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3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1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2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3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4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3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目录第一章人口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读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第1~2题。1.该图反映的区域最有可能是()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2.该区域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A.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答案:1.D2.A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海拔为1000—1500米。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因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的东非高原上。第2题,该区域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位于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加上海拔低,气候过于湿热,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第3~5题。3.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人口稀少的原因是()A.气候炎热 B.降水稀少C.矿产资源贫乏 D.地势起伏大4.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A.气候温暖湿润B.地势平坦开阔C.交通便利D.工矿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社会经济发达5.一般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有()①土壤贫瘠②交通不便③气候寒冷、风力大④干旱缺水A.①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3.B4.D5.C解析:第3题,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口稀少。第4题,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较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稠密。第5题,高山、高原地区因海拔高,蒸发弱,大多不干旱缺水。下图中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完成第6~7题。6.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7.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6.D7.C解析:第6题,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第7题,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早,经济相对发达。该地区南部为河流上游区域,地形多为山地、丘陵。读我国某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第8~9题。8.关于图中黑河—腾冲一线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B.也叫“胡焕庸线”C.此线东南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6%D.此线西北部面积占当时全国陆地面积的36%9.影响图中甲、乙两地区人口分布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A.甲—气候B.乙—地形C.甲—矿产资源D.乙—水资源答案:8.D9.D解析:第8题,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我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该线的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分布在该线的西北部地区,此线西北部面积占当时陆地面积的64%。第9题,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地形起伏度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示意图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10.①地形区为()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1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分布的人口超过80%答案:10.A11.D解析:第10题,图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较小。在相应纬度处我国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青藏高原上地形起伏小,有“远看是山,近看成川”之说。第11题,读图可知,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大约集中了我国总人口的85%。12.读图表,完成下列各题。图1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图2人口分布随海拔的变化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29℃>24℃21℃±3℃<18℃<10℃<-20℃(1)图1和图2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和。

(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3)图2显示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地区,原因是:①;②;③。

(4)(多选)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有()A.经济发展水平B.历史因素C.政治因素D.文化因素答案:(1)水源地形(2)中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4)ABCD解析: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中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大多集中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等。能力提升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第1~2题。1.图中数码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多处于中、低纬度地区B.多濒临海洋C.经济高度发达D.多为平原地形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⑤—湿热 B.⑥—干热C.⑦—干旱 D.⑧—高寒答案:1.C2.D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和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图中①为东亚,②为南亚,③为欧洲西部,④为北美东部,这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四地中③④为经济发达地区,①②主要为欠发达地区。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⑤位于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⑥位于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湿热;⑦位于南极洲,酷寒、干燥、烈风是其主要特征;⑧位于青藏高原,高寒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之间的地区。下图示意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读图,完成第3~4题。3.其人口占全球人口比例最大的纬度范围是()A.10°S—20°SB.20°N—30°NC.30°N—40°ND.40°N—50°N4.40°S—50°S范围内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为()A.气候酷寒B.山地多,平原少C.陆地面积小D.干旱区面积大答案:3.B4.C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20°N—30°N范围内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最大,为23.2%。第4题,40°S—50°S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小,故人口稀少。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为了满足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即累积频率。读图,完成第5~6题。5.该流域很可能位于()A.巴西高原 B.南部非洲C.青藏高原 D.北美大草原6.影响该流域不同距河距离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能资源分布B.地形地势和坡向C.交通便捷程度D.取用水方便程度答案:5.C6.D解析:第5题,高程3500—4000米,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变化大,人口较多,人口密度比较大。高程4000米以上人口累积频率变化小,人口较少,人口密度比较小。青藏高原的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比较低的河谷地带,高程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人口稀少,C项正确。第6题,由图可知,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距离河流越远,人口密度越小。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D项正确。7.某岛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降水使该岛植物生长十分茂盛。岛屿东、西两侧降水有明显的差异,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图为该岛屿相关信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描述该岛屿人口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答案:沿海分布;沿河流下游分布;沿交通线(铁路线)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原因:沿海地区对外交通便利;地势较低平,利于城市、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且取水成本低)。解析:根据图中城市符号判断,该岛屿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分布,沿河流下游分布,沿交通线分布。沿海地区多港口分布,对外交通便利;地势较低平,利于城市、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东部位于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便于取水且取水成本低。

第二节人口迁移基础巩固1.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B.属于省际人口迁移C.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人口迁移的判断。只有跨越一定行政区界线且居住地长期或永久改变的现象才属于人口迁移。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主要目的是回家、探亲、访友,没有长期或永久改变居住地,故不属于人口迁移。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第2~3题。2.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A.均由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B.均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C.主要由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往收入高的地区D.主要由南半球国家迁往北半球国家3.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频繁的战争②资源开发③新大陆开发④经济因素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答案:2.C3.D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和石油资源丰富、收入高的中东地区。第3题,人口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由发展中国家迁往中东地区主要是因为资源的开发。下图为1982—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完成第4~5题。4.1982—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①东部地区比例先升后降②中西部地区比例持续下降③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2014—2017年减少④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2014—2017年减小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5.造成三大地区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①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②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③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④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4.C5.B解析:第4题,据图分析,东部地区比例在1982—2005年上升,2005—2017年下降;中部地区比例是先下降后上升,西部地区比例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2014—2017年减少;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波动变化。第5题,三大地区人口流动趋势是流动人口总量整体增加,这主要是经济因素导致的,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各地户籍政策放开,会促进人口流动,但不一定向大城市集中,主要是向东部地区集中;2014—2017年流动人口规模减小,应该和中西部地区有关,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加且不必远距离流动到东部,对流动人口吸引力增强。下图示意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国外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国外,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第6~7题。6.以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7.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②C.③<④ D.③>④答案:6.A7.B解析:第6题,美国经济发达,国外人口迁往美国是为了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美国人口迁往东北部工业区也是为了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第7题,美国国内人口迁移对本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影响,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值,说明美国迁入人口数量大于迁出人口数量。读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第8~9题。8.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人口密度 B.政治因素C.生态环境 D.经济因素9.关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增大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减小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D.加大了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差异答案:8.D9.A解析:第8题,从年龄段看,20—34岁人口迁入数量大,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第9题,人口迁移增大了迁入地的环境压力,降低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迁入地人口数量增加,增大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减小了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人口的流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21年我国外出农民工1.72亿人。下面两图示意我国农民工流入、流出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我国农民工流出省级行政区空间分布图我国农民工流入省级行政区空间分布图材料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1)我国跨省级行政区迁移人口比例大,指出其主要流向。(2)简述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的影响。(3)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民工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等。新疆吸引农民工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答案:(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3)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任选三个)资源开发、边境贸易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政策(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解析:第(1)题,影响我国人口跨省级行政区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其主要流向为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第(2)题,人口迁移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第(3)题,北京、上海、广东等省级行政区经济发达,农民工流入量大。新疆吸引农民工流入的原因从资源开发、边境贸易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等方面分析。第(4)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口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能力提升读美国本土与中国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第1~2题。美国本土人口迁移路线中国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路线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导作用。图中①②③④的迁移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是经济因素的是()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东北地区人口的迁移称为“雁南飞”。“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列有关该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③给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1.B2.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②表示的是美国本土老年人口迁移路线,迁移原因是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质量较好;③表示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人口迁移路线,是政策因素导致的。第2题,人口迁移给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给迁入地的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是对迁出地的影响。迁徙规模指数反映春运期间迁入或迁出的人口规模,城镇间可横向对比。甲、乙为我国相邻省级行政区中的两个城镇。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下图示意某年春节前后甲、乙两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迁徙规模指数变化,该年迁徙规模指数甲市小于乙市。据此完成第3~5题。3.图中表示甲、乙两市人口迁出的迁徙规模指数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春节期间甲、乙两市的人口流动()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B.促进甲市消费水平提升C.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 D.减小甲市交通压力5.近年来春节期间甲、乙两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数量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甲市老年人口比重增加B.两市之间交通运输速度提升C.乙市的制造业向外转移D.两市之间教育水平差异缩小答案:3.C4.B5.C解析:第3题,由材料“该年迁徙规模指数甲市小于乙市”可知,图中曲线①②代表甲市,③④代表乙市。由材料“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可知,春节前甲市的人口以迁入为主,乙市的人口以迁出为主,春节后甲市的人口以迁出为主,乙市的人口以迁入为主。第4题,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主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国家政策无关;大量人口回到甲市,甲市消费水平提升,交通压力也会增大。第5题,根据材料“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可推断其主要原因最有可能为乙市的制造业向外转移。读我国某城市某年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完成第6~7题。年龄/岁0—1415—2930—4445—59≥60男性人口/万人5.1425.1414.684.941.76女性人口/万人3.8437.1011.634.011.786.该城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是()A.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B.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C.青壮年人口比例最大D.与该城市原有人口的年龄构成相似7.迁入人口对该城市的影响是()A.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B.制约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C.减少了该城市被抚养人口的数量D.加大了该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答案:6.C7.D解析:第6题,根据表格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城市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当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根据表格数据可以计算出15—44岁人口占迁入人口的比例约为80%,即青壮年人口比例最大;该城市原有人口的年龄构成资料没有呈现,无法比较。第7题,该城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会缓解当地劳动力紧张的矛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由于迁入人口中青壮年人口比例最大,会增加当地的就业压力;人口大量迁入会造成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该城市迁入人口中有少儿人口、老年人口,增加了该城市被抚养人口的数量。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材料二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资料暂缺)。(1)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2)云南省流入人口较多,吸引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西藏是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最少的省级行政区,为什么?答案:(1)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流入。(3)西藏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不能吸引大量人口流入;西藏人口数量少,不会有大量人口流出。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可知,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级行政区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空间分布特点是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第(2)题,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大量人口流入。第(3)题,主要从西藏生态环境、人口数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节人口容量基础巩固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有学者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多亿的人口,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第1~2题。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均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实现共同富裕答案:1.C2.C解析:第1题,人类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在资源总数变化不大,甚至人均资源减少的情况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也可以增大,主要是因为科技发展间接增加了人类能够利用资源的数量。第2题,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某城市2020年人口总量为980万。根据现有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该市提出到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200万左右,使市民具有高归属感、高幸福感。据此完成第3~4题。3.该市提出的“1200万”被称为“临界点”,“1200万”是指()A.人口承载力B.环境承载力C.人口合理容量D.土地承载力4.要使市民具有高归属感、高幸福感,应该()A.挖掘自然资源潜力,扩大生产规模B.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C.鼓励生育,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答案:3.C4.B解析:第3题,据材料“使市民具有高归属感、高幸福感”可知,“1200万”是指人口合理容量。第4题,要使市民具有高归属感、高幸福感,应该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第5~6题。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14亿至15亿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15亿至16亿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至16.6亿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8亿至9亿5.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A.15亿至16亿B.15.1亿或16.6亿C.8亿至9亿D.14亿至15亿6.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答案:5.C6.D解析:第5题,结合表格数据可以判断,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8亿到9亿。第6题,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有关。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完成第7~8题。7.没有生态赤字的省级行政区是()A.新疆 B.西藏C.山西 D.河北8.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A.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B.人口密度小C.自然灾害少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答案:7.B8.B解析:第7题,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省级行政区不存在生态赤字。由图可知,西藏没有生态赤字。第8题,衡量人均生态承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数量,西藏人口密度小是其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9.读某区域某时期的人地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说明图中所示时期的人地关系。(2)预测该区域此后一段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四者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3)图中反映的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4)此统计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A.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B.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C.资源的有限性D.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答案:(1)①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消耗量也同步增加;②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③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和粮食产量同步增长,而后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下降。(2)此后一段时间内,资源消耗量上升,开始出现资源短缺,环境质量继续下降,粮食减产,人口增长受到限制,也会逐渐下降。(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4)B解析:由图示可获得以下信息:①人口数量与资源消耗量呈正相关;②粮食产量先增多后减少;③环境质量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厘清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能力提升我国西北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起伏显著,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广阔,但人口较少,同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据此完成第1~3题。1.有关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很大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这是影响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这是影响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D.西北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因此它是影响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2.有关西北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B.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原因只是经济发展落后C.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人口合理容量不会变化3.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部署,目的是合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大B.西部大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口迁移频率加大,其中主要迁移方式应该为自发迁移C.西部大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西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将会越来越高D.西部大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人口素质会得到提升答案:1.B2.C3.C解析: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由于距海远加之山岭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西北地区社会经济落后,科技欠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使人口素质提升,生育观念转变,会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第4~5题。4.“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5.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B.降低人口合理容量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答案:4.B5.C解析: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人类可利用资源会增多,则“地球生态超载日”应该推后,A项错误;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资源的使用量增加,“地球生态超载日”应该提前,B项正确;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人类可用资源会增多,则“地球生态超载日”应该推后,C项错误;图示时间段,经济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第5题,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增加地球资源产出不但无法使人类使用资源的数量减少,还可能加大资源的消耗,不会推后“地球生态超载日”,A、D两项错误;人口合理容量是根据资源量作出的一个估算值,它并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B项错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减缓人类对资源的消耗速度,使“地球生态超载日”推后,C项正确。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第6~7题。6.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A.空间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7.读图分析,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A.① B.②C.③ D.④答案:6.C7.B解析:第6题,我国北方地区资源利用条件比西北地区优越,特别是水资源,因此北方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第7题,读图可知,提高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科技水平和增加耕地面积,而青藏地区受地形和气候影响,不适合扩大耕地面积。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新疆东部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千米2,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已达15人/千米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其人口数量”,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或超过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适度控制人口增长。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准噶尔盆地南部有石油、煤炭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第(2)题,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进行分析。第(3)题,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个值,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会很快逼近极限;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第一章综合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人口密度能从数量上反映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读2020年重庆市不同区域面积与常住人口表(下表),完成第1~2题。区域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重庆市面积/km22339643175182370常住人口/万人58.87147.73152.6883.493205.421.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四区中,人口最稠密的是()A.渝中区B.沙坪坝区C.九龙坡区D.北碚区2.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现代,对人口分布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B.开发时间长短C.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D.人口素质高低答案:1.A2.C解析:第1题,经计算可得,渝中区人口密度约为2.56万人/千米2,沙坪坝区人口密度约为0.37万人/千米2,九龙坡区人口密度约为0.35万人/千米2,北碚区人口密度约为0.11万人/千米2,故人口密度最大的为渝中区。第2题,人口分布受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现代,其主导因素却是社会经济因素,即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4.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答案:3.D4.B解析:第3题,①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②国人口稠密,呈带状分布,可能集中在河流两岸,为德国;③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④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吻合。第4题,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美国西部以山地为主,开发较晚,人口稀少;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人口较少。下图为浙江省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第5~7题。5.该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6.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河流 D.土壤7.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A.① B.②C.③ D.④答案:5.B6.A7.D解析:第5题,宁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该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6题,读图可知,地势越平坦,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越大,所以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第7题,读图可知,地势越平坦,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越大,因此④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与2016年相比,2017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7.52万人,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人口规模缩减。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将继续实施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第8~10题。8.导致2017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9.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就业机会增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0.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主要从事()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本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答案:8.A9.C10.D解析:第8题,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主要为务工经商人员,随着上海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第9题,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上海市的传统产业多向周边的中小城市转移,从而为这些中小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第10题,由材料知,上海市将继续实施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故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11.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12.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促进了城镇人口比例的提高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D.减缓了城镇人口老龄化答案:11.D12.C解析:第11题,虽然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已经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第12题,农民工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而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农民工回流会加剧城镇人口老龄化现象;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镇人口比例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限制城镇人口比例的提高;城镇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候鸟老人”是指一类旅居型老人,随季节变化如同候鸟迁徙一般迁移居住地。据统计,2017年10月到2018年4月,在海南过冬的“候鸟老人”已达到165万人,主要来自东北地区、北京、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据此完成第13~14题。13.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B.养老设施C.气候条件D.婚姻家庭14.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A.人口合理容量增加B.第三产业发展加速C.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D.资源消耗降低答案:13.C14.B解析:第13题,“候鸟老人”冬天去海南过冬是因为海南冬季气候温和,故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C项正确。第14题,海南省人口增加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加速、资源消耗增加;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迁移无关。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下图为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空间移动总量及预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5~16题。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资料暂缺15.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移动,将导致我国()A.人口分布在全国范围内趋向均衡B.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南趋向均衡C.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南集聚程度提高D.人口地理分界线西北集聚程度提高16.2020—2030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全国劳动人口数量减少B.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C.东部地区环境压力增大D.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提高答案:15.C16.D解析:第15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黑河—腾冲一线东南为中国经济发达区域。读图可知,黑河—腾冲一线东南直到2030年仍有大量人口迁入,大量人口的迁入会导致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南集聚程度提高。第16题,我国人口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随着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当地就业机会增多,向外迁移人口数量减少,会导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量下降。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示意生物承载力占全球比例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读图,完成第17~18题。17.对一个国家的生物承载力没有太大影响的因素是()A.人口数量 B.气候条件C.地形条件 D.国土面积18.下列有关各国生物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比例较大,因为青藏高原的面积大B.巴西比例大,主要是因为国土面积大C.印度尼西亚比例较小,是因为国土面积小D.印度比例较小,主要是因为耕地面积小答案:17.A18.C解析:第17题,影响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能力的土地面积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国土面积、水资源等,影响具有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因素主要是大面积的森林(这个一般与气候、土地面积、地形有关)。因此,影响生物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国土面积、水资源等,而与人口的多少关系不大。第18题,读图可知,巴西生物承载力所占比例最大,是水热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国土面积大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印度尼西亚虽然水热资源丰富,但因其国土面积小,所以其生物承载力比例较小。印度生物承载力比例较小,但耕地面积大。中国生物承载力比例较大,其原因是国土面积大。某城市曾是宜居古城,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外迁。据此完成第19~20题。19.导致该城市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社会文化因素D.自然因素20.该城市中居民外迁,说明制约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A.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B.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C.自然资源状况D.居民的智力及技术条件答案:19.D20.C解析:第19题,读材料可知,该城市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植被覆盖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外迁,所以导致该城市人口外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第20题,该城市因水资源匮乏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减少,导致城市中居民外迁,故制约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状况。读北京市人口统计数据表,完成第21~23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1.1%2010—2020年增加的常住人口228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2189.3万人规划人口规模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可容纳人口数量2300万人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人口数量3000万人21.从表中可知北京市()A.资源环境承载力为2300万人B.人口合理容量为2189.3万人C.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D.人口合理容量为3000万人22.下列影响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效应”中短板的是()①四川—水力资源②山东—交通状况③西北内陆—水资源④北京—水资源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3.谋求达到北京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提高资源利用率②提高生活消费水平③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问题④向其他地区移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答案:21.C22.C23.D解析:第2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北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3000万人,即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可容纳的人口数是2300万人,即北京的人口合理容量为2300万人。第22题,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均消费水平等。其中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故水资源为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北京位于华北地区,缺水严重,水资源为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性因素。第23题,要谋求达到北京人口合理容量,应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问题;谋求合理的生活消费水平;实行计划生育,而不是向其他地区移民。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超过忍耐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24~25题。24.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出现透支,最可能出现透支的是()①土地资源②交通③科技④水资源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25.日本地狭人稠,影响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利因素有()①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地区对外开放程度④人均消费水平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答案:24.C25.D解析:第24题,深圳的交通和科技较为发达,而随着其人口剧增,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过大。第25题,日本资源贫乏,而其人均消费水平很高,这两点都不是有利因素。二、综合题(共50分)26.(10分)读我国人口分布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黑河—腾冲一线东南、西北部地区比较表项目占当时陆地面积的比例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东南部地区36%96%西北部地区64%4%(1)黑河、腾冲分属、。(写省级行政区简称)(2分)

(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2分)

(3)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分析我国这一人口分布现状存在的合理性。(6分)答案:(1)黑滇(云)(2)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内陆地区人口稀少(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可养育的人口多;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可养育的人口少。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解析:人口分布受自然、人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区域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它主要受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1900—2008年)。材料二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材料三美国本土人口密度示意图。材料四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人口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1)根据材料一、二、三,简要概括美国的人口主要特点。(6分)(2)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大批人口向东北部迁移的原因。(4分)(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1)①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②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③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等。(2)南方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劳动力需求量下降,而东北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高,人口潜在容量大,因而吸引大批南部人口迁入东北部。(3)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外来人口迁入。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二、三,从人口总量、寿命、密度等方面分析美国的人口主要特点。第(2)题,美国南方人口向东北部迁移的原因与区域开发、城镇化等有关。第(3)题,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口迁入。2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省级行政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4分)(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据研究分析,西藏自治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自治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4分)(3)减轻我国人口压力,提高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4)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4分)答案:(1)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2)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3)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源调配等。(4)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自然条件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压力指数较小。从自然、经济、科技水平等方面说明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第(2)题,西藏自治区人口压力加大,说明西藏自治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减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减小说明西藏自治区的生产能力在减小,消费水平在提高,生产活动过程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第(3)题,结合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分析即可。第(4)题,分析一个地区人口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否协调即可。2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图。材料二我国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项目年龄构成/%流动人口数量/万人0—14岁15—64岁≥65岁第六次16.6070.1413.2622143第七次17.9568.5513.5037582(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3分)(2)两次人口普查中,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稳居第一的原因是什么?这可能给广东带来哪些影响?(3分)(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4分)答案:(1)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广东经济稳步提升,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城镇化速度,提高城镇化水平。不利影响:加大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问题。(3)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加重、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问题。解析:第(1)题,可从人口数量、性别比等方面分析。第(2)题,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在2010年和2020年稳居第一,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带来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流动会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加重、就业困难等问题。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基础巩固1.现代城镇功能分区的特点是()A.高级居住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城镇中心地区B.工业区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C.中央商务区昼夜人流、车流不息,热闹非凡D.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界线分明答案:B解析:大城市中心一般是中央商务区,人流昼夜差别大;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对城镇的污染,工业区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因此工业区多沿交通干线分布。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某城镇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其中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镇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第2~3题。2.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的区位优势的是()A.沿河靠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C.位于城镇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镇的污染较小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答案:2.A3.D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镇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A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吸引消费人群,形成商业区;居住区是城镇最广泛的利用方式,B的面积最大,应为居住区;C处沿河靠海,且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排污,是形成工业区的有利区位。第3题,人口稠密区应该在城镇中心。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城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图1)和城市功能区付租能力示意图(图2)。读图,完成第4~5题。图1图24.图1中表示居住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是()A.甲 B.乙C.丙 D.丁5.图2中能正确表示乙功能区理论付租能力的是()A.① B.②C.③ D.④答案:4.C5.A解析:第4题,乙功能区在市中心占地比例最高,为商业区;丁功能区在城市外缘占地比例最高,为工业区;丙功能区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为居住区。第5题,乙功能区为商业区,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其付租能力变化最快。读下图,完成第6~7题。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6.老城区选址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A.河流 B.铁路运输C.气候 D.矿产资源7.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矿产资源的开发B.人口分布的改变C.铁路运输的发展D.环境污染的影响答案:6.A7.C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该城市老城区沿河分布,其选址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河流。第7题,读图可知,该城市老城区位于河流干流沿岸,早期以河运为主,城市沿河发展,后期随着铁路的兴建,城市沿铁路拓展,所以该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铁路运输的发展。下图为某城镇年内风频统计及工业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8.对该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的工厂是()A.① B.②C.③ D.④9.该城镇东南部适宜规划()A.仓储物流中心B.高档居住小区C.中央商务区D.休闲度假区答案:8.D9.A解析:第8题,石化厂(④)位于河流下游和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第9题,该城镇东南部靠近交通线,河流上游有造纸厂,不适合发展高档居住小区、中央商务区和休闲度假区,适合建仓储物流中心。10.读城镇地租等值线分布图,该图表示地租立体分布的状况(单位:元/平方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填字母)处,形成原因是。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填字母)处,判断理由是。

(3)A、D、F、G四处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4)图中字母代表中央商务区的是,代表外围商业用地的是,代表工业用地的是,代表居住用地的是。

答案:(1)AA位于城镇中心,有多条道路通过,交通便捷程度高(2)B、C、D、E它们处在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城镇外围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捷程度较高,租金较高(3)A、D、G、F(4)AB、C、D、EG、FM解析:第(1)题,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图中A处位于城镇中心,且交通最为便利,地租最高。第(2)题,从城镇中心向外延伸的干线公路和城镇外围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捷程度高,可形成地租的次高峰,如图中B、C、D、E四处。第(3)题,读图可知,四处中A处地租最高,D处次之。G、F两处交通条件相当,但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不同。第(4)题,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区位于地租高的地点,对交通要求高的工业区分布在城镇外围交通线附近,居住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能力提升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的问题,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所谓“手指规划”是指五个手指一样的条形区域使城市向外围延伸,通过完善的公共交通与市区紧密相连,方便居民出行。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读“手指规划”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 B.地形C.市场 D.水源2.“手指规划”示意图中“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A.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B.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C.商业区,方便居民购物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答案:1.A2.D解析:第1题,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第2题,“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规划为绿化区,可以优化城市环境。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该方案的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A.居住区紧靠旧城,邻近铁路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4.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A.停车场、仓库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C.幼儿园、医院D.医院、停车场答案:3.D4.A解析:第3题,该城镇用地规划方案合理科学,其主要优点有居住区地势较高,位于主导风的上风向;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的下风向,且靠近水源。第4题,防护带位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中间地带,可以布局人员活动时间较短、少数人使用的停车场、仓库、消防车库等。防护带内有污染,不能布局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建筑。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以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交通体系等为发展方向。新区内主要建设快速轨道交通,居住区以公租房为主,不建设商品住宅。据此完成第5~6题。5.雄安新区摒弃传统公交,以轨道交通为主,主要目的是()A.扩大出行范围B.提高客货运量C.完善出行方式D.减少污染物排放6.雄安新区内部不建设商品住宅,主要是因为商品住宅()A.不符合新区发展规划B.建设成本过高C.容纳的人口有限D.占用土地面积过大答案:5.D6.A解析:第5题,雄安新区要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交通体系,因此新区内主要建设快速轨道交通。摒弃传统公交,以轨道交通为主,主要目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第6题,雄安新区以绿色生态建设为发展方向,内部不建设商品住宅,主要是因为商品住宅不符合新区发展规划。7.读某城镇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①功能区最可能是。

(2)②为化工园区,其布局是否合理?说明你的理由。(3)该城镇计划在③位置建设绿色生态廊道。该廊道的作用有哪些?(4)在④位置建设科技新区,其有利的条件有哪些?答案:(1)居住区(2)合理。位于较大风频东北风的下风向,减少对城镇的大气污染;位于流经城镇河流的下游,避免对城镇水源造成污染;位于城镇外围交通干线沿线,地价低,运输方便。(3)将居住区与铁路线隔离,减少噪声;将工业区与居住区隔离,净化空气。(4)靠近高校区,有人才优势;大致位于城镇主导风的上风向,地势高,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功能区的相关知识。第(1)题,读图可知,①功能区位于城镇中心区外围,且占地面积最大,应为居住区。第(2)题,②位于较大风频东北风的下风向,最大风频东南风的垂直方向,对城区大气质量影响小;同时位于流经城区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区河段污染小;该地位于城镇外围,地价低,且靠近交通干线,交通便利,适合布局化工园区。第(3)题,③位于城镇居住区和铁路、工业区之间,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可以减小交通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减小工业区对居住区的污染。第(4)题,读图可知,④大致位于城镇主导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环境优美;紧邻高校区,有人才优势;且周边交通便利,适合建设科技新区。

第二节城镇化基础巩固读某地城乡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1.据图可知,该地区()A.城镇化水平很高B.城镇人口是2500万人C.大约2.5%的人口在郊外居住D.人口密度较大2.与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的国家是()A.孟加拉国 B.印度C.英国 D.埃塞俄比亚答案:1.A2.C解析:第1题,图示该地区总人口数约为2500万人,而农村人口仅约250万人,说明该地区城镇化水平很高。第2题,英国是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下图是某地城镇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逆城镇化阶段D.后期阶段4.引起阶段Ⅱ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镇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镇C.城镇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答案:3.B4.C解析:第3题,阶段Ⅰ城区不断向郊区扩展,说明为城镇化中期阶段。第4题,在城镇化后期阶段,由于城镇环境恶化、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区人口开始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绿波带”就是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规定好交通路段的行驶车速,信号控制系统根据路段距离调整各路口绿灯,以确保某一个方向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都能正好遇到绿灯而顺畅通过,是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功能之一。读图,完成第5~6题。5.建设“绿波带”能()A.解决城镇交通拥堵问题B.增加城镇车流量C.提高道路通行效率D.减少交通事故发生6.最适宜建设“绿波带”的道路是()A.通往飞机场的高速公路B.通往卫星城的主干道路C.老城镇中心的主干道路D.小城镇郊区的环形道路答案:5.C6.B解析:第5题,建设“绿波带”能确保某一个方向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都能正好遇到绿灯而顺畅通过,可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建设“绿波带”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不能增加城镇车流量;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绿波带”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作用不大。第6题,最适宜建设“绿波带”的道路是通往卫星城的主干道路。主干道路上车流量大,建设“绿波带”有利于提高车辆通行速度,提高通行效率;高速公路上没有红绿灯;老城镇中心的主干道路交通状况复杂,是混合交通,不利于建设“绿波带”;小城镇郊区的车流量小,环形道路交通拥堵少。下图示意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读图,完成第7~8题。7.图中反映的问题是()A.城市内涝B.城市“热岛效应”C.城市交通拥堵D.城市空气污染8.下列能减轻这一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是()A.扩大城镇绿地面积B.减少人口C.完善排水系统D.多建高楼答案:7.B8.A解析:第7题,“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镇人为热量的排放,致使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第8题,图示为“热岛效应”,减轻这种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扩大城镇绿地面积。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完成第9~10题。9.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10.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A.调整地域结构B.加速人口集聚C.扩大空间规模D.提升服务功能答案:9.A10.D解析:第9题,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空间信息进行输入、分析、管理和表达。第10题,地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广泛服务于政务、社区、交通等领域,可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11.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各题。图1图2(1)图1中,A、B、C、D、E阶段反映的是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1中E→F阶段所反映现象的成因是什么?(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图2中甲属于国家,乙属于国家。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

答案:(1)城镇化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2)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解析:第(1)题,图1中A、B、C、D、E阶段反映的是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第(2)题,图1中E→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有所降低。由于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密集,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私家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区外围迁移。第(3)题,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在农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少、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农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少、比例低。能力提升读某区域城镇化战略设想图,完成第1~2题。注:城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2.关于该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约为50%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答案:1.B2.A解析:第1题,2020—2030年,乡村人口既可能转移到郊区,也可能转移到中心城区;2040年郊区人口所占比例大于乡村人口所占比例,郊区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所占比例约为20%;由于整个区域人口基数在不断地变化,虽然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例与2000年相等,但人口数量不一定相同。第2题,读图可知,2010年该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50%。读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第3~4题。3.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镇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M时段,城镇化发展较快B.在P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C.在N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D.在N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4.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A.M、P、N B.M、N、PC.P、M、N D.N、M、P答案:3.C4.A解析:读图可知,城镇化的速度是慢—快—慢,故M为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速度慢;P为中期阶段,城镇化速度快;N为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孟加拉国处于M时段,中国处于P时段,英国处于N时段。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读图,完成第5~6题。5.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技术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6.该叠图分析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A.大型垃圾处理场B.大型仓储式超市C.汽车加油站D.水源保护区答案:5.C6.D解析:第5题,叠图分析需要把多种平面图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这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第6题,由远离主要道路、植被保护好等要求,并结合四个选项可判断出,该选址是水源保护区的适宜地。大型仓储式超市和汽车加油站都需要接近主要道路;大型垃圾处理场一般不会建在植被保护好的区域。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纳瑟姆”曲线定律反映一个国家城镇化的过程包括三个时期: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发展势头迅猛的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为30%至70%),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超过70%)。下图为我国城镇化“纳瑟姆”曲线图。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城区与郊区16时的平均气温差表。时间1月2月7月10月全年平均气温差/℃5.26.05.46.05.5(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