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语文园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语文园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语文园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语文园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语文园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

六下第五单元

【第1课时】

任务一:

交流平台,总结学习好习惯

日积月累,培养创新精神

任务二:

书写提示,走进赵孟頫楷书

[fǔ]

任务三:

任务一:

交流平台

总结学习好习惯

1、阅读交流平台,看看这四位同学都提到了哪些好习惯?

多读课外书

做批注

字作修改

勤学多问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累积了哪些学习习惯?

①在学习文言文时,我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

②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题之后》的时候,我对书中提到的例子,很感兴趣,就上网查阅了资料。

③在习作的时候,我先列提纲,再写作文,提高了写作效率。

3、小组交流良好学习习惯。

①阅读时摘抄好词好句,运用到作文中,可以让作文更精彩。

②坚持每天写日记,可以累积习作素材。

③听老师讲课时认真做笔记,可以加深印象

良好习惯总结

阅读时

写作时

课堂上

摘抄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带着问题去读书

留心观察生活、坚持写日记、写完后修改

认真倾听、及时做课堂笔记、

及时总结复习

任务二:

书写提示

走进赵孟頫楷书

1、回顾认识的书法家

九成宫醴泉铭

勤礼碑

玄秘塔碑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用笔方正

结构严谨

筋肉丰满

浑厚有力

瘦硬挺拔

骨力遒劲

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2、认识的赵孟頫[fǔ]

赵孟頫[fǔ]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

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三门记

赵孟頫[fǔ]

运笔自然

点画圆润

结构严谨

端正宽绰

秀丽柔美

稳健大方

胆巴碑

赵孟頫的其他作品

《胆巴碑》

《杭州福神观记》

任务三:

日积月累

培养创新精神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1、自由读,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山穷水尽

联系旧知

穷:指事物达到了极点。

变通:遇事不必死钻牛角,懂得通融、屈伸。

大意: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能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查工具书

假设、如果

大意: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查工具书

靛青

蓝草

大意: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

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___——《淮南子》

查工具书

动词:效法

联系旧知

周全

指把事情做好

大意: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小结

1、联系旧知

2、借助工具书

3、联系上下文

2、这几句话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创新、变通

3、哪些词读出了创新和变通?

“变通”

“新"

“青于蓝”

“不必法古"

“不必循旧”

借助关键词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小结

1、联系旧知

2、借助工具书

3、联系上下文

4、借助关键词

3、运用名言

(1)梅兰芳8岁开始学艺,先后拜多位先生为师。他天赋异禀,又勤奋好学,最终成了京剧大师。这真是______啊!

(2)这里原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今成了有名的富裕乡,正所谓______。

(3)古人说:“_________"。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对社会有帮助,我们就应该大胆改革,推陈出新。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语文园地

——六下第五单元

【第2课时】

【词句段运用】

任务一

任务二

推字想义,分类理解

两类引用,拓展运用

任务一

推字想义

分类理解

1、出示词语,回顾释义

自愧弗如

生泪俱下

过犹不及

思考在哪些文言文中见过这些重点字,它们在句子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弈》

1、出示词语,回顾释义

“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都、全部

2、由字及词,推想意思

弗:不

自愧不如:

对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俱:

都、全部

声泪俱下:

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特别悲伤、哀伤。

3、借助字典,理解“过犹不及”

及:

A、从这儿到那儿___B、经过、度过

C、数量或者程度超出

D、量词:次、回、遍E、错误

过犹不及:

超出了标准,就像没做到一样。

4、小结收获

文言文中一些字的意思,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第理解词语的意思。

古今同义

1、出示词语,知晓今义

“汤"和“走”,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汤: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

走:行走

2、联系旧知,回顾古义

“及日中则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热水

赴汤蹈火

跳进滚烫的开水,表示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2、联系旧知,回顾古义

“何当金络绎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3、课外链接,理解“走"字

你还在哪些文言文中见过“走”字?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木兰诗》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微信公众号:小语匠

4、推想词语意思

骑在马上看花,能细致地观察到花吗?显然不能。因此常用来形容匆忙、不细致地观察事物。

走马观花

古今异义

走:跑

“曰:非然也。"——《学弈》

“处世笑而然之”——《书戴嵩画牛》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1、联系旧知,理解字义

这样

认为……对

对的

一字多义

2、由字及词,推想意思

不以为然

然:对的

不认为是对的

3、方法迁移,小试牛刀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孰轻孰重

联系旧知,推想下列词语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学弈》

善于、擅长

教诲、教导

循循善诱

擅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诲人不倦

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孰轻孰重

指谁轻谁重,形容在自己心里掂量哪个重要,以做出正确选择。

文言文释义

古今同义

古今异义

一字多义

任务二

两类引用

拓展运用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提示方法,学以致用

回顾课文中的引用这些句子的片段,联系上下文,比较引用时和去掉后句子的表达效果。

1、提示方法,学以致用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第一句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最后一段,引用华罗庚的话强调“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增强文章说服力。

1、提示方法,学以致用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第二句出自《为人民服务》第二段,引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观点,让文章更有服力和感染力。

2、连接习作,小试牛刀

摘录一句你在习作中引用过的名人名言,并说说这样做的好处,写下来。

摘录: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对比句子,关注形式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使用引号:直接引用

没有引号:间接引用

4、小结收获

引用论证

间接引用

直接引用

①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③先理解原文的意思再引用,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②注明来源出处

5、延申课外,学以致用

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习作,我们可以用引用哪句话?

写一篇面对失败不放弃的习作,我们可以引用哪句话?

写一篇关于春天美景的习作,我们可以引用哪句话?

如果能在习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和经典诗句,可以更充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表现和感染力。

古今同义

古今异义

一字多义

文言文释义

引用论证

间接引用

直接引用

谢谢

()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欣赏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頫及其楷书的特点。

5.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2.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3.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根据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重点)

3.读例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难点)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质疑导入:你认为什么是“习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说说自己的认知。

2.说说习惯对人的影响力。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认识。

(2)知识链接:读一读屏幕上关于习惯的名言。

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____________——亚里士多德

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___——约·凯恩斯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____________——巴金

3.过渡: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六年期间我们学习了很多课程,也养成了一些

良好的学习习惯,你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和同学分享呢?

4.小组交流,教师反馈。

预设1:坚持每天阅读,让阅读成了习惯;边读边思考,学会了质疑,会带着问题去读书了。

预设2:在读书时能展开想象、联系实际;学会了做读书笔记,能不断积累好词好句好文章。

预设3:生活中开始注意观察了,开始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了;坚持每天写一写,通过多动笔提高了写作水平。

过渡:同学们从不同方面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总结,现在请大家读读“交流平台”中几位同学的发言,看看他们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件出示交流平台)

1: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读课外书,而且读的大多是名著,阅读品位也在提高。

2:我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感觉好像在和作者聊天,同时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3:我每次完成习作后都认真读几遍,看看通不通顺,有什么问题,然后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我越来越喜欢写作文了。

4.我碰到不懂的问题会随时向别人请教,或者去读书、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勤问勤查的习惯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教师点拨: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搜集资料,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有的善于使用工具书,帮助自己学习难懂的字词。这些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5.启发思考:你觉得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什么好处?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养成越来越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推测词语的意思。

1.过渡: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文字,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课件出示)

2.出示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1)指名读句子,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2)提问:“俱”“弗"然”在句子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预设:“俱"表示“都、全部”,“弗"表示“不”。“然"是“这样”的意思。

3.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1)出示“声泪俱下"自愧弗如”“不以为然"。

(2)预设:“声泪俱下”的意思是声音和眼泪一起出来,边说边哭,形容人特别悲痛、哀伤。“自愧弗如"对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内心惭愧。

“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教师点拨:古义和今义有差异的词语,我们不能用今义去解释,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我们可以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来推想成语中的某些字词的意思。

(3)过渡:有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是不同的。请结合我们曾经学过的文言文,猜一猜“汤"走”的意思。

预设1:在《两小儿辩日》中,“汤"是热水的意思。

预设2: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诸儿竞走取之”,“走"是“跑”的意思。

那怎么理解“赴汤蹈火"走马观花”呢?

预设1:我猜“赴汤蹈火"的意思是面对滚烫的热水、炽热的大火,也敢往里走的意思。这个词语常常和“在所不辞”连起来用,表示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点评:你能结合生活情境理解词语,非常好)

预设2:“走马观花"的意思应该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点评:你能关注词面意思来理解,非常不错!孟郊在《登科后》一诗中就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因为马跑的速度快,所以才能看尽长安城的花。这个成语原形容志得意满的心情。后来也形容对事物观察不仔细,只是大致了解一下。)

教师点拨:“赴汤蹈火"奔向热水,踩在烈火上。比喻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走马观花”这个成语原形容志得意满的心情。后来也形容对事物观察不仔细,只是大致了解一下。

③那怎么理解“过犹不及"呢?

预设:在《两小儿辩日》中的“及日中则如盘盂”“及"是到,到了的意思。所以我猜“过犹不及”的意思是超过标准就如同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不符合标准。

(4)拓展:掌握了这些推想词语的方法,你能尝试说说“诲人不倦"人尽皆知”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预设:通过《学弈》,我知道“诲"是“教授、教导”的意思,所以“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道疲倦。“皆”在文言文中当“都"讲,所以“人尽皆知”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了的意思。

(二)体会引用的好处。

1.出示课本上的两个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句子的特点:自由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预设:都提到了名人名言,但有的使用了引号,有的没有使用。

(1)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这里间接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说明科学的灵感需要发奋努力。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里直接引用司马迁说的话,说明人死的意义是不同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教师点拨:这两个句子通过引用,增强了句子的说服力,更加有力地佐证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2.知识链接:

(1)什么是引用?

把名言、格言、成语、诗词、典故、史料以及特殊需要的语句等,有选择地使用到文章或讲话中,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辞格叫引用。

(2)引用的分类

①明引:明引就是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XX说"等字样,明明白白告诉读者引用内容的出处、来源。

②暗引:暗引,不单独引出,也不说明出处、来源,直接把引用的话组织到文章里,使它和作者自己的话浑然一体。

(3)引用的修辞效果

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或讲话论据确凿充分,不仅让读者有启发,有顿悟,而且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且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使文章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4)运用引用要注意的问题

①引用的话必须和自己的话密切结合,和上下文取得自然的联系,不要无目的无章法地引用。

②要正确地理解引用的语句,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

③明引一定要慎重,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

教师点拨:引用的名人名言可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可以像这样引用自己已记住的名人名言,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

预设:我曾在描写春天的作文里引用过唐代诗人孟浩然描写春天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曾在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中引用过名人名言。

3.拓展积累,随堂演练

(1)拓展积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__——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___——陈寿《三国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___——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__——朱熹

2.结合下面情境,为了让表达效果更好,可以引用哪句话?

情境一:劝告他人真心向周边人学习。

示例:可以引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情境二:当他人遭受失败时,你打算开导开导他。

示例:可以引用温德尔·菲利普斯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教师小结: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再进行引用,可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根据表达的需要

来选择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要在引用时注明来源出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頫及其楷书的特点。(重点)

2.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难点)

一、学习书写提示

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习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为我们的习作争光添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五的“学习提示”,去欣赏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感受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

1.出示赵孟頫简介。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法家。他创“赵体”书,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2.出示赵孟頫的书法作品。

3.生试着自己读一读,

4.出示课本上的评价。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修理柔美,稳健大方。《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5.出示赵孟和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同一个字,与同桌说说有什么不同。

(1)指名交流。

预设:赵孟頫的字写得略扁,顿笔处比较圆润;颜真卿的字方方正正,顿笔都很明显。

教师点拨: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具特色,赵孟頫的字写得圆润,笔画比较柔美。颜真卿的字力透纸背,显得更凌厉、大气。

(2)引导学生欣赏赵孟的其他作品。全班交流:从赵孟頫的作品中,你学到了什么?

预设1:小学生应该写楷体頫字,楷体字应该一笔一画地书写,做到横平竖直,撇捺舒展。

预设2:看到赵孟頫的字,我觉得很舒服,感觉就像看到他本人一样,我想他肯定和他的字一样温婉圆润。

6.学生尝试临摹。

教师点拨:一是要注重整齐划一,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等距。二是要注意细节变化,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