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优化实施指引_第1页
供应链管理优化实施指引_第2页
供应链管理优化实施指引_第3页
供应链管理优化实施指引_第4页
供应链管理优化实施指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供应链管理优化实施指引TOC\o"1-2"\h\u10847第一章引言 343511.1背景分析 3130811.2目的和意义 3224091.3实施范围 325583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4173552.1供应链结构分析 4323882.1.1供应链节点分析 4171852.1.2供应链网络分析 4194252.2供应链流程分析 4202362.2.1采购流程 4188692.2.2生产流程 5306982.2.3销售与分销流程 5211672.3供应链绩效评估 547132.3.1评估指标体系 588462.3.2评估方法 514892.3.3评估结果分析 623522第三章供应链战略规划 6269623.1供应链战略目标设定 693553.2供应链网络优化 6207223.3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722394第四章采购管理优化 7283774.1采购流程优化 7320714.2供应商关系管理 851294.3采购成本控制 82704第五章生产管理优化 9132525.1生产计划优化 967225.1.1生产计划的制定 9264105.1.2生产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9192585.2生产过程管理 968805.2.1生产过程监控 9255695.2.2生产过程优化 978595.3生产成本控制 9132315.3.1成本控制策略 10203765.3.2成本控制措施 1010678第六章库存管理优化 1057586.1库存控制策略 1042676.1.1定量库存控制策略 1027576.1.2定期库存控制策略 1092186.1.3ABC分类法 10157076.2库存周转率提升 1138616.2.1优化库存结构 1166006.2.2加强供应链协同 11118966.2.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11298856.3库存成本降低 11278726.3.1优化采购策略 11235116.3.2加强库存预警 1182606.3.3提高仓储效率 1163236.3.4优化物流配送 11125916.3.5重视库存数据分析 1110644第七章物流管理优化 12259327.1运输管理 12174347.1.1运输策略优化 12122207.1.2运输过程管理 12232687.2仓储管理 12155427.2.1仓储布局优化 1294907.2.2仓储作业管理 12234187.3配送管理 13243187.3.1配送策略优化 13165547.3.2配送过程管理 1330126第八章供应链风险管理 13113858.1风险识别 1368508.1.1目的与意义 1370018.1.2方法与步骤 13278888.2风险评估 1474348.2.1目的与意义 143338.2.2方法与步骤 1433908.3风险应对策略 14153488.3.1预防性策略 145498.3.2应急策略 1468588.3.3转移策略 1510403第九章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 15274999.1信息系统规划 15171599.1.1规划原则 15280429.1.2规划内容 15262169.2信息系统实施 16115959.2.1实施步骤 16133439.2.2实施注意事项 16320889.3信息系统维护 16307209.3.1维护内容 16304059.3.2维护策略 166443第十章项目实施与监控 172176610.1项目计划与管理 173142010.1.1项目启动 173032810.1.2项目组织与管理 17476710.1.3项目进度控制 172004410.2项目监控与评估 182874810.2.1项目监控 181507610.2.2项目评估 183130210.3项目总结与持续改进 18302710.3.1项目总结 18832310.3.2持续改进 18第一章引言1.1背景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实施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针对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研究并提出优化实施指引,对于提升企业整体供应链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2目的和意义本指引旨在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优化实施的研究,为企业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具体目的如下:(1)分析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阐述供应链管理优化的理论体系,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3)结合企业实际,提出针对性的供应链管理优化措施;(4)为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提供操作层面的指导和建议。本指引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2)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4)为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1.3实施范围本指引适用于我国各类企业,尤其针对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等具有较长供应链的企业。本指引涵盖了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链战略规划、供应链结构设计、供应链运营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等方面。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内容进行实施。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2.1供应链结构分析2.1.1供应链节点分析供应链结构主要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我们对各节点进行分析,以了解供应链的基本构成。(1)供应商:分析供应商的类型、数量、地域分布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评估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和稳定性。(2)制造商:分析制造商的生产能力、生产类型、生产规模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评估制造商的生产效率和质量。(3)分销商:分析分销商的数量、地域分布、销售渠道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评估分销商的市场覆盖能力和销售效率。(4)零售商:分析零售商的类型、数量、地域分布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评估零售商的客户满意度和服务质量。(5)最终消费者:分析消费者的需求特征、消费习惯以及购买行为,评估消费者的满意度。2.1.2供应链网络分析供应链网络是指各节点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连接。分析供应链网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物流网络:分析物流运输方式、运输距离、运输成本以及物流设施布局。(2)信息流网络:分析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信息传递效率。(3)资金流网络:分析企业之间的支付方式、结算周期以及资金流转速度。2.2供应链流程分析2.2.1采购流程采购流程是企业获取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源的过程。分析采购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采购策略:分析采购策略的制定过程、采购模式以及采购价格策略。(2)供应商选择:分析供应商选择的标准、评价方法和供应商关系管理。(3)采购合同管理:分析采购合同的签订、执行和变更过程。2.2.2生产流程生产流程是企业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的过程。分析生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产计划:分析生产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2)生产调度:分析生产调度的原则、方法和调度结果。(3)质量控制: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实施和效果评估。2.2.3销售与分销流程销售与分销流程是企业将成品推向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分析销售与分销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销售策略:分析销售策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过程。(2)分销渠道管理:分析分销渠道的选择、维护和优化。(3)客户服务:分析客户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满意度。2.3供应链绩效评估2.3.1评估指标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估是对供应链整体运营效果的量化评价。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供应链成本:分析供应链成本构成、成本控制措施和成本降低策略。(2)供应链效率:分析供应链运营速度、库存周转率等效率指标。(3)客户满意度:分析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客户投诉处理情况等。(4)供应链质量:分析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2.3.2评估方法供应链绩效评估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数据挖掘: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分析供应链运营趋势和问题。(2)层次分析法:通过对各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的设定,对供应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定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专家评审:邀请行业专家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2)案例分析:通过对优秀供应链案例的分析,总结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2.3.3评估结果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分析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优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成本分析:分析成本构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降低成本的建议。(2)效率分析:分析效率指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效率的措施。(3)客户满意度分析:分析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提出改进客户服务的建议。(4)质量分析:分析质量指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质量的方法。第三章供应链战略规划3.1供应链战略目标设定供应链战略目标的设定是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关键环节。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市场环境以及行业特点,明确以下方面的战略目标:(1)成本控制: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通过采购成本、物流成本、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化,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2)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水平。保证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运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3)响应速度: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降低库存风险。(4)风险管理:降低供应链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5)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绿色供应链。在供应链管理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2供应链网络优化供应链网络优化是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重要手段。以下为供应链网络优化的关键环节:(1)节点布局优化:根据市场需求、运输成本等因素,合理规划供应链节点布局,提高物流效率。(2)运输网络优化:分析现有运输网络,优化运输路线和方式,降低运输成本。(3)库存管理优化:合理设置库存水平,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4)信息共享与协同:加强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协同作业效率。(5)供应链金融服务:整合供应链金融资源,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3.3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是供应链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关键因素:(1)企业实力:评估合作伙伴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管理水平等方面,保证合作伙伴具备稳定的供应能力。(2)产品质量:关注合作伙伴的产品质量,保证供应链输出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3)信誉度:考察合作伙伴的信誉度,选择诚信、合规的合作伙伴,降低合作风险。(4)合作意愿:了解合作伙伴的合作意愿,选择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合作伙伴。(5)响应速度:评估合作伙伴的响应速度,保证供应链在面临市场需求变化时能够快速调整。(6)成本控制:分析合作伙伴的成本控制能力,选择成本优势明显的合作伙伴。(7)创新能力:关注合作伙伴的创新能力,推动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通过以上因素的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为供应链管理优化奠定基础。第四章采购管理优化4.1采购流程优化采购流程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优化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采购流程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采购目标和需求:企业应根据生产计划和市场需求,明确采购目标和需求,保证采购活动符合企业战略目标。(2)简化采购流程:对采购流程进行梳理,去除不必要的环节,提高采购效率。例如,采用电子采购系统,实现采购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3)采购策略优化:根据供应商特点、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采购策略。如采用集中采购、联合采购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4)采购监督与考核:建立采购监督机制,对采购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采购活动合规、高效。同时设立采购考核指标,对采购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4.2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供应商关系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以下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优化措施:(1)供应商选择:根据企业需求和供应商特点,制定合适的供应商选择标准,保证供应商具备稳定的供货能力、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服务。(2)供应商分类管理:根据供应商的重要程度和合作程度,将供应商分为关键供应商、重要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实施差异化管理和合作策略。(3)供应商关系维护: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解决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供应商评价与激励: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供应商给予奖励,激励供应商持续改进。4.3采购成本控制采购成本控制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环节。以下为采购成本控制的优化措施:(1)采购价格谈判:通过市场调查和供应商对比,制定合理的采购价格策略,降低采购成本。(2)采购批量优化: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合理安排采购批量,降低库存成本和采购成本。(3)供应链协同: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协同关系,共享库存信息,实现供应链的实时响应,降低库存成本。(4)采购成本分析:定期对采购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5)采购人员培训:加强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成本意识培训,提高采购人员的成本控制能力。第五章生产管理优化5.1生产计划优化5.1.1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计划的制定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环。企业需要收集并分析客户需求、原材料供应、生产能力和库存状况等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计划方法,如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和供应链管理计划(SCP)等,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生产计划。5.1.2生产计划的调整与优化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包括:(1)实时监控生产进度,发觉偏离计划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2)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和原材料供应状况,动态调整生产计划;(3)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未来生产需求和潜在风险,为生产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有力支持。5.2生产过程管理5.2.1生产过程监控生产过程监控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生产监控系统,实时收集生产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这包括:(1)生产进度监控,保证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2)质量控制监控,保证产品符合质量标准;(3)设备运行状况监控,及时发觉并解决设备故障。5.2.2生产过程优化生产过程优化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生产流程,简化操作步骤,提高生产效率;(2)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如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效能;(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失误率。5.3生产成本控制5.3.1成本控制策略生产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成本控制:(1)原材料成本控制,通过采购管理、供应商选择和价格谈判等手段降低原材料成本;(2)生产过程成本控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浪费、优化生产流程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3)人工成本控制,通过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员工素质、实施绩效管理等手段降低人工成本。5.3.2成本控制措施为实现生产成本控制目标,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成本管理体系,明确成本控制目标和责任;(2)实施成本核算,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3)开展成本分析和成本优化,找出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成本。第六章库存管理优化6.1库存控制策略库存控制策略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旨在保证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成本。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库存控制策略:6.1.1定量库存控制策略定量库存控制策略是指企业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设定一个固定的库存水平,当库存降至该水平时,进行补货。该策略适用于需求稳定、供应周期较短的产品。6.1.2定期库存控制策略定期库存控制策略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如周、月、季度等)对库存进行检查,并根据需求预测和库存水平进行补货。该策略适用于需求波动较大、供应周期较长的产品。6.1.3ABC分类法ABC分类法是指将库存按照重要程度和需求量进行分类,对A类库存进行重点管理,B类库存进行适度管理,C类库存进行一般管理。该方法有助于企业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库存管理效率。6.2库存周转率提升库存周转率是衡量库存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以下措施有助于提升库存周转率:6.2.1优化库存结构通过分析产品需求、销售周期等因素,优化库存结构,减少滞销、过剩库存,提高库存周转速度。6.2.2加强供应链协同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降低库存波动,提高库存周转率。6.2.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如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实现库存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分析,提高库存管理效率。6.3库存成本降低降低库存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库存成本:6.3.1优化采购策略通过合理预测需求、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实施批量采购等策略,降低采购成本。6.3.2加强库存预警建立库存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库存过剩或短缺现象,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降低库存成本。6.3.3提高仓储效率优化仓储布局,提高仓储设施的利用率,降低仓储成本。同时加强库存盘点,保证库存数据的准确性。6.3.4优化物流配送通过合理规划物流配送线路、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等,降低物流成本。6.3.5重视库存数据分析定期对库存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成本浪费的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同时关注行业动态,掌握市场信息,为企业库存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第七章物流管理优化7.1运输管理7.1.1运输策略优化为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运输优化,企业应首先制定合理的运输策略。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根据货物特性、运输距离、成本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2)优化运输路线:通过分析运输网络,确定最优的运输路线,降低运输成本。(3)整合运输资源: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及外部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7.1.2运输过程管理在运输过程中,企业应加强以下管理措施:(1)实时监控运输状态:利用GPS等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控货物的运输状态,保证运输安全。(2)提高运输效率:通过优化运输流程、提高装卸效率等手段,缩短运输时间。(3)降低运输成本: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提高货物装载率等手段,降低运输成本。7.2仓储管理7.2.1仓储布局优化企业应优化仓储布局,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划分库区:根据货物特性、存储要求等因素,合理划分库区,保证货物存放有序。(2)优化货架布局:根据货物尺寸、存储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货架类型,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3)设置便捷通道:合理设置通道,便于货物搬运和人员通行。7.2.2仓储作业管理仓储作业管理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入库效率:通过优化入库流程,提高货物入库速度。(2)保证库存准确性:加强库存管理,定期进行库存盘点,保证库存数据准确。(3)提高出库效率:优化出库流程,提高货物出库速度。7.3配送管理7.3.1配送策略优化企业应制定合理的配送策略,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划分配送区域:根据市场需求、运输距离等因素,合理划分配送区域。(2)优化配送路线:通过分析配送网络,确定最优的配送路线。(3)提高配送效率:通过整合配送资源,提高配送效率。7.3.2配送过程管理在配送过程中,企业应加强以下管理措施:(1)实时监控配送状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控配送过程,保证货物安全。(2)提高配送服务水平:关注客户需求,提高配送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3)降低配送成本:通过优化配送路线、提高货物装载率等手段,降低配送成本。第八章供应链风险管理8.1风险识别8.1.1目的与意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基础在于风险识别,其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依据。风险识别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供应链的脆弱性,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8.1.2方法与步骤(1)资料收集:收集与供应链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企业内部资料、行业报告、市场调查等。(2)风险分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将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3)风险识别: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SWOT分析等方法,对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4)风险记录:将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记录,包括风险名称、风险类型、风险来源等。8.2风险评估8.2.1目的与意义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其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合理分配资源,降低供应链风险。8.2.2方法与步骤(1)风险量化: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2)风险排序:根据风险量化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事项。(3)风险矩阵:建立风险矩阵,将风险按照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以便于企业制定风险应对策略。(4)风险评估报告:编写风险评估报告,包括风险量化结果、风险排序、风险矩阵等。8.3风险应对策略8.3.1预防性策略预防性策略旨在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供应链信息管理: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2)多元化供应链资源:通过寻找替代供应商、优化物流渠道等方式,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3)加强合同管理: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降低合同纠纷风险。8.3.2应急策略应急策略旨在应对风险发生后可能带来的损失,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2)加强供应链监控:通过实时监控供应链运行状况,及时发觉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3)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在风险发生后,及时与供应商沟通,共同应对风险,降低损失。8.3.3转移策略转移策略旨在将风险转移至其他主体,具体措施包括:(1)购买保险:通过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2)合作分担:与合作伙伴共同承担风险,降低企业自身风险负担。(3)采用第三方物流: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物流风险。第九章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9.1信息系统规划9.1.1规划原则在进行供应链信息系统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企业战略发展需求:信息系统规划应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保证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整体战略相协调。(2)以业务为导向:规划过程中,应以业务需求为核心,关注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3)兼顾现有资源与未来拓展: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现有信息系统资源,同时为未来业务拓展和技术升级预留空间。(4)安全可靠: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防范潜在风险。9.1.2规划内容(1)确定系统目标:明确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包括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等。(2)分析业务需求:深入了解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梳理各环节信息需求,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3)设计系统架构:根据业务需求,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包括数据层、应用层和展示层等。(4)选择技术路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9.2信息系统实施9.2.1实施步骤(1)项目立项:明确项目目标、范围、预算等,完成项目立项手续。(2)系统设计:根据规划内容,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包括模块划分、功能描述、接口设计等。(3)系统开发:按照设计文档,进行系统编码、测试、调试等开发工作。(4)系统部署:将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部署到生产环境,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培训与推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员工操作熟练度,推动系统全面应用。9.2.2实施注意事项(1)保证项目进度与质量:加强项目管理,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同时注重系统质量。(2)加强沟通与协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保证系统满足业务需求。(3)注重数据迁移与整合:在系统上线前,对现有数据进行迁移与整合,保证数据完整性。(4)做好系统备份与恢复:为防范系统故障,做好数据备份与恢复工作。9.3信息系统维护9.3.1维护内容(1)系统监控:实时监控信息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2)系统升级: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优化系统功能。(3)数据维护:对系统数据进行定期清理、备份和恢复,保证数据安全。(4)用户支持: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解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疑问。9.3.2维护策略(1)建立完善的维护体系:明确维护责任、流程和标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2)定期开展系统评估:评估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