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图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新航路之后的物种交换示意图。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美洲外传的物种以农作物为主②欧洲主要向美洲传播廉价工业品。

③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换④物种交换改变了各洲的人口结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17世纪以来,马铃薯逐渐成为爱尔兰人的唯一主粮,爱尔兰人口从1762年的110万增加到1846年的830万。在德意志地区,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接受马铃薯,在谷物歉收压力下,马铃薯代替了“自中世纪以来在广大民众中直占主导地位的粥食”。这说明物种交流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B.延缓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程C.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D.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3、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粟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绿色大厨房”。由此可见,我国()A.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B.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C.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D.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4、下表为19世纪中后期主要大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表(单位:亿马克)。表中数据可用于说明当时()。年份世界贸易总额英国法国德意志美国185014533.8152112.8187037491.8454234

A.垄断组织的影响B.世界市场的发展C.殖民竞争的加剧D.新兴强国的崛起5、1904年,《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面对瘟疫,最可靠的防疫举措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曰设传染院·一曰行隔离之法.一曰扫除法。这表明A.建立近代卫生防疫成为共识B.传统卫生管理弊端显现C.国民健康纳入国家施政要务D.积极的防疫观念已出现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18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最早源于距今中国古代城市最早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正式形成于西周。《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的建都模式通常被称为“周礼王城”。春秋战国之际,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也出现了一个高峰,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各诸侯国的国都基本上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城与市的结合更紧密。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城市发展的规模和繁荣度与其政治地位的高低成正比。——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中国城市发生分化,部分城市衰落,而另部分城市因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脱颖而出,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沿江、沿海的中等城市相继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材料二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中国城市发生分化,部分城市衰落,而另部分城市因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脱颖而出,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沿江、沿海的中等城市相继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市出现了有关民生的企业,城市设施、服务,以至城市房产的快速国有化过程。翻身作了主人的工人和市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国家的建设洪流之中。——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相比近代城市发展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近代城市相比,新中国初期城市发展有何变化,并简析其意义。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市出现了有关民生的企业,城市设施、服务,以至城市房产的快速国有化过程。翻身作了主人的工人和市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国家的建设洪流之中。9、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有着悠久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十分重视粮食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未;“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成废,凋敞之后,饥寒重切”。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实行了均田制,并在均田制基础上制定了租庸调的赋役制度,农民负担不是很重。官府还办起义仓;常平库,其目的是“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已是“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以后,宋、明、清各代经济发展都曾出现高潮。

——摘编自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材料二下图是中国粮食亩产量走势图。

——摘编自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材料三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95亿斤,1984年达到了8146亿斤,增长了33.65%;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78年的633斤,增加到1984年的781斤,增加了23.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了1984年的355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新突破,种植;畜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

——摘编自夏青《农村改革四十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手段及产生的经济效果。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1978年后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21分)10、罐头的历史。

自古以来,人类只能依赖于自然条件进行食品贮藏保鲜,直至19世纪罐头的出现推动了贮藏保鲜方法的重大变革。

大事年表。

1795年;法国政府悬赏征集军粮长期保存;防止腐烂变质的方法。

1809年;法国人阿佩尔采用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的加热密封法,为拿破仑军队发明了玻璃瓶装罐头。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锡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国海军标准口粮。

1830年;美国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类罐头工厂,每个工人只从事单一和重复性的工作。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商店开始向民众提供鱼罐头和肉罐头。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产品,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罐装火腿等世界各地食品。

19世纪50年代;铁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术的发展,延长了罐头食品的保质期,保障其从资源丰沛的产地调运到城市。

19世纪英国的罐头工厂。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时期贵族官僚,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洛阳杨氏旧宅,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竹占面积九分之一,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岛,岛中建亭,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这一时期欣赏奇石的风气也逐渐普遍起来,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材料二隋唐时期贵族官僚,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洛阳杨氏旧宅,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竹占面积九分之一,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岛,岛中建亭,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这一时期欣赏奇石的风气也逐渐普遍起来,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

根据材料,围绕“民居建筑”面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合理,论述史实充分、逻辑清晰)材料三12、如图是中国城镇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2分)13、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4、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据材料“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新航路之后的物种交换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到欧洲等地,①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换”,而欧洲的工业品不属于物种,②错误;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换。图示说明美洲的物种传播到欧洲、非洲、亚洲;欧亚非的物种也随着殖民者传播到美洲,故③正确;材料未涉及物种交换改变各州的人口结构,④错误;故选B项。排除A、C、D项。

【点睛】

2、C【分析】【详解】

马铃薯在爱尔兰成为最主要的粮食,而在德意志地区,马铃薯代替了粥食,这说明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区域饮食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当前依然存在饥饿问题,排除A项;物种交流是殖民扩张的结果,但并不能延缓殖民扩张的进程,排除B项;德意志地区并未涉及到人口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3、B【分析】【详解】

材料展现了对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剂的规定,对餐饮调味品的使用规定,以及绿色食品的发展,共同展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B项正确;本题涉及的内容主要为食品安全问题,而非粮食增产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食品安全问题与科技无关,排除C项;“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主要大国对外贸易额都有增长,这是因为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AC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表中数据增长说明当时世界市场的发展,排除ACD项。故选B项。5、D【分析】【详解】

据题意可知,在1904年的《东方杂志》上就提出了较为可靠的的防疫措施,这说明积极的防疫观念已经出现,D项正确;“成为共识”和“纳入国家施政要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防疫观念的发展,没有体现传统卫生管理的弊端,排除B项。故选D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7、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18分)8、略

【分析】【分析】

(1)

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城市最早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正式形成于西周”可归纳出起源早,并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可归纳出以政治功能为主(是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根据材料“各诸侯国的国都基本上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城与市的结合更紧密”可归纳出经济功能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而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可归纳出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

(2)

不同:根据材料“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可归纳出经济功能为主;根据材料“另部分城市因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脱颖而出”可归纳出分布不平衡及半殖民性特征突出;根据材料“相继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可归纳出城市规模大。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近代化的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速、地理位置优越及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

(3)

变化:根据材料“以至城市房产的快速国有化过程”可归纳出国有化加速。意义:根据材料“翻身作了主人的工人和市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国家的建设洪流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保障民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解析】(1)特点:起源早;并不断发展完善;以政治功能为主(是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经济功能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而不断增强;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

(2)不同:经济功能为主;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地区);城市规模大;半殖民性特征突出原因:近代化的推动(工业化的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速,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入城市;作为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交通便利;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变化:国有化加速。

意义:有利于保障民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手段:依据材料一“唐太宗实行了均田制;并在均田制基础上制定了租庸调的赋役制度”可知沿用前代土地制度并实行轻徭薄赋;依据材料一“官府还办起义仓;常平库”的信息可知设立粮仓;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以及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其他答案。效果:依据材料一“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以及材料二中国粮食亩产量走势图可知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至唐代成为封建经济繁荣的标志性时期以及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趋势: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和材料三“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95亿斤,1984年达到了8146亿斤,增长了33.65%;”从古代粮食亩产量;近代单产水平以及现代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概括回答。原因: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回答。

(3)思考: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粮食安全必须要有稳定的政局作为保障;农村经营体制须适时调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以及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回答。

【点睛】

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2)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3)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析】(1)手段: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沿用前代土地制度;轻徭薄赋;设立粮仓;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o

效果: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至唐代成为封建经济繁荣的标志性时期;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o

(2)趋势:古代粮食亩产量持续增长;近代单产水平员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现代粮食生产虽出现曲折,但总体上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思考:粮食安全必须要有稳定的政局作为保障;农村经营体制须适时调整;要重视对耕地的保护;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要采取惠农富农政策以促进粮食增产;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等。(答出其中三点或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五、论述题(共3题,共21分)10、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对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撰写一份说明,因此应该根据材料内容划分阶段,总结罐头食品兴起和发展的阶段特征。如19世纪初,在殖民扩张和战争中,为满足军队需要,借助生物技术,出现了罐头食品,工艺不断更新;19世纪中期,罐头食品的市场逐渐从军队扩展到民间,世界各地的食材丰富了罐头食品的种类,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最后对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进行总结和评价,如罐头食品的在欧美的兴起和发展,是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是食品贮藏史上一次飞跃,为人类的饮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解析】示例:

19世纪初;在殖民扩张和战争中,为满足军队需要,借助生物技术,出现了罐头食品,工艺不断更新。

19世纪中期;机器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罐头食品的市场逐渐从军队扩展到民间,世界各地的食材丰富了罐头食品的种类,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交通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为产品运输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19世纪罐头食品的在欧美的兴起和发展,是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是食品贮藏史上一次飞跃,摆脱了自然的束缚,为人类的饮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1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陕西半坡遗址住房复原图、干栏式陶屋(广州汉墓出土)、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复原图”及所学可得出论题: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着民居建筑的风格等。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半坡遗址的住房样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为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明清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环境特点,能够形成私密性居住环境,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最后明确结论,代的民居建筑深受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解析】主题: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着民居建筑的风格等。

阐述:半坡遗址的住房样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为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明清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环境特点,能够形成私密性居住环境,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由此可见,古代的民居建筑深受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12、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把握材料中关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把现有的划分进行重新整合,可以按照初步发展时期、缓慢发展时期、恢复并较快发展时期、加速发展时期(1993年以来)等四个阶段进行划分,此划分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具体每一阶段论证,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如阶段一:中国城镇化初步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大跃进等)与城镇化初步发展相结合进行分析;如阶段二:中国城镇化缓慢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化大革命阻碍城镇化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如阶段三:中国城镇化恢复并较快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开放的史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城镇化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如阶段四: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1993年以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进一步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逻辑严密即可。【解析】示例:

一;初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资源极度短缺、外部封锁扼制新中国发展的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通过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方式,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城镇化初步发展;1956-1960年由于“大跃进”思想的冲击,城镇化表现出快速冒进的发展趋势。

二;缓慢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文化大革命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城镇化进程缓慢。

三;恢复并较快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限制的逐步放宽,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