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颂HUÁNGHÉSÒNG光未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

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

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新课导入1.熟记“浊”“巅”等字的读音;熟记“狂澜”“屏障”等词语的字形。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重点)3.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难点)学习目标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广东番禹(今广州)人,1935年归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众多经典作品,其音乐激昂澎湃,充满爱国情怀,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人物介绍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绵延5464千米,奔腾不息。从高空俯瞰,黄河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勾勒出独特的地理轮廓。其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则位于河南省郑州的桃花峪。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雅拉达泽山麓,一路向东奔腾,气势磅礴。它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多个省区,一路收纳百川,最终在山东省北部注入渤海,滋养了沿途广袤的土地与无数中华儿女。知识积累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黄河之源知识积累壶口瀑布九曲黄河知识积累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知识积累《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作者借歌颂黄河,以黄河的雄伟磅礴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鼓舞人们奋起反抗,保卫祖国,为实现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写作背景pàidiānbìwǎnzhuópī澎湃山巅臂膀宛转浊流劈成榜样浩浩荡荡bǎngdàng生词注音气魄狂澜屏障哺育lánpíngbǔpòqiǎng勉强qiáng强迫强jiàng倔强píng屏风bǐng屏除屏生词注音哺bǔ哺育捕bǔ捕捉泄xiè水泄不通泻xiè一泻万丈【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浩浩荡荡】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喂养;比喻培养。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黄河有九个重大的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形容水势汹涌浩大,也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词语解释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②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气势。整体感知(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整体感知黄河颂HUÁNGHÉSÒNG光未然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结”“奔”“劈”的重读,且这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出黄河的气势。(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整体感知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④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歌颂的情感。整体感知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⑤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整体感知2.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颂”整体感知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课文可分为朗诵词与歌词两个部分。

歌词部分是课文的主体。1.再读课文,这篇文章分为哪几部分?哪一部分是主体?课文解析2.齐读朗诵词,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黄河精神。这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作用: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歌词。课文解析3.大声朗读歌词部分,作者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的,而是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黄河滚滚课文解析4.诗人“望”黄河的视角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近镜头特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横向描写黄河的流向纵向展开到黄河流域的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当、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课文解析5.作者是如何赞颂黄河的?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到了怎样的作用?①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比喻,形象地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黄河养育中华民族课文解析②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比喻,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黄河保卫中华民族课文解析③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比喻,把黄河的无数支流比作黄河主流这一“巨人”躯干的“千万条铁的臂膀”,表明了黄河流域的宽广。同时,联系上句“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的力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课文解析作用:

“啊!黄河!”把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文解析说一说: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明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颂和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反复课文解析1.回顾全文,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①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②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民族。表达了作者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机之时的悲壮情怀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疑难探究2.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作者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疑难探究3.重读课文,看看文中作者是怎样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的,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把你的想法批注下来。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字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把中原大地分成了南北两面,显得有气势、有力量。疑难探究4.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处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疑难探究①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青。②黄河清,天下平。③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④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示例:5.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维护和治理。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维护其生态环境。疑难探究这首诗通过对黄河磅礴气势与伟大精神的歌颂,描绘其惊涛澎湃、一泻万丈的雄姿,赞颂它在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哺育与保卫作用。作者借此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呼吁人们以黄河为榜样,发扬伟大的团结、奋斗精神,坚定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主旨归纳感悟一:诗中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使我明白,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传承和弘扬这宝贵的民族精神。感悟二:诗中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传承和弘扬这宝贵的民族精神。学习感悟❶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人将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展现黄河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重要哺育作用;又喻为“民族的屏障”,凸显其在保卫中华民族中的关键意义。同时,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直观、深刻地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及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写作特点❷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诗句长短错落,音韵明快雄健,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人大量使用洪亮的音节,营造出磅礴的气势。鲜明的节奏,恰似黄河奔腾的波涛,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跟随节奏感受到黄河的雄浑壮阔,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情感。写作特点❸注重刻画黄河形象的气势美。诗中“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写作特点黄河颂序曲——黄河伟大坚强尾声——学习黄河精神坚强不屈奋斗不止颂望——势不可当文化摇篮民族屏障哺育民族精神主体板书设计澎湃生产;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狂澜喂养。哺育巨大的波浪。滋长形容波浪相互撞击。1.用线条将下列词语与正确的义项搭配起来。课堂检测A.《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B.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C.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学习,像它一样伟大坚强。D.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解析】《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A2.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课堂检测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