辨证论治

1、阐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2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3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⑴辨证的基本概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⑵论治的基本概念。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⑶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4)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

①同病异治: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

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②异病同治: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相

同的证,因此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三)、恒动观念

生表

A理现

B现

C现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哲学基础

»对人体的认识

A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A养生原则

A方剂和中药、内科学、儿科学、妇科学……

A刺法灸法

第二章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精气学说(essential-qi)

精气学说是古代哲学思想应用于中医的重要学说。(补充:精气,别名:又称“元气”,精

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其概念和内容涉及到医学与哲学两大学科。

♦:♦背景

♦:♦哲学精气学说和中医学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一)古代哲学上的精气学说

(1)精气的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A物质存在。..........本原说

B发展变化。——气化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

(1)精气的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背景

流派:老子“道”家

沿革:宋研、尹文(老子思想主要的学派,他们明确提出了精气说)

[举例:《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管子•内业》

认为,凡物皆有精,物得精则生,在人之精为气,故称为精气。】

二、哲学精气学说和中医学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1、古代哲学上的精气学说

([)精气的概念

♦:♦哲学上的气是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构成世界之基本物质。

♦:♦精乃气中之精,含有至精至微之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A物质存在。...........本原说

♦①基本内容

[举例:《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曰太始。太始生虚廓,虚

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可见天地形成由

来于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亦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意义:精气学说关于“精气是构成万物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是整个世界的实体”这一基

本观点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有关世界本原的问题。

②精气的存在形式

精气的密度基本上决定了其被人们所认知的存在形式是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为弥散而剧烈运动之无形气;

其二为凝聚可见之有形气。

“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慎言•道体篇》)。

B发展变化。——气化

❖i气化和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所谓“气化”,泛指由精气的运动给物质或事物所带来的各种形态上的或表现方式上的变化。

。气化的类型

量变,是指渐进、缓和、不明显的精气运动变化形式。可简称为“微化量变可以包括气化

气和形化形两种具体形式。

质变,是指骤进、剧烈、显著的精气运动变化形式。可简称为“变一般来说,质变可以

包括气变形和形变气两种具体形式。

。所谓“气变形”,是指无形之气聚合成为有形之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事物内

部阴阳二气中“阴”的力量。因为,阴主静而凝。所以有“阴成形”的说法。

所谓“形变气”,是指有形之气离散回归无形之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事物内

部阴阳二气中“阳”的力量。因为,阳主动而散。所以有“阳化气”的说法。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

始终伴随着精气的聚合、转化或释放。

♦ii气化的特点和趋势:

❖①普遍性:

精气具有相当强的运动能力,是生机勃发、运动不息的物质。由精气所构成整个自

然界都在不停顿地运动着、变化着。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精气运行变化的结果。精气

的运动基本上是按照上升、下降、外出、纳入等规律进行的。

❖②条件性:

气的运动要达到产生变化的程度,则必须有一定的条件。

♦③平衡性:

❖④交感性:【举例:“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己而外,外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

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

2、中医学的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气。既然人是一种高级动物,那么,生命现象自然属

于物质范围。

(1)精气的概念

©“精理论”一精即指精微物质,是一种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从其

范围看应有广义、狭义两种涵义。

按来源精的分类及关系:

A先天之精来源——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

(生殖之精气)作用——是形成生命(胚胎)和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

B后天之精来源——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气)作用——营养脏腑形体官窍组织

C两者关系

意义:

①古人哲学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人体内的精或精气

是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的认识的产生,无

疑在方法学上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

②古代哲学的精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建立,也有诸多的启示意义。但中医

学的精理论,是关于人体之精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的理论,是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持的生命

理论;而古代哲学的精学说,则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气理论”一中医学的气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①讨论:如何理解各种各样的气?物质气?功能气?

②补充:

“气元论”(“元气一元论”)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学说:

♦:♦一是将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完全“复制”到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的元气是人体自身的生

成之原,是各脏腑、组织、器官以及精、血、津液的化生本原,此即所谓“气本一元说

。二是将“元气一元论”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类比人体内的各种气也有共同的化生之源,即一身之

气由精化生,并与吸进的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形成;人体内的各种气,都是一身之气的分化。此

即所谓的“气本一气说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OA物质存在。..........生命的物质基础

❖应用于中医学则有人体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生命机能无不由气产生并由气维持的理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B发展变化。.....生命内部的运动性

❖①阐明人体内的变化不息:

❖气的运动归纳为升、降、出、入4种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

*②阐明人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

*气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5个方面的作用。

❖③阐明了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人体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有:由于气的化生不足或耗散太过而致气的不足,气的某些功

能减退,气的运动失常等。

④阐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

【举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饲)人以五气,地食(饲)人以五味。”】

⑤阐明人体中的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经络的传导和感应】

*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皆可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

体之内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脏腑,内在

脏腑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可以体内的无形之气为信

息的载体来感应和传导。

【举例:“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如针刺、艾

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的负载以传导于内脏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的。】

3、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与中医精气学说的关系(小结)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

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

❖中医学百精&生命理论,是研究人体内精、气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

系,以及与人体生命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

♦:♦区别:

♦:♦中医学对“气”的研究虽然根源于精气学说,又有别于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所探讨的是整个宇宙

范围内的精气现象和一般规律,而中医“气''学理论则专门研究人体的精气现象与特殊规律,局限

于机体内部的生理现象。后者隶属于前者,是精气学说中的一个分支,我们或者可以将其二者视

为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泛指与特指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虽然根源于精气学说,又有别于精气学说。如许多概念专门为解释人体

生理现象所创,是为精气学说所不涉及的。中医学中在广义的“气”概念的基础上还派生出许多

具体的,即所谓狭义的‘气”概念,诸如“神气”、“血气”、“脉气”、“津气”、“谷气”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前言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和

五行原是中国哲学史上很古老的两个哲学范畴,其概念的提出,最早可溯源于《易经》和《尚

书•洪范》。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并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与医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Yin&Yang)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补充)

♦:♦阳光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认识

♦:♦对阴阳运动的物质的理解

♦:♦“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代辩证的哲学认识

♦:♦中医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二、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根据书)

三、事物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用阴阳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

统一关系,其事物或现象必须具备如下两方面的条件,即对立事物或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

性和对立双方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A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内或者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B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i.含义:

用阴阳来分析事物和现象,不仅能概括其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且同时还代表着这

两个方面的一定的属性。

——既表示了阴阳的对立关系,又表示了两个事物的性质。

ii前提:

①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相关联的事物,是指事物在统一体内

有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才有关联,才有比较,才能划分阴阳。

②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是由该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位置、趋势等因素所决

定的。既不能任意配属,也不允许随便颠倒或置换,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着一定的原则所

规定的。

③阴阳学说规定,“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阴”则

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这就是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

规定性。

四、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如:天

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指阴阳属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

着相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五、阴阳的相对性

i.含义:对于具体事物或现象来说,其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可变的。而是相对的,

可变的。它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着时间、地点等一定的条件的变更而

发生改变。

《局方发挥》:“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

如:人身脏腑

阳:背腑

阴:腹脏

ii.表现

(1)阴阳的相互转化

(2)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心阳。

六、阴阳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补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总纲。”

“阴阳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以及衰败和消亡,因此,阴阳规律乃是宇

宙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

七、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原是中

国哲学史上很古老的哲学范畴,其概念的提出,最早可溯源于《易经》。

1、*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氯化物。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中有阳

故能在阳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

【阴阳互藏】

互藏即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含藏着另一方,阴中藏阳,阳中寓阴。具体含义由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而来。

①文献论述:《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阴阳,地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张介宾《类经•运气类》解释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②举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此论云雨的生成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

出天气。”

2、对立制约

【文字意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拒。】

A对立的含义: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

的属性是相对的、矛盾的。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无不处于阴阳的对立统一之中,所以,阴阳

之间的关系,具有着矛盾对立统一之内涵。

B阴阳的制约的含义: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类经附翼•医易》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素问•脉解》提出“阴阳相薄”、

“阴阳复争

具体表现:阴阳对立的双方,在其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还可以表现为阴阳的任何一方过于

强盛,常可抑制对方,使之衰弱;或任何一方由于过分不足,常可导致对立面的相对亢盛,这

种情况在人的生理、病理过程中是广泛存在的。

【举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不

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C对人体的意义:

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于相互制约、

相互斗争、相互调控的运动变化之中。正是由于阴阳的这种不断对立和制约,才推动着事物的

发展和变化,并维持着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

人这个有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即是阴阳两者能够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

可以说,阴阳矛盾是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并贯穿于生命过程之始

终。

举例:就机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活动而言,则其生命物质则为阴(精),其生命机能则为

阳(气),而其矛盾运动的过程即是阳化气、阴成形,即机体的气化运动过程,而气化的本质,

也就是阴精和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亦即阴阳的对立、制约,进而达到统一的过程。

3、阴阳的互根互用

•概念——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

为用的关系,古人称之为阴阳“相成”。

A互根的概念:即相互依存,是说明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且每一方都

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前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类经》“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B互用的概念: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的特点。

【文嬴举例:《医贯阴阳论》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

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举例:①血津与气

②物质与功能的关系

C病理状态

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

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

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

4、阴阳的消长平衡

①消长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

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消长,即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注意:消长与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举例:四季变化:

由冬至夏,寒热——“阴消阳长”;

由夏至冬,热寒——“阳消阴长”

阴阳消长,多指的是数量上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

♦:♦①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

♦:♦②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

。【举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②平衡的概念——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阴阳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

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一定的阈值范围或一定的时限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

态平衡状态。

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而且是在■定的范围、•定的限度、•定的

时间内进行的,因此这种消长运动变化就不易被察觉、或者表现不显著,故其事物在总体上仍

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绝非数量上的绝对平衡)。

【举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匀……命日平人”(《素问•调经论》)】

③病理(异常)状态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阳的消长超出了一定的限度(阈值)或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

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时,即是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则阴阳的消长

反映就会更为明显,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那么自然界或机体即从正常状态向异常

状态转化,导致阴阳的消长失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

①概念——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这种阴阳相

互转化,亦是阴阳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举例:

《泰•九三》说:“无往不复”。

《系辞传》又说:“易,穷则变茂则通,通则久。

♦:♦②形式:渐变OR突变;

。③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

④条件:一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

【举例:

《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阴阳转化的局限性(补充)

♦:♦应该指出的是,阴阳转化具有循环论的缺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意味着新质的出

现。整个宇宙中包含着无限多的质和量。而如《内经》对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缺乏正确的了解,

错误地认为世界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宇宙的全部变化可以归结为气和形的往复。

二阳ER当神在由度当山的山田

I'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I部位与结构的阴阳属性

注意:组织结构阴阳的相对性!

n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

①气与血来讲,则气为阳,血为阴;

②气中,则卫气为阳,营气为阴;

③津液,则津清稀而薄,故属阳;液则稠厚而浊,故属阴。

in经络循行的阴阳属性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I体现在机体的防御功能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n体现在基本物质、脏腑功能活动方面

n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

HI经络循行的阴阳属性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I体现在机体的防御功能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n体现在基本物质、脏腑功能活动方面

中医学亦用阴阳关系来阐述具体的生理过程。

【举例:气血的阴阳关系】

in阴阳相对平衡的意义

文献说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

度。”王充在总结前人中和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阴阳自和的命题,张仲景最早将阴阳自和

的思想引入中医学,以解释人体疾病自愈的机制。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I.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

H.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①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②阴阳互损及转化在病理上的体现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指导疾病诊断,即用于临床诊法辨证

①.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举例:以黄疸为例

①黄疸色泽明亮如桔子色,伴有发热口渴,小便黄赤,脉数而有力,中医称为“阳黄”。

②黄疸的颜色暗而带黑,好像烟熏的,不发热也不口渴,手足冷,小便不黄,脉细无力的,这是阴

症。中医称为“阴黄

②.阴阳为辨证之总纲:临床病证虽然千变万化,总不出阴阳两纲的范围。

5、指导疾病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平衡——阴阳失调——调平阴阳

(生理)(病理)(治疗)

♦,具体疗法体现:有余者泻,不足者补

具体运用:

具体运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余

阴阳俱损

②中药配伍、归纳药物的性味功能

♦:•配伍:药物之间的相反相成是指药物性味或功效相互对立的两类药物的配伍,配伍后能起到协

同增效作用。

。归纳药物的性味: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一般性能,都具有阴阳的不同属性。

所以,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病证阴阳与药物阴阳之关系,正确运用药物的阴阳性能,

以改善或调整机体失调的阴阳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结:阴阳学说的意义

1.哲学意义:

““阴阳”范畴表达的是一种宇宙秩序。在自然、社会等一切现象中,莫不有相依相

待、对立统一的两大势力、活动;它们的交互作用,使得事物产生变化;自然之道,正是二者

的统合、和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了

“阴阳大化”的秩序。阴阳失调,就会发生问题,而不能使“物生焉”。因此人们要善于“燮理阴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的变化系统非常生动,非常复杂,决非“正——反——

合”或“对立统一”等公式所能涵盖得了的。

2中医学意义

通过阴阳学说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及治疗用药等各方面的

应用,说明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重点掌握阴阳学说的概

念和基本规律,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结: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运消长运动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第二节五行学说

FiveElements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补充)

。五方说

©物质说与元素说

©五星起源说

Q哲学的认识

Q中医学的认识

二、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句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都

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设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3.五行的特性(结合书)

4.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五行的归类(请背诵)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规律

①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系统,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

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a.相生的概念:

b.“母子关系”: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九

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c.五行相克(又称相胜)的概念:是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

作用。

【补充: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

胜”,我克者为我“所胜”,所以,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的“相胜关系”。]

举例:《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

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d.对五行生克的理解:

⑴抽象性:五行生克理论是从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性质和机能变化而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成为

一种阐释事物系统结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理论方法,已经不是指五种事物的本体了。

故《四圣心源》说:“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⑵平衡性:五行学说认为,事物系统结构的五个方面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并促进着事

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并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且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⑶关联性:五行系统结构中的各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每一部分的变化,必

然影响着其他部分的状态,同时又受着五行系统结构整体的影响和制约。

②五行的制化和胜复

❖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我

调节机制和途径。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相生相克,即“制化”调节;一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

复”调节。

(1)五行制化

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即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其

平衡协调。

(2)五行胜复

&五行中某一行过于亢盛或相对偏盛,则引起其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系统复归协

调稳定。

心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子复母仇”。

③五行乘侮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

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1)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乘——乘虚侵袭)

运用(两种情况)

♦:♦病因:

1.太过木(+)制约太过>±(-)

——木乘士>

2.不及木(正常)__十(一)虚弱__±(一一)更虚弱

----土虚木乘

(2)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常变化。(侮一一欺侮,恃强凌弱)

运用

。太过木(+)金

——木亢侮金

。不及金(一)木

----金虚木侮

④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生克(生胜)一一用在生理上,阐释人体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五行乘侮——用在病理上,阐释在病理状态下病与病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大特点:

♦结构上: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

♦功能上: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

♦病理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㈠归属人体组织结构,反映内外环境统一

♦:♦举例: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通于春气”、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则说:“脾主长夏”。

❖《素问•直解》进一步说:“随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人之五脏,而应象者也,故为苍、为角、

为呼、为握、为目、为酸、为怒,惟东方风木之肝为然耳。”

㈡解释生理现象

1.以五行的抽象属性来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

2.阐释了五脏和六腑形体官窍的联系;

3.以五行的相生关系来说明五脏生理功能中的的内在联系;

4.反映了内外环境的统一;

㈢解释疾病的发生和病理传变

1、关于疾病的发生:

①主时之脏受邪发病的一般规律

【如春季肝先受邪,夏季心先受邪,长夏脾先受邪,秋季肺先受邪,冬季肾先受邪】

②非主时之脏的发病规律

【例如:太过之气的发病规律是不仅可以侮其所不胜之脏,而且还可以乘袭其所胜之脏,同时,

即使是我生之脏亦有发病之可能。】

2、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

2、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运用

♦:♦母子相及(同病相连)

母脏病传变---子脏病

临床上多见两脏症候,如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阳,则见肝肾亏虚。

子脏病传变---母脏病

仍见两脏症候,如心火亢盛致肝火炽盛,见心肝火旺证。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4、相侮:指反克为病

㈣指导疾病诊断

运用

私通过观察在外的五体、五官、五志、五液、五色、五味的改变以测知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

私根据五行的传变规律,可以推测病情的轻重:

一般而言母病及子相侮一一病变较轻

子病及母相乘一一病变稍重

㈤指导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

《难经•七十一难》:“见肝之病,则知肝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

2、确定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3、确定治法

滋水涵木一滋肾养肝法

培土生金——补脾养肺法

益火补土——温阳健脾法

抑木扶土——平肝和胃法

培土制水一温脾治水法

佐金平木——泻肝清肺法

泻火补水——泻南补北法

补充: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①由于用五行理论解释脏腑生理联系时,可产生许多荒谬之论,故有学者指出:“五脏的功能是

多样性的,五脏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复杂的,运用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解释五脏的所有功能,五行的生

克制化规律也很难全面解释五脏之间十分复杂的生理联系。”

。②在藏象学说中,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和脏腑间的联系时,很少应用五行理论,而多采用经络学

说、气血津液理论等。用五行理论指导诊断疾病时,许多论断亦与临床实际明显不符。

第三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引言: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学习,可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辩证观的哲学,

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

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的不同侧重点

阴阳学说着重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转化的关系。

五行学说则着重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

♦:♦两者的综合应用

《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

所以行阴阳之气也。”

①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

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

②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

③在分析、研究和探讨脏腑活动和病理变化时,必须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

有利于正确认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三章精、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