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与发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相识真理标准问题探讨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相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相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相识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理论基础。2.驾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相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宏大转折。3.梳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进程,相识其对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4.理解“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关系。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宏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时间:1978年12月。(3)地点:北京。(4)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样向前看》。2.平反冤假错案(1)时间:eq\o(□,\s\up4(0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3.总结历史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金版微点拨]【学问拓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途、政治路途和组织路途思想路途: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途。政治路途: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组织路途: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领导岗位。重新审查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思索探究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平反冤假错案有何意义?金版点拨:妥当解决了大量党内和人民内部的冲突,有效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主动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思索探究2】农村改革的主要缘由是什么?金版点拨:农村高度集中的体制尤其是人民公社体制严峻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思索探究3】教材P171思索点金版点拨:从改革开改的背景、实际效果及意义等角度去分析。4.复原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记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二、改革开放进程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3.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发表《告台湾同胞书》:eq\o(□,\s\up4(08))1979年元旦。(2)1979年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沟通,促进双方人员往来。【思维拓展】多角度看待现代中国对外开放(1)从开放的过程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式开放,是在不断总结阅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经验了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由沿海开放区到内地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2)从开放的前提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同等互利的前提下进行的。(3)从开放的目的看,我国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目的是发展和旺盛社会主义经济。(4)从开放的结果看:是互惠的。【思索探究4】教材P172学思之窗金版点拨:推动作用。有助于推动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思索探究5】教材P173历史纵横中,从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中可以概括出什么方针政策?该方针政策的提出有何意义?中心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政策有何不同?金版点拨:方针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意义:推动祖国统一。不同:可保留军队。【思索探究6】当前阻碍和推动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各有哪些?金版点拨:阻碍因素:①岛内“台独”势力;②国际反华势力。推动因素: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②“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③中国综合国力增加;④两岸沟通加强;⑤两岸民心所向;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且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思索探究7】教材P174问题探究金版点拨:①实现了思想路途的拨乱反正,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途。②实现了政治路途的拨乱反正,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九二共识”: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eq\o(□,\s\up4(09))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4)“汪辜会谈”: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记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重要一步。(5)《eq\o(□,\s\up4(10))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通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毅决心。(6)习近平与马英九会谈: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③实现了组织路途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其次代领导集体。④系统地清除了历史上重大的冤假错案。⑤复原了“民主集中制”,复原了有序的党内生活。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重难·籍史料实证主题一eq\o(\s\up7(新时期的对外开放),\s\do5(ZHUTI))一①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缘由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②三十几年的阅历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二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化、发展空间更加广袤,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高校发表演讲三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更图——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教你读史]史料一中①从世界潮流的角度说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②从阅历教训的角度说明必需对外开放。史料二通过图片和文字直观、概括地说明当前对外开放的特点。史料三数据的变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问题探究](1)依据史料一,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缘由。金版参考:吸取历史上闭关锁国的教训,顺应世界潮流,实行对外开放。(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金版参考:特点: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3)依据史料三,概括我国外贸发展状况,并分析其主要缘由。金版参考:状况:从1979年到20世纪90年头,进出口贸易逐步发展;90年头后期,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进出口贸易发展快速。缘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安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史论总结]1.分析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心吸取历史阅历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肯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借鉴世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阅历,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汲取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阅历等。(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定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主动参加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安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定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加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2.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剧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中共中心、国务院确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确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拓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沿海地区向内地延长。(4)“全方位”是指对世界全部国家开放。(5)“多层次”是指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拓沿海经济开放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长。(6)“宽领域”是指我国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还逐步开放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主题二eq\o(\s\up7(祖国统一大业),\s\do5(ZHUTI))一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①两党同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心与地方的谈判。②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行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二③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④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特殊关注①②。史料二中要特殊关注③④。[问题探究](1)史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金版参考:史料一中邓小平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两党同等会谈,但不允许外国插手。结合所学可知,后来发展为“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2)依据史料二,说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并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金版参考: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史论总结]“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行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殊行政区。特殊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本课小结史苑窥斑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当代史上的宏大转折分析三中全会及此前的中心工作会议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的背后,可以看到这两个会议在中共党史和中国当代史上不同寻常的三个显著特点:会议议题中途发生了违反主持人意愿的变更;会议持续的时间长,解决的问题数量多、重量重;会议气氛生动、活泼、热情,真正做到了面对面地开展指责与自我指责。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当代史上宏大转折的干脆缘由。它说明,三中全会的成功并非自然而然取得的,而是与会的大多数高级干部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动、支持下,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途、指责与自我指责作风,通过主动的思想斗争争取到的,是来之不易、弥足宝贵的。三中全会的结果大大超出了会议前的预设,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三中全会实现的宏大转折是偶然的、突然的,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应当说,转折发生在1978年11月,发生在三中全会及此前的中心工作会议,带有肯定的偶然性。但是,假如把它和“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系列事务联系起来,把它放在粉碎“四人帮”后国内国际、党内党外、主观客观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转折绝不是偶然的、突然的,而是必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的。转折不是党的领导工作一般意义上的转变,因为与以往相比,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确定无疑带有更根本的性质,实现的党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转折也无疑比以前深刻得多。究其缘由,除了国内国际形势的变更外,主要在于这次转移、转变、转折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冲突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的新相识上。与此同时,转折也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性质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待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和对待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问题上。——朱佳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当代史上的宏大转折》,载《当代中国史探讨》2008年第5期课堂跟踪训练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包括()①拨乱反正②停止运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③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④实行改革开放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途;停止运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会议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心领导集体。故选A项。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削减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削减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农业机械的大规模运用C.乡镇企业的发展D.改革开放大规模引进外国农产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80年相对于1975年,虽然农作物播种面积削减,但是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夫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粮食亩产大幅提高,故A项正确。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利于机械的大规模运用;C项错误,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粮食增产无关;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内粮食产量的增加,引进外国农产品与本国粮食产量增加无关。3.1985年,中心出台一系列新政策,规定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凹凸、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机关工资由中心管理,其他各级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这些政策有助于()A.实现改革重心转移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D.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