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农业的作物种植管理手册_第1页
基于绿色农业的作物种植管理手册_第2页
基于绿色农业的作物种植管理手册_第3页
基于绿色农业的作物种植管理手册_第4页
基于绿色农业的作物种植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绿色农业的作物种植管理手册TOC\o"1-2"\h\u14070第一章绿色农业概述 388011.1绿色农业的定义与意义 3203951.2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 427930第二章作物种植环境管理 423312.1土壤管理 4275502.1.1土壤改良 497782.1.2土壤消毒 4325212.1.3土壤施肥 535792.2水分管理 5151522.2.1灌溉制度 5292162.2.2排水措施 5275422.3气候管理 5221612.3.1温度管理 5145892.3.2光照管理 5274732.3.3风雨管理 615484第三章种子选择与处理 6291113.1种子质量标准 6297603.1.1纯度 6288383.1.2发芽率 6285163.1.3生活力 6224043.1.4抗病性 6290653.1.5品质 6281573.2种子处理方法 651293.2.1浸种 778963.2.2催芽 7230453.2.3消毒 7241613.2.4营养包衣 755303.3种子储存与保管 7125973.3.1储存条件 7122873.3.2储存方法 7159973.3.3储存期限 7131523.3.4定期检查 728881第四章作物种植技术 7114314.1播种技术 88554.1.1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8278084.1.2播种时间 812574.1.3播种方法 8110264.2种植密度 8269394.2.1确定种植密度的原则 8255394.2.2种植密度调整方法 8164714.3栽培方式 8175394.3.1传统栽培方式 9120204.3.2保护地栽培方式 9319244.3.3节水灌溉栽培方式 9221194.3.4间作套作栽培方式 9489第五章肥料管理与施用 944195.1有机肥料 9149865.1.1有机肥料的种类及特点 9209675.1.2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 9180885.2化学肥料 1067935.2.1化学肥料的种类及特点 1082955.2.2化学肥料的施用方法 106375.3肥料施用原则 10226845.3.1因地制宜 1068555.3.2按需施用 1065595.3.3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11215665.3.4均衡施肥 11105875.3.5适时施用 11234965.3.6遵循环保原则 1111549第六章病虫害防治 11177876.1病虫害识别 11175956.1.1概述 11260136.1.2病害识别 1136.1.3虫害识别 11283826.2生物防治 1221976.2.1概述 12264426.2.2天敌利用 12275376.2.3生物农药 12209186.3化学防治 1225046.3.1概述 1260796.3.2农药种类及作用机理 12108246.3.3化学防治技术 1324720第七章作物灌溉管理 13190727.1灌溉方式 1389707.2灌溉制度 13246557.3水资源利用 1430215第八章农业废弃物处理 1496568.1农业废弃物分类 14306668.2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 157898.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11741第九章作物收获与储存 1551179.1收获技术 1522799.1.1收获时期的选择 15256569.1.2收获方法 16215789.1.3收获技术要求 16116379.2收获后处理 16224009.2.1清洗与分级 16255109.2.2预处理 16244679.2.3包装与标识 1633619.3储存管理 16228219.3.1储存条件 1633309.3.2储存方式 16102079.3.3储存管理措施 1731071第十章绿色农业政策与法规 17365510.1绿色农业政策 17928910.2农业法律法规 172080710.3农业标准与认证 18第一章绿色农业概述1.1绿色农业的定义与意义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以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的定义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遵循生态学原理:绿色农业注重生态平衡,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2)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农业强调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绿色农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绿色农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食品安全:绿色农业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2)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农业有利于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农业推动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1.2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资源紧张等问题的加剧,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以下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几个主要趋势:(1)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绿色农业强调生态平衡和资源循环利用,未来农业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如生物防治、有机肥料、绿色农药等。(2)智能化农业的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农业将成为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管理。(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农业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未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4)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绿色农业将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农业附加值。(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绿色农业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未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更加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第二章作物种植环境管理2.1土壤管理土壤是绿色农业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管理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作物种植环境管理中的土壤管理要点:2.1.1土壤改良为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应采取以下措施:深耕:每年进行一次深耕,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添加土壤改良剂:针对土壤盐碱、酸性等问题,适量添加土壤改良剂,调整土壤pH值。2.1.2土壤消毒为防止土传病害,需定期进行土壤消毒。具体方法如下:利用太阳能消毒:在夏季高温季节,揭开地膜,暴露土壤,利用太阳能消毒;化学消毒: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消毒剂,如敌克松、敌敌畏等,按照说明书使用。2.1.3土壤施肥合理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关键。以下为施肥原则:按需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时期;平衡施肥:注重氮、磷、钾等养分的平衡供应;适量施用微量元素: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适量施用硼、锌、铁等微量元素。2.2水分管理水分管理对于作物生长,以下为作物种植环境管理中的水分管理要点:2.2.1灌溉制度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分供需平衡。具体措施如下:确定灌溉周期: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确定灌溉周期;控制灌溉量: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控制灌溉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2.2排水措施为防止土壤积水,影响作物生长,需采取以下排水措施: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明沟、暗沟、排水井等;保持土壤透气性:通过深耕、松土等措施,提高土壤透气性;控制地下水位:合理调整灌溉量和排水量,控制地下水位。2.3气候管理气候管理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为作物种植环境管理中的气候管理要点:2.3.1温度管理作物生长过程中,温度是关键因素之一。以下为温度管理措施: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调整种植时间:根据气候特点,合理安排作物播种、移栽和收获时间;采用保护地设施:如大棚、温室等,创造适宜的温度环境。2.3.2光照管理光照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以下为光照管理措施: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合理调整作物种植密度,保证光照充足;优化作物布局:利用地形、风向等因素,优化作物布局,提高光照利用率;采用遮阳措施:在高温季节,采用遮阳网等设施,降低光照强度。2.3.3风雨管理风雨对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以下为风雨管理措施:建立防风林带:在易受风害的地区,建立防风林带,减轻风害;采用抗风作物品种:选择抗风性较强的作物品种,降低风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加强排水设施:防止雨水过多导致土壤积水,影响作物生长。第三章种子选择与处理3.1种子质量标准种子质量是绿色农业作物种植的基础,对于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种子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纯度种子纯度是指种子中同种作物的纯净程度。种子纯度越高,表明种子质量越好。我国规定,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纯度不得低于95%。3.1.2发芽率发芽率是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发芽的能力。高发芽率的种子能保证作物出苗整齐,生长一致。我国规定,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发芽率不得低于85%。3.1.3生活力生活力是指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生长的能力。生活力强的种子能够适应恶劣环境,生长健壮。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有发芽试验、生长试验等。3.1.4抗病性抗病性是指种子对病原菌侵染的抵抗力。抗病性强的种子在种植过程中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3.1.5品质品质是指种子所具有的遗传特性,包括产量、品质、抗逆性等。优质种子能够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3.2种子处理方法种子处理是提高种子质量和促进作物生长的重要措施。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种子处理方法:3.2.1浸种将种子浸泡在清水或特定溶液中,以促进种子吸水、软化种皮、提高发芽率。常用的浸种溶液有磷酸二氢钾、硼酸等。3.2.2催芽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使种子提前发芽,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生长速度。催芽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供应。3.2.3消毒使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菌,防止病害传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药剂浸种、紫外线照射等。3.2.4营养包衣将种子包衣剂涂覆在种子表面,为种子提供营养,促进生长。包衣剂中含有肥料、农药等成分,具有缓释、长效等特点。3.3种子储存与保管种子储存与保管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种子储存与保管的基本要求:3.3.1储存条件种子储存库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防潮、防晒、防虫、防鼠等条件。储存温度应保持在515℃,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3.3.2储存方法将种子分层堆放,每层厚度不超过50cm。不同品种的种子应分开堆放,并做好标识。3.3.3储存期限种子储存期限应根据种子种类和品质确定。一般而言,粮食作物种子储存期限为12年,蔬菜种子储存期限为23年。3.3.4定期检查定期对种子储存库进行检查,发觉霉变、虫害等问题应及时处理,保证种子质量。第四章作物种植技术4.1播种技术播种技术是绿色农业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作物生长和产量。本节主要介绍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播种时间和播种方法。4.1.1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地、整地、施肥和种子处理。选择适宜的地块,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进行整地,使土壤达到适宜的松散度和水分。根据作物需肥规律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料。对种子进行处理,如消毒、浸种、催芽等,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生长速度。4.1.2播种时间播种时间的选择应根据作物种类、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而言,适宜的播种时间应保证作物在生长期内能够充分吸收光、热、水、肥等资源,以提高产量和品质。4.1.3播种方法播种方法包括条播、穴播、撒播等。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地条件、播种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播种过程中,要保证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种子发芽生长。4.2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作物的株数。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种植密度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壤条件、气候因素等确定。4.2.1确定种植密度的原则(1)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保证作物生长的空间,减少竞争,提高个体生长速度。(3)考虑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保证作物正常生长。4.2.2种植密度调整方法(1)调整行距和株距:通过调整行距和株距,实现合理的种植密度。(2)控制播种量:在播种过程中,控制播种量,保证种植密度适宜。4.3栽培方式栽培方式是指作物种植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合理的栽培方式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4.3.1传统栽培方式传统栽培方式包括翻耕、直播、移栽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作物生长的需要,但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4.3.2保护地栽培方式保护地栽培方式是指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对作物进行全天候保护种植。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作物生长速度,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和品质。4.3.3节水灌溉栽培方式节水灌溉栽培方式是指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这种方式有利于减轻土壤盐渍化,提高作物抗逆能力。4.3.4间作套作栽培方式间作套作栽培方式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合理搭配不同作物种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第五章肥料管理与施用5.1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绿色农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料的使用不仅能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5.1.1有机肥料的种类及特点有机肥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动物粪便:如鸡粪、猪粪、牛粪等,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需注意病原体和重金属污染问题。(2)植物残体:如农作物秸秆、绿肥、树叶等,含有一定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且能改善土壤结构。(3)堆肥:将动植物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形成的有机质,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和微生物,对土壤改良具有显著效果。5.1.2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基肥:在播种或移栽前,将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基础营养。(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肥规律,适时施用有机肥料,以满足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3)叶面喷施:将有机肥料稀释后,喷施在作物叶片上,以提高叶片光合作用效率。5.2化学肥料化学肥料是指以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其主要成分是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化学肥料具有含量高、效果快等特点,但过量施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5.2.1化学肥料的种类及特点化学肥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等,主要提供氮元素,促进作物生长。(2)磷肥:如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主要提供磷元素,促进作物根系发育。(3)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等,主要提供钾元素,增强作物抗病能力。5.2.2化学肥料的施用方法化学肥料的施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基肥:在播种或移栽前,将化学肥料施入土壤,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基础营养。(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肥规律,适时施用化学肥料,以满足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3)叶面喷施:将化学肥料稀释后,喷施在作物叶片上,以提高叶片光合作用效率。5.3肥料施用原则肥料施用原则是为了保证作物生长所需营养的合理供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以下是肥料施用的基本原则:5.3.1因地制宜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规律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用量。5.3.2按需施用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适时、适量施用肥料。5.3.3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将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相结合,既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又能改善土壤结构。5.3.4均衡施肥注重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平衡供应,避免单一元素过多或过少。5.3.5适时施用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提高肥料利用率。5.3.6遵循环保原则在肥料施用过程中,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六章病虫害防治6.1病虫害识别6.1.1概述病虫害识别是绿色农业作物种植管理中的环节。正确识别病虫害,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作物生长健康。本章主要介绍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特点。6.1.2病害识别病害识别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具体识别方法如下:(1)真菌性病害: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是否有明显的病斑、霉层、粉层等特征。如黑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等。(2)细菌性病害: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是否有脓包、腐烂、溢脓等特征。如软腐病、细菌性斑点病等。(3)病毒性病害: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是否有畸形、坏死、变色等特征。如花叶病、黄瓜绿斑病等。(4)生理性病害:观察作物生长状况,是否有生长缓慢、叶片黄化、果实变形等特征。如缺素症、盐害等。6.1.3虫害识别虫害识别主要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蛀果害虫等。具体识别方法如下:(1)咀嚼式口器害虫: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是否有明显的被害痕迹,如叶片缺刻、茎秆隧道等。如菜青虫、棉铃虫等。(2)刺吸式口器害虫: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是否有明显的刺吸痕迹,如叶片皱缩、茎秆萎蔫等。如蚜虫、红蜘蛛等。(3)蛀果害虫:观察果实内部,是否有虫蛀痕迹。如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等。6.2生物防治6.2.1概述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节生物群落结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方法。生物防治具有安全、环保、可持续等优点,是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6.2.2天敌利用天敌利用是指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的方法。常见的天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害虫种类选择合适的天敌进行防治。6.2.3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制成的农药。生物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6.3化学防治6.3.1概述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等优点,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等问题。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合理确定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3)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类农药,以防产生抗药性;(4)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防止人畜中毒。6.3.2农药种类及作用机理化学农药种类繁多,根据作用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类:(1)杀虫剂:如敌敌畏、马拉硫磷等,具有触杀、胃毒、熏蒸等作用。(2)杀菌剂:如代森锌、多菌灵等,具有保护、治疗、内吸等作用。(3)除草剂:如草甘膦、2,4D等,具有触杀、内吸等作用。(4)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乙烯利、矮壮素等,具有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6.3.3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包括喷雾、喷粉、灌根、拌种等多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作物种类、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1)喷雾:将农药溶液均匀喷洒在作物叶片、茎秆等部位,使药剂与病虫害接触。(2)喷粉:将农药粉末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使药剂与病虫害接触。(3)灌根:将农药溶液直接灌入土壤,使药剂被作物根系吸收。(4)拌种:将农药与种子混合,使药剂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作用。第七章作物灌溉管理7.1灌溉方式作物灌溉是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灌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灌溉方式:(1)喷灌:喷灌是将水通过喷头喷洒到作物上的灌溉方式。它具有节水、节肥、减少病虫害等优点,适用于大面积作物种植。(2)滴灌:滴灌是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的一种灌溉方式。滴灌可以精确控制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深层渗漏和径流损失。(3)漫灌:漫灌是将水均匀地漫过作物表面的灌溉方式。适用于水田、蔬菜等作物,但水资源消耗较大,易造成土壤板结。(4)渗灌:渗灌是通过管道将水渗透到土壤中的一种灌溉方式。它能够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适用于土壤渗透性较好的地区。7.2灌溉制度合理的灌溉制度是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关键。以下是灌溉制度的几个方面:(1)灌溉周期: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和气象条件,合理确定灌溉周期,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2)灌溉量: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灌溉量,保证作物正常生长。(3)灌溉时间:选择合适的灌溉时间,避免在高温、干旱时段进行灌溉,减少水分蒸发。(4)灌溉方法: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如喷灌、滴灌等。7.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对提高农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1)水源保护: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污染和过度开发,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雨水利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采用集雨、保水等措施,提高雨水利用率。(3)废水处理:对农业废水进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4)节水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降低灌溉用水量。(5)农业结构调整:根据水资源条件,调整农业结构,优先发展节水型作物和产业。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八章农业废弃物处理8.1农业废弃物分类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主要包括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农药包装废弃物、农业塑料废弃物等。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作物秸秆: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秸秆,以及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秸秆。(2)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包括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3)农药包装废弃物:包括农药瓶、农药袋等农药包装废弃物。(4)农业塑料废弃物:包括地膜、塑料绳、塑料桶等农业塑料废弃物。8.2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废弃物,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法:(1)作物秸秆处理方法:采用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将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饲料和生物质能源。(2)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方法:采用堆肥、发酵等技术,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提高土壤肥力。(3)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方法:采用回收、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将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农业塑料废弃物处理方法:采用回收、再生利用等技术,将农业塑料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8.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用资源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1)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将秸秆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或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生物质颗粒、生物质燃料等。(2)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提高土壤肥力,或作为发酵原料生产微生物肥料。(3)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经无害化处理后,可作为原材料用于制造其他产品。(4)农业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业塑料废弃物进行回收,经再生处理后,可制造塑料制品、建筑材料等。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农业产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九章作物收获与储存9.1收获技术9.1.1收获时期的选择在作物成熟度达到最佳时进行收获,以保证产量和品质。不同作物收获时期的选择应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一般来说,应在作物达到生理成熟和工艺成熟时进行收获。9.1.2收获方法(1)手工收获: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或珍贵作物。手工收获可以精确控制收获时间,减少损伤,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2)机械收获:适用于大面积种植。机械收获效率高,但可能对作物造成一定损伤。在选择机械收获时,应根据作物特点和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机型。9.1.3收获技术要求(1)收获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作物损伤,保证产品品质。(2)收获时要保持土壤湿润,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3)收获后的作物要及时运输到处理场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9.2收获后处理9.2.1清洗与分级收获后的作物要进行清洗,以去除泥土、杂质等。清洗后的作物要进行分级,按照大小、形状、颜色等指标分为不同等级,以满足市场需求。9.2.2预处理根据作物种类和市场需求,对作物进行预处理。如去杂、去皮、去核等。预处理后的作物要尽快进行下一步处理,以保持新鲜度。9.2.3包装与标识(1)包装:根据作物特点和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包装方式,如箱装、袋装等。(2)标识:在包装上标注作物名称、等级、重量、生产日期等信息,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追溯。9.3储存管理9.3.1储存条件(1)温度: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应在作物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储存。(2)湿度:保持储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在60%左右,以防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