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第4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堂讲本课件_第1页
福建省2024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第4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堂讲本课件_第2页
福建省2024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第4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堂讲本课件_第3页
福建省2024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第4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堂讲本课件_第4页
福建省2024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第4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堂讲本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知识梳理篇中国古代史第4课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福建考情1时空坐标、同期对比2考点梳理3知识纵横4福建7年中考聚焦5福建考情1福建中考年份2023202220212020201920182017分数2分2分2分2分12分2分2分时空坐标、同期对比2中国世界阶段特征中外联系(1)政治: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2)民族关系:(3)经济:(1)欧洲:(2)亚洲: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使得东西方文明在剧烈冲突中得到交融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民族交融加强,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江南地区得到发展,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罗马帝国由盛转衰,并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法学成就辉煌,查士丁尼时期编撰成《罗马民法大全》;大和政权基本统一日本考点梳理3·考点1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考点2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艺术

考点1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2022版课标: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时代特征重要事件三国西晋东晋前秦南朝北魏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晋惠帝“八王之乱”司马睿建立东晋;淝水之战苻坚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城都在建康;宋疆域最大并存政权政权更迭二、人口南迁和区域开发少数民族内迁表现影响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我国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北民南迁原因迁移方向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人口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二是中原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北民南迁迁居地点影响东晋后期,南迁的流民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北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实行鼓励生产的政策;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辛勤劳作江南地区的开发影响观点总结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观点:人口流动(或者劳动力的增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再举一例:①工业革命时期,广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②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广大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资本家廉价的劳动力。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措施迁都洛阳概况意义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将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2019年考]①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动北魏社会的发展;②促进了洛阳的繁荣;③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9、2022年考]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7年5考)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汉化措施影响①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用汉语);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与汉联姻)[2017年考]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018、2019年考]北魏孝文帝改革观点总结观点1:改革是实现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改革是强国之路)。观点2: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2023年考]影响①内迁民族的畜牧经验、食物、服装、用具、乐器、歌舞等被汉族人民接受和喜爱;中原地区的农业技艺、统治方式和汉语被内迁民族学习、沿袭和使用。②“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西北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椅子、方凳,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开始改变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反映胡床椅子方凳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影响①对中华文明: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②对后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考点2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艺术(7年2考)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意义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祖冲之简介数学成就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②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缀术》,在唐朝时被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①首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③祖冲之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书法艺术成因过程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①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②曹魏: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③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繇《宣示表》和胡昭的书法作为标准字体④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代表特点东晋的顾恺之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农历又称“夏历”。汉武帝时确立,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2021、2022年考]知识纵横4战役时间双方胜利方影响巨鹿之战前207年秦军项羽项羽秦军主力被歼灭官渡之战200年208年383年淝水之战赤壁之战袁绍曹操曹操孙刘联军秦东晋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孙刘联军东晋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前秦瓦解;东晋统治稳定010203040506福建7年中考聚焦5点击显示本课时答案1.【2023福建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A2.【2020福建2分】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D3.【2017福建2分】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禁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B4.【2021福建2分】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A.饮食文化丰富生活B.农历节气指导农耕C.祭祀礼仪追思先祖D.种植技术推陈出新B5.【2022福建2分】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A6.【2019福建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3分)从平城迁到洛阳。(3分。完整表述变化过程给3分;若答“平城、洛阳”“迁都洛阳”给2分;只答“洛阳”给1分;只答“平城”不给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6分)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