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1页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2页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3页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4页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厅2021年7月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跨越式开展的必然选择城镇体系规划是统筹区域协调开展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要途径一、规划编制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迅速带动区域开展,提升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开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跨越式开展的必然选择。城镇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通过促进城镇体系的发育和完善,形成结构明晰、功能互补、协调开展的城镇空间体系和职能结构,形成城市群体的集合效应,带动区域开展。所以,城镇体系规划是统筹区域协调开展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地引导城镇开展的规模、速度和节奏,促进省域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城镇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公共根底设施及其他公共资源,吸引省域内外各类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下向城市群、其他大中城市、中小城镇高效集聚,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2、规模结构特征3、空间结构特征4、城镇化特征5、存在主要问题二、城镇开展特征1、历史特征1、历史特征在中国城市开展史上,河南的城镇体系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曾经到达过较为先进的状态,既有国际大都市洛阳、开封和国都安阳、郑州,也有一批辅佐都城的诸侯城邦、藩王城府等二级城市,还有一大批以县级政权治所为主的中小城市。河南城镇开展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夏代起,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河南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余年。东汉、唐至北宋,河南经济文化到达鼎盛阶段,宋代东京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夏隋唐洛阳城清明上河图北宋以后,由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迁移,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变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河南城镇在全国的地位逐步衰落。直到19世纪末,河南城镇总体上一直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相对均衡的城镇空间格局。20世纪以来,由于京广和陇海铁路建设、省会搬迁、“一五〞时期大批重点工程建设等原因,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煤炭、石油等资源开发型城市。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镇进入快速开展阶段,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迅速增长,相对合理的城镇体系格局根本形成,城市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河南省城镇体系现状图郑州郑州安阳安阳鹤壁鹤壁濮阳濮阳焦作焦作新乡新乡济源济源三门峡三门峡洛阳洛阳开封开封商丘商丘许昌许昌平顶山平顶山漯河漯河周口周口驻马店驻马店南阳南阳信阳信阳省会省辖市县级市省管市城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开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38个设市城市以全省1/6的人口、缺乏1%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4.0%的生产总值、59.3%的第二产业增加值、62.1%的第三产业增加值。38个设市城市以全省1/6的人口、缺乏1%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4.0%的生产总值、59.3%的第二产业增加值、62.1%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新密、荥阳、新郑、登封、偃师、伊川尉氏、舞钢、宝丰、林州、水治、卫辉、辉县、明港长垣、沁阳、禹州、长葛、义马、灵宝、永城、民权、临颖、濮阳县城、镇平、新野、西峡、鹿邑、淮阳、沈丘、西平、光山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南阳、商丘

郑州洛阳

鹤壁、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周口、驻马店、信阳济源、巩义、项城、邓州、潢川、固始

其他县城及小冀、四通、水冶、秣陵等小城镇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14个小城市32个小城镇822个设市城市38个,县城85个,建制镇753个。等级序列完整,呈“金字塔〞式结构。2、规模结构特征城镇和产业分布轴带特征明显3、空间结构特征六条主干交通沿线,分布了18个省辖市、11个县级市和56个县城,集中了全省约80%的城镇人口和70%的GDP。

集聚了全省60%的城市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9.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0.9%集聚了全省工业企业前50强中的39家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初显人均GDP空间分布图全省设市城市50强企业空间分布4、城镇化特征我省城镇化进程

建国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491960197619942005102030城镇化水平〔%〕起步阶段〔年均增长0.45个百分点〕停滞下滑阶段〔15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恢复阶段〔年均增长0.52个百分点〕快速提升阶段〔年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建设用地〔平方公里〕“十五〞以来,进入了历史上开展最快的时期,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根底设施和居民住房明显改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天然气供气总量、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等分别到达“九五〞末的2倍、3.3倍、3.65倍和2倍。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12.3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五位、中部六省倒数第一。5、存在主要问题城镇化水平〔%〕200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中部省份比较城镇化地区差距明显城镇化水平〔%〕2005年全省各分区城镇化水平城镇体系结构不够完善省会郑州城市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等级地位不高全省中等城市数量偏少,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不够突出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功能不全,效劳带动乡村地区开展的功能较弱城镇间互补性不强,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城镇根底设施建设滞后,根底设施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地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城市用气普及率(%)河南23.407.779.7269.25全国26.118.6210.9282.08我省居全国位次201819212005年全省城镇根底设施水平与全国比较城镇根底设施建设投入缺乏项目河南全国市均城建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8.4亿元人均城建固定资产投资613元1560元城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24%6.31%城建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0.93%3.06%三、城镇开展条件1、经济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到达1058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人口2005年底,全省总人口9768万人,全省劳动年龄人口6899万人,是全国人口大省和劳动力资源大省。3、综合交通陆路交通兴旺全国铁路网和公路网中心,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航空运输开展迅速管道运输初具规模4、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富集区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主要分布在沿黄地区、南太行地区、伏牛山区、大别山—桐柏山地区,为河南开展旅游业、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2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为4处)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8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地质公园17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2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0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减缓5、生态环境造纸、建材、焦化、冶炼等重点行业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工业企业根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局部城市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建设取得较大开展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及淮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及平原绿化、通道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5年全省林木覆盖率到达22.6%,比200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四、开展机遇和挑战1、开展机遇2、面临的挑战五、指导思想与规划原那么1、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开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开展新格局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效劳功能和对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遵循城镇开展规律,提高开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2、规划原那么顺应规律,适度调控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根底性作用,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制,保持经济开展活力,发挥政府对核心竞争要素和区域重要资源的配置整合职能。明确事权,分级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事权。对区域战略性资源,提出刚性的规划控制要求,由省政府直接监管或协调对区域性的根底设施建设和地方行政边界地区的开展,提出明确的引导与协调要求,由省政府协调、监督,地方政府实施管理对各城镇的开展方向和规模提出原那么性要求,保存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未来开展的不确定性,具体建设由地方政府自主管理1、区域开展战略六、全省区域开展战略与目标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开展,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全省经济社会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开展,建设和谐河南。2、区域开展目标区域经济开展目标2021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到达18100元。2021年人均GDP在2021年的根底上再翻一番,到达36200元,根本实现工业化,主要经济开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社会开展目标2、区域开展目标2021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效劳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达23%,城镇新增就业人口450万。2021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开展,文化强省地位确立,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公共效劳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和谐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目标2、区域开展目标2021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到达280天以上,林木覆盖率到达26%以上。2021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根本建设成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家生态省。区域城镇化目标2、区域开展目标2021年,全省城镇人口到达40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到达40%左右。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到达50%左右。2021年,全省城镇人口到达540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到达50%以上,接近或到达全国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到达65%左右。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重点建设中原城市群,加快开展地区性中心城市,积极开展中小城市,加快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有产业支撑的中心镇,促进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开展,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大城市为骨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开展的城镇体系。七、城镇开展和空间组织1、城镇开展战略2、城镇体系空间组织全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概括为:“一群、五区、两带、四轴、三级次轴〞。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三级次轴中原城市群:郑州-焦作-晋城豫北:长治-泰安豫东:周口-商丘、宁陵-沈丘G311豫南:驻马店-阜阳豫西南:许昌-南阳豫西:运城-西峡

一群五区两带四轴形成大、中、小城市等级序列完整、层级结构清楚的“宝塔〞型城镇体系规模结构。4、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郑州洛阳平顶山、开封、安阳、新乡、焦作、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许昌、漯河、濮阳、鹤壁、三门峡、济源

>300万

>500万100-200万20-50万5-20万1200个小城镇5万以下城镇规模50-100万≥500万人1个300万人左右1个100-200万人8个50—100万人8个20—50万人42个5—20万人64个洛阳郑州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开封商丘许昌平顶山漯河周口南阳驻马店信阳三门峡济源人口规模城镇数量城镇规模空间分布

永城林州巩义长垣邓州项城新蔡潢川固始义渑灵宝汝州禹州鹤壁南阳信阳周口平顶山三门峡驻马店漯河许昌开封商丘济源焦作安阳濮阳新乡洛阳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

地区中心城市

地区副中心城市

县域中心城市

形成主副结合、四级联动、职能完备、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职能等级结构。5、城镇体系职能等级结构

6、产业空间组织开展壮大新焦济产业带规划建设煤炭、电力、铝工业、化工、汽车零部件、铅锌加工等6大产业基地和9个工业园区及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带规划布局能源、钢铁、盐化工、建材、食品等产业,建设成为河南中东部地区产业密集区。

培育宁西〔沪陕〕产业带规划布局生态旅游、能源、纺织、工艺品、食品、医药、汽车零部件、盐化工生产集群或基地。培育大广产业带规划布局化工、机械、食品、纺织、卫材、文化旅游和劳务输出基地,培育黄淮产业集聚区。

六大产业轴带产业基地产业门类基地城市食品工业基地面粉加工、速冻食品、畜禽产品加工、调味品、果蔬加工、饮料、烟酒、茶叶郑州、安阳、漯河、许昌、周口、商丘、驻马店、三门峡、信阳能源基地煤炭、电力鹤壁、焦作、义马、郑州、平顶山、永夏煤炭基地;豫北、豫南和沿陇海线3大火电基地有色金属基地铝、铜、金等郑州、焦作、豫西氧化铝生产基地,化工产业基地石化、煤化、盐化工等永城煤化工产业基地,义马煤化工产业基地,鹤壁、濮阳、安阳市豫北煤化工产业基地,平顶山、驻马店市豫南煤化工产业基地,济源煤化工产业基地;洛阳、濮阳石化基地平顶山、南阳、濮阳盐化工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整车、专用车、摩托车及零部件郑州客车生产基地、郑州乘用车生产基地、洛阳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力装备、专用装备、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以煤矿机械、纺织机械、工程机械为主的郑州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大型专用成套装备、新型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精密轴承为主的洛阳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高压超高压电缆、新型农机及配件、超硬工具、电梯、压滤设备和烟草机械为主的许昌装备制造业基地;以起重机械、振动设备、环保设备、矿山设备、印刷设备、轻钢结构装备等为主的新乡装备制造业基地纺织产业基地棉纺、化纤、服装郑州、开封、新乡、安阳、许昌、平顶山、商丘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元器件、新型电源、硅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超硬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信息产业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产业基地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旅游工业小区农业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基地产业聚集区七类产业集聚区八、城乡协调开展九、资源环境保护1、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坚持节流为主、开源为辅、治污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优先满足生活用水、重点抓好工业节水、积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防治面源污染,保障经济社会开展用水。开辟水源加快建设引黄工程,积极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配套工程,加快燕山、西霞院、出山店等水库建设。水资源保护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自备水源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江河源头和水库等水源地保护。水质保护加强治淮、治黄工程建设,推进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缺水地区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开展,引导需水量大的产业向豫南、豫西南水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产业布局和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

2、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现状

农村居民点〔68%〕建制镇〔7%〕独立工矿〔12%〕设市城市、县城〔13%〕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城乡建设用地〔10.8%〕城乡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比重其他〔89.2%〕用地2005年底,全省耕地面积11880万亩,建设用地3150万亩〔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700万亩〕,未利用地3150万亩。土地资源需求预测

到2021年全省城镇、独立工矿和交通、水利等其他建设共需占用耕地3373平方公里。2006—2021年城乡建设用地分类预测补充耕地规模预测全省通过各种复垦、开发措施和20%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等,到2021年可补充耕地约4195平方公里。供需平衡

2006—2021年,全省城镇、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各面建设用地年均需占用耕地33.7万亩。年均可补充耕地合42.0万亩,可以实现占补平衡。保障措施严格保护根本农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标准,合理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点保障中原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县〔市〕开展用地。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推进农村居民点的用地整理,实施退宅还耕、还林。深入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黄河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带淮河生态带豫西山地丘陵生态区南阳盆地农业生态区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生态区太行山山地生态区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区3、生态建设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对生态脆弱区实施抢救性修复与治理,对生态良好区实施积极性保护与培育。构建“一环、三带、五区〞的区域生态框架。生态建设防护环十、根底设施开展规划1、综合交通坚持枢纽优先、适度超前的原那么,优化结构,完善网络,形成多元化的对外运输通道、便捷的城际交通、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提高河南在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铁路加快北京—广州和徐州—兰州铁路客运专线、长治—台前—泰安等铁路建设,全省形成“三纵五横〞的铁路网。五横长治-泰安线月山-荷泽线陇海线洛-平-漯-阜线宁西线三纵焦枝线京广线京九线平顶山漯河洛阳济源南阳信阳郑州商丘新乡鹤壁安阳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郑州、洛阳等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和以郑州为中心的“半环+放射〞的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漯河平顶山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郑州许昌鹤壁安阳濮阳周口商丘驻马店南阳信阳三门峡六纵八横六通道河南省高速公路规划图公路完善高速公路网,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建设城际间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县乡公路,2021年底实现村村通。

民航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港建设,把郑州航空枢纽建设成国家大型复合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提高洛阳、南阳机场的运输能力,尽快成为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改建商丘、鲁山、明港等军用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水运加快淮河、沙颖河、涡河、沱河、唐〔白〕河及丹江、小浪底、三门峡等主要库区港、航设施建设。2、能源规划煤炭基地加快鹤壁等六大矿区建设,重点开发禹州等资源富集地区。鹤壁煤田义马煤田平顶山煤田焦作煤田郑州煤田永夏煤田煤炭资源富集区核电站

电网建设建设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和电力外送通道,加快完善电网结构,形成河南电网500Kv主骨架,实现220Kv电网覆盖到县。油气管道建设规划建设成品油管道、大型油品储藏中心和输配枢纽以及陕西榆林至濮阳天然气管线,预留“西气东输〞二期工程通道,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性油气输配网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风电、秸秆发电和核电开展,适度开展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电站,大力开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小水电和太阳能等农村绿色能源。3、社会效劳设施教育设施优先开展高等教育,规划建设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南阳等高等教育基地大学图片稳固开展根底教育,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均衡配置中小学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规划建设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职教基地;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医疗卫生设施完善城市急救中心、疾病控制中心,合理布局区域性大型专业传染病医院。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2021年,省辖市社区卫生效劳网络覆盖率到达95%以上,县市社区卫生效劳网络覆盖率到达80%。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完善文化设施网络。郑州市重点建设为全省效劳的大型文化设施,其他省辖市、县城建设与当地经济文化开展相适应的文化设施。体育设施2021年,郑州市到达举办全国大型综合运动会的设施水平,省辖市到达全省综合运动会和全国、国际单项运动会的设施水平。中心镇以上城镇建设配备一定规模的公共体育场馆。社会保障设施各级城镇建设完善配套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和福利设施。4、城镇市政根底设施道路交通完善路网结构,加大路网密度,实行公交优先,配套建设公交场站和大型换乘枢纽。给水排水扩大城镇公共供水设施覆盖范围,加强水质监管,开展分质供水,到2021年,县城以上城市用水普及率到达98%以上,建制镇用水普及率到达95%。建立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加强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到达90%以上,县城到达80%以上,建制镇到达50%。环卫及垃圾处理完善城镇垃圾收集和清运设施,加快建设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城镇〔包括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到达80%以上。供热加快集中供热设施建设,鼓励开展热电联供,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城市集中供热率到达90%,县城到达60%。燃气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为主气源,提高燃气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到达85%。园林绿化以种植树木为主,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点线面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到达12m2/人、38%和45%。5、综合防灾体系按照“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原那么,加强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设施的建设,完善城乡协调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十一、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文物古迹、近现代优秀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编制实施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落实保护措施,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保护资金筹措机制。重点保护好名城传统格局、历史街区、世界和国家文化遗产,突出历史文化特色。2、自然遗产保护搞好资源普查和评价,积极申报和设立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措施,加强保护管理。3、旅游开发积极推进黄河、京广旅游开展带和嵩山、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和豫东等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加强根底设施和效劳基地建设,建设郑州等一批旅游名城和荆紫关等一批旅游名镇。旅游开发空间组织构建“两带、五区〞旅游产业开展空间格局

生态保护区包括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淮河源头、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等重要水源保护区,沿黄生态防护林等重点生态防护林带。产业重点开展区包括括规划的产业开展轴带、产业基地、产业集中区和各类开发区。重点交通通道及枢纽地区主要包括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区、郑州新郑国际航空枢纽地区、郑开大道沿线及省政府指定的其他地区。2、分级管治十三、分区开展指引中原城市群豫北城镇开展区豫东城镇开展区豫南城镇开展区豫西南城镇开展区豫西城镇开展区中原城市群全国重点开展的八大城市群之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效劳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的主导区域,促进全省经济开展的动力源,统筹区域开展、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先导区和示范区。2、空间结构以郑汴一体化为突破口,依托交通轴线、圈层式推进,规划“三圈、四带〞的空间结构3、空间开展重点构建郑州都市圈,拓展中心城市开展空间,充分发挥郑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郑汴一体化为先导,积极推进郑州与洛阳、新乡、许昌等周边城市在城市功能、产业结构、根底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对接。以郑州、洛阳为中心,以90-120分钟通勤时间为标准,构建城市群快速交通体系。培育开展京广、陇海、洛平漯、新焦济四条产业带。4、主要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目标中心城市等级城市人口规模(万人)中心城市郑州(500)副中心城市洛阳(300)地区中心城市开封(150)、平顶山(110)、新乡(180)、焦作(160)、许昌(90)、漯河(99)、济源(50)地区副中心城市巩义(45)、汝州(45)、禹州(50)、长垣(45)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48%,2020年达到65%左右豫北城镇开展区豫北地区联系京津冀城市群和晋冀鲁的门户和重要通道;全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粮食基地。钢铁、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的先导区;风景名胜及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形成“三心四轴、多维开放〞的网络结构。2、空间结构3、主要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目标注:濮阳市含濮阳县城。中心城市等级城市名称人口规模(万人)地区中心城市安阳150鹤壁70濮阳80地区副中心城市林州50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40%,2020年达到50%左右豫东城镇开展区豫东地区

河南东部门户,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区,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和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劳务输出基地,纺织、食品等产业集群,平原文化旅游区。2、空间结构规划形成“双心多极,一带五轴〞的点轴式结构。3、主要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目标注:周口含商水县城。中心城市等级城市名称人口规模(万人)地区中心城市商丘150周口100地区副中心城市永城50项城50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30%,2020年达到40%左右豫南城镇开展区豫南地区

联系长江三角州和长江经济带的门户,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区,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和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畜牧产品基地,全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纺织、生物医药、食品等产业集群,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区。2、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两主三副,井字轴带〞的空间结构。3、主要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目标中心城市等级城市名称人口规模(万人)地区中心城市驻马店100信阳100地区副中心城市潢川40固始50新蔡25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30%,2020年达到42%左右豫西南城镇开展区豫西南地区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联系长三角的重要通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联系长江经济带、西南经济区的重要通道和门户。全省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基地,文化和生态旅游区。规划形成以南阳为核心,主副结合、星状放射的空间结构。2、空间结构3、主要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目标中心城市等级城市名称人口规模(万人)地区中心城市南阳180地区副中心城市邓州45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40%,2020年达到50%左右豫西城镇开展区豫陕晋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豫西地区豫陕晋黄河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