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岳麓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岳麓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岳麓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岳麓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岳麓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岳麓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对光以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A.白亮的B.有直射阳光的C.暗灰色的D.黑暗的2、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A.狒狒B.猕猴C.金丝猴D.黑猩猩3、我们的大脑中有很多如图所示的细胞。以下对这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细胞叫神经元B.这种细胞的细胞体生有许多突起C.这种细胞没有细胞核D.这种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功能4、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A.肺泡内的气体交换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C.气体在呼吸过程中的扩散D.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5、蚯蚓能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同时它又可以疏松土壤,分解有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B.环境适应生物和影响生物C.生物影响环境D.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6、下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草履虫以细菌和微小浮游植物为食,食物从口沟进入形成标号____所示结构,随细胞质流动逐渐被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____(结构名称)排出。

(2)草履虫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排出体外的二氧化碳都通过图中标号________所示结构进出。

(3)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中取草履虫样本的最好部位是:____,原因是____。7、古人类化石表明,人类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____、____、____四个阶段.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人的____容量变化是最显著的.8、呼吸系统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汗液是由皮肤的______分泌的,人体三种主要排泄途径都能排出的物质是______。10、某中学生物探究性学习小组为了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他们选取了长势和重量完全相同的30株小麦苗,平均分为A;B、C三组,分别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无土栽培(培养条件见表).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周时间.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麦苗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培养液A组0.2%土壤浸出液B组0.03%土壤浸出液C组0.2%蒸馏水(1)培养一周后,A、B、C三组小麦苗的重量都有所增加,增重的主要原因是小麦苗____.

(2)比较A组和B组,____小麦苗的长势明显要好,你认为其原因是____.

(3)比较A组和C组,____小麦苗的长势明显较弱,由此可知,小麦苗的生长还需要从外界吸收____.11、【题文】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____以____状态,从____散发到____的过程。12、【题文】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有许多____证据的支持。13、【题文】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到_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_因素的共同作用,生物的生存的发展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会__________环境。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4、营养物质只能在小肠被吸收。()15、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不利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6、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他们彼此没有联系______(判断对错)17、男孩比女孩更早进入青春期.______(判断对错)18、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的假设可以任意猜想。()19、胆汁、胰液都注入小肠。()20、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假设总是与实验结果一致。21、目前生物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南北极的冻土还没有被开发。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24分)22、这是一位同学写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金字,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______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做出假设:______影响鼠妇的生活。

(3)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_和______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______的鼠妇,静置2分钟。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4)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5)结论:______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____的环境中生活.

请问: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6)实验操作中使用20只鼠妇而不是2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3、某校生物研究学习小组在学校的小型农业生态园内,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他们选取了长势和重量完全相同的三株玉米苗甲、乙、丙,分别放置在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培养条件见下表)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三株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二氧化碳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填“原料”或“产物”)。(2)实验显示,甲玉米苗比乙玉米苗长得快,你认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对比甲和丙玉米苗的长势,丙的长势明显比甲弱,可见,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_______。(4)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甲、乙、丙三株玉米苗的重量都增加了,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玉米苗体内的___________增多了。(5)本实验设计的明显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在下列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纸巾,再将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培养皿(组别)甲乙丙丁场所阳光下阳光下黑暗中阳光下温度(℃)2323235纸巾干湿状态潮湿干燥潮湿潮湿发芽率98%098%0(1)如表的实验设计中共设置了______组对照实验。

(2)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可选用甲组和______组构成对照实验。

(3)甲组和丁组的实验结果说明适宜的______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4)每个培养皿中可以放入1粒种子吗?______。为什么?______。

(5)甲组和丙组的种子发芽率并未达到100%,种子的萌发除了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外,还需要自身的哪些条件?______。25、【题文】取一块馒头放在口里咀嚼;细细品味时,会尝出一些甜味来,并且会越嚼越甜。这与馒头中淀粉在口腔里的变化有关。某实验小组将少许馒头切碎,平均分成A;B两份,作如图处理。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5分)

(1)该小组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1;2号试管置于37℃的水中保温10分钟后取出;再向试管内滴加碘液,不变蓝的是_________号试管。

(3)如果将1、2号试管置于加了冰块的水中10分钟后取出,再向试管内滴加鉴定淀粉所特用的化学试剂,变蓝的是_____________号试管,由此可知淀粉的消化过程受____影响。

(4)淀粉最终要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____人体才能吸收。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解析】试题分析: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视野中不会有的直接阳光,若显微镜视野是暗色,观察的物像模糊,不清晰,甚至会看不出物像,只有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是白亮的时,观察到的物像才会清晰,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对光。【解析】【答案】A2、D【分析】【分析】此题重点考查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一些证据及理论依据,虽看似一道普通的题目,但却能考察出本章的重点内容。【解答】A、B、C虽都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但不属于类人猿,而黑猩猩是类人猿,且一些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以及一些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与人类都十分相似,且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黑猩猩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为零。所以,黑猩猩应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故D符合题意。故选D。【解析】D3、C【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解答】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里含有细胞核,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故C符合题意。

故选C。【解析】C4、D【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吸入的氧要提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有机物通过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这个过程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完成的.所以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经过一系列的途径被运输到肺,由人体呼出,导致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考点:此题考查了人体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解析】D5、D【分析】试题分析:蚯蚓身体呈长圆柱形,可以减少钻土的阻力,体表有粘液,也能减少钻土时的阻力,适应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蚯蚓用湿润的体壁呼吸,因此需要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蚯蚓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因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会影响环境,故D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特点方面来切入。【解析】【答案】D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6、5胞肛4表层含氧多【分析】【解答】(1)(2)草履虫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供其慢慢消化吸收,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

(3)好氧的草履虫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吸取氧气;培养液的表层含氧丰富,此处聚集着大量的草履虫,因此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过程中,常常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取材。

【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7、能人;直立人;智人;脑【分析】【解答】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

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增加了脑容量,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可见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脑容量的增加.

故答案为:能人;直立人;智人;脑。

【分析】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分析解答.8、呼吸道肺【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系统的组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呼吸系统中各器官的功能。【解答】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故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解析】呼吸道肺9、汗腺水【分析】解: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汗液是由皮肤的汗腺分泌的。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因此人体三种主要排泄途径都能排出的物质是水。

故答案为:汗腺;水。

此题考查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有关知识点。回答此题要明确排泄的三个途径以及排泄和排遗的不同。

掌握排泄的途径和主要途径,要注意排便和排遗的区别。【解析】汗腺水10、略

【分析】

从给出的三组实验组中;根据变量的惟一性,可以看出有两组对照组,A组和B组以二氧化碳浓度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A组和C组是以土壤中的无机盐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B组和C组由于同时存在两个变量,所以不为对照组.

(1)经过一段时间;甲乙丙三株小麦苗的重都能增加的原因,是小麦在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有机物的缘故.

(2)A组小麦和B组小麦是以二氧化碳浓度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实验的结果如果A组小麦苗比B组小麦苗长得快,是由于A组小麦苗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比B组小麦苗的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缘故.小麦进行光合作用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原料增多,产物有机物就会制造的多,故长得快.

(3)A组和C组是以土壤中的无机盐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实验结果是C组的长势明显比A组弱,说明小麦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故答案为:

(1)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有机物.

(2)A组小麦苗温室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C组无机盐。

【解析】【答案】此题探究的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据此分析解答.

11、略

【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

考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难度一般,能够熟记蒸腾作用的概念,即可轻松解题。【解析】【答案】水气体体内体外12、略

【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许多化石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如“露西”化石,从“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的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露西”时代的古人类的手臂已开始变得灵巧,已经学会使用工具。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解析】【答案】化石13、略

【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改变环境,如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适应这样阴暗潮湿的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具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分析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析】【答案】生物非生物影响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4、×【分析】试题分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人体各段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不同,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胃内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少量的酒精;小肠能吸收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考点: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解析】【答案】错15、×【分析】试题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主要场。肺脏有许多的肺泡组成,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增加了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和利于气体交换。故本题说法是错误的。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肺脏的结构特点。【解析】【答案】错16、×【分析】解: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对照血液循环图可知: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因此题干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变化以及会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来分析解答。【解析】×17、×【分析】解:如图:男女身高和性器官的发育图。

可见;不论是身高的生长速度还是性器官的发育,女孩都是约在9-11岁,男孩约在11-13岁开始迅速的生长和发育,可见女孩比男孩进入青春期大约早2年.

故答案为:×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和发育的黄金时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根据男女进入青春期的时间的图示作答.

熟练掌握男女在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可结合上面的图形分析做出解答.【解析】×18、×【分析】试题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实施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考点:此题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结论.【解析】【答案】错19、√【分析】试题分析:肝脏和胰腺都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分别是胆汁和胰液,这两种消化液分别是通过胆管和胰管流入小肠的十二指肠的,故题干的叙述是正确的。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解析】【答案】对20、×【分析】【解答】在进行探究活动时;作出假设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作出可能的猜测,不一定与实验结果一致;水;温度、时间可能是实验的变量,但实验变量只能有一个,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于该实验变量所引起的。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探究实验方面的知识。21、×【分析】【解答】对生物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急剧膨胀;会给生物圈造成沉重的压力,也会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是地球南北极的冻土还没有被开发.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一旦人类的生存需求超过了生物圈的承载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如海洋酸化、臭氧稀薄、淡水贫乏、生物灭绝、土地缺少、温室效应、化学污染等,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生物圈是迄今为止,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要大力的植树造林或退耕还林,想办法增加植被,使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和谐发展.人类的破坏是目前生物圈面临崩溃的危险。四、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24分)22、(1)光。

(2)光。

(3)明亮阴暗相同(5)光黑暗光。

(6)避免偶然性【分析】【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光对鼠妇对生活的影响实验,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探究光对鼠妇对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解答】(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提出的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可作出假设:光影响鼠妇的生活。(3)设计方案:2)对照实验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明亮与黑暗两种环境,是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3)方法步骤:①为了控制变量的唯一性,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静置2分钟。(5)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鼠妇少;阴暗环境中多,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生活。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确保实验变量的唯一性。

(6)实验操作中不能用2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鼠妇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实验操作中使用20只鼠妇而不是2只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解析】(1)光。

(2)光。

(3)明亮阴暗相同(5)光黑暗光。

(6)避免偶然性23、(1)原料。

(2)甲玉米苗温室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无机盐。

(4)有机物。

(5)缺少一组对照试验:二氧化碳浓度0.03%,且培养液是蒸馏水【分析】【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无土栽培的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无土栽培的概念,了解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注意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对照实验和变量的控制。【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可见,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场所是叶绿体,动力是光照。综上分析,二氧化碳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2)甲玉米与乙玉米是以二氧化碳浓度为唯一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结果是甲玉米苗比乙玉米苗长得快,是由于甲玉米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比乙玉米的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缘故。可见玉米进行光合作用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甲玉米原料增多,产物有机物就会制造的多,故长得快。

(3)甲和丙是以土壤中的无机盐为唯一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是丙的长势明显比甲弱,说明玉米的生长需要无机盐。(4)经过一段时间,甲乙丙三株玉米的重量都增加了,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在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有机物的缘故。(5)本实验设计明显不足的问题是乙和丙不能形成对照,这样实验设计缺少一组对照试验,增加一组实验是二氧化碳浓度0.03%,且培养液是蒸馏水。【解析】(1)原料。

(2)甲玉米苗温室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无机盐。

(4)有机物。

(5)缺少一组对照试验:二氧化碳浓度0.03%,且培养液是蒸馏水24、3丙温度不可以1粒种子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活的、完整的胚,且不处于休眠期【分析】解:(1)甲分别与乙;丙、丁都只有一个变量水分、光照;温度,因此上表的实验设计中共包含了3组对照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