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25届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安徽省六安市2025届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安徽省六安市2025届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安徽省六安市2025届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安徽省六安市2025届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2025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4年2月1日,“重温经典”频道开播,使经典再次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诸如《四世同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渴望》《闯关东》等众多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经典电视剧再次在广大观众中形成收视热点,展现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也启发当下创作者采解码它们成为经典的内外部因素,为铸造新的经典寻找经验与路径。思想和价值观是作品的灵魂,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如何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理念,让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足创作者思考的重要命题。经典电视剧往往在人物塑造、情感建构、视听修辞等方面施以生动笔触,把深刻的思想主题自然融入故事中,谱写出立体丰富的时代生活和生命样本,从而被一代又一代观众反复欣赏解读,历久弥新,传之久远。如《闯关东》把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寄寓于以朱开山为代表的鲜活人物群像中;《士兵突击》把“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附着在许三多这一紧接地气、可亲可感的形象土;《亮剑》用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和抗日英雄们智勇双全的品格,诠释中国军人的“亮剑”精神。思想主题并非“无根的浮萍”,而要在生动形象、感人情节中“生作发芽”。观众虽有代际差异,却不由自主地沉浸于一种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中,品味作品关于历史、文化与人性的深刻内涵,从而获得精神力量与情感价值。经典有着永不过时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的根源来自人民。人民生活是影视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许多经典剧都通过对真实生活面貌和生命体验进行戏剧性地提炼和编排,建构一个自洽的艺术世界,在虚构的故事中揭示生活的本质真实。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电视剧创作中,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往往就是作品的高度,也是艺术的时代高度。如何让人物深入人心?经典剧为我们带来启示。一是追求形象塑造的典型性。如《寻找回来的世界》中,那些在成长道路上曾经迷失方向、努力回归正道的青少年,在某种角度上折射出不同年代年轻人相同的心灵轨迹。二是展现人物性格的立体化。如《亮剑》中的李云龙优缺点鲜明,他文化水平不高,热血、莽撞,却善于动脑筋,在战场上常常出奇制胜。这种立体化塑造让人物真实可感、神完气足。三是运用“两难结构”的戏剧性。如《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陷入了是尽忠还是尽孝的两难境地,其内心的挣扎以及最终走上反侵略之路的人生选择,凸显作品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和对崇高精神的褒扬。经典剧之所以能迸发如此持久的艺术魅力,究其根本是创作者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理解生活本质、体悟生活底蕴的结果。唯有把生活吃透了,并把艺术规律内化到创作思维中,才能将时代精魂、生活真谛、人性真善美转变为精彩的故事和动人的形象,作品才能以隽永之美长久地温润心灵、滋养精神。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生命力在于创新。所以电视剧创作必须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努力通过具有标志性的艺术创新来启发和引领一个时期、一类作品的创作方向与表达方式,这样的剧作自然更容易成为经典。我国电视剧发展史,在某种角度上就是一部艺术创新史。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题材剧《药笆·女人和狗》与观众见面,以枣花、茂源老汉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建构出一组有血有肉的中国农民群像,焕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穿透力,此后诸多同类剧的角色塑造中犹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进入新世纪,面对创作领域的市场化风潮,军旅剧《士兵突击》反其道而行。剧中没有所谓的明呈卖点和爱情故事的噱头,单凭普通士兵“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收获超强人气与如潮好评,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此外,《济公》《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无不足使用在当时看来充满新意的创作理念或表现手法,受到不同时代的同行认可、观众青睐。经典蕴藏者不同时代优秀作品的共性特质和创作密码,今天我们来重温经典、解读经典,既是为了以文化人、服务人民,更好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为了充分彰显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探寻经典的创作规律和生成机制,助推更多新时代经典涌现出来。(摘自易伟平《是什么力量让经典作品历久弥新》)材料二“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处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A.《四世同堂》《西游记》等经典影视作品正因为承载了集体记忆,才能再次在广大观众中形成收视热点。B.经典作品都通过对真实生活面貌和生命体验进行戏剧性的提炼和编排,在故事中揭示生活的本质真实。C.作品的高度通常由典型人物的高度决定,因而影视作品中人物塑造对作品艺术高度至关重要。D.进入新世纪,绝大部分影视作品为了迎合市场化风潮,往往利用明星卖点和爱情故事的噱头来吸引眼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读经典作品再次走红的内外部因素,可以帮助当下创作者找到铸造新的经典作品的经验与路径。B.材料一第二段以《闯关东》《士兵突击》为例,意在强调影视作品中人物塑造一定要深入人心。C.“我国电视剧发展史,在某种角度上就是一部艺术创新史”,意指那些能够引领一个时代影视发展的经典作品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D.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有关系,我们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创新能力。3.运用“两难结构”的戏剧性可使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深入人心,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塑造运用了该手法的一项是()(3分)A.《大卫·科波菲尔》中,米考伯先生善良、仁慈、乐观,却爱慕虚荣、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B.《水浒传》中,林教头为了回京和家人团聚,忍辱负重;另一方面,当得知敌人不会放过自己时又暴起杀人,快意恩仇。C.《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渴望通过救助玛丝洛娃赎罪的同时,又想到她可能已经无可救药了,担心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D.《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经历了从自我怀疑到勇敢面对生活的蜕变,这一过程也是很多人成长的轨迹。4.材料一、材料二在强调文艺作品创新的重要性时,论证特点有什么明显不同?(4分)答:5.经典作品再次形成收视热点,展现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请结合材料谈谈,此现象对新时代影视作品创作者有哪些启示。(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雪山大地(节选)杨志军春天了,积雪的消融变得迅速起来,潮湿的土地散发着被蒸晒的气息,一层厚薄不匀的岚光飘逸在草原之上。太阳的脚步虚虚实实地踩踏着岚光的小路、留下了一串串蜂窝状的坑窝,延伸到远方,那是各个方向的远方,就像一张无规则的网。鲜洁的草色闪动着嫩黄的光泽,在风的摩擦中咝啦啦歌唱。尽管一无所获,父亲在沁多草原的劝说却一点也没有放松,还是在走家串户。他已经学乖了,一进门先不介绍“沁多贸易”,也不说买卖牛羊,而是扯东扯西地拉家常:“你这件友袍穿了多少年?二十多年?已经不暖了吧?硬邦邦的面子上全是油,里面的毛也掉得差不多啦,还钻满了虱子,你养了这么多羊,就不会换一件新的?当然啦,光有皮子还不行,还得买面子、里子、扣子、镶边的绸子,得买缝皮袍的黑线、白线、红线、绿线,还得有水獭皮的领子和袖子,花一些钱的要哩,別光心疼牛羊啦,也要心疼心疼自己啦。……”到了另一家他又说吃的:“怎么还是老三样,糌粑、风干肉、酥油茶,就不能换个花样?比如大米、白面、豆子、黄米、黑米、花生、蔬菜、水果、点心,世上能吃的东西多啦,几百种几千种,只要有钱就能买得到,你们不打算尝尝?……”再换一家,他又说用的:“你家的毡倒是新的,还铺了两层,剪下的羊毛用不完是吧?都擀成毡啦。为什么不换成钱呢?县城里的顿珠商店和晋美商店就可以收购羊毛。你问我换成钱干什么?看看你家的家什就知道,酥油桶用得都快要散架啦,一看湿漉漉的就知道在渗水;水桶死沉死沉的、背着空桶就很累,还要装满水,让家里的女人背来背去,就不怕把腰压断?……再说啦,有多大草场养多少牛羊,你家的草场,我看过啦,牧草又低又稀,已经衰退啦,最多能再吃两年、两年中你家的牛羊至少还会增加三分之一,肯定吃不饱,吃不饱就没臊,没膘就无法过冬,一场大雪下来,会死得千干净净,到时候你就哭吧,雪山大地会告诉你,这是对你的惩罚。”可是雪山大地怎么会惩罚好人呢?牧人生气了,差一点又把父亲扔出帐房。有时候父亲会发现自己来到了学生的家里,便故意摆出老师的架势,希望人家能听他的劝。牧人对孩子的老师很给而子,除了殷勤地招待吃喝,还会赠送一两只羊。至于老师一再强调的出售嘛,人家连头都不会点一下。父亲说:“我不是来乞讨的,我是来挽救草原的,也是来让你们过好日子的,送的羊嘛我就不要啦。”尽管拒绝是不礼貌的,甚至都有可能得罪人家,但父亲必须这样,他不能让任何人认为他是一个贪财的人,否则下次就别想再来啦。8扫·8扫·父亲苦口婆心的劝说显然失败了,半个月以后,他从草原回到县上时,没有一户牧人愿意出售一只羊一头牛给他。父亲迷茫了两天,趴到桌子上写了一封寄给所有学生的信,希望他们能劝说自己的家长,出售现有的牛羊,减少草场的载畜量。他骑着日尕↓,来到沁多学校,让副校长藏红花帮他打印了一下,又让她尽可能地提供了在他当校长期间毕业学生的联系方式。他回到县上后,去邮局买了几百个信封和足够的邮票,把所有的信发了出去。顿珠和晋美都说他是在浪费钱财,还不如多跑几趟班玛县的马可河乡。父亲摇摇头,耐心等待着,等来的却是一个让他匪夷所思的结果:沁多县在县城前的姜瓦草原上召开牧业大会,表彰由各村选出的二十个牲畜最多的尖子户,旦增书记亲自向他们颁发了锦旗和奖品。他说从目前汇总的数字看,沁多草原去年的冬羔和今年的春羔相加,增长率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的牲畜存栏率也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风的抚摸似乎让草原的心情格外愉快,沙啦啦沙啦啦的。雪已经消尽的地面上,牧草鹅黄的嫩芽从枯根下面冒出来,害羞地瞧着天空和近旁。牧人坚实的靴子总会轻轻绕过嫩芽出头的地方,左一脚右一脚地踩向别处。很少有人骑马,因为马蹄会伤害草色的洇出和蔓延。但牛羊是管不过来了,它们会不顾一切地扑向婴儿般的新草,让嘴唇和地面摩擦而过,身后的草原就依然又是冬天的颜色,丝毫不显青春的气息了。以往这种时候,牧人总是提前把牛羊赶向高处,宁愿让它们暂时饿着,也要把低洼地和川道里的草保护起来,因为这是下一个冬天的食物。但是从这个年份开始,在所有被承包的草场,牧人已经做不到合理地按季轮牧了。壮阔的地面上,是宏大的畜群,是拉制不住的饥饿的膨胀,是牧草还没长大就被掐头咬根的无奈。父亲拉马走过草原,揪心地看着埋头尝鲜的牛羊,张大嘴发出了一声粗闷的吼叫,就像绝望的老虎面对正在失去的山林,轰隆隆地哭泣着。日尕附和似的长嘶一声,弯过脖子来,怜悯地看着父亲,用鼻子咴咴地说:赶快骑上去吧,吼叫有什么用?父亲听话地跨上了马背,还没有把缰绳在两只手中拉扯均匀,日尕就跑起来。父亲说去州上,找王石书记。日尕瞪他一眼,像是说知道啦。(有删改)【注】日尕:马的名字。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劝说牧人时,从皮袍、饮食、生活用品等多个角度入手,方式委婉且贴近生活,体现出他对牧人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B.父亲深知牧人“赠送一两只羊”是他们内心开始动摇的表现,为避免落下贪财的名声,影响后续劝说工作,所以他果断拒绝。C.父亲给学生们写信的行为表明他意识到单纯的个人劝说难以奏效,想借助年轻人的力量改变现状,体现他懂得转变做事的思路。D.文章结尾父亲要去州上找王石书记,表明他在面对草原问题时,不打算放弃,而是希望能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草原上的问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写草原上“潮湿的土地散发着被蒸晒的气息”,营造出一种沉闷而压抑的氛围,与后文父亲劝说无果的沮丧心情相呼应。B.文章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如“糌粑”“酥油茶”,让读者感受到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C.牧业大会表彰牲畜最多的尖子户这情节,与父亲苦口婆心劝说牧人减少牲畜数量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草原发展模式的思考。D.结尾处赋于马以人的情感,马成为父亲心灵的慰藉者,增添了文章的浪漫色彩,使父亲在面对草原闲境时不再显得那么孤独无助。8.《雪山大地》是一部致敬父辈的深情之作,其中“父亲”这位汉族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最为用力,最为深入人心。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4分)答:9.作为获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品,有评论认为,选文结尾凸显了作者构思上的独特匠心,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材料一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络?”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日,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诘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上尝临朝谓侍臣曰:“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给事中张行成退而上书,以为:“禹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陛下拨乱反正,群臣诚不足望清光;然不必临朝言之。以万乘之尊,乃与群臣校功争能,臣窃为陛下不取。”上甚吾之。魏徵有疾,上手诏问之,且言:“不见数日,朕过多矣。今欲自往,恐益为劳。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微上言:“比者弟子陵师,奴婢忽主,下多轻上,皆有为而然,渐不可长。”又言:“陛下临朝,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微宅无堂,上命辍小殿之材以构之,五日而成,仍赐以素屏风、素褥、几、杖等以遂其所尚。微上良谢,上手诏称:“处卿至此,盖为黎元与国家,岂为一人,何事过谢!”(《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巽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朔,实愿幋其狂眚。”太宗称善,诏今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政要·求谏》)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使所营A为是B当助C陛下D成之E为非当请G陛下罢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责备,与《苏武传》“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相同。B.矜,夸耀,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思相同。C.乃,竟然,与《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的“乃”意思不同。D.数,屡次,多次,与《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房玄龄、高士廉问窦德素北门近来在营建什么,窦德素告诉了他们。太宗知道这件事,责备房玄龄他们不应该过问这些小事。B.太宗上朝时说自己经常兼管武将文相的事。给事中张行成认为皇帝在朝堂上言及此事是与群臣争功比能,指出这样做不足取。C.魏徵患病,太宗希望他能禀告所见所闻。魏徵提出下多轻上之风不可长,又指出太宗常常口头表示要公正,所为却有所偏私。D.王珪认为君主应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太宗于是下令议事时,谏官一定要随同宰相进宫,参与听取处理政事,畅所欲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比者弟子陵师,奴婢忽主,下多轻上,皆有为而然。(4分)译文:(2)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4分)译文:1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治国理政有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5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注】①这首诗是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作者流寓夔州演西东屯村所作。②化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此诗从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文人笔下的故乡常寓“惟吾德馨”的古朴简陋。本诗首联用“牛羊下来”“柴门”,寄平凡温馨和乐之意。B.首联两句是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颔联两句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前后两联温馨和凄凉互相映衬。C.颈联将词序有意倒置,本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调换词序后,原本无奇的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呈现出一片凄清幽邃的意境。D.尾联前句写室内诗人,在明亮的灯光下独对满头白发,心绪难平;后句写室外秋花,不解人意,月光下怒放枝头,以乐景反衬哀情。16.东坡居士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少陵野老这首诗也很有画面感,请结合全诗概括这些画面。(6分)答:(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两句表明自己识别好学之人的标准,即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并且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被人淡忘了。(3)“樽”是中国古代盛酒的器具,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在自然纪录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在一处A的大草原上,一个泥水坑边聚集着不少饮水的野生动物,同时,有些动物却在泥水里欢快地滚来滚去。看到这一幕,你的脑海中有没有闪过一个念头,这水能喝吗?或者看到一群鼠狗、秃鹫正围着一只死去的角马大快朵颐,你是否有过疑惑,()?①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②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因饮用不洁水源的腹泻,③超过2亿左右的人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④但我们不必为野生动物大口吃肉、随便喝水而过分担心。首先,野生动物并不是见水就喝的,它们取食也是有选择性的。例如,美国怀俄明州西南的红沙漠中生活的叉角羚从不会渴不择水,他们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感知出不同水体之间水质的差异。所以野生动物饮用的水,()。人们观察老虎摄食行为发现,它们对食物的气味非常敏感,可以轻松判断食物是否新鲜。其次,除了拥有强大的感受系统,(丙)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野生动物世代栖居在相似的环境中,饮用同一地区的水源,捕食相似的猎物,已经对该地区水体和食物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基本的免疫力,而这种抗性又会通过母源免疫的形式遗传给后代,日久天长,最终自身和群体的免疫力都得以不断提高。当然,这并不代表野生动物不会因饮食生病甚至死亡,实际上,野生动物因为喝生水吃生肉而致病致死的情况B。也许,把水烧开了再喝,把肉烧熟了再吃,才是最符合我们人类的健康之道!18.下列句子中的“着”和文中加点的“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孩子们喜欢坐在宽阔的炉顶上,彼此谈着心里想到的一切。B.石桥附近田村商号磨粉的声音,都仿佛带着一缕缕的哀愁。C.一大堆车辆飞快地朝着这个混乱的中心赶来,愈发难解难分,没个头绪。D.搬东西时,手可要轻着点,不单因为价格昂贵,还因为承载着主人的情感。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答:20.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4分)答: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22.请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出三个关键词。(3分)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急不得,也等不得。”“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对于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自觉:以大时间观思考过去现在未来,于长时间轴谋划治国理政,用辩证法把握运用时间,将宝贵时间献给祖国和人民……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这75年,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时间历史”中,注定是一段壮丽的“历史时间”,作为当代青年,你对时间有怎样的思考和自觉?诸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选项,强加因果。“经典作品再次在观众中形成收视热点”,不是因为“承载了集体记忆”。B选项,扩大范围。原文说“许多经典剧都……”,选项说“经典作品都……”。D选项,于文无据。原文“面对创作领域的市场化风潮,军旅剧《士兵突击》反其道而行。剧中没有所谓的明星卖点和爱情故事噱头。”不能由此推出,“绝大部分作品利用明星卖点和爱情故事的噱头来吸引眼球”。故选C。2.【答案】B【解析】材料一第二段以《闯关东》《士兵突击》为例,不是为了强调“影视作品中人物塑造一定要深入人心”,而是为了论证“经典电视剧往往在人物塑造、情感建构、视听修辞等方面施以生动笔触,把深刻的思想主题自然融入故事中,谱写出立体丰富的时代生活和生命样本”。故选B。3.【答案】C【解析】A、B选项表现的是人物性格的立体化。D选项表现的是形象塑造的典型性。故选C。4.①材料一在强调文艺作品创新的重要性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材料一主要以《篱笆·女人和狗》、《士兵突击》以及《济公》《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为例,强调创新让作品焕发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穿透力,使其受到不同时代观众的青睐。②材料二在强调文艺作品创新的重要性时,主要运用引用论证。材料二主要通过引用刘勰、李邕、黄庭坚等的言论,论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强调只有不断创新、匠心独运,才能让作品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得分)5.①要让作品具有思想穿透力,发挥跨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创作者要将思想主题贯注于生动形象、感人情节中,让精神价值产生跨越时空的阐释力,让读者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和情感价值。②要让作品立足生活,诠释恒久不变的文化价值。创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理解生活本质,体悟生活底蕴,把艺术规律内化到创作思维中,使作品长久地温润心灵、滋养精神。③要让作品具有创造力,展现引领潮流的艺术魅力。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作者要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使作品展现引领潮流的艺术魅力。(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得分)6.B“父亲深知牧人‘赠送一两只羊’是他们内心开始动摇的表现”错误,原文说“牧人对孩子的老师很给面子,除了殷勤地招待吃喝,还会赠送一两只羊。”牧人赠送羊不是内心动摇的表现,而是出于对孩子老师的尊重。7.A小说开篇写草原上“潮湿的土地散发着被蒸晒的气息”,不是为了营造“沉闷而压抑的氛围”,而是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下文父亲积极劝说牧人、试图挽救草原生态的行动做铺垫。8.【答案示例】①突出了知识分子的担当,父亲的行为体现了他对草原生态和牧人未来生计的责任感。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智慧,父亲采用拉家常等方式劝说牧人,不想引起牧人的反感。③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正直,父亲拒绝了学生家长的赠羊,不想让任何人认为自己是贪财之人。④显示出知识分子的执着,父亲不惧权威,敢于抗争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执着与坚持。(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各点中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各1分)9.【答案示例】①首尾呼应。尾段的景物描写照应开头,突出春天来临时草原的生机和活力。②运用对比。尾段将以往和今年牧民不同的放牧方式进行对比,揭示了前文“父亲”坚持让牧民卖羊的原因,突出草原生态受到破坏的现实。③设置悬念。选文结尾“父亲”骑上日尕,去州上找王石书记,既突出“父亲”的倔强和无奈,又给读者留下悬念,引人思考。(每点2分,手法和作用各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10.BEF11.B【解析】“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为“同情、怜悯”。12.A【解析】“德素奏之”,是说窦德素向太宗进奏禀告了这件事。13.(1)近来弟子冒犯老师,奴婢忽视主子,下属多轻视上级,都是有原因的。(比、陵、轻,各1分,句意1分)(2)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圣明。(从、后、圣各1分,句意1分)14.礼贤下士,体恤臣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不矜功伐,以身作则。(答出1点得2分,答2点得4分,答3点得5分)1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中“花烬”,是灯芯结花,不是室外秋天所开之花,民俗中有灯花“预报喜兆”之意,故选D。16.示例:①首联通过牛羊入圈、村民关闭柴门描写了一幅温馨的暮归图;②颔颈两联通过风月、江山、暗泉、石壁、秋露、草根描写了一幅凄清幽邃的月下山村图;③尾联通过白头对灯、灯芯结花描写了一幅灯下深思图。④全诗由日暮到深夜,由室外到室内,在精美传神的画面描绘中,寓含人生迟暮的感慨,故园难归的悲哀。(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17.示例:(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8.A文中加点的“着”表示动作的持续。A.项,“谈着”中的“着”表示动作的持续。B项中的“着”表示状态的持续。C项中的“着”加在介词“朝”后面,构成复合介词。D项,用在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故选A。19.A广袤无垠(广阔无垠、一望无际、辽阔无疆)B屡见不鲜(数见不鲜、比比皆是)20.语句②改为: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因饮用不洁水源导致(或“引发”)的腹泻。③改为:超过2亿人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或改为:2亿左右的人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21.甲:这肉能吃吗?乙: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丙: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每空2分)【解析】甲处找相同句式,前面相对应的位置上是“这水能喝吗”,故这里也应用一个“这……能……吗”的句子,根据上文可知,看到的是鬣狗、秃鹫在快活地享受美食的场景,故此处应填“这肉能吃吗”。乙处,找提示。前文说“它们能够……感知出不同水体之间水质的差异,而且非常敏感”,“非常敏感”说明野生动物喝的水并不是真的糟糕,同时,在填写时我们需要用“可能”增加语言的严谨性,故此处可填“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丙处,“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