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理论概述郑柳萍
zlpfjnu@163.com相关学习资源1、《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2、《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美】JaniceSkowron著陈超郄海霞译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谢幼如主编4、《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杨心德徐钟庚著5、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一、教学设计的概念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三、教学设计的模式四、教学设计的内容五、教学设计的发展六、教学设计的应用七、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境脉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是由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评价设计等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设计的水平层次直觉(感)设计经验设计试验(辅助)设计系统设计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2、传播理论
3、学习理论
4、教学理论1、
系统科学理论系统思想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环境、封闭与开放、系统的状态
系统方法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历史方法2、传播理论传播过程的模式传播过程的要素:传播过程研究的要素也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3、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有特别显著的作用4、教学理论深受教学理论研究中要素主义趋向影响更多更直接地从当代教学理论中吸取营养,寻找科学依据三、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
简称ID)过程模式1、ID1的代表性模式-----“肯普模式”2、ID2的代表性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Environment)模型第一代ID模型的主要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它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其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型的主要标志则是以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作为其理论基础。1、ID1的代表性模式
----“肯普模式”特点:(1)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2)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立教学目标)为达到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3)十个教学环节十个教学环节:①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和限制条件);②选择课题与任务;③分析学习者特征;④分析学科内容;⑤阐明教学目标;⑥实施教学活动;⑦利用教学资源;⑧提供辅助性服务;⑨进行教学评价;⑩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二)肯普摸式
由图可见,在十个教学环节中有九个环节(即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⑩)皆由教师自己完成,另有一个环节⑥是在教师主讲或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主要靠教师向学生传递(灌输)知识,教师处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来促进和实现“刺激-反应”联结,学生是教师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在学习过程中其主动性、积极性较难发挥。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教”为中心的、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ID模型。
图中把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置于中心位置,说明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环节均应围绕它来进行设计;各环节之间未用有向弧线连接,表示教学设计是很灵活的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任一环节开始,并可按照任意的顺序进行;图中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修改”在环形圈内标出,这是为了表明评价与修改应该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强调了十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一个要素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决策;(2)要素之间没有线条连接,表明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不考虑某一要素;(3)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在这个环境结构的中心,说明它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与归宿,各要素都要围绕它来进行设计;(4)表明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过程,评价和修改作为一个不断的活动与其他要素相联系;(5)教学设计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从任何地方开始,并可以按任何顺序进行。
肯普的这一模式是以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模式中寻找自己工作的起点,按具体需要编排顺序。在他的著作中对学科内容、目标的确定和资源的选择等方面的阐述对教师很有吸引力。但是,他对教学活动、形成性评价和修改的说明都不够详细。2、ID2的代表性模式
----“史密斯—雷根模式”
(由P.L.Smith和T.J.Ragan于1993年提出
)特点(1)教学分析与确定学生初始行为及特征(2)开发教学策略(3)对教学的修改未放到评价模块2、ID2的代表性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教学组织策略: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即如何作出教学处方)的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的交互方式。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个别化、双人组、小组或是班级授课等不同交互方式)的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在上面两种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
以史密斯-雷根模型为代表的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相比已有很大改进,其中最突出的是:明确指出应进行三类教学策略的设计,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有关策略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就与认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所以史密斯-雷根模型在这方面的扩充(加上“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块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就使该模型的理论基础由纯粹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发展为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相结合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
乌美娜教授设计的的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徐英俊设计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流程图吴俊明教授设计的教学设计的流程图
吴俊明教授设计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毕华林教授设计的教学设计流程图
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的评价达成目标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确定教学媒体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Environment)模型
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之上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力图建立一套以“学”为中心的、能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
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③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④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⑤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⑥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与步骤应如下面所述:
1.分析教学目标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内容特征分析4.设计学习任务5.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6.信息资源设计
7.提供认知工具和会话协作工具8.学习策略设计9.管理与帮助设计10.总结与强化练习11.教学评价三、教学设计的内容1、分析教学目标2、确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具体条件下,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媒体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结构的策划上。3、进行教学评价
以研究学习目标而著名的是美国学者马杰(R·Mager),认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
1、“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
2、“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等的选择。
3、“如何判断已到达了哪里”即教学的评价与监控。教学设计时要回答四个问题:
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目标)教什么和学什么(内容)如何教与如何学(策略)教的效果和学的效果(评价)四、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一)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发展
1、行为主义
2、认知主义
3、建构主义(二)教学设计模型的发展
1、肯普(J.E.Kemp)模型
2、史密斯—雷根(P.L.Smith.J.Ragan)模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Environment)模型
(三)教学设计操作方法的发展
1、图示/表格分析方法
2、数学分析操作方法
(四)教学设计系统方法论应用的发展
1、从线性封闭系统向非线性开放系统转移
2、从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向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转移3、从负反馈机制向正反馈机制转移
教学设计观念的转变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学教并重)重视结果——重视过程强调资源——强调环境体现静态设计——体现动态设计集体、统一设计——个体化、个性化设计五、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一)教学类型(过程)的设计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3、广播电视远程教学
4、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过退款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辽宁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技巧和方法
- 化工师徒合同范本
- 出让合同范本
- 买木头合同范本
- 作为甲方合同范本
- 制氢设备销售合同范本
- 农业项目施工合同范本
- 冰糖橙水果合同范本
- 上海别墅合同范本
- DL∕T 1785-2017 电力设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导则
- 山东财经大学《大学英语》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融合教育完整版本
- 产品研发指导专家聘用协议书
- 【正版授权】 IEC 60268-5:2003/AMD1:2007 EN-FR Amendment 1 - Sound system equipment - Part 5: Loudspeakers
- JT-T-1210.1-2018公路沥青混合料用融冰雪材料第1部分:相变材料
- 2024年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参考答案
- DL-T5493-2014电力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年03月广东佛山市禅城区教育系统招考聘用中小学教师120人笔试历年典型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含详解
- DZ/T 0452.3-2023 稀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锂、铍、钪、锰、钴、镍、铜、锌、镓、铷、铌、钼、铟、铯、钽、钨、铊、铅、铋、钍、铀及15个稀土元素含量的测定 ICP-MS法(正式版)
- 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工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