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件处理流程作业指导书范本1_第1页
法律案件处理流程作业指导书范本1_第2页
法律案件处理流程作业指导书范本1_第3页
法律案件处理流程作业指导书范本1_第4页
法律案件处理流程作业指导书范本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案件处理流程作业指导书TOC\o"1-2"\h\u24485第一章案件受理与立案 356311.1案件材料的接收与审核 3221311.1.1案件材料的接收 3133081.1案件材料的接收程序 388031.2案件材料的接收要求 4223001.2.1案件材料的审核 4149332.1案件材料审核的内容 4186682.2案件材料审核的程序 4325282.2.1立案条件的审查 4222391.1立案条件审查的内容 4166271.2立案条件审查的程序 5198741.2.1立案决定 5103672.1立案决定的作出 5123132.2立案决定的告知 5163582.3立案决定的效力 53874第二章案件调查与取证 536372.3.1调查计划的制定 5206272.3.2调查计划的实施 5309512.3.3证据的收集 6263852.3.4证据的固定 617492.3.5取证行为的合法性审查 6188622.3.6证据的合法性判断 6143082.3.7证据的证明力判断 712660第三章案件审理前的准备 7324762.3.8案件材料的整理 751911.1案件受理后,承办人应当及时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包括但不限于起诉状、答辩状、证据材料、法律依据等。 759711.2承办人应当根据案件性质和特点,对案件材料进行分类、编号,保证材料完整、清晰、有序。 7204111.3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材料,承办人应当采取保密措施,保证信息安全。 7326541.3.1案件材料的审核 7194212.1承办人应当对案件材料进行审核,保证材料齐全、合法、有效。 7242622.2对于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案件材料,承办人应当及时通知当事人补正或者撤回。 7238062.3对于涉及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的争议,承办人应当进行核实、调查,保证案件事实清楚、法律依据充分。 787532.4承办人应当对案件材料中的证据进行审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为案件审理做好准备。 794622.4.1审理程序的确定 7122231.1承办人应当根据案件性质、法律依据和当事人意愿,确定适用简易程序、普通程序或者特别程序。 7305981.2对于涉及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应当报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7172721.2.1审理程序的告知 888942.1承办人应当及时将案件审理程序告知当事人,保证当事人了解案件审理进程。 8298942.2告知内容包括审理程序、审理期限、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等。 8172952.3承办人应当在案件审理前,向当事人送达《案件审理程序告知书》,由当事人签字确认。 828822.3.1当事人的权利 8204661.1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 8181061.2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申请鉴定、申请财产保全等。 828921.3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陈述事实和理由、提供证据、申请查阅案卷材料等。 873011.3.1当事人的义务 8325082.1当事人应当按时参加诉讼活动,遵守法庭纪律。 8154612.2当事人应当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 882362.3当事人应当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83882.4当事人应当承担诉讼费用。 821856第四章开庭审理 8226102.4.1庭审通知 8249242.4.2庭前证据交换 8103132.4.3庭审预案 898142.4.4庭审材料准备 922752.4.5庭审保障 929572.4.6开庭 98472.4.7庭审调查 9247602.4.8庭审辩论 9283182.4.9最后陈述 9138152.4.10庭审结束 988312.4.11庭审笔录的记载内容 951512.4.12庭审笔录的制作要求 10237522.4.13庭审笔录的核对与签字 108350第五章证据审查与质证 10226212.4.14合法性审查 10208102.4.15真实性审查 10184852.4.16充分性审查 11142922.4.17质证的原则 11162602.4.18质证的主体 11270712.4.19质证的程序 1162382.4.20证据的采信 11289272.4.21证据的排除 1213392第六章案件辩论与调解 12211722.4.22辩论前的准备 1237642.4.23辩论程序的启动 12257562.4.24辩论程序的实施 1258502.4.25调解程序的启动 12120792.4.26调解程序的实施 12143882.4.27调解协议的达成 13188202.4.28调解协议的履行 1326921第七章案件判决与裁定 13177732.4.29判决的作出 1374842.4.30判决的送达 13136782.4.31裁定的作出 1475902.4.32裁定的送达 14254732.4.33判决书的执行 1591172.4.34裁定书的执行 1518102第八章案件执行与监督 15107052.4.35执行程序的启动 15305252.4.36执行程序的实施 16222572.4.37执行依据的法律适用 1670052.4.38执行措施的法律适用 16125952.4.39执行监督 17238932.4.40执行纠正 172863第九章案件上诉与再审 17146722.4.41上诉程序的启动 17236992.4.42上诉程序的实施 18112022.4.43再审程序的启动 1834522.4.44再审程序的实施 18194372.4.45上诉案件的审理 19126532.4.46再审案件的审理 1931589第十章案件归档与总结 20223402.4.47归档范围 20232352.4.48归档要求 20321602.4.49归档程序 20299332.4.50总结内容 20306022.4.51总结要求 21239612.4.52总结程序 21111112.4.53经验传承 2194662.4.54经验借鉴 21第一章案件受理与立案1.1案件材料的接收与审核1.1.1案件材料的接收1.1案件材料的接收程序案件材料的接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案件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将案件材料提交至立案庭。(2)立案庭工作人员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确认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3)立案庭工作人员对提交的材料进行登记,并出具接收凭证。1.2案件材料的接收要求案件材料的接收应满足以下要求:(1)案件材料应齐全、完整,符合法定形式。(2)案件材料应按照规定的顺序排列,便于查阅。(3)案件材料应使用规范的文字表述,字迹清晰、工整。1.2.1案件材料的审核2.1案件材料审核的内容案件材料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案件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2)案件材料是否符合立案条件。(3)案件材料是否齐全、完整。2.2案件材料审核的程序案件材料审核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立案庭工作人员对案件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确认材料是否符合立案条件。(2)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材料,立案庭工作人员应将案件材料送交相关业务庭室进行详细审核。(3)业务庭室对案件材料进行详细审核,提出审核意见。第二节立案条件的审查与决定2.2.1立案条件的审查1.1立案条件审查的内容立案条件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案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受理范围。(2)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3)案件是否具备诉讼条件。(4)案件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不宜公开的内容。1.2立案条件审查的程序立案条件审查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立案庭工作人员对案件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确认是否符合立案条件。(2)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立案庭工作人员将案件材料送交相关业务庭室进行详细审查。(3)业务庭室对案件进行详细审查,提出审查意见。1.2.1立案决定2.1立案决定的作出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立案庭应在收到审查意见后的法定期限内作出立案决定。2.2立案决定的告知立案决定作出后,立案庭应向当事人或其代理人送达立案通知书,告知立案决定的内容。2.3立案决定的效力立案决定具有以下效力:(1)案件进入诉讼程序。(2)案件当事人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3)案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第二章案件调查与取证第一节调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3.1调查计划的制定(1)确定调查目标:根据案件性质和具体情况,明确调查的主要目标和方向。(2)分析案件背景:了解案件相关背景信息,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等。(3)制定调查方案:结合调查目标,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方法、步骤、时间安排等。(4)调查人员分工:明确调查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保证调查工作有序进行。2.3.2调查计划的实施(1)调查取证:按照调查方案,开展实地调查、询问相关当事人、查阅相关资料等。(2)调查记录:及时记录调查过程和所获取的信息,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调查进度跟踪:对调查进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调查工作按计划进行。(4)调查结果汇总:整理调查所获取的信息,形成调查报告。第二节证据的收集与固定2.3.3证据的收集(1)确定证据范围:根据案件性质,明确需要收集的证据种类和范围。(2)证据收集方法:采取合法、合规的方式,包括现场勘查、询问、查阅相关资料等。(3)证据收集原则:保证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和完整性。(4)证据收集记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证据来源、收集时间、地点等。2.3.4证据的固定(1)证据整理: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分类、编号,保证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2)证据固定方式:根据证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拍照、录音、录像等。(3)证据固定要求:保证证据的固定过程符合法律规定,防止证据丢失或损坏。(4)证据固定记录:对证据固定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备后续审查和质证。第三节取证过程中的法律适用2.3.5取证行为的合法性审查(1)取证主体:保证取证行为由具有合法调查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实施。(2)取证程序:遵循法定程序,保证取证过程的合法性。(3)取证手段:采取合法、合规的取证手段,避免侵犯当事人权益。2.3.6证据的合法性判断(1)证据来源:审查证据来源的合法性,保证证据来源真实可靠。(2)证据收集:判断证据收集过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保证证据的合法性。(3)证据固定:审查证据固定过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保证证据的合法性。2.3.7证据的证明力判断(1)证据真实性:判断证据是否真实反映案件事实。(2)证据关联性:判断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3)证据充分性:判断证据是否足以证明案件事实。(4)证据合法性:审查证据的合法性,保证证据的证明力。第三章案件审理前的准备第一节案件材料的整理与审核2.3.8案件材料的整理1.1案件受理后,承办人应当及时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包括但不限于起诉状、答辩状、证据材料、法律依据等。1.2承办人应当根据案件性质和特点,对案件材料进行分类、编号,保证材料完整、清晰、有序。1.3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材料,承办人应当采取保密措施,保证信息安全。1.3.1案件材料的审核2.1承办人应当对案件材料进行审核,保证材料齐全、合法、有效。2.2对于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案件材料,承办人应当及时通知当事人补正或者撤回。2.3对于涉及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的争议,承办人应当进行核实、调查,保证案件事实清楚、法律依据充分。2.4承办人应当对案件材料中的证据进行审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为案件审理做好准备。第二节审理程序的确定与告知2.4.1审理程序的确定1.1承办人应当根据案件性质、法律依据和当事人意愿,确定适用简易程序、普通程序或者特别程序。1.2对于涉及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应当报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1.2.1审理程序的告知2.1承办人应当及时将案件审理程序告知当事人,保证当事人了解案件审理进程。2.2告知内容包括审理程序、审理期限、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等。2.3承办人应当在案件审理前,向当事人送达《案件审理程序告知书》,由当事人签字确认。第三节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告知2.3.1当事人的权利1.1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1.2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申请鉴定、申请财产保全等。1.3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陈述事实和理由、提供证据、申请查阅案卷材料等。1.3.1当事人的义务2.1当事人应当按时参加诉讼活动,遵守法庭纪律。2.2当事人应当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2.3当事人应当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2.4当事人应当承担诉讼费用。第四章开庭审理第一节开庭前的准备工作2.4.1庭审通知(1)法院应当在开庭前5日内,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2)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按照通知要求准时到庭。2.4.2庭前证据交换(1)庭前证据交换应当在开庭前完成,各方当事人应当将证据材料提交给法院。(2)法院应当对证据进行审查,确认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和证明力。2.4.3庭审预案(1)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制定庭审预案,明确庭审的程序、时间、地点等。(2)庭审预案应当送达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2.4.4庭审材料准备(1)法院应当准备庭审所需的材料,包括案件卷宗、证据材料、庭审记录等。(2)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应当准备好自己的诉讼材料。2.4.5庭审保障(1)法院应当保证庭审的顺利进行,维护庭审秩序。(2)法院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第二节开庭审理的程序2.4.6开庭(1)开庭时,审判长应当宣布开庭,查明当事人身份,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2)审判长应当宣布案由,简要介绍案件基本情况。2.4.7庭审调查(1)审判长应当指挥庭审调查,依次听取当事人陈述、证人作证、鉴定人发表意见。(2)当事人可以对证人、鉴定人进行质证。2.4.8庭审辩论(1)审判长应当指挥庭审辩论,依次听取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发表辩论意见。(2)当事人可以对对方的辩论意见进行反驳。2.4.9最后陈述(1)审判长应当给予当事人最后陈述的机会。(2)当事人应当简要陈述自己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2.4.10庭审结束(1)审判长应当宣布庭审结束,告知当事人庭审结果。(2)审判长应当宣布休庭,将案件提交合议庭评议。第三节庭审笔录的制作2.4.11庭审笔录的记载内容(1)庭审笔录应当真实、完整地记载庭审过程。(2)庭审笔录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开庭时间、地点、审判人员、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基本信息;庭审程序;当事人陈述、证人作证、鉴定人意见;庭审辩论;最后陈述;庭审结果等。2.4.12庭审笔录的制作要求(1)庭审笔录应当使用规范的文字、格式。(2)庭审笔录应当字迹清晰、工整,不得涂改、涂抹。(3)庭审笔录应当及时制作,不得拖延。2.4.13庭审笔录的核对与签字(1)庭审笔录制作完成后,审判长应当组织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核对笔录。(2)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认为笔录有误的,可以提出更正意见。(3)核对无误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应当在庭审笔录上签字或者盖章。第五章证据审查与质证第一节证据的审查标准2.4.14合法性审查合法性审查是指对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证据形式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证据来源的合法性:证据应当由具有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的机关、人员依法取得。(2)证据取得程序的合法性:证据的取得应当遵循法定程序,如搜查、扣押、提取等。(3)证据形式的合法性:证据应当具备法定形式,如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2.4.15真实性审查真实性审查是指对证据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证据内容是否客观:证据内容应当反映案件事实的真实情况。(2)证据之间是否相互印证:证据之间应当能够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3)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证据应当与案件事实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2.4.16充分性审查充分性审查是指对证据是否足以证明案件事实进行审查。充分性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证据的数量:证据数量应当足以证明案件事实。(2)证据的质量:证据质量应当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3)证据的证明力:证据应当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第二节证据的质证程序2.4.17质证的原则(1)公开、公平、公正:质证过程应当公开、公平、公正,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自愿、合法、有序:质证过程应当遵循自愿、合法、有序的原则。2.4.18质证的主体(1)当事人:当事人有权对证据进行质证。(2)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当事人进行质证。(3)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代理当事人进行质证。2.4.19质证的程序(1)通知:质证前,应当通知各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参加质证。(2)开庭:质证应当开庭进行,由审判员主持。(3)陈述:各方当事人应当陈述对证据的意见。(4)交叉询问:各方当事人可以对对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交叉询问。(5)认证:审判员对证据进行认证,并说明认证的理由。第三节证据的采信与排除2.4.20证据的采信(1)合法、真实、充分的证据应当予以采信。(2)证据之间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应当予以采信。(3)根据证据的证明力,可以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应当予以采信。2.4.21证据的排除(1)违反法定程序取得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2)不真实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3)不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4)与案件事实无关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第六章案件辩论与调解第一节辩论程序的实施2.4.22辩论前的准备(1)当事人应充分准备辩论所需的证据材料、法律依据及相关文件。(2)律师应当对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制定辩论策略。2.4.23辩论程序的启动(1)法院应当在法定期限内通知当事人辩论的时间和地点。(2)当事人应当按时参加辩论,无正当理由缺席的,视为放弃辩论权利。2.4.24辩论程序的实施(1)辩论分为原告陈述、被告答辩、第三人陈述和答辩等环节。(2)法官应当充分保障当事人的陈述、答辩权利,保证辩论的公正、公平。(3)当事人应当遵循辩论程序,遵守法庭纪律,不得进行人身攻击、诽谤等不当行为。(4)法官应当根据当事人的陈述、答辩,对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审查。第二节调解程序的启动与实施2.4.25调解程序的启动(1)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申请调解,也可以在诉讼前向法院申请调解。(2)法院认为案件适宜调解的,可以主动启动调解程序。2.4.26调解程序的实施(1)法院应当选任具备调解能力的调解员进行调解。(2)调解员应当全面了解案件事实,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制定调解方案。(3)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应当保持中立,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4)调解员应当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但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结果。第三节调解协议的达成与履行2.4.27调解协议的达成(1)调解协议应当由当事人自愿达成,不得强迫。(2)调解协议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3)调解协议应当明确、具体,具备履行可能性。2.4.28调解协议的履行(1)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调解协议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不履行。(2)法院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发觉不履行或者履行不力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3)当事人因特殊情况无法履行调解协议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第七章案件判决与裁定第一节判决的作出与送达2.4.29判决的作出(一)判决的依据判决是法院根据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判决的作出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保证公正、公平、公开。(二)判决的种类(1)判决书:包括一审判决书、二审判决书和再审判决书。(2)裁定书:包括裁定驳回起诉、裁定中止诉讼、裁定终结诉讼等。(三)判决的作出程序(1)法院审理案件终结后,合议庭应进行评议,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审查。(2)合议庭根据评议结果,制作判决书。(3)判决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案件名称、当事人基本情况、案件由来、事实和证据、法律依据、判决结果、诉讼费用负担、上诉期限等。2.4.30判决的送达(一)送达方式(1)直接送达:法院工作人员将判决书直接送达给当事人。(2)邮寄送达:法院通过邮寄方式将判决书送达给当事人。(3)公告送达:对于无法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的,法院可采取公告送达方式。(二)送达期限判决书应在判决生效后15日内送达给当事人。第二节裁定的作出与送达2.4.31裁定的作出(一)裁定的依据裁定是法院根据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诉讼程序问题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裁定的作出应遵循法定程序,保证公正、公平、公开。(二)裁定的种类(1)裁定书:包括裁定驳回起诉、裁定中止诉讼、裁定终结诉讼等。(2)通知:包括通知参加诉讼、通知补正诉状等。(三)裁定的作出程序(1)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对于需要作出裁定的诉讼请求或诉讼程序问题,合议庭应进行评议。(2)合议庭根据评议结果,制作裁定书。(3)裁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案件名称、当事人基本情况、案件由来、事实和证据、法律依据、裁定结果、诉讼费用负担等。2.4.32裁定的送达(一)送达方式(1)直接送达:法院工作人员将裁定书直接送达给当事人。(2)邮寄送达:法院通过邮寄方式将裁定书送达给当事人。(3)公告送达:对于无法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的,法院可采取公告送达方式。(二)送达期限裁定书应在裁定生效后15日内送达给当事人。第三节判决书与裁定书的执行2.4.33判决书的执行(一)执行依据判决书生效后,当事人应按照判决书确定的义务履行。如当事人不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二)执行程序(1)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提交以下材料:申请书、生效判决书、身份证明等。(2)法院受理申请后,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3)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法院解除强制措施。(4)对于被执行人仍不履行义务的,法院可以采取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等措施,以实现判决书确定的义务。2.4.34裁定书的执行(一)执行依据裁定书生效后,当事人应按照裁定书确定的义务履行。如当事人不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二)执行程序(1)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提交以下材料:申请书、生效裁定书、身份证明等。(2)法院受理申请后,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3)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法院解除强制措施。(4)对于被执行人仍不履行义务的,法院可以采取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等措施,以实现裁定书确定的义务。第八章案件执行与监督第一节执行程序的启动与实施2.4.35执行程序的启动执行程序的启动,是依据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以实现债权人合法权益的过程。执行程序的启动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当事人申请执行:债权人根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向执行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执行。(2)法院依职权执行:在特定情形下,法院可以依职权启动执行程序,如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3)其他机关移送执行:如仲裁机构、公证机关等依法作出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可移送执行法院执行。2.4.36执行程序的实施执行程序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执行通知:执行法院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内履行义务。(2)财产调查:执行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调查,包括查询银行存款、扣押财产等。(3)财产处置:执行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处置,包括拍卖、变卖等。(4)财产分配:执行法院将处置财产所得款项按照债权比例分配给债权人。(5)结束执行:被执行人履行完毕义务或执行法院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执行时,执行程序结束。第二节执行过程中的法律适用2.4.37执行依据的法律适用执行依据主要包括生效的法律文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执行过程中,应当依据以下法律规定:(1)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执行程序的基本原则、执行措施、执行期限等。(2)执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执行程序的具体规定。(3)其他相关法律:如合同法、担保法等。2.4.38执行措施的法律适用执行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等。执行过程中,应当依据以下法律规定:(1)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执行措施的具体种类、适用条件等。(2)执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执行措施的具体规定。(3)其他相关法律:如物权法、担保法等。第三节执行监督与纠正2.4.39执行监督执行监督是指对执行程序中的执行行为进行监督,以保证执行程序的合法、公正、高效。执行监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法院内部监督: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执行工作进行监督。(2)当事人监督:当事人对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提出异议。(3)社会监督:社会各界对执行工作进行监督。2.4.40执行纠正执行纠正是指对执行程序中的错误进行纠正,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执行纠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执行行为违法: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应当予以纠正。(2)执行依据错误: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存在错误,应当予以纠正。(3)执行措施不当:执行措施不符合法律规定,应当予以纠正。(4)执行期限超期:执行期限超过法定期限,应当予以纠正。第九章案件上诉与再审第一节上诉程序的启动与实施2.4.41上诉程序的启动(一)上诉权的行使(1)当事人对于一审判决不服的,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当事人对于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上诉状的提交(1)当事人提起上诉,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状。(2)上诉状应当载明以下内容:(1)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地;(2)被上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地;(3)一审判决书或裁定书的案号;(4)上诉请求及理由;(5)证据和证据来源。2.4.42上诉程序的实施(一)人民法院对上诉状的审查(1)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2)对于符合上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立案受理;对于不符合上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二)上诉案件的审理(1)上诉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2)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依照法定程序进行。(3)上诉案件的审理期限为三个月。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上一级人民法院院长批准。第二节再审程序的启动与实施2.4.43再审程序的启动(一)再审申请的提出(1)当事人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2)再审申请应当自判决、裁定、调解书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二)再审申请的条件(1)再审申请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申请再审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生效;(2)再审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3)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调解书;(4)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存在错误。2.4.44再审程序的实施(一)人民法院对再审申请的审查(1)人民法院收到再审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2)对于符合再审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立案受理;对于不符合再审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二)再审案件的审理(1)再审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2)再审案件的审理期限为六个月。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院长批准。第三节上诉案件与再审案件的审理2.4.45上诉案件的审理(一)审理程序(1)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依照法定程序进行。(2)合议庭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五日内,通知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3)合议庭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公开开庭审理案件。(4)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可以申请查阅案卷材料,提出新的证据。(二)审理结果(1)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应当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