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农村规划实施方案设计_第1页
新三农村规划实施方案设计_第2页
新三农村规划实施方案设计_第3页
新三农村规划实施方案设计_第4页
新三农村规划实施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三农村规划实施方案设计TOC\o"1-2"\h\u30030第一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316371.1项目背景 391781.2项目目标 331666第二章:村庄布局规划 4154562.1现状分析 4130942.2规划原则 4123102.3空间布局设计 5129102.4设施配套规划 510525第三章:产业发展规划 6205733.1产业现状分析 6274923.1.1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640683.1.2工业发展现状 625203.1.3服务业发展现状 6197303.2产业发展目标 6311833.2.1农业发展目标 6131243.2.2工业发展目标 679533.2.3服务业发展目标 6198633.3产业结构调整 6319843.3.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7194773.3.2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7238803.3.3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7110693.4产业链建设 711223.4.1农业产业链建设 763563.4.2工业产业链建设 72713.4.3服务业产业链建设 72074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7252064.1交通设施规划 7145584.2供水设施规划 8105954.3供电设施规划 8204894.4信息网络设施规划 814631第五章:生态环境建设 8219045.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9277085.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9191855.3生态建设规划 9213285.4环境污染治理 926284第六章:文化建设与传承 1064996.1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1092916.1.1文化资源概述 1077086.1.2文化资源特点 1056306.1.3文化资源现状评价 1080686.2文化传承与创新 1030386.2.1传承策略 10222066.2.2创新路径 1116006.3文化产业发展 11183086.3.1发展思路 11214536.3.2产业布局 11164836.4文化设施建设 113166.4.1建设目标 11148686.4.2建设内容 1112244第七章: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1303097.1教育规划 11207847.1.1规划目标 119037.1.2规划内容 12119707.1.3实施措施 12188067.2医疗卫生规划 1225287.2.1规划目标 1280607.2.2规划内容 122047.2.3实施措施 12169967.3社会保障规划 12105447.3.1规划目标 1275537.3.2规划内容 1310587.3.3实施措施 1331867.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271677.4.1规划目标 13111857.4.2规划内容 13235187.4.3实施措施 137834第八章:村庄治理与社区建设 1317368.1村庄治理现状分析 13323958.1.1治理基础 135288.1.2治理成效 1410298.2治理体系创新 14127468.2.1构建多元化治理主体 14168998.2.2优化村庄治理结构 14264768.3社区建设规划 14196838.3.1社区建设目标 14214038.3.2社区建设内容 15126788.4民主管理与监督 15151678.4.1民主管理 1516918.4.2监督机制 1512832第九章:项目实施与政策保障 15289849.1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15285849.1.1项目启动阶段 15325489.1.2项目规划阶段 15139479.1.3项目实施阶段 1532009.1.4项目验收与总结阶段 16199729.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6224509.2.1投资估算 16177019.2.2资金筹措 16158149.3政策措施与激励机制 16122029.3.1政策措施 16109029.3.2激励机制 16236129.4项目监测与评估 17254679.4.1监测内容 17119939.4.2评估方法 17185279.4.3评估周期 1727678第十章:后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171801010.1项目后续管理 172558210.2可持续发展策略 182055010.3风险防范与应对 18773410.4持续改进与创新 18第一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项目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新三农村规划实施方案应运而生,旨在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本项目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发展,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新三农村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2)农村发展需求。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迫切需要实施新三农村规划。(3)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与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新三农村规划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三农村规划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1.2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新三农村规划,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3)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通过新三农村规划,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5)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6)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三农村规划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7)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新三农村规划,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第二章:村庄布局规划2.1现状分析村庄布局规划首先需对现有村庄布局进行详尽分析。当前村庄布局存在以下特点:(1)村庄分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多数村庄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村庄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善。大部分村庄规模较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影响村民生活质量。(3)村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数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缺乏产业支撑。(4)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部分村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2.2规划原则村庄布局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村庄布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2)以人为本原则。规划应关注村民生活需求,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保障村民权益。(3)统筹兼顾原则。规划应综合考虑村庄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4)差异化发展原则。根据各村庄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2.3空间布局设计村庄空间布局设计应遵循以下思路:(1)优化村庄布局。根据村庄现状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村庄规模和布局,形成有序、紧凑的村庄空间结构。(2)提高村庄密度。通过村庄合并、村庄整合等方式,提高村庄密度,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3)强化中心村建设。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作为中心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村的功能和地位。(4)构建村庄群落。以中心村为核心,周边村庄为辅助,构建村庄群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4设施配套规划设施配套规划应包括以下方面:(1)交通设施。加强村庄内部道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行条件,加强与外部交通网络的连接。(2)给水排水设施。保障村庄生活用水,提高给水水质,完善排水设施,防止水污染。(3)供电设施。优化村庄供电网络,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村民生活用电需求。(4)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5)生态环境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6)产业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链,提高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章:产业发展规划3.1产业现状分析3.1.1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当前,新三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在粮食作物中,以水稻、小麦等为主,种植面积较大,但品种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养殖业方面,以养猪、养鸡为主,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3.1.2工业发展现状新三农村工业基础薄弱,以小型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国家对农村产业政策的支持,部分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但仍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3.1.3服务业发展现状新三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的商贸、餐饮、住宿等为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有所发展,但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3.2产业发展目标3.2.1农业发展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3.2.2工业发展目标加大工业投入,提高产业集聚度,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3.2.3服务业发展目标以提升服务业水平为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业布局,提升服务业品质。发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3产业结构调整3.3.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推广高效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业产值。3.3.2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聚度。3.3.3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服务业布局,提升服务业品质。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3.4产业链建设3.4.1农业产业链建设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3.4.2工业产业链建设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提高产业集聚度。培育产业链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4.3服务业产业链建设加强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的融合,提升服务业附加值。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服务业产业链,提高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4.1交通设施规划本规划针对新三农村的交通设施进行系统规划,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捷性,促进经济发展。交通设施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道路等级,保证路面平整、宽敞。规划新建和改扩建农村道路,形成便捷、高效的农村交通网络。(2)公共交通设施:优化农村公共交通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规划设置农村客运站、候车亭等公共交通设施,满足农民出行需求。(3)桥梁建设:加强农村桥梁建设,保证桥梁安全、畅通。规划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桥梁,提高桥梁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4.2供水设施规划新三农村供水设施规划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为核心,提高农村供水覆盖率和服务质量。供水设施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源保护:加强水源保护,保证水源水质达标。对水源地进行调查、评估,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保护区内的环境保护和治理。(2)供水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供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采用先进的供水技术,提高供水水质,保证农民饮水安全。(3)供水管网优化:优化农村供水管网布局,提高供水覆盖率。加强供水管网维护和管理,降低漏损率,提高供水效率。4.3供电设施规划新三农村供电设施规划以满足农民生活用电和农村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供电设施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源建设:加强农村电源建设,提高供电能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分布式能源,降低农村供电成本。(2)电网优化:优化农村电网布局,提高供电可靠性。加强电网维护和管理,提高供电质量。(3)供电服务设施: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供电服务设施,提高供电服务水平。设置农村供电服务站点,方便农民办理供电业务。4.4信息网络设施规划新三农村信息网络设施规划以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为目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设施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提高通信服务质量。规划新建和改扩建农村通信基站,保证通信信号覆盖农村地区。(2)有线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有线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宽带接入能力。鼓励采用光纤到户等先进技术,提升宽带网络速度。(3)信息化服务平台:搭建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开发农村电商、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应用,满足农民多元化信息需求。第五章:生态环境建设5.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总体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二是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三是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四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以本项目为例,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效率低,部分土地闲置;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体污染严重;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农民生活质量。5.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本项目提出以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耕地面积;(2)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加大植被恢复力度,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4)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5.3生态建设规划本项目生态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耕地面积;(2)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3)植被恢复规划:加大植被恢复力度,提高植被覆盖度,构建生态廊道,改善生态环境;(4)农村环境治理规划: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5.4环境污染治理本项目环境污染治理主要针对以下方面:(1)生活污水治理: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染物排放;(2)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提高垃圾处理率,减少环境污染;(3)农业废弃物处理: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4)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保证污染物排放达标,减少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第六章:文化建设与传承6.1文化资源现状分析6.1.1文化资源概述新三农村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包括民间艺术、传统习俗、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新三农村的文化底蕴。6.1.2文化资源特点(1)地域特色鲜明:新三农村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俗和风情。(2)传承历史悠久:许多文化资源具有较长的传承历史,如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3)民间参与度高:新三农村的文化活动往往以民间为主体,具有较高的参与度。6.1.3文化资源现状评价当前,新三农村的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文化传承意识不足:部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传承意识较弱。(2)资源开发不足:部分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3)文化设施不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6.2文化传承与创新6.2.1传承策略(1)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式,提高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2)举办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激发村民的文化参与热情。(3)培养传承人才: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保证文化传承后继有人。6.2.2创新路径(1)文化产品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创新。(2)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为载体,推动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升级。(3)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创新。6.3文化产业发展6.3.1发展思路(1)挖掘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新三农村的文化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素材。(2)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3)打造产业链: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6.3.2产业布局(1)文化旅游:发挥新三农村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文化创意:以创意为核心,发展文化产品设计、制作等产业。(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相关产业。6.4文化设施建设6.4.1建设目标(1)完善文化设施网络:构建覆盖新三农村的文化设施网络。(2)提升文化设施功能:提高文化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3)满足村民文化需求: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6.4.2建设内容(1)文化广场:建设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2)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七章: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7.1教育规划7.1.1规划目标本规划旨在提高新三农村的教育水平,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7.1.2规划内容(1)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落实教师培训、交流与激励政策。(3)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4)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7.1.3实施措施(1)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2)落实教育政策,保证农村学生享受资助政策。(3)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7.2医疗卫生规划7.2.1规划目标本规划旨在提高新三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7.2.2规划内容(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2)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保证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3)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7.2.3实施措施(1)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2)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低农村居民医疗负担。(3)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7.3社会保障规划7.3.1规划目标本规划旨在构建完善的新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7.3.2规划内容(1)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待遇。(2)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3)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工程,解决农村居民住房问题。(4)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关爱保护工作。7.3.3实施措施(1)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保证农村居民享受到社会保障待遇。(3)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7.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7.4.1规划目标本规划旨在完善新三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7.4.2规划内容(1)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设施利用率。(2)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服务水平。(3)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7.4.3实施措施(1)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2)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第八章:村庄治理与社区建设8.1村庄治理现状分析8.1.1治理基础当前,我国农村村庄治理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村庄组织结构单一,治理能力不足,治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在村庄治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村庄组织结构单一:大部分村庄以村委会为核心组织,缺乏多元化的治理主体。(2)治理能力不足:村委会成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专业知识匮乏、治理能力有限等问题。(3)治理体系不完善:村庄治理涉及诸多方面,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但目前村庄治理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村庄发展的需求。8.1.2治理成效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村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村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3)村庄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8.2治理体系创新8.2.1构建多元化治理主体为提高村庄治理效能,应构建多元化治理主体,包括以下方面:(1)强化村委会作用,提升村委会成员治理能力。(2)培育村庄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村庄治理中的积极作用。(3)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村庄治理,形成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8.2.2优化村庄治理结构优化村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村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2)强化村庄治理机制,建立村民参与决策、监督、评价的机制。(3)优化村庄资源配置,提高村庄治理效能。8.3社区建设规划8.3.1社区建设目标(1)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村庄环境。(2)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3)增强村庄治理能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8.3.2社区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2)产业发展:发展村庄主导产业,促进村民增收。(3)社会事业: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村民生活质量。(4)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村庄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美丽乡村。8.4民主管理与监督8.4.1民主管理(1)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2)建立健全村民参与决策、监督、评价的机制。(3)推进村庄事务公开,提高村庄治理透明度。8.4.2监督机制(1)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村庄治理工作进行监督。(2)加强对村委会成员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3)建立健全村庄治理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村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第九章:项目实施与政策保障9.1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9.1.1项目启动阶段在项目启动阶段,首先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项目启动阶段需在项目批准后一个月内完成。9.1.2项目规划阶段在项目规划阶段,要开展实地调查,收集基础资料,编制项目规划方案,明确项目目标、任务、投资规模、实施期限等。项目规划阶段需在项目启动后三个月内完成。9.1.3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四个方面。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项目规划方案分阶段实施。(2)产业发展: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措施。(4)民生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实施扶贫攻坚、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需在项目规划阶段完成后五年内完成。9.1.4项目验收与总结阶段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9.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2.1投资估算根据项目规划方案,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四个方面的投资进行估算。投资估算应充分考虑市场价格波动、政策调整等因素,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9.2.2资金筹措项目资金来源包括投资、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捐赠。要根据项目特点和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资金筹措方案。9.3政策措施与激励机制9.3.1政策措施(1)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4)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保障生态安全。(5)实施扶贫攻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9.3.2激励机制(1)设立项目奖励基金,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奖励。(2)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项目实施,共同推动农村发展。(3)建立项目监测与评估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保证项目顺利实施。9.4项目监测与评估9.4.1监测内容项目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进度:监测项目实施进度,保证项目按计划进行。(2)项目质量:监测项目质量,保证项目达到预期效果。(3)资金使用: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