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问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建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来,是“一国两制”宏大构想的成功实践。(2)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1992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3)“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建了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学问点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1949年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纳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记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武力解放转向和平统一。2.提出:20世纪80年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并进行了全面阐述。3.内涵(1)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2)内容: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学问点二香港、澳门的回来1.香港回来(1)条件①根本缘由: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②制度保障:“一国两制”是中、英、港都能接受的方案。(2)历程①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复原行使主权。(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2.澳门回来(1)背景:香港问题的解决。(2)时间: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复原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回来祖国是“一国两制”方针实践的成功,既洗雪了国家的历史耻辱,也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供应了借鉴。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思之窗](见教材P103)(1)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缘由,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2)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提示:(1)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都认为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缘由是中国国力的增加。(2)中国近代一度出现“弱国无外交”的局面,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充分说明白一个国家只有国力增加了,才能在国家主权和国际舞台上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记,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学问点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背景(1)1979年元旦,两岸实现真正停火。(2)中心人民政府倡议两岸干脆通邮、通航、通商。2.历程(1)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赴大陆探亲及经济文化沟通。(2)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沟通基金会。(3)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6)2008年,两岸干脆通邮、通航、通商最终实现。“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的提出,港澳回来的成功,祖国统一大业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地位提高,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探究点一“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材料一今日,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已经吩咐人民解放军从今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旧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建必要的前提和平安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方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很多问题的解决供应一些有益的线索。——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依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提示:由坚持军事对峙到主见和平统一。(2)材料二中的“新方法”是什么?地位如何?提示:新方法:“一国两制”。地位:“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材料一中“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是关键信息。材料二出自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论述的是“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深化拓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及评价(1)基本特点时代性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创新性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科学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示范性为世界上和平处理遗留问题、争端供应借鉴原则性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策略性照看实际,符合港、澳、台地区及大陆人民利益包涵性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涵于一个统一国家内开放性两种制度取长补短,和谐共存(2)评价①“一国两制”构想,是依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②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模糊,同时在详细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看实际状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一国两制”构想也供应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论从史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1)“一国”是前提:“一国两制”必需在“一个国家”之下实行。“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需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2)“两制”是保障:“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回来后的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殊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肯定的外事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和平解决,协商处理。但对外国干涉势力和“台独”分子不放弃运用武力。探究点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材料一……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材料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依据中国自己的状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依据材料一,说明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缘由。提示:国共双方内战的遗留问题。(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依据。提示:中华民族实现统一的实际需求。材料一由“海峡”“大陆”“乡愁”可知材料反映了作者对海峡两岸隔绝的离愁及对统一的渴望。材料二中省略号将材料分为两层,说明“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依据。深化拓展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气,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记,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行动摇的坚毅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论从史出——“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1)理论形成:20世纪70年头末80年头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头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供应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复原行使主权。(3)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供应了成功范例。[规范解题]例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实行。这一事务表明()A.中国对香港复原行使主权B.中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C.海峡两岸三通变成现实D.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占据B项与目前事实不符,可解除;C项发生时间为200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可解除;D项与当时事实不符,澳门还在葡萄牙手中,可解除。答案:A审题干:“1997年6月30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是关键信息,再分析推断这一事务的影响。验结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如期实行表明中国对香港复原行使主权,故A项符合题意。[随堂检测]1.[2024·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新时期中国政府为实行祖国统一大业而确定的指导方针是()A.四项基本原则B.“一国两制”C.改革开放D.“求同存异”抓关键“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确定的指导方针”。[尝试解答]__B__,2.[2024·北京市学业水平测试]1971年,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他期盼的是()A.祖国早日实现统一B.实行“一国两制”C.尽早实现“三通”D.达成“九二共识”时间“1971年”,推断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的期盼。[尝试解答]__A__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1979年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A.海峡两岸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B.中国首次阐明统一后的对台基本政策C.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D.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共识关键时间“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尝试解答]__A__4.“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动身,鉴于历史的阅历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以看出,“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D.国际问题围绕“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进行分析推断。[尝试解答]__B__5.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旧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旧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改变: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邻居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B.说明香港回来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D.反映了回来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材料中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改变,但是在公民参加政治方面获得突破。[尝试解答]__A__6.1990年,海峡两岸分别成立海峡沟通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表明两岸()A.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B.干脆三通的局面最终形成C.关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D.政府间形成了干脆对话机制海峡沟通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是民间团体,其成立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尝试解答]__C__课时作业22祖国统一大业一、选择题1.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运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来祖国,我们将敬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见()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解析: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运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头初期,故D项错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1日,宣布采纳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故A项正确。答案:A2.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务相关的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两岸三通的实现D.“九二共识”的达成解析:题中图片反映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故与“一国两制”构想相关。A、C、D三项皆与台湾问题有关,故解除。答案:B3.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授权澳门特殊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高校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高校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旺盛稳定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地区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解析:从材料中“授权”“新区域”等信息可知,澳门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国两制”构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故选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答案:A4.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该方案的提出()①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旺盛和发展③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④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香港问题上成功实践,它解决了香港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港澳回来,但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①错误;“一国两制”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旺盛和发展,故②正确;“一国两制”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故③正确;“一国两制”为国际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供应了借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5.香港学者郑宇硕认为:香港回来……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仔细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香港民心。中心政府“不干预”的是()A.社会制度B.主权归属C.国防军事D.外交事务解析:“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对此不干预,故选A项。答案:A6.1983年,邓小平说:“要实行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心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行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这表明他()A.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C.提倡两党间进行对等谈判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可知邓小平主见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C7.20世纪80年头后,台湾的报刊上人们常常能读到类似“近乡(大陆)情更怯”的文章,胆大者更写出同大陆子女亲人如何在海外见面的感人情节。此状况()A.说明两岸对抗关系已出现缓和B.推动了“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C.客观上有利于两岸坚冰的打破D.表明台湾民众支持“一国两制”解析:据材料“胆大者更写出同大陆子女亲人如何在海外见面的感人情节”可知两岸关系还没有缓和,故A项错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已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故B项错误;据材料台湾人民希望祖国统一,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两岸坚冰的打破,故C项正确;台湾民众希望亲人团聚和祖国统一,但支持“一国两制”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8.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决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决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决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A.必需坚持“九二共识”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C.两岸三通的扩大D.政党之间的沟通合作解析: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是“九二共识”的实现,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故A项正确;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是“九二共识”的前提,故B项错误;两岸三通的扩大是2008年,故C项错误;政党之间的沟通合作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也是全世界全部酷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