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_第1页
DB13JT-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_第2页
DB13JT-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_第3页
DB13JT-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_第4页
DB13JT-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DB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P 备案号:XXXXXX-202X跨季节蓄热供暖工程技术标准实施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 布前言前言程建标第批()订划的知(节科〔22〕678定;4.蓄热系统选择;5.场地及地质勘察;6.系统设计;7.监测本标准由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解释,由河北省绿色建筑推广与建设工程标准编制中心负责管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2340315830,箱:gy@163co以今修订参。主编单位:参编单位:目次目次1 12 33 54 74.1 74.2 75 95.1 95.2 95.3 106 126.1 126.2 136.3 147 188 219 22232431 ...........................Error!not2 ...............................................Error!not.........................Error!notofnot................Error!notHeat............Error!notandSurvey..............Error!not................Error!notRocknotnot.................................Error!not................Error!notHeatnotHeatandnot...................Error!notandnotManagement....................Error!notofnotof.......................Error!not1 总 则1.0.1 为规范跨季节蓄热供暖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工程设计、施【条文说明】跨季节蓄热供暖具有综合能源利用效率高、长期储能成本低、供热保障稳定性好等特点。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逐步缩减,近期内非化石能源难以实现大规模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仍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跨季节蓄热是满足增量发展需求,促进供热行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跨季节蓄热供暖在北欧丹麦、瑞典等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赤峰、张家口、石家庄、馆陶等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国内跨季节蓄热供暖相本标准从跨季节蓄热供暖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出发,对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助力供热行业低1.0.2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岩土体、水体等为介质,以太阳能、工谷电(含弃风、弃光电)等蕴含的热量为余热热源,以显热方式【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主要为跨季节蓄热供换热站、建筑末端等设施。根据当前技术应用进展,大规模跨季节蓄热介质以岩土体、水体为主,蓄热类型为显热蓄热,本标准11.0.3 跨季节蓄热供暖工程项目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22 术 语将非热进存在暖放用暖的术。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原本释放至大气环境的余热,经过回收利用可存储在蓄热装置,如太阳能、工业余热、电厂余用于存储热量的装置,包含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组成的地埋管热以采水体蓄介的箱罐水。蓄热(罐水有容积存的供用量的热heat从蓄热开始到蓄热结束整个蓄热过程中余热热源输送至蓄热heat余热热源输送至蓄热装置的热量中能够存储到蓄热介质中的热量。heatheat供暖过程中蓄热介质从蓄热结束时的温度降低到取热结束时343 基本规定3.0.1 跨季节蓄热供暖工程项目建设前应对区域能源、资源进行应与他热式行合比结热荷需技术、【条文说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大型热电联产、工业余热仍将是经济、环保综合效益高的热源,可合理设置调峰热源提升其供热能力,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应与锅炉、热泵、太阳能等热源方式进行比较,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保、用地等因素后实施3.0.2跨季节蓄热供暖工程建设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条文说明】热源设施的建设受上位规划限制,在项目开展前期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能源规划、供热规划等上位规划等相衔接,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落实用地需求,3.0.3跨季节蓄热供暖系统应分别对余热热源全年余热量、供暖【条文说明】全年余热量应依据气象参数、生产负荷特性、运行3.0.4蓄热方式、蓄热温度、蓄热装置规模应根据建设、运行、3.0.5采用岩土体为蓄热介质的,应通过地埋管换热系统进行蓄热热用体热介的可用罐池作53.0.6跨季节蓄热供暖系统应合理设置监控监测装置,并能够准【条文说明】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蓄热介质温度、蓄热温度、取热温度等参数,制定科学的蓄热和取热策略,由此降低运3.0.7采用岩土体为蓄热介质的,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寿命不应于50年采水蓄热质蓄装设计命应少于64 4.1 4.1.1余热热源的选择应以当地能源、资源普查结果为依据,优先利用余热总量规模大、温度品位高的工业余热、电厂余热、弃4.1.2在无工业余热、电厂余热、弃风弃光电等资源的地区,应对太阳能、空调制冷、生活污水、自然水体、人工水体、谷电等4.1.3谷弃弃宜通电热转为量后行热。4.1.4在术的前通余热(含4.2 4.2.1蓄热方式应根据余热温度品位进行选择,余热温度品位较低、需通过热泵升温后供热的宜采用岩土体作为蓄热介质,余热【条文说明】蓄热介质的选择应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减少能源4.2.2采用工业余热、电厂余热、空调制冷的循环冷却水以及生活污水、自然水体、人工水体等作为余热热源的,宜采用岩土体4.2.3工业余热、电厂余热循环冷却水通过与热泵、谷电(含弃风弃光电)等多种方式耦合提升余热热源温度品位的,宜采用水74.2.4 采用太阳能作为余热热源的,应结合项目特点因地制宜选85 5.1 5.1.1跨季节蓄热供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前,应进行工程5.1.2项目设计前应对地下管线进行普查,明确场地及周边地下5.1.3工程场地及地质勘察完成后,应编写工程勘察报告,并对5.2 5.2.1地埋管换热系统方案设计前,应先获取埋管区域的岩土体热物性参数。所获取数据至少应包括:岩土体导热系数、岩土体5.2.21 2 3 4 5.2.2地质勘察宜在不同热源场景下做针对性勘察,对于余热热源品位较高的太阳能、工业余热、电厂余热等,应重点关注地下5.2.3场地调查、勘察工作应根据工程及场地的特点,采用工程95.2.4场地调查、勘察还应符合现行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GB5366《源热系工勘标CJT291的规定。5.2.5 1 符合现行标准《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技术规范》DB13/T25552地质参数,评价应用跨季节蓄热系统的适宜性,提出利用方式及3 出建群热的方建井蓄统的步方案;4 5.3 5.3.1 水箱、水池等蓄热装置布置应满足厂区总体规划的要求,5.3.2 蓄热装置及配套泵房等主要设备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2 3 5.3.3 蓄热装置、配套泵房等与其他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5.3.4 采用水池蓄热的,蓄热水池区域下的软弱土、暗塘、暗沟1及生活垃圾等均应清除,并采用素土配砂石或灰土分层压实,压实后地基土的力学性质与同一基础下未经处理的土层相一致。当5.3.5利用废弃矿井进行蓄热的,应对其安全稳定性、密闭性、水体规模、开发效果等进行勘察与评估。矿井地下空间形状应满【条说据关测到2030年国能煤数将达到15处矿报留下矿空较有较的水条件。利用废弃矿井建设蓄热设施,可减少蓄热装置工程量和征地费用,节约项目投资。但作为采动岩体,其多相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强度衰减规律、长期流变特性、裂隙扩展特性、渗流特性等都关系到蓄热设施的安全运行以及蓄热效率,因此要针对矿井所处地质条件,对安全稳定性、密闭性、水体规模、开发效果等进行勘察与评估,并做好支护工程。防渗方面,需要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矿井水类型及其水量和分布,明确可利用地下空间与地层中含水层、隔水层的空间位置关系,考虑井内水外和下渗定理防措地下间面,矿井配套建有大量的巷道,具有水平方向长度较长、断面小的特点,蓄热、放热过程不易循环,且表面积较大导致热损失高,因16 系统设计6.1 6.1.1跨季节蓄热设计容量应结合全年余热量、其他热源供热能力、规划建筑热负荷需求、初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等因素综合确定。6.1.2具备多个热源的城市,跨季节蓄热系统应与供热主管网相6.1.3换热工质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条文说明】采用直接连接可减少中间换热环节,减少蓄热过程中的损但做环介的理满足热源、6.1.4蓄热时段运行策略应以充分利用余热热源和提升蓄热效率为目标,结合蓄热介质特性进行制定。取热时段运行策略应以满足供热需求和提升取热效率为目标,结合其他热源不同时段供热6.1.5跨节热统设置动水套水理备。6.1.6蓄水罐池应取温防措符现行标《业备管热工设规B504设及管道绝技术则BT272火力电厂温漆设规程》DL/T507钢质罐防腐技标》YT20规。16.2 6.2.1地埋管换热系统应选用竖直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应根据40米。6.2.2地管热统蓄热积宜于0方根据蓄热系统的全年热效率、可使用土地面积及系统经济性综合确定6.2.3竖直地埋管换热器钻孔间距应根据换热需求计算确定,间6.2.4地埋管系统换热量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项目运行状况以及地温场的影响进行2年以上的模拟预测分析;供热面积1000010【条文说明】必要时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地埋管换热热影响半径模拟,从而优化系统设计,提升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的合理6.2.5地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相连,且应同6.2.6地埋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最低设计流速应保证6.2.76.2.8地埋管换热系统井群应根据余热热源种类与蓄热、取热模式进行合理布置或分区,形成蓄热体内部中心温度高、周围温度6.2.91 埋管不采氯乙采耐非交聚12 3 4 应校核地埋管在最大设计承压条件下的耐温上限是否满6.2.10 热质选存冻风时在换工中丙二醇、氯化钠、氯化钙、醋酸钾、碳酸钾等。添加防冻剂后传地埋管换热系的设计应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6.3 6.3.1 1 2 6.3.2 蓄水(池体应合列定:1 5万2 10万3 4 1万15 6.3.3 蓄装宜用压水罐水但按照正设6.3.4 5上。6.3.5 常水(池应置压统并合以规:1 2 3 压统压保热介在何况气有不小于6.3.6 蓄水罐池应取装水等施保沿水水箱罐、池度具有好度层性。6.3.7 1 2 到3 水水宜装热装顶作的重应均匀水水布置正水以嘴方应上;4 水水宜用结构用蓄装底嘴方5 蓄热(罐池流量不于计蓄热程和取热过程中高温蓄热介质和低温蓄热介质的质量流量宜维持一致,蓄热过程和放热过程中斜温层宜平稳,不宜出现扰动,斜温1布水器的设计宜使介质平稳地流入或流出蓄热装置,同一时6.3.8在热(罐水池设的水管均应置温结构,且保温结构外应设置防水结构。保温材料的选择及保温层做法符现国标《设及道热计则BT8756.3.9蓄水(池至应置下口:1 2 3 4 5 6 7 8 9 10 箱罐、池孔。6.3.1蓄热水箱(罐、水池侧壁顶端应预留不低于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液面晃动波高的气体空间。布水器上方应预留蓄热介质膨胀空,热箱罐水池部预淤存空间。6.3.10埋于地下的蓄热水箱(罐,应根据顶部最大承重载荷进6.3.12池水保护均采土并符下规定:11 防水层土工膜的物性参数应符合《土工合成材料聚乙烯2 体度在70以时应用温工料以保3 4 5 6材料符土工成料塑土工GBT470土工合成材料6.3.131 2 6.3.14焊接罐计范B5341热厂热统计规NBT140热厂热技术件第1部蓄热DL/T2073.1《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H30466.3.15 池池计应合行《建筑抗设计标GB5127工合材应技规BT5090、《水水工等划及洪标L5《工建物载设计范L74小水利电程压土坝设规》SL17 7.0.1跨季节蓄热供暖工程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监测与控制7.0.2监测与控制系统应根据工程规模、使用功能、系统形式、1 2 3 4 5 7.0.31 2 热箱罐水水体度;3 热箱罐水压力;4 5 6 7 8 9 10 7.0.4监测与控制系统宜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蓄热系统各设备集中控制管理和智能运行,并根据余热量、热负荷变化,合理控17.0.5 集中监测管理系统应具备与其他自动化系统兼容的通信接口。7.0.6 7.0.7 蓄热系统应在便于观察的位置设置现场监测仪表,监测重7.0.8 7.0.9 1 地埋管换热系统宜在蓄热体内部设置不少于3口测温钻2 所选择测温钻孔的安装位置宜能够代表蓄热体内部不同3 4 25 埋入土壤的温度传感器应有防腐蚀措施,并考虑易更换性;6 据置地管系统过动行分控7.0.10 热箱罐水池测控系应合下规:1 32 使液传器位进检液探少位液0.2级;3 热置的及液传能期稳工4 7.0.1 测控系计除符本准定应合现1行国标民建暖通与气节计范B5736、《智建设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