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3435-2018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规范_第1页
DB32T3435-2018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规范_第2页
DB32T3435-2018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规范_第3页
DB32T3435-2018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规范_第4页
DB32T3435-2018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220.20

B65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435—2018

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sforemergencycommandsystemofforestfireprevention

2018-09-06发布2018-09-30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2/T3435—2018

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中视频监控、应急会商调度、森林火险预警监测、地理信息、

应急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等模块的功能及设备配备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239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LYJ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LY/T1063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LY/T1172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

LY/T1821林业地图图式

QX30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

QX/T4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

QX/T61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emergencycommandsystemofforestfireprevention

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

为保障森林安全而建立的视频监控、应急会商调度、森林火险预警监测、地理信息、应急通信和信息安

全保障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DMA: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

DMR:数字集群通信(DigitalMobileRadio)

GSM:全球通信系统(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

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igh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

IP防护:防护等级(IngressProtection)

1

DB32/T3435—2018

IPSAN:因特网协议存储区域网络(InternetProtocolStorageAreaNetwork)

LTE: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

MCU: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

ONVIF:开放型网络视频接口论坛(OpenNetworkVideoInterfaceForum)

SELP:正弦激励线性预测(SinusoidalExcitationLinearPrediction)

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

WIFI: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

5视频监控

5.1功能

应实现以下功能:

a)在防火季内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

b)多画面实时显示前端监控点的图像;

c)视频图像全程录像存储,并对历史图像进行查询和回放;

d)实时回传云台和镜头姿态参数,并控制云台和镜头动作;

e)按时间、前端监控点的代码,实现监控图像资料查询、检索和回放;

f)省/设区市指挥中心间互联互通;

g)火情识别报警;

h)火点定位。

5.2林火智能识别报警器

5.2.1识别系统应实时、24小时不间断监测森林火灾。

5.2.2对130万像素及以上的高清视频能进行林火图像分析。每路视频在5min内完成360°巡航检测;

并对5km内在过火面积达到2m2前准确报警。

5.2.3火灾识别软件能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预置位修改前端摄像机图像参数。

5.2.4在识别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不小于10%时,火灾监测系统漏报率(在监控范围内视频图像中出

现的烟火特征为火情,监控系统未能报警的火情次数与总火情次数的比率)不大于0.1‰,误报率(监

控系统错误报警的火情次数与总检测次数的比率)不大于0.1‰。

5.2.5支持分区检测与在线自主学习功能。

5.2.6在一个预置位中能选择设置烟火检测的检测区域与非检测区域,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个预置位

采用不同的检测规则。

5.2.7配置文件应保存在本地服务器,宜备份至云服务器中,并能实现异地服务器及云服务器的备份。

5.2.8应自动记录报警日志。

5.2.9报警器为后端识别模式,支持前后端混合识别。

5.2.10支持本机录像功能,报警录像图像数据与非报警录像图像数据应分别存储,对非报警录像图像

数据进行循环删除。

2

DB32/T3435—2018

5.3触摸式视频控制器

5.3.1视频显示

5.3.1.1显示报警事件提醒并查看报警源视频画面,提供报警历史记录、相关视频录像的查询界面。

5.3.1.2显示、控制及配置联网的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图像。

5.3.1.3具备两路高清数字码流图像相互叠加功能。

5.3.1.4支持单画面、4画面、9画面、16画面、1+5模式及1+7模式显示,支持画面拖拽及云台转动

控制。

5.3.1.5管理界面具备电子地图功能,支持林班及小班等数据显示,能显示火点具体位置。

5.3.1.6管理界面具备前端设备,能按本级及管理区域分级显示。

5.3.2云台控制

5.3.2.1能调用流媒体转发视频,支持视频播放功能。

5.3.2.2进行水平旋转、俯仰运动、预置位设定/回归、变倍、聚焦、激光灯变焦变倍、复位、雨刮、

自动巡航、透雾切换等操作。

5.3.2.3智能控制云台运动速度,摇杆操作时画面平稳流畅。

5.3.2.4支持摇杆盲区功能。

5.3.2.5支持Pelco-D、Pelco-P等云台控制协议。

5.3.2.6支持对云台控制权限进行管理,能实时获取、释放云台控制权限。

5.4流媒体存储/分发服务器

5.4.1支持一千路以上前端视频管理。

5.4.2支持流媒体分发,能同时将图像数据流分发至触摸式视频控制器、高清数字解码器、林火智能

检测报警器等。

5.4.3支持高清数字码流图像叠加功能。

5.4.4支持与联网的其他流媒体存储/分发服务器无缝级联并能调取视频。

5.4.5支持基于国际标准ONVIF协议的主流监控设备的管理。

5.4.6支持远程配置设备参数、设备操作日志跟踪等。

5.4.7支持通过配置文件设定流媒体存储/分发服务器参数,提供系统运行日志。

5.4.8支持IPSAN备份与IPSAN数据存储设备,能7×24小时录像,视频编码格式为H.264。

5.4.9支持远程值班功能。

5.5监控塔

应符合LYJ127的规定,监控范围设计及监控塔选择应使监控范围内盲区最小化。

3

DB32/T3435—2018

5.6云台

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a)防护标准:整体不低于IP66;镜头、摄像机保护仓不低于IP67;

b)护罩应采用双层光学玻璃,在护罩玻璃外表面应涂敷防灰/防油镀膜;

c)载荷能力不小于50kg;

d)云台与防护罩采用一体化结构;

e)云台具有电源线和网线物理接口,电源接线应采用航空插头,云台能更换装载不同镜头/摄像

机/热像的护罩,护罩采用通用化设计;

f)水平360°无限自由旋转;

g)俯仰运动角度不小于90°;

h)水平与俯仰旋转最小转速不高于0.1°/s,最大转速不低于30°/s,设备具有64个及以上的可

调速级;

i)预置位再现精度与数据返回角度值精度不高于0.01°。

5.7摄像机

应符合下列要求:

a)摄像机传感器像面尺寸不低于1/3";

b)输出图像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

c)应配有光学透雾切换系统;

d)应具有远程后焦调节的能力或自动聚焦能力;

e)夜间能见度不低于0.02Lux;

f)应具有通过远程指令(非浏览器方式)调整摄像机常规参数的能力;

g)编码格式为H.264;

h)网络视频接口协议支持ONVIF协议。

5.8镜头

不同防火监控半径配备镜头的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

表1不同防火监控半径的镜头指标

防火监控半径应配备的镜头焦距应配备的镜头最大光圈

应配备的镜头变焦倍率

kmmm(绝对值不大于所规定数值)

0~2≥26≥250≥1.6

2~3≥38≥300≥1.6

3~5≥38≥500≥4.0

5~10≥60≥750≥4.0

5.9红外热像仪

应符合下列要求:

a)帧频不低于9FPS;

b)噪声等效温差(NETD)不大于60mk;

c)像元尺寸不高于17μm;

d)像素数不低于640×480;

4

DB32/T3435—2018

e)具有RAW(传感器原始数据)输出能力;

f)输出接口为RJ45;

g)应具有快门校正和背景校正功能,需电动控制,应具有开启/关闭自动快门校正功能。

5.10热像镜头

应符合下列要求:

a)镜头F数的绝对值不大于1.2;

b)镜头变焦和调焦电动控制;

c)镜头透光波长7~14μm;

d)不同防火监控半径配备热像镜头的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不同防火监控半径的热像镜头指标

防火监控半径应配备的镜头焦距

kmmm

0~3≥75

3~5≥100

5~10≥200

5.11互联网远程值班中心

5.11.1对所管辖系统的视频图像能进行远程值守。

5.11.2对前端图像应进行检测,发现前端图像丢失,应给出警报并自动进行检测,判断故障节点位置。

5.11.3应对前端图像报警进行处理,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能发现系统误报警并对系统进行修正。

5.11.4预留城市消防指挥中心进行对接的数据接口,具备警情同步发送至119指挥平台的能力。

6应急会商调度

6.1功能

应实现以下功能:

——省市范围应急会商及指挥调度;

——能接入会场图像及其它音视频信息;

——支持多画面轮切和平铺的功能;

——支持多会议功能、多台MCU会议级联、不对称组网技术、支持多方会议;

——支持与上级/本级指挥系统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通讯能力,可显示指挥中心地理信息系统的分

析结果,也可上传或接受地理坐标信息数据;

——可实时查看本级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支持视频查看权限管理功能;

——可接收视频监控系统发出的火灾报警信息(主要包括报警截图及火灾发生点位的地理坐标信

息);

——支持森林火灾上报功能,并能与本级指挥中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同步,将上报的火灾图片及位置

在地理信息系统上显示;

——支持显示地理信息系统下发的火灾扑救小结;

5

DB32/T3435—2018

——支持手持望远终端、台式及车载终端及普通手持终端等设备的接入。

6.2手持终端设备/手持望远终端设备

应符合下列要求:

a)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

b)室外型设备在-20℃~65℃范围内正常工作;

c)电池模式下,能持续工作5小时以上;

d)终端设备能同时连接WIFI网络和LTE网络,支持蓝牙技术;

e)支持卫星定位系统;

f)终端设备支持安卓操作系统;

g)设备应具有一键对讲功能,使用时自动将听筒话音外放;

h)屏幕不低于4.0英寸,支持多点触控;

i)手持望远终端设备配置2000万像素以上摄像头,传感器尺寸不低于1/2.3英寸,广角镜头焦

距小于4.5mm长焦镜头焦距大于125mm,摄像头与终端之间支持无线连接。

6.3台式及车载终端

应符合下列要求:

a)终端设备能同时连接RJ45有线网络、802.11N无线网络和LTE网络,支持视频输入及输出;

b)支持外置卫星定位模块或可外接卫星定位模块天线;

c)终端能使用车载电源供电;

d)终端能通过RJ45有线网络支持ONVIF标准设备的视频转发;

e)终端具有音频输入/输出接口,并支持HDMI视屏输出,具有至少1个USB2.0接口;

f)终端采用无风扇设计。

7森林火险预警监测

7.1功能

应实现以下功能:

a)采集森林火险监测站的监测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天气实况和预报信息、雷电监测报告和监测预

报数据,能实现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实时火险监测报告和雷击火发生预报;

b)定时自动监测并报送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光照、降水量、蓄水池等监测数据;

c)采集和传输地表可燃物种类、可燃物湿度和可燃物载量信息。

7.2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中心

7.2.1监测设备及软件

应满足以下要求:

a)采集全省森林火险监测站、火险因子采集站观测数据;

b)接收属地森林火险监测站、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观测数据,接收当地气象站气象观测和天气预

报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从省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中心读取本省及100km范围内的观测数据;

c)监视并以图形显示监测系统、通信系统、电源供应等设备的工作状态,设置其工作方式(通信

系统状态和监测设备状态),发现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能进行提示;

6

DB32/T3435—2018

d)自动下载省气象局和气象信息中心的联网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天气预报信息,并以图形方式显示

本辖区天气实况和未来24小时至48小时的天气预报信息;

e)按时间、地点进行本辖区气象信息观测和预报信息的查询和检索,能进行本辖区任意区域、站

点的气象信息的查询和分析,并形成气象实况和天气预报专题图。

7.2.2森林火险预报系统

应满足以下要求:

a)与相关气象台站数据对接,获得未来24小时至72小时森林火险天气预报、高森林火险天气警

报、火场气象服务;

b)提供每日8时,12时、16时三次森林火险等级实时监测报告;

c)提供森林雷击火灾发生预报、24小时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森林火灾发生预报和森林火险行为

预报。

7.3森林火险监测站

7.3.1建站应满足以下要求:

a)重点区域应建设不少于一个监测站;

b)宜选择在火险等级最高的地方,不应建在火险隐患小、人为活动少、风速偏大的高山顶上或位

于山头的瞭望台(塔)上;

c)离建筑物和高大树木的距离应大于15m,符合QX/T45和QX/T61的规定;

d)应设置在具有移动数据信号的地方;

e)森林防火重点市县(区)至少建一个,场地东南西北向长度不低于20m。

7.3.2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固定安装在选定的站址上,自动观测并定时或按指令采集大气温度、大气湿度、风速、风向、

光照、降水量的数据,采集最小间隔为1min;

b)按预定的时间向指定若干手机号码群发实时监测信息;

c)随时由拨叫号码提取监测信息;

d)每站配备1套自动气象站设备。

7.3.3能根据LY/T1172对影响森林火灾的气象因子进行测定。

7.3.4所采集的数据处理后能直接存储在采集器中,每小时数据应存储120天以上。

7.3.5观测数据由移动数据网络按设定的时间和按指令发送采集数据。

7.3.6具有实时监控森林火险监测站及附属的供电、通信设备的运行状况的功能,并能抽调各监测站

的观测数据。

7.3.7能远程监控森林火险监测站工作情况,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并将自诊断状态码传送到中心站。

7.3.8观测数据应符合国家气象局的设备标定体制、气象观测数据格式,并符合标定的观测准确度。

7.3.9专题制图的坐标系应与国家气象局天气预报等专题图采用相同的坐标系,并符合LY/T1821的

规定。

7.3.10设备采用等电位设计。风杆接地良好,避雷装置应符合QX30的规定。

7

DB32/T3435—2018

8地理信息

8.1功能

应实现以下功能:

a)支持单机应用模式与基于网络的应用模式;

b)集成二、三维场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联动系统、森林防火人员车辆卫星定位管

理系统、森林防火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系统、火险气象预报系统、林火卫星热点监测报警系统

等子系统;

c)支持对火情记录的时空分析功能。

8.2基础地理信息

应具备基础地理和森林防火专题数据的地图浏览、地图定位、地图切换、图层控制、地图测量、周

边查询、路径分析、数据编辑、数据采集、数据导入、符号编辑、要素标注、态势标绘、林地属性查询、

专题图制作以及地图输出等功能。

8.3森林防火监控联动

应具备以下功能:

a)依据与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的接口获取热成像及视频图像(双鉴)林火识别数据,实时在地图场

景中定位火灾位置;

b)依据高程数据,在地图上标绘监控站点,模拟监控站点覆盖范围和可视域范围;

c)依据视频返回参数在地图场景中精确定位火情位置;

d)依据地图定位发出的指令自动调整监控站点视频视角。

8.4防火人员车辆定位管理

应全天候实时监控人员车辆的即时卫星定位系统位置,随时回放60天内自定义时段人员车辆历史行

程、轨迹记录。

8.5森林防火值班人员管理

应具备以下功能:

a)值班人员信息管理:姓名、联系方式、所属监控中心;

b)值班人员当值记录查看:上线值守时间、下线时间、当值报警数量、报警处理记录等;

c)监控中心实时值班状态查看:周边值班室的当值情况与当值状态。

8.6森林防火物资管理

应具备以下功能:

a)森林防火物资分类、库存情况的自动整理;

b)物资调用时进出库的自动统计;

c)物资失效期提醒;

d)盘库。

8.7森林防火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

应具备以下功能:

8

DB32/T3435—2018

a)二、三维场景管理。能实现二维场景与三维场景随时切换显示,二、三维场景量测,三维场景

路径飞行,二、三维场景地图属性模糊查询定位;

b)态势标绘管理。火灾态势图能标绘、演播、导出、打印和管理,能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态

势图演播能浏览与编辑各标绘对象时序间的相对关系,形成演播文件并进行动态展示。各级防

火指挥部门能对同一态势图文件中的各标绘对象进行编辑与更新。支持态势图文件在通用地理

信息系统平台上展示。

8.8火灾分析与辅助决策

应具备以下功能:

a)根据火场的气象、植被、地形等条件在地图上分析林火行为,并能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林火扑

救参考方案;

b)火点周边资源分布查询,通过设置缓冲分析距离,统计区域内各类防火设施信息、负责人信息。

按照标准应急方案自动加载各类防火设施信息并生成电子文档;

c)实时统计地图各级管理区域内的各类防火设施信息;

d)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影像图比对,多窗体联动显示及移动端、PC端跨平台双向同步标绘;

e)依据系统标绘的森林火灾发生的范围,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影像图比对计算出火灾的面积;

f)根据地形、气象、土地利用类型给出重点保护单位(区域)和扑火危险区划,用于辅助森林火

灾扑救和对于扑救人员的科学保护;

g)根据火灾发生的位置,周边影响因子的情况,生成火灾蔓延模拟模型。根据蔓延模拟情况,依

据相应的扑救战术,生成扑救预案。

8.9火险气象预报

应通过网络或与林火气象测报系统的接口获取未来或实时的气象数据,依据LY/T1063和LY/T1172

计算、预报和发布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火险天气等级分布图,并给出相应的预案。

8.10林火卫星热点监测报警

应定时自动通过网络或接收站自动获取实时林火卫星热点数据,能通过声、光或短信及时将监测范

围内的热点信息告知管理人员,并实现卫星热点的快速查询与定位。

8.11火灾时空分析

对于林火报警数据、火情处置数据、火灾档案数据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数据挖掘的手段,给出监管

区域的林火时空分析结果,并以图文展示,为指挥人员提供辅助决策。

9应急通信

9.1功能

应具备以下功能:

a)有线综合网具有汇接短波、超短波、LTE无线宽带专网等无线信号,实现多种网络的互联互通

的功能;

b)超短波通信网应与全省森林防火超短波通信网兼容,符合DMR技术标准,且采用SELP语音声

码器,能同步实现数字语音通信、数据信息传递、卫星定位系统定位信息及数据查询等多种业

务应用,能与IP网络、有线电话、GSM、CDMA、卫星、LTE无线宽带专网等通信方式综合组网;

9

DB32/T3435—2018

c)火场应急通信系统能综合应急服务资源,通过LTE无线宽带多媒体专网系统实现火场前端指挥

中心的快速组建、统一指挥、联合行动,提供快速、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