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0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检测)
1办实人修
1.(2022•德州三模)稳态揭示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生命活动及其功能调节的基础;适
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稳
定性和灵活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适稳态是机体的一种适应和保护性调节机制
B.适稳态现象表明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机体适稳态调节的结果
【分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
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解答】解:A、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在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下实现的,是机体
的一种适应和保护性调节机制,A正确:
B、适稳态现象表明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B错误;
C、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稳态,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
D、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的结
果,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及意义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
知识准确答题.
2.(2022•河南模拟)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之间的液体,又名细胞间隙液。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A.神经元、吞噬细胞等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物质都能直接来自血浆或淋巴液
C.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和渗透压均低于血浆的
D.内环境的激素主要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处
【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
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物质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组成成分、渗透压、pH值和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A、神经元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吞噬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A错
误;
B、组织液中的物质都可直接来自血浆和细胞内液,不能来自淋巴,B错误;
C、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主要是Na\Cl)的
含量有关,血浆的渗透压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组织液的渗透压等于血浆,C错误;
D、内环境中的激素主要通过血浆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之间的
关系;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2022•烟台三模)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首次加入了单板滑雪障碍追逐混合团体项目。
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动过程中产生的CO2进入血浆至少要经过5层生物膜
B.在寒冷环境中,运动员体内的垂体细胞与甲状腺细胞之间可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
C.运动过程中肝细胞与外界荻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血浆
D.运动员细胞外液中的CO2浓度升高会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呼吸频率加快
【分析】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
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解答】解:A、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全部来自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进入血浆至少要经过5层生物膜(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外膜、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
壁细胞包括2层细胞膜),A正确;
B、垂体细胞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
量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运动员体内的垂佃细胞与甲状腺细胞之
间可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错误;
D、运动员细胞外液中的CO2浓度升高使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
传入神经传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引起脑干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过程、内环境是外界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
境稳态及意义、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
准确答题。
4.(2022•枣庄模拟)研究发现人体感染丙肝病毒后,免疫系统常常误把人体细胞核的一
种多肽当成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伤害自身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细胞核的这种多肽与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结构相像
B.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丙肝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与吞噬细胞分解病毒的机制不同
D.机体排除侵入人体的丙肝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自稳功能
【分析】1、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
原决定簇,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
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
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和病原体结合,从而
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附着。在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
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
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
生大量的抗体。
2、辅助性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
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
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解答】解:A、免疫系统常常误把人体细胞核的一种多肽当成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判
断人体细胞核的这种多肽与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结构相像,因此感染丙肝病毒后,免疫
系统常常伤害自身细胞导致自身细胞损伤和相关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丙肝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并能与被丙肝病毒感染的宿主
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B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主要与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与吞噬细
胞分解病毒的机制不同,C正确;
D、机体排除侵入人体的丙肝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防御功能,而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
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叫做免疫系统的
自稳功能,D错误。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丙肝病毒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免疫调节的知识
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5.(2022•唐山二模)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
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
透压。已知大部分晶体物质不易通过血细胞细胞膜,而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
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下列有关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维持血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方面,血浆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
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无机盆含量高,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胶体渗透压体现
C.在维持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平衡方面,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
D.人体血浆渗透压平衡受多种激素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
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
和Cl"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
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一,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
于Na+和C「,维持血浆和血细胞之间渗透压平衡的作用中,无机盐的贡献大,由无机盐
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因此在维持血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渗透压
平衡方面,血浆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血浆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即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
体现,B错误;
C、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有较多蛋白质,在维持血奘和组织液渗透压平衡
方面,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C正确;
D、人体血浆渗透压平衡受多种激素(如醛固酮等)和神经系统(如下丘脑等参与)的调
节,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要求明确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
浆等细胞外液组成的,明确细胞外液的成分,掌握内环境渗透压维持和调节的机制,并
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作答。
6.(2022•襄城区校级三模)2022年2月19日,北京冬奥会花样双人自由滑比赛,中国
组合隋文静/韩聪以239.88分的总成绩获得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第九金!下列关于运
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会出现()
A.血浆产生的大量乳酸与缓冲物质H2c03发生中和反应
B.线粒体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速率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D.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与体内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有关
【分析】I、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2、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原分解和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
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解答】解:A、乳酸在细胞质基质中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且只能与HC03一等离子发生
中和反应,A错误;
B、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线粒体氧化分解的是丙酮酸,B错误;
C、突触间隙中不能进行神经递质的合成,C错误;
D、肾上腺素能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运动过程中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
与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有关,D正确。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调节等知识,
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识记动物体
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2022•重庆二模)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如图是
人休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传入裨经内分泌腺内分泌腺T淋巴细胞
]信息分(■AI信息分rc[r:D1仁,息分fF
行小管细胞甲状腺B淋巴细胞
|信息分子E
卅偏肌故栗水分重.吸收增总细胞代谢加强埔殖分化
A.信息分子A、C、D、E、F发挥作用后会被移走或分解失活
B.信息分子C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由体液定向运输到肾脏
C.信息分子F与B淋巴细胞结合,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信息分子A、C、D、E、F均会与受体结合,起到调节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信息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表示抗
利尿激素,信息分子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D表示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E表
示细胞因子。
【解答】解:A、信息分子A为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CD为激素,信息分子E为细胞因
子,其中激素和细胞因子作用后即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移走或分解失活,A正
确;
B、信息分子C为抗利尿激素,其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由垂体释放,由体液运输到全身各
处,但只作用于肾脏,B错误;
C、信息分子F为细胞因子,其与B淋巴细胞结合,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
C正确;
D、信息分子A、C、D、E、F均会与受体结合,起到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
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识记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8.(2022•九龙坡区校级模拟)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据图
分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细胞A
④|
A.细胞A中的氧气浓度均高于血浆
B.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
C.细胞C最可能是肝细胞,腹高血糖素可促进b过程
D.细胞D中产生的乳酸可与血浆中的NaIICO3反应
【分析】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
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
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图中①©为淋巴循环过程,②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相互渗透,④⑤为血浆、淋巴和
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⑥为糖进入组织细胞,ab为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cd为肌糖原
的合成与利用。
【解答】解:A、细胞A为血细胞,血细胞中的氧气浓度均低于血浆,A错误:
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而淋巴液可回流入血浆,据此可知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
境是血浆和淋巴,B正确;
C、肝脏是物质代谢的主要器官,在肝脏中可将葡葡糖储存为肝糖原,细胞C最可能是
肝细胞,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即图中的b过程,C正确;
D、细胞D应该为肌细胞,其中产生的乳酸可与血浆中的NaHCCh反应,从而不至于引
起血浆pH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要求明确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
浆等细胞外液组成的,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
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作答。
9.(2022•湖北模拟)新冠肺炎(C0VID-19)由冠状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
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其血清中仍可能检测到相应抗体
B.将新冠病毒经活细胞培养基培养后,再经灭活和纯化,可制成灭活疫苗
C.给人体注射的mRNA疫苗:能直接刺激人体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反应
D.灭活疫苗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一般需要多次注射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
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
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
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
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
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解答】解:A、由于新冠病毒进入机体后激发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新冠
肺炎患者康复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其血清中仍可能检测到相应抗体,A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以及培养病毒,因此将新冠病毒经活细胞
培养基培养后,再经灭活和纯化,可制成灭活疫苗,B正确;
C、编码抗原蛋白的RNA被注射进入人体后,其能够在体内合成抗原蛋白,从而引起人
体发生免疫反应,RNA自身不能引起免疫反应,C错误;
D、灭活疫苗中该病毒已被杀死,不具有感染细胞的能力,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为主,
一般需要多次注射强化,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学的应用及实例分析、新冠病毒的内
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0.(2022•保定模拟)脑脊液主要是血浆超滤液,蛋白质含量较低,具有一定的渗透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可以为脑细胞提供营养
B.脑脊液中无机盐的相对含量明显低于血浆
C.若脑脊液产生过多,会使颅内压升高
D.脑膜炎发生时,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可能增多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谪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曲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脑脊液是内环境,可以为脑细胞提供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
A正确;
B、脑脊液是内环境,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浓度决定,脑脊液和组织液中无机盐
浓度基本相同,从而使脑脊液和组织液渗透压几乎相等,维持脑脊液和组织液含量的稳
定,B错误;
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升高,C正确;
D、细菌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所以细菌性脑膜炎会导致脑脊液中的淋
巴细胞数目上升,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掌握内环境
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2022•平邑县二模)在新冠抻炎的疫情防控中,体温检测成为口常防疫的重要手段,
这是因为大部分正常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引起发热,如图是发热机理的一种假说,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39c时,人体的散热速率低于体温为37℃时
B.机体可能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的方式散热
C.若同种病毒第二次入侵,产生的症状可能较轻
D.利用此原理制备药物使调定点下降,可使高烧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
【分析】1、寒冷环境一皮肤冷觉感受器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一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
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一体温
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T皮肤温觉感受器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T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
分泌增加)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病毒感染后,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当体温升高至39℃时,人体
的散热速率也增加,高于体温为37℃时的散热速率,A错误;
B、机体可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等方式散热,B正确;
C、若同种病毒第二次入侵,由于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因而产生的症状可
能较轻,C正确;
D、制备药物使调定点下降,可以使高烧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D正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杳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
12.(2022•保定一模)如图为某登山队的队员们在为期104天的训练过程中随平均夜营高
度的变化,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已知海拔越高,空气中氧气越稀薄。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平i淑智高度
nl1,11,,,)I1L,L;AA「
111293751668510411129375!6685104
图l图2
A.血红蛋白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
B.随海拔升高,红细胞有氧呼吸加强
C.在夜营海拔高度为1500m时,人体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D.人体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对海拔高度有适应性变化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成。
2、血红蛋白在红细胞里面,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组
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里面,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人体属于需氧型生物,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或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可进行无
氧呼吸产生能量以补充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不足,因此在夜营海拔高度为1500m时,人
体肌细胞仍主要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由图可知,随海拔升高,人体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大,说明人体红细胞数
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对海拔高度有适应性变化,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内环境
的组成成分;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及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13.(2022•青岛・模)科研人员对200多名健康志愿者接种第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
在不同时间对他们体内新冠病毒抗体IgM和IgG及总抗体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IgM和IgG中,IgG在人体内保护性作用更持久
B.新冠疫苗接种后,产生多种抗体的原因是灭活病毒含有多种抗原物质
C.新冠疫苗接种后,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促进B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
D.新冠病毒疫苗进入机体后,可被树突状细胞识别
【分析】1、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特异性的,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
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
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继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
裂分化过程。
2、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的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
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3、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解答】解:A、由题干可知,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IgM和IgG
抗体,分析曲线可知,在30天时,IgG的含量依然比较高,而IgM的含量已经降得很低,
所以IgG抗体在人体内保护性作用更持久,A正确;
B、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由于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新冠疫苗接种后,产生多种
抗体的原因是灭活病毒含有多种抗原物质,B正确;
C、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抗原)特异性的,即病原体与B细胞
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
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
胞的分裂分化过程,B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是使B细胞能分裂分化的原因,这个过
程,细胞毒性T细胞没有参与,C错误:
D、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的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
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因此新冠病毒疫苗进入机体后,可被树突状细胞识
别,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2022•南召县校级模拟)某40岁男性患者因患有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及并发症接受治
疗,抽取静脉全血对血液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生化检测,部分结果如下。CD4+T细胞属
淋巴细胞分类中的T细胞,CD8+T细胞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回答下列问题:
中文名称结果参考区间单位
B细胞(百分比)7.914.5〜30.30%
T细胞(绝对值)825355〜2860/gL
CD4+T细胞(绝对值)515550〜1440/gL
CD8+T细胞(绝对值)268320〜1250/gL
(1)临床上抽取血样不仅可以检测血液淋巴细胞亚群,也可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原因是___________
(2)根据检测数据分析该患者特异性免疫中免疫降低。
带状疱疹患者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产生这种感觉的中枢在<,该病
痊愈后极少复发与康复者体内的有关。有些情况下,带状
疱疹病毒可侵犯其他脏器引起并发症,如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内环境中的,
再感染脑细胞引发脑膜炎;或攻击肺叶损伤肺泡引发肺炎,刺激位于的呼吸中
枢,引起咳嗽。
(3)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可能会出现(填“CD4+T”或“CD8+T”)细胞增多的
现象。艾滋病病毒攻击对象是CD4+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
瘫痪,失去的功能。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
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
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
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
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
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
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2、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
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
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
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
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3、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通常是病原体中的蛋白质,但并不
全是蛋白质。过敏原也属于抗原。抗体: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
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①自身免疫病:只要是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的类型,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例子:类风湿性
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
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
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③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解答】解:(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因
而抽取血样也可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2)根据检测数据分析,该患者B细胞百分比偏低,CD4+T细胞绝对值和CD8+T细胞
绝对值偏低,可推知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降低。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
层,患者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的产生发生在大脑皮层。该病痊愈后极少复发与康复
者体内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有关。如果带状疱疹病毒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内环境中的组织液,
再感染脑细胞引发脑膜炎;或攻击肺叶损伤肺泡引发肺炎,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
引起咳嗽。
(3)CD4+T细胞属淋巴细胞分类中的T细胞,CD8+T细胞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使
靶细胞裂解死亡,据此分析可知,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可能会出现CD8+T细胞增多的现象;
艾滋病病毒攻击对象是CD4+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
失去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故答案为: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大脑皮层抗体和记忆细胞组织液脑干
(3)CD8+T防卫、监控和清除
【点评】本题结合背景材料考杳学生对免疫调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将所学免疫系统组成
和作用、特异性免疫过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
要点。
15.(2022•湖北模拟)如图所示,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可以将抗原片段呈递
至细胞表面供免疫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分子,按功能MHC可以分为MHCI和MHCII两
类。MHCI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表面,MHCI则分布于部分免疫细胞表面。
rai唱2图3
(1)在MHC呈递抗原片段的过程中,参与MHC加工的细胞器
是。
(2)图1中细胞②的名称是,图2中细胞②的名称
是o
(3)免疫逃逸是指病原体通过各种手段来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现象。研究发现,新冠病
毒和肿瘤细胞都可以引起MHCI基因的表达(填“增强”或“减弱”),从而引起
免疫逃逸。
(4)为了研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科学家发现了一种NLRC5基因对于提高肿瘤
患者存活率具有明显作用(如图3)。据图分析,若肿瘤患者体内NLRC5基因
(填“高表达”或“低表达”)则可能引起免疫逃逸。
(5)进一步研究发现,免疫逃逸是由于NLRC5基因影响MHCI基因的表达造成的。这
可通过对肿瘤细胞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具体操作不作要求)来予以验证。请写出简要的
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
果:。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B细胞和T细胞。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骨髓的
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抗体
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
【解答】解:(l)MHC本质为蛋白质,可以将抗原片段呈递至细胞表面供免疫细胞识别,
其合成的场所为核糖体,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2)图1中细胞②能识别被抗原感染的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图2中细胞①能吞噬
病原体,并能将抗原处理为抗原片段,马MHCII结合移动到细胞膜表面,被细胞②识别,
则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
(3)由图可知,MHCI基因表达形成的MHCI可与细胞内的抗原片段结合,从而移动
到细胞膜上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若MHCI基因表达减弱,则细胞毒性T细胞不易识
别被抗原侵染的细胞,造成免疫逃逸。因此新冠病毒和肿瘤细胞都可以引起MHCI基因
的表达减弱,从而引起免疫逃逸。
(4)据图3可知,术后10年,NLRC5基因低表达组最先表现总生存率降低,且随着术
后随访时间延长,NLRC5基因高表达组的总生存率一直大于NLRC5基因低表达组。因
此可推测肿瘤患者体内NLRC5基因低表达则可能引起免疫逃逸。
(5)实验目的是验证免疫逃逸是由于NLRC5基因影响MHCI基因的表达造成的。因此
自变量为是否含有NLRC5基因,因变量为肿瘤细胞表面MHCI的含量,因此实验设计
思路为:将肿瘤细胞(平均)分成2组,一组敲除NLRC5基因,另一组不敲除,两组细
胞(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验两组肿瘤细胞表面MHCI的含量。
若免疫逃逸是由于NLRC5基因影响MHCI基因的表达造成的。则敲除NLRC5基因的组
MHCI的含量降低,因此预期结果为:敲除NLRC5基因组MHCI的含量较不敲除组明显
下降。
故答案为:
(1)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
(3)减弱
(4)低表达
(5)实验思路:将肿瘤细胞(平均)分成2组,一组敲除NLRC5基因,另一组不敲除,
两组细胞(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验两组肿瘤细胞表面MHCI
的含量预期实验结果:敲除NLRC5基因组MHCI的含量较不敲除组明显下降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免疫学原理的应用,
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作答。
2创新找价
16.(2022•济南三模)失温症是有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c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失温症的
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
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在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
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寒冷是引发失温症的主要原因,夏季运动不会发生失温现象
B.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的调节功能增强所致
C.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
D.轻度和中度失温时,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抵御寒冷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
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A、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
体温下降,所以夏季运动若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A错误;
B、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神经中枢(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减弱所致,B
错误;
C、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散热增加,C正
确;
D、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不可通过加大运动量
来抵御寒冷,应通过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的方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
答题。
17.(多选)(2022•山东模拟)科研工作者为探究明日叶查尔酮(AC)是否对H型糖尿病
具有疗效,利用小鼠进行了连续四周的实验,每天测定血糖、胰岛素和肝细胞胰岛素受
体表达相对值,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组别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肝细胞膜岛素受
(mmol/L)(IU/L)体表达相对值
正常对照组4.5025.200.448
糖尿病对照组17.3638.280.375
低剂量AC组16.5537.040.376
中剂量AC组16.1235.450.378
高剂量AC组7.0029.500.402
A.I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血糖含量高
B.实验表明AC具有降血糖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大,降血糖能力增强
C.AC是通过增强胰岛素受体的表达,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的
D.胰岛素和AC均具有降血糖的能力,两者起作用的原理相同
【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
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
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由表可知,I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素受体表达值
相对比较低,因此型糖尿病是由于受体减少造成的,A错误;
B、由实验数据可知,高、中、低剂量的AC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大,
降血糖能力增强,B正确;
C、AC是通过增强胰岛素受体的表达,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的,C正确;
D、AC是通过增强胰岛素受体的表达,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的,而胰岛素是
降血糖的激素,通过与受体结合起作用的,两者起作用的原理不相同,D错误。
故选:BCo
【点评】本题结合实验数据分析考查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
析表格中各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再根据题意作答。
18.(2022•荆州模拟)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时,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离子浓度、酸
碱平衡和血液中肝筋等各项指标,还需要将药物溶解到生理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氯化钠
溶液或氯化钾溶液中,再进行静脉滴注给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重症患者肺部的血管通透性增大可能导致肺水肿
B.将药物溶解在氯化钾溶液中静脉滴注,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增强
C.肺水肿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
D.血浆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包括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
特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肺炎患者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大,可导致血浆蛋白渗出,从而组织液渗透
压相对升高,引起肺水肿,A正确;
B、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引起的,将药物溶解在氯化
钾溶液中静脉滴注,将导致血果钾离子浓度过高,会导致神经细胞钾离子外流减少,静
息电位绝对值减小,B错误;
C、肺水肿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肌肉疲劳,当呼吸肌收缩时,其肺部扩张
不足,氧气难以入肺,进而使身体得到的氧气减少,同时肺泡内渗出液增多,使得肺泡
壁增厚,影响了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
调,C正确;
D、血浆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
伤,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
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态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
判断各选项。
19.(2022•临沂三模)近期国内新冠疫情呈现多点散发传播、点状暴发态势,广泛接种新
冠疫苗和重点人群应检尽检是减少易感人群、早发现传染源、早阻断传播扩散的有力措
施。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原检测法,下图表示人在感染
新冠病毒后机体内病毒载量变化和两种检测方法的病毒载量最小阈值。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潜伏期传染期传染后期
一~-----A-
0510152025
时间/d
A.新冠病毒侵入肺泡细胞后,人体能通过细胞免疫将其彻底清除
B.接种第三针加强针新冠疫苗,能刺激机体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由于感染初期病毒载量低,需在5天内多次核酸检测才能确定是否感染
D.在潜伏期和传染后期,均不能采用抗原检测的方法对接触者进行确诊
【分析】注射疫苗主要就是对一些疾病,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疫苗主要就是由致
病菌的少量有害物质经过加工而产生出来的。可以进行注射或者是进行口服,可以刺激
机体产生抗体,有的抗体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有的则不能。
【解答】解:A、细胞免疫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将靶细胞裂解,暴露抗原但不能将
病原体彻底清除,病原体的彻底清除需要借助抗体和吞噬细胞等的作用,A错误;
B、接种第三针加强针新冠疫苗,相当于刺激机体的二次免疫反应,能刺激机体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加强免疫效果,B正确:
C、感染初期病毒载量低,不能达到抗原检测的最小阈值,因此需在5天内多次核酸检测
才能确定是否感染,C正确;
D、在潜伏期和传染后期,病毒载量低于抗原检测阈值,因此不能采用抗原检测的方法对
接触者进行确诊,D正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免疫调节的知识做出正确判
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0.(2022•襄城区校级一模)人类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含有RhD蛋白,分为Rh阳性
(Rh+)和Rh阴性(Rh>RhD蛋白由基因D控制合成。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D
的天然抗体,但RK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会产生抗体。当Rif的母亲怀有Rh+的胎
儿时,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者RhD蛋白可以通过破损的胎盘进入母
体并产生抗体。如果此抗体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会造成新生儿溶血,甚至死亡。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A.输血之前,不仅要检验ABO血型,还要对RhD蛋白进行检测
B.当母亲与胎儿基因型相同时,胎儿不会发生红细胞溶血;当母亲与胎儿基因型不同时,
胎儿不一定会发生红细胞溶血
C.当母亲和胎儿的RhD蛋白不相容时,第一胎生产时一般不会发生明显溶血症状,第
二胎出现溶血症状的概率大大增加
D.若一位Rh的母亲第一胎生了一个Rh+的孩子,产后立即注射清除抗体的药剂,第二
胎胎儿不会发生红细胞溶血
【分析】依据题意可知,RhD蛋白由基因D控制合成,所以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
RK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会产生抗体,也就是说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但当这位母
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
更多的RhD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
血。
【解答】解:A、输血时除考虑ABO血型外,还应考虑其他血型系统,如Rh阴阳型血
型,可能会造成溶血,甚至死亡,A正确;
B、因为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D的天然抗体,但Rtf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会产生
抗体,所以当母亲与胎儿基因型相同时,母亲和胎儿的RhD蛋白相容,胎儿不会发生红
细胞溶血:当母亲与胎儿基因型不同时,母亲和胎儿的RhD蛋白不相容,如果是RK的
母亲怀有Rh+的胎儿,胎儿可能会出现溶血,如果Rh+的母亲怀有RK的胎儿,胎儿可能
不会出现溶血,所以当母亲与胎儿基因型不同时,胎儿不一定会发生红细胞溶血,C正
确;
C、由分析可知,当RK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会产生抗体,第一胎时,妊娠末期或分
娩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者RhD蛋白可以通过破损的胎盘进入母体并产生抗体,一般不
会发生明显的溶血症状,但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
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RhD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的
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C正确;
D、当Rh.的母亲怀有Rh+的胎儿时,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者RhD蛋
白可以通过破损的胎盘进入母体并产生抗体,此抗体在母亲体内,第二胎儿还是有可能
会发生红细胞溶血,D错误。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免疫学原理的应用,
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作答。
21.(2022•滨州二模)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研窕发现,给予小鼠
新异的味觉刺激,随后注射免疫抑制剂,两种刺激结合多次后,再单独给予味觉刺激也
能引起免疫抑制效应,该现象称为条件性免疫抑制(CIS)。下列关于CIS小鼠的说法
错误的是()
A.建立CIS后,味觉刺激和免疫抑制剂分别为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
B.仅给予味觉刺激便可引起抗体、干扰素等免疫活性物质分泌减少
C.反复应用味觉刺激而不注射免疫抑制剂,两个刺激之间则失去联系
D.CIS小鼠的研究对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建立条件性免疫抑制需要给予小鼠新异的味觉刺激,随后注射
免疫抑制剂,两种刺激结合多次后,再单独给予味觉刺激也能引起免疫抑制效应。
【解答】解:A、条件刺激是指不对机体造成影响的刺激,非条件刺激是指能引起机体非
条件反射的刺激,在日常生活中,任何条件刺激只要多次与非条件刺激结合,都可能成
为条件刺激而建立条件反射。结合题干信息描述,建立CIS后,味觉刺激属于条件刺激,
免疫抑制剂属于非条件刺激,两者结合建立后的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A正确;
B、因为已经建立了CIS,仅给予味觉刺激便可引起小鼠的免疫抑制,抗体、干扰素等免
疫活性物质分泌减少,B正确;
C、由于两者结合建立后的刺激已经成为条件刺激,所以反复应用味觉刺激而不注射免疫
抑制剂,两个刺激之间并不会失去联系,C错误;
D、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疾病,而CIS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