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成为重要的补充性教育活动,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进一步朝着丰富、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开展的困境,教师应以“五育”融合和跨学科融合理念为指导,开发多样性课后体育活动,包括体育与德育融合、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体育中渗透美育等。关键词:体育;“双减”;“五育”融合;跨学科;跨学科融合“双减”政策的出台,使“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课后延时服务在学校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1]。当前,虽然各地中小学校围绕课后延时服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其中的体育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没有将体育活动与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联系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秉承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理念,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素养为媒介,对小学课后体育服务进行多样性探讨,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开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时代困境与发展诉求(一)时代困境“双减”政策出台后,各有关学校大力推行课后延时服务。2021年的文献调查数据显示,“双减”涉及1.56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000余万教师[2],各地中小学开展了艺术、科学、作业辅导等一系列校内课后服务,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平台。我国课后体育服务开展较晚,对课后体育服务模式构建的研究较少。一方面,从课程建构来看,大多数体育课程缺乏创新性和多元化,未能体现“五育”融合理念;从教学形式看,教学内容和方式过于简单,多为教师语言指导和动作演示;从教学机制来看,普遍缺少完善的实施方案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实效性,导致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能动性不高。另一方面,在当下中小学教育生态中,“五育”存在着割裂现象(“五育”内容常常被分隔,“五育”过程也常常被条块分割),疏于德、偏于智、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等问题突出,培养时代新人任重道远[3]。体育对中小学生体魄锻炼和人格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进行探索较为紧迫。从目前的中小学学科建设来看,跨学科融合仍未能构建起自上而下、上下连贯的方法论体系,很难把其他学科知识真正融入体育学科知识体系,无法发挥跨学科融合的价值。从学生层面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教育内卷日趋严重,学生课业负担重、作业量大,再加上偶尔被“主科”教师占用体育活动时间,导致运动时间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体育课程过于重视技能目标,阻断了学生与学科教育乃至社会生活的联系[4]。从教师层面来看,跨学科学习作为新时代提出的新理念,在短期内要形成跨学科融合的能力和经验难度较大,如果教师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可能会导致形式化的结果。因此,如何实现“以体育人”与“跨学科融合”的目标,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后体育服务多样性机制成为新的课题。(二)发展的诉求“五育”融合成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全面培养新体系的支点或杠杆,各育之间应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贯通融合、润物无声的和谐气象[5]。教师应以体育课堂为载体,构建“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形成“五育”融合的新形态。在该教学形态中,体育除了能促进学生强身健体、塑造体型和学习运动技能,还能促进学生智育思维敏捷发展,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陶冶情操,夯实学生劳动基础。鉴于此,学校应更加重视体育在“五育”融合中的筑基作用,推动实现“以体养德、以体启智、以体塑美、以体促劳”等融合育人效应[6]。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优势,实施跨学科育人是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而言,体育与学科融合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增强学生学科融合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跨学科知识,构建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强化学科基础的知识体系,从而发挥“以体助学”“学中强体”的功能。对教师而言,跨学科融合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考验教师的教研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运动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身体活动”这一媒介打破体育与学科的壁垒,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科实践与育人的综合效果。二、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多样性探索(一)通过“五育”融合探索体育服务多样性教师通过“五育”融合的途径构建课后体育服务系统“综合育人”框架体系,可结合德育、劳育、美育等方式优化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从而形成“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1.体育与德育融合“双减”的初衷之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正好包含了其中的“德”和“体”两个当前常被忽视的方面[7]。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行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体育锻炼。比如,竹竿舞具备的健身功能、娱乐价值和文化内涵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并挖掘,教师可将竹竿舞进一步创新,并且列入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项目中。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优秀品质。例如,在教学竹竿舞时,在学生观察、体验、讨论、观摩竹竿舞的过程中,教师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认知意识;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道德情感;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掌握跳平行竿方法的过程中,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利用结伴过竿和小组创编动作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形成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意识。在体育游戏中,学生不仅能发展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和弹跳技能,还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竹竿舞是需要脚力和身体平衡力协调配合的一种运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分阶段设计竹竿舞教学内容。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平衡力和弹跳力还尚未达到竹竿舞的运动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了解简单的跳竿动作和打竿方法,编创适合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动作,组织学生进行无竿的动作练习和前进练习;三四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示范完整动作并分步骤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原地模仿练习,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动的竹竿引导学生练习,放慢节奏指导学生上竿练习;五六年级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一系列的基础学习和训练,已具备一定的过竿能力,教师可进一步教授学生进出竿的基本步伐,以及打竿的节奏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慢慢增加难度,加快和变换节奏,及至过渡到配合音乐跳竿。第三阶段主要训练学生过竿的跳法和能力,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教学状态设计“闯关”游戏,提高学生过竿的兴趣。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联欢晚会等文娱活动,举行竹竿舞比赛或增设竹竿舞的表演节目,让竹竿舞成为一年一度的特色节目。2.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学校体育和劳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体力,将体育和劳育进行融合可达到两者互利的效果,即通过劳动锻炼实现“体”的增强,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劳”的能力[8]。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农学、中国科学、中国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促使古人养成务实的作风,体现了中国人自觉的文化追求,是劳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9]。我们认为,以体育与耕读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媒介,在体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不失为其中一个途径。学校可通过举办与农耕相关的活动,将其作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一个特色内容。这既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借机促进学生“五育”发展。耕读文化可以作为户外体验活动的独立项目,依据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通过农食、农作、农畜、农器、农技、农谚等方面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形成体育和劳育相融合的多样性课程,达到让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低年级可设置认识农器和接触农技等项目,如分五谷、辨农作物、识农具,用手推车、簸箕等工具运送农产品等体验项目,让学生不仅能了解农业生产相关的基本知识,还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中高年级可设置农业耕作、农食体验项目,如开辟一块专属土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蔬菜、果树、花卉,或者组织学生前往大自然认识和观察中草药,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丰富的农耕文化,领悟农耕文化的真谛。农耕带来的文化之美,使学生既体会到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也锻炼了身体。3.体育中渗透美育本文主要从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氛围的营造三个方面探索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首先,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水平和审美素养,能展现体育动作背后的意义,从文化角度解释该体育动作和运动发展的渊源。其次,对于一项运动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它的动作符号,学习并掌握其动作技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最后,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愉快的课堂氛围[10]。教师可将当代体育与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相结合,挖掘其中的动作美、形态美、心灵美。例如,教学传统民间体育活动踩高跷时,可探索如何在体育中渗透美育。就教师而言,可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步,提前了解有关踩高跷的文化知识背景,如踩高跷的起源与发展、价值意义、教学应用等;第二步,掌握有关踩高跷的动作技能;第三步,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活动的游戏性、趣味性。就学生而言,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在踩高跷中体验运动的快乐,进而在快乐的体验中增强踩高跷的兴趣。教学过程可依如下顺序展开: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准备好各式各样的传统高跷,让学生体验踩高跷,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初步感受踩高跷的乐趣;其次,教师为学生讲述踩高跷的由来与发展历程、有关踩高跷的动作要领与意义;最后,边做动作边用精简的语言讲解动作要领和这样做的原因,以及前人是如何创造出这一系列动作的,待学生理解并掌握踩高跷的动作技能后,立即组织儿童开展踩高跷体育游戏活动,比如雪地走、踩马夹走、学踩高跷走、踩铁锹走等[11]。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课后体育服务有计划地举行“传统体育节”大型体育活动,开展丰富的民间游戏体验活动,增加活动的新鲜感,让学生在体育中发现美、感受美,达到以美育心、以体育人的目的。(二)通过跨学科融合探索体育服务多样性跨学科融合不是将多门学科知识与体育教学拼凑整合,而是关联学科的有机融合,做到跨而有“联”,自然渗透、交融汇合。体育学科教学可融合生物、物理等学科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体育与生物融合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全身在不断高速运动,其中蕴含着许多基础的生物知识。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身体运作、热身运动、健康运动中的生物知识;在设计体育游戏时,也可将系统运作过程、细胞结构等简单生物知识与体育游戏相结合,从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热身活动又叫准备活动,在开展体育运动前进行热身活动,既可以起到预防和降低身体损伤的作用,又可以延伸出大量与身体有关的生物知识。在体育热身活动中,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做热身活动,一边向学生讲解与身体有关的知识。例如,在做热身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知识给学生科普手腕、脚腕、肌肉的运作方式:手腕热身活动中转动腕关节需要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收缩和舒张;脚腕热身活动中运用到踝关节转动,前脚掌后固定和侧肌群、外侧肌群等肌肉收缩和舒张等。2.体育与物理融合体育项目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如果教师能够挖掘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就能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知识和物理学科的联系,在体育教学中抓住教育契机渗透物理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体育运动与物理的关联机制,从中获得一定的物理知识。拔河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它规则简单、易理解且相对安全。拔河运动蕴含的物理知识包括牛顿第三定律、惯性、合力、静摩擦力等。教师在教授拔河技巧时,应结合学生所处情境和实际情况讲解所运用到的物理知识。例如,根据物体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拔河运动员体重越大,惯性也越大,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稳定性越好;根据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分力大小一定时,分力间的夹角越小,产生的合力越大[12];拔河要巧用静摩擦力。在开展拔河比赛之前,教师可以先用以上三点知识提问学生比赛的时候需要运用到哪些技巧,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知识有初步的认知;在比赛结束之后,针对比赛结果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向学生讲解胜负的原因,以此对学生施以良好的物理启蒙教育。3.体育与音乐融合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高尔基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这个世界。”民间体育游戏器材简易、趣味性强且富有朝气。如“抢凳子”“丢手绢”“贴烧饼”等游戏包含了跑跳、比赛等元素,将音乐巧妙融入游戏,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又能促进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身体,获得多元发展[13]。在这方面,以下两项游戏值得尝试。(1)抢凳子游戏。游戏目标: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肢体灵活性。游戏玩法:将凳子摆成圆形,凳子数要比人数少一张,由组织者根据人数确定凳子数。学生围着凳子站,等待音乐播放。音乐响起后,学生立即围着凳子走或跑,当音乐声突然停止时,立马以最快速度抢坐到凳子上,没有抢到凳子的人被淘汰,抢到凳子的人继续游戏,随即减少一张凳子,再次游戏,最后两个人争夺最后一张凳子分出冠亚军[14]。(2)贴烧饼游戏。游戏目标:锻炼儿童的耐力、速度与爆发力。传统玩法:“贴烧饼”也叫“贴膏药”,教师组织学生围成一个大圈,学生2人一组,前后站在圈上,教师先指定一组学生追跑,即一个学生追,一个学生跑,被追的学生可随意站到任意一组学生的前面,此时这一组的最后一个学生就要成为被追者,被追者被跑的学生追到后要反追。创新玩法:将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放松心情,全身心投入体育游戏,被抓到的学生需要根据音乐展示一段才艺,如唱歌、跳舞等,方能继续游戏[15]。除了以上介绍的方法,教师在开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活动时还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线,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院与月嫂公司服务合同
- 窗帘工装合同范本
- 5《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 家长会上的演讲稿
- 上高租房合同范本
- Module 1 How to learn English Unit 2 You should smile at her!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海区转租合同范本
- 合同范本模板介绍
- 6 我参与 我奉献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10清新空气是个宝(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 DZT 0447-2023 岩溶塌陷调查规范(1:50000)
- 洗煤厂安全规程培训
- JC-T 746-2023 混凝土瓦标准规范
- 企业微信指导手册管理员版
- 实践教学与实训教学
- (高清版)TDT 1037-2013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 2024宁波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幼儿园春季开学教职工安全培训内容
- 《万以内数的认识》大单元整体设计
- 中医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
- WJ30059-2024军事工业爆炸物品设计安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