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案_第1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案_第2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案_第3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案_第4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案TOC\o"1-2"\h\u16905第一章:总体概述 3177251.1 3240401.1.1国际背景 3217001.1.2国内背景 3303441.1.3农业生产目标 3254441.1.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3140201.1.5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4321221.1.6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4314341.1.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农村居民需求,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447831.1.8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协调统一。 4202061.1.9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413336第二章:农业生产发展策略 414931.1.10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 4246061.1.11粮食生产安全策略 4105511.1.12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5129931.1.13特色农业发展策略 5249791.1.14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5176641.1.15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 55245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72711.1.16现状分析 6139431.1.17优化措施 6215151.1.18现状分析 7298101.1.19完善措施 7129341.1.20现状分析 7149471.1.21建设措施 715532第四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819501.1.22产业链现状分析 848821.1.23产业链延伸方向 8181221.1.24政策支持与措施 863001.1.25农产品加工现状 8201361.1.26农产品加工发展方向 847821.1.27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 966741.1.28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现状 9142601.1.29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方向 9309291.1.30政策支持与措施 91822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9184921.1.31农药化肥污染治理 9240661.1.32农业废弃物处理 10311691.1.3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056311.1.34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1078781.1.35土地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10102681.1.36生物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11113981.1.37生态农业建设 11234771.1.38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 11327201.1.39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112484第六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1102021.1.40现状分析 11324221.1.41发展目标 12308471.1.42政策措施 1267651.1.43现状分析 12101481.1.44发展目标 126781.1.45政策措施 1357911.1.46现状分析 1394531.1.47发展目标 13122261.1.48政策措施 1328849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4167801.1.49背景与意义 14113161.1.50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14194621.1.5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 1499521.1.52背景与意义 1467381.1.53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14233401.1.54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 1444781.1.55背景与意义 15257501.1.56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现状 15100031.1.57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创新 154737第八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5176571.1.58基层政权建设 15263621.1.59农村社区建设 16198811.1.60农村社会组织培育 172226第九章:农村扶贫开发 18191421.1.61政策背景与目标 18106671.1.62政策体系 18249731.1.63政策保障措施 18123931.1.64项目筛选与规划 18173431.1.65项目实施与管理 1981111.1.66项目扶持政策 19186791.1.67评估指标体系 19227921.1.68评估方法与程序 19316231.1.69评估结果运用 1930892第十章:实施方案与监测评估 19320711.1.70总体目标 19157481.1.71具体任务 1930871.1.72实施步骤 20180101.1.73进度监控 20273001.1.74进度调整 20300701.1.75进度报告 20231351.1.76成效监测 2056881.1.77成效评估 20294111.1.78评估报告 21第一章:总体概述1.1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日益凸显。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生产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旨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1.1.1国际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农业发展呈现出生产方式绿色化、科技化、产业化的趋势,各国纷纷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成为全球性议题,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1.1.2国内背景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国家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第二节:目标设定农业生产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案的目标设定如下:1.1.3农业生产目标(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绿色化、科技化、产业化发展。(3)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农民增收致富。1.1.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2)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三节:指导思想本方案遵循以下指导思想:1.1.5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1.1.6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1.1.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农村居民需求,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1.1.8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协调统一。1.1.9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第二章:农业生产发展策略第一节:粮食生产安全1.1.10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粮食生产安全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加强粮食生产安全,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自给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1.1.11粮食生产安全策略(1)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合理配置粮食生产资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品种,提高粮食生产水平。(3)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改良、农业机械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条件,保证粮食生产安全。(4)建立粮食生产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粮食生产动态,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特色农业发展1.1.12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关系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1.13特色农业发展策略(1)确定特色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地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2)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支持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3)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加强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4)加强特色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加强特色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推广适用技术,提高特色农业科技含量。第三节:农业现代化推进1.1.14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系农业综合竞争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1.1.15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适用农业机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加强农业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4)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加大农业废弃物处理力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我国农业生产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交通网络优化1.1.16现状分析我国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交通网络进行优化。1.1.17优化措施(1)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保证农村公路通行安全、顺畅。(2)完善农村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农村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方便农民出行。(3)优化农村交通布局:结合农村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农村交通网络,提高交通便捷性。(4)推进农村交通智能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农村交通运行效率。(5)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加大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发生。第二节:农田水利设施完善1.1.18现状分析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水利设施老化、不完善等问题。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1.1.19完善措施(1)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保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顺利进行。(2)推进农田水利技术创新:引进先进农田水利技术,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3)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制度,保证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4)优化农田水利布局:结合区域水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推进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水平,提升农业抗旱排涝能力。第三节:农村信息化建设1.1.20现状分析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部分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1.1.21建设措施(1)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基础保障。(2)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农民利用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3)加强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整合农村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4)提升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培育农村信息服务人才,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5)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助力农业现代化。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全面加强,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一节:农业产业链延伸1.1.22产业链现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产环节与市场需求脱节,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1.1.23产业链延伸方向(1)向上游延伸:加强种子、种苗、饲料、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研发和供应,提高农业产业链的起点。(2)向下游延伸:拓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服务等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横向拓展:发展农业多功能,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丰富农业产业链内涵。1.1.24政策支持与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链建设。(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引导资源要素向产业链高端集聚。(3)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第二节:农产品加工与流通1.1.25农产品加工现状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当前,农产品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等。1.1.26农产品加工发展方向(1)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2)丰富产品种类: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3)延长产业链:加强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物流等环节的衔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1.1.27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提高流通效率。(2)优化流通渠道: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降低流通成本。(3)保障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证农产品流通安全。第三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1.1.28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现状我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等。1.1.29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方向(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接待能力。(2)提高服务水平:培训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3)丰富产品类型:开发特色鲜明、差异化明显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4)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1.1.30政策支持与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2)优化规划布局,整合农村资源,提升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整体水平。(3)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农业污染防治1.1.31农药化肥污染治理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农药化肥污染,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农药化肥使用标准,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2)加强农药化肥使用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水平;(3)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替代产品,减少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1.1.32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废弃物处理是农业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针对农业废弃物,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利用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2)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3)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3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2)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第二节:农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1.1.34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3)加强水资源管理,保证农业用水安全。1.1.35土地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推广土地整理、土地改良等技术,提高土地质量;(2)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3)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障农业用地需求。1.1.36生物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物质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推广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肥料等技术,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率;(2)加强生物质资源收集、处理、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3)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农村生态建设1.1.37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2)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3)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38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是农村生态建设的基础工作。为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2)制定农村生态环境预警体系,提高预警水平;(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素质。1.1.39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为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农村生态建设目标;(2)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管;(3)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农村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一节:农村教育提升1.1.40现状分析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影响了农村人才培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农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设施不足: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滞后,教学设备、图书资源等严重不足。(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待遇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3)教育质量不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低,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1.1.41发展目标(1)提高农村教育普及率,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2)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3)培养一支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1.1.42政策措施(1)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证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达标。(2)优化师资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3)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第二节:农村医疗卫生改善1.1.43现状分析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但当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存在以下问题:(1)医疗设施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简陋,设备落后。(2)医疗人才短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医疗服务水平较低。(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1.1.44发展目标(1)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2)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3)培养一支稳定的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1.1.45政策措施(1)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水平。(2)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实施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训计划,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服务。(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农村文化体育事业1.1.46现状分析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存在以下问题:(1)文化体育设施不足: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活动场所缺乏。(2)文化体育活动单一: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3)文化体育人才短缺:农村文化体育人才不足,制约了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1.1.47发展目标(1)丰富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2)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文化体育环境。(3)培养农村文化体育人才,推动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1.1.48政策措施(1)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保证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达标。(2)丰富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内容:结合当地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度。(3)培养农村文化体育人才:实施农村文化体育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农村文化体育人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服务。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节:农村养老保险1.1.49背景与意义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1.1.50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1)制度框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等。(2)资金来源:农村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补贴。(3)待遇水平: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对较低,但已逐步提高。1.1.5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1)提高缴费档次,增加个人缴费比例。(2)优化集体补助政策,鼓励集体经济发展。(3)加大补贴力度,保证养老保险待遇的可持续性。(4)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保证资金安全。第二节:农村医疗保险1.1.52背景与意义农村医疗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1.1.53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现状(1)制度框架: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2)资金来源:农村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补贴。(3)待遇水平:农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1.54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1)提高缴费档次,增加个人缴费比例。(2)优化集体补助政策,鼓励集体经济发展。(3)加大补贴力度,保证医疗保险待遇的可持续性。(4)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三节:农村社会救助1.1.55背景与意义农村社会救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1.56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现状(1)制度框架: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2)资金来源:农村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3)救助对象: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农村低收入家庭、农村特困供养对象等。1.1.57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创新(1)完善救助政策,扩大救助范围。(2)提高救助标准,保证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3)加强救助资金的管理与监督,防止救助资金流失。(4)建立健全救助对象认定机制,保证救助政策精准实施。第八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1.58基层政权建设(一)概述基层政权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旨在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目标与任务(1)完善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加强乡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三级政权建设,明确各自职责,形成上下贯通、协调有力的组织体系。(2)提升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策执行力和服务能力,保证政策落实到位。(3)优化基层政权资源配置。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基层政权运行效率,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加强基层政权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基层政权法治化水平,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三)具体措施(1)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完善乡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2)培训基层政权干部。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基层政权干部的政策理解力、执行力和服务能力。(3)推进基层政权法治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基层政权干部的法治意识,规范行政行为。(4)优化基层政权资源配置。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和政策,提高基层政权运行效率。1.1.59农村社区建设(一)概述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农村社区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二)目标与任务(1)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2)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区治理能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3)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发挥农村社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4)丰富农村社区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三)具体措施(1)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2)培育农村社区人才。开展农村社区人才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3)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摸索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提高社区治理能力。(4)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发挥农村社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5)丰富农村社区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农民幸福指数。1.1.60农村社会组织培育(一)概述农村社会组织培育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二)目标与任务(1)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各类社会组织,提高农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2)发挥农村社会组织作用。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3)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规范农村社会组织行为。(4)促进农村社会组织与市场、社会的互动。推动农村社会组织与其他主体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三)具体措施(1)制定农村社会组织培育政策。明确培育方向和目标,为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加强农村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村社会组织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能力。(3)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业项目。鼓励农村社会组织承担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发挥其专业优势。(4)建立农村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对农村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效益进行评估,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5)加强农村社会组织与市场、社会的互动。推动农村社会组织与其他主体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第九章:农村扶贫开发第一节:扶贫政策实施1.1.61政策背景与目标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是我国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而制定的重要举措。其主要背景在于农村贫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本节旨在阐述扶贫政策的基本背景、目标及其在农业生产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1.62政策体系(1)政策制定我国根据农村扶贫开发的实际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财政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2)政策实施(1)财政扶贫: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保证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满足。(2)教育扶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施农村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3)健康扶贫:加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减轻贫困家庭医疗负担。(4)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1.1.63政策保障措施(1)完善扶贫政策体系,保证政策实施到位。(2)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及相关部门职责。第二节:扶贫项目开发1.1.64项目筛选与规划(1)项目筛选: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贫困人口需求,筛选具有发展潜力、带动能力强的项目。(2)项目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