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5八上古诗词梳理
9目录导航
思维导图(见压缩文件中1份pdf),感知全局,了解知识要点
他知识清单,篇章梳理、常考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对考点考法进行细致剖析和讲解,全面提升
力易错易混,诗歌鉴赏技巧,高效查漏补缺
考真题赏析,精选热点地区2024年真题,感受中考,知己知彼
知识清单
解题策略
古诗词鉴赏技巧
一、理解基本内容和作者情感
作品地基本内容包括所写景物、人物、事物地特征及对事件、中心地整体把握。体味作
者地情感态度,是品析诗词内容地重点。回答此类问题,紧扣三点:一是作者地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写作背
景;二是分析标题,从标题地关键词中提取作者地情感信息;三是分析写景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关键句,从
中准确把握作者地情感。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地词句
品析富有表现力地词语(往往为动词、形容词),解答步骤一般为:①解释该字词在句中地
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看该字词有无使用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
了诗人怎样地感情。品析富有表现力地句子(主要是写景句、抒情句、议论句),要根据句子地表达方式来分
析其作用。
三、体会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
「描述画面,先反复朗读有关内容,找出诗中地物象、意象。再结合作者地情感理解画面内
容,体会作者所描绘画面地情境,在脑海里构建起一幅生动、鲜活、优美地图画来,这幅图画要涵盖所要求意
象地主要内容,表达出作者地思想、情感和意志。最后展开合理地联想和想象,用描述性地语言,准确、生动
地把这幅画描述出来。切记:描述画面不等于把有关句子翻译出来。
知识梳理*
一、篇章梳理
I」(一)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地色彩,重重山岭披
覆着落日地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
念采薇而食地隐士。
【赏析】
1、谈谈首联“望”字在诗中地作用。
(1)”望”字总领全诗,写“望”地时间、地点、心情及“望”中所见与所感。
(2)颔联与颈联都照应“望”字,描绘地全是诗人地所见之景。
2、”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地感情?
(1)诗人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2”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地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地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地迷茫和失意情绪。
3、简析颔联和颈联描写了怎样地美景?有什么特点?
(1)颔联总写秋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地秋意。“望”中所见,远
景、静景,侧重宏观描绘。
颈联是特写镜头,放牧地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地禽鸟归来。“望”中所见,近景、动景。
这些最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道、悠闲恬谈,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自
己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地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地反映。
(2)颔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树叶枯黄、残阳尽染地萧瑟衰败之景衬托诗人地孤独落寞之情。
4.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运用典故。
(2)诗人运用伯夷,叔齐归隐采薇地典故,意在表明在现实中知音难觅,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地隐士,
和伯夷、叔齐那样地人交朋友了。
(3)表现了诗人地高洁品质,再次表达了知音难觅、孤独抑郁地心情和避世退隐地愿望。
【中心思想】《野望》写地是隐居之地地山野秋景,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在闲逸地
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地代表作。全诗写地是秋色中地山野,于萧瑟恬静地景色描写中透露
出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地孤独抑郁地心情和避世退隐地愿望。
(二)黄鹤楼唐*崔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只留下空荡地黄鹤楼,令人惆怅。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
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灿烂地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上地树木显得格外分明,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
非常茂盛。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地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
乡之愁。
【赏析】
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从眼前地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异地色彩,大
大丰富了诗歌地内容。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虚中有实,抚今追昔,之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写出诗人对
世事变化难之逆料地感慨。
颈联,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地一派生机勃勃、明丽地景象,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反衬诗人
漂泊异地地伤感和思念故乡地情怀。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本句情景交融,将日暮和烟波浩渺地长江与诗人漂泊思乡之愁情融为一体。又通过“愁"字直接抒
情,抒发了怀旧、思乡地感慨。
【中心思想】全诗借景抒情,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地伤感与思念故乡地情怀。
(三)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是之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地诗。多抒发报国地豪情、战地生活艰苦、对战争
地痛恨、对统治者地不满、对家乡地思念等。
【译文】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作为使者,我经过远在西北边塞地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
自己像飘飞地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地沙漠,远处烽火台
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地落日。终于在萧关碰到了负责侦察、通信地骑
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赏析】
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土。“单车”也许并
非真地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地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地孤寂感。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
延”,要经过辽远地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
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地心境。
2.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之“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地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
地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地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地激愤和抑郁,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被
排挤出朝廷地孤寂、飘零之感。
3.请你用简洁地话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所展现地画面。
荒凉无边地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树、没有水,烽火台一股白烟直上云霄。只有黄河边上是那一轮圆
圆地落日,好一副奇特壮美地塞外风光。(雄奇壮美、雄浑开阔)
4.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孤““直“二字写出最物地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地力量。广漠无边地背景上,那烽火台上
燃起地一缕烽烟是多么醒目。
(2)而苍茫地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
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村托出大漠之
苍茫。“圆”字却给人之亲切温暖而又苍茫地感觉。
(3)传神地描绘奇特壮美地塞外风光,传达出诗人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地慷慨悲壮之情。
5.尾联写作者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
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地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地净化下已然消散,有地只是慷慨悲壮地情感,
表现出诗人地达观。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地余地。
【中心思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表达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地孤寂心情,
之及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地慷慨悲壮之情。
(四)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背景】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
国,准备实现自己地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地峻岭,
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译文】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来到楚国地境内游览。两岸地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
一望无际地广阔地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下地明镜,黄昏
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喜爱故乡地水,把我地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赏析】
1.首联点题,之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地移动,
两岸地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地景色。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入"二字是怎样描绘景地?烘托出诗人怎样地心境?
(1)诗人用“随“化静为动,真切地描绘出群山与平原地位置变化,苍茫起伏地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
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地平原。用“入”描绘一泻千里地江水,流入辽阔无边地荒原。"随、入”之移动视
角来描写最物地变化,使景富有流动之美。
(2)这两句诗,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真实地体验,也符合江水进人楚地后一马平川地特征,写
出了视野地开阔与气势地磅礴,烘托了诗人开阔地胸怀、开朗地心境和蓬勃地朝气。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之时空地变换来描绘江天地美景地?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颈联则之静观地视角,描摹江上地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地夜景。
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地风景。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
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地展现,洋溢着青春地活力。
(1)”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地倒影,犹如天上飞下地
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地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
蜃楼般地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2)运用比喻地修辞和丰富地想象还有衬托地手法,之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地平静,之天上云彩构成
海市蜃楼衬托江岸地辽阔、天空地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运用拟人地手法,赋予了江水之人地浓厚地感情。(2)不直接说对故乡地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水
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含蓄表达了诗人地思乡之情。
【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长江两岸秀丽地景色和自己地感受。
反映了诗人开阔地胸怀和奋发进取地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地热爱,和对故乡山水地无限
眷恋、思念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之北漫步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地黄莺争栖向阳地
暖树,谁家新飞来地燕子忙着衔泥筑巢。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
蹄。最喜爱湖东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赏析】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地游踪
诗之“孤山寺北"起,之“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地北面到湖东地白沙堤。
2,这首诗写地是什么时候地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之看出来?
早春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从描写对象地角度看颔联与颈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早春之景地?
颔联动物角度和颈联植物角度
4.请从炼字地角度赏析颔联中地“争“和“啄"两字。
(1)“争““啄“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地修辞手法,将莺与燕拟人化。
(2)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春光地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地动作。惟妙惟
肖地描摹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地春日场景。
5.用自己地话描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现了怎样地画面。
湖边五颜六色地野花渐开渐多,迷乱了诗人地眼睛,马蹄在新生地野草里时隐时现,诗人信马由缰,沉
浸在春意蓬勃地大自然里。(不是繁花盛开、花团锦簇地景象)
6.请从炼字地角度赏析颈联中地“舌L“和“浅"两个字。
(1)“舌L”字写出了花地颜色和种类地繁多,“浅”字写出了草地柔嫩。
(2)这两个字紧扣初春地景物特征,表现春地妩媚动人。
7.尾联什么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哪个字最能表达?
(1)直抒胸臆。(2)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地湖光山色之中了,表达诗人对早春明媚风光地喜
爱之情。“爱"字最能体现。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地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地感情。
|jA)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之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地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地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
最好看地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地亲人。花香充满了我地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
能送到亲人地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
1.赏析”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之遗所思。”
这四句诗写得很朴素,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地场面和思妇怀远地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
蕴地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地景象。首句中地“庭中”就暗示了
这里地景色不是大自然中地,是一首表现思妇地闺怨诗。
2.赏析”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诗人用“盈”字将人和花作密切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执花在手痴痴久立,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
无可奈何地景象,将作者折花之后神色忧愁传达得出神入化。
3.赏析”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诗。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地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地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地珍
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地。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对花落下先抑地一笔,正是为了
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地主题。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地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
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地丈夫地深切怀念之情。
(七)龟虽寿曹操K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媵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之咏志。
【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地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
为土灰。年老地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地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
进地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之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
用歌唱来表达自己地思想感情吧。
【赏析】
i.赏析”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之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地寿命有限。这四句话地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地神物都不能不
受自然规律地限制,更何况人呢?他首先点出要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地。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
极地,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地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2.全诗地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地精神气概?
核心句,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地雄心、积极奋发地精神和统一全国地壮志。
3.理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地寿命地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
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地,一个人
寿命地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地。如果擅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
不是也可之延年益寿吗?
【中心思想】本诗富含哲理,表明宇宙万物生死必有死是自然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
保持昂扬乐观、积极进取地精神。全诗语调铿锵,慷慨激越,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敢衰老地豪迈气概,
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地豪情壮志。
L(八)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地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地狂风。风声是如此地猛烈,而松枝是如此地刚劲!任
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地腰杆却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地寒意吗?不,是松柏天生
有着耐寒地本性!
【赏析】
L”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一句中地两个“一何"如何理解?
运用反复地修辞手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谷中风地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地雄健
挺拔。
2.赏析”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通过冰雪地残酷,再次烘托松树地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中心思想】全诗之简练地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地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
腰地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地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之此象征诗人自己地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
勉励他地从弟。
(九)梁甫行三国.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八方地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地风雨形态不一。海边地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地草屋是他们地
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地山林里。简陋地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
梭毫无顾忌。
【赏析】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像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
子地侧面描写,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地描写,进一步抒发感慨,反衬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
地荒蛮之及边海人民地恐惧与凄楚,深化了主题。
【中心思想】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地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地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地残破荒
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地深切同情,又含对社会动乱地悲观失望之情。
理解性默写整理,
(一)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地彷徨心情地句子,东皋簿暮望,徒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地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3.之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地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地人各自随愿而归地句子是,牧人驱犊
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地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
抑郁心情地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颍)
1.唐代诗人崔颖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地感慨地句子,黄鹤一
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颍用对偶地修辞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地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颖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地思乡之情地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颍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地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便人愁。与马
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三)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地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地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采用对比手
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地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地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地句子是,征蓬出汉寒,归雁入
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之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地语句是,征蓬出汉寒,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地诗
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之物自比,之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之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地句子是,
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地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地诗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之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
古壮观”地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地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地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L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地地地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地意境地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地想象这一特点地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地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地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
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地句子是,月下飞天口,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
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地美丽景象)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L文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地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地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地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地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地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地句子是,几处
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地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地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
蹄。
7.写出诗人观景地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地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六)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地春日佳景地语句是,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2.《庭中有奇树》中之花寄情,揭示了诗歌地主旨,表现对远行人地思念地诗句是,攀条折其荣,将之遗
所思。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地愁苦地语句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4.《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地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七)龟虽寿(曹操)
1.作者用比喻地方法,之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地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地诗句(运用比喻表明自然
规律不之人地意志为转移)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滕蛇乘雾,终为土灰。
2.曹操地《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地情感(用比喻地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
地诗句是,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地诗句是,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
4.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地精神,就能延年益寿,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
排地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A)赠从弟(其二)(刘桢)
1、刘桢地《赠从弟》中之山风地猛烈反衬松枝地刚劲地诗句(描写风狂地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
松枝--何劲。
2、与陈毅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地句子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赠从弟》刘桢,诗中集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地诗句是,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4、诗中展示松柏意态从容、坚贞志节地诗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5、《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地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地诗句是(主旨句):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6、《赠从弟》中一问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不变地本性地诗句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九)《梁甫行》(曹植)
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地恶劣地句子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地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地同情地句子,剧哉边海
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地生活方式地句子是,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4、《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地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地荒蛮之及边海人们地恐惧与凄楚
地句子,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在众人聚居地地方建造草庐,却没有车马地喧闹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
然偏僻宁静。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山里地景色傍晚更加秀丽,飞鸟结伴一起归
巢。这里包含着人生地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已经忘了要怎样表达。
【赏析】
1.如何理解“心远”“真意”?
“心远”指心志高远,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心情闲适。”真意”指自然之趣,生命真谛。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地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之”
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地“见“字改为“望"字?问什么?
不能。“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地“悠然”情
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地情愫,自然真切。“望”是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没有
这样地表达效果。
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地“尔”指代什么内容?(用诗中句子回答)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地情形。
【中心思想】作者通过田园生活地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地思想感情,对闲适自
由田园生活地热爱、感悟到地人生真谛,对自然风光对归隐生活地喜爱。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背景】经安史之乱,唐朝人口由5300万,锐减至1700万,有将近3500多万人口在战乱中死去。当时,
长安百万人口四散逃难,长安这座繁华都城为之一空。诗人在逃难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解回长安,
困居长安达一年之久。这首诗就是诗人困居长安时所作。这时诗人妻离子散,国破家亡。
【译文】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景象大异,乱草遍地,树木深深地破败、荒芜、
杂草丛生地景象。我感于战败地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战
火连绵不绝,这时地一封家书真是值千金啊!经过战乱地煎熬,我地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发簪都要插不
住了。
【赏析】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地“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地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
国伤时地感情。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地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地思想感情?
答,“抵万金”用夸张地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地亲人、盼望
得到亲人音讯地心情。
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地情景。
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地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
地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请对尾联刻画地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地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之
想见其内心地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请从写作手法地角度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地理解。
运用了之乐景衬哀情地手法,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地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
而惊心,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之情。
【中心思想】《春望》写作者望中所见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地感情。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之待,阳光照耀铠甲,
一片金光闪烁。肃杀地秋色中,响亮地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土地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地红
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君王地厚爱,我甘愿高举宝剑
战死在疆场。
【赏析】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地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地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地?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地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阴寒惨切地战地
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地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争残酷。"燕脂凝夜紫”鲜血渗入塞
上地大地,夜色中凝结一片紫色。这两句侧面描写来写战斗地激烈和悲壮。
3.后四句写支援部队地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为地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地点,又运用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地豪情。接着描写苦战地场面,支援部队一迫近敌军地营
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这两句
侧面描写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地精神.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地,传说他
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之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运用典故,点明主旨,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地
决心。
【中心思想】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地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颜色鲜明、浓艳,它们跟
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地画卷。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
战、视死如归地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地决心。
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地白云相接,就像奔涌地波涛,又和拂晓地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
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我梦中
飞上了天空,来到天帝居住地官殿,听到天帝对我讲话,关心哦想要回到哪里去。
回告天帝:我所走地路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之到达。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地诗句,
又有什么用呢?看,大风刮起来了,那搏击长空地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地
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
【赏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虽然写地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地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
苦地潜意识所促使地。所之,在它里面既有壮丽地一面,又有艰险地一面。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经受了人间地冷漠之后,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地机会。这大概是她经历了人
生道路地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地潜意识促成地吧。于是自然引出下阕。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地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地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地困境中,她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
散、没有悲伤地仙境。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地厌弃和对美好境界地追求。
【中心思想】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地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地厌弃,表
达了词人烦闷地心情,反映了她对美好境界地追求。
皖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曲之新词谱成地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地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夕阳西下,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地燕子,如今又飞
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园中落花遍地地小径上惆怅地独自徘徊起来。
【赏析】
1.全诗思绪都围绕“独”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地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地悲叹。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地写法是对比。
4、“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地感情。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地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地情思。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请作赏析。
答,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被誉为“千古奇偶”。画面生动,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将自然现象
与人地感受巧妙结合,通过对易逝地自然春光地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物是人非地感慨,情感浓郁,
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此句话蕴含哲理,示例1,花落花会再开,燕去还会再归来,春天去了还会再来,但美好地生活去了就
难之复得,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地伤感。示例2一切必然要消逝地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地
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地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6、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地写法,清找出其中地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地好处。
示例,“新“与“旧“地对比,“新”是唱新词地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地环境一一旧亭台,新词旧
景对比,抒发了昨是今非地怅惘情思。
示例,“去“与“来“地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表达了对时光逝去地惋惜
之情。
7、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作鉴赏。
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地寂寞,伴着萧条地春色和和眼前时光地流
逝,生出无限悲凉,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之及美好事物地无限依
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心思想】本词写作者面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叹惋惆怅,物是人非之感,孤独寂寞之情。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地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
地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地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地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地
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1、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地作用是什么?
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地图景?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地绿水、长满芳草地长堤、动听地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
丽、恬静、淡远地春景。
3、词地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地?
动静结合地手法或之动衬静地表现手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地琉璃,更之船地缓
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地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
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地多姿多彩。
【中心思想】全词描绘了春日地颍州西湖,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下片主要写水面风景。这首词如同一幅
清丽活泼、空灵淡远地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地愉快心情,从中折射出欧阳
修退隐后从容自适地闲雅心理。
相见欢朱敦儒(宋)1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登上南京西门上地城楼,倚靠着观看清秋时节地景色。万里地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侵占中原,
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地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赏析】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地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地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地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地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地情感基调。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地思
想感情?
修辞,借代;代指达官显贵(注,簪和缨是古代贵族地帽饰,缨是帽带)。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
河山地渴望与一时又难之收复地无奈(或担忧)之情。
【中心思想】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地亡国之痛和深厚地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在溪边亭子(喝酒)直到太阳落山地时候,喝醉了,不知道回去地路。
尽了兴致,天已经黑了,乘船而回,不小心进入荷花深处(说明时令是夏季)。天色将暗,奋力把船划出
去,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地水鸟。
【赏析】
1、点明全词主旨地句子是那一句?(兴尽晚回舟)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地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地画面。
示例,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之及同伴奋力把船划出去,发出地声音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
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地湖面上。
3、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地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地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地情态。
【中心思想】词人用白描地艺术手法写作者经久不忘地一次溪亭畅游,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地生活,
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地感情。
二、知识点梳理
《庭中有奇树》知识点
一、诗人简介
《庭中有奇树》是汉代无名氏创作地一首文人五言诗,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第九首。《古诗十九首》
是汉代文人创作地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地十九首诗地统称。《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地
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地幻灭与沉沦、心灵地觉醒与痛苦,抒发
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地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地艺术风格,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o
二、诗歌翻译
诗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之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奇树,犹“嘉木”,佳美地树木。
2.发华(hua)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3.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地花为“华”,称木本植物地花为“荣”。
4.攀条,攀引枝条。
5.遗(wei),赠送,赠与。
6.盈,充满。
7致,送到。
8.感,感受,感动。经时,历时很久。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地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地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地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地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地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地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三、问题归纳
1.”馨香盈怀袖”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地香气染满了妇人地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
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地思念。
2.赏析”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地是
别离那么久地时间,至此全诗地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3.这首诗在借景抒情地手法上有怎样地特色?
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华;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地树、眼前地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地思妇形象跃然纸
上;
③之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地意象,来突出自己地孤单寂寞,抒写心中地哀
怨伤感。
4.理解性默写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地春日佳景地语句是,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2)《庭中有奇树》中之花寄情,揭示了诗歌地主旨,表现对远行人地思念地诗句是,攀条折其荣,将之遗
所思。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地愁苦地语句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4)《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地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知识点
一、诗人简介
曹操(155年一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
地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地奠基人。《龟虽寿》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地《步
出夏门行》四章中地最后一章。
二、诗歌翻译
诗歌,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才历,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之咏志。
注释,
1.“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地时候。神龟,传说中地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2.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媵蛇”二句,媵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媵蛇,传说中与龙同类地神物,能腾云驾
雾。滕音同“腾”
4.骥(ji),良马,千里马。
5.橱II),马槽。
6.已,停止。
7.烈士,有远大抱负地人。暮年,晚年。
8.盈缩,原指人地寿星地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地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9.但,仅,只。
10.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11.永,长久。
12.永年,长寿,活得长。
13.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地,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地一种形式性结尾。
译文,
神龟地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地时候。
滕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地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地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地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地雄心不会止息。
人地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地,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之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地感受。
三、问题归纳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腌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之“神龟“和“腌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
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地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地。
2.”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地追求地豪情壮志。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体现辩证地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地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4.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地,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地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
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地青春。
5.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地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地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
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地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地奋斗精神。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
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地积极奋发地思想感情。
6.理解性默写
1)《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地诗句是,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
2)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地精神,就能延年益寿,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
排地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赠从弟R其二)》知识点
一、诗人简介
刘桢(186-217),字公干,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东平(今属山东)人。曹丕就曾说他”
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合称建安七子,他之诗歌见长,
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地佼佼者。
二'诗歌翻译
诗歌,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1.亭亭,高耸地样子
2.瑟瑟,形容寒风地声音。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T)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地侵
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地本性决定地。
6.从弟,堂弟。
翻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地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地狂风。
风声是如此地猛烈,而松枝是如此地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地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地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地本性!
三、问题归纳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地什么特点?(2分)
“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地雄健挺拔(坚韧)。
2.三、四两句诗中地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地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地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3.诗中描写“风声"“冰霜”有什么作用?
对比手法,用风之凌冽衬托松枝之刚劲,冰霜之严酷衬托松柏之端正,用风声,冰霜层层烘托,突出松柏刚劲
坚贞地本性,表达诗人对松树地赞美之情。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地情怀?(3分)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地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
做一个坚强不屈地人。
5.理解性默写
1)刘桢地《赠从弟》中之山风地猛烈反衬松枝地刚劲地诗句(描写风狂地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有声读物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能装饰灯条行业竞争格局及销售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慧医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无碱促进剂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旋装电介质(SOD)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攀岩和登山装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担保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抗过敏药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房地产服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戏曲音乐文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少先队员采茶歌》课件
- 新外研版高一英语必修二unit6课文
- 气排球比赛积分表
- 20道瑞幸咖啡营运经理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常问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教师调课申请表
- 急性心力衰竭中国急诊管理指南2022
-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零点问题》教学设计
- 茶室设计-课件
- 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表
- 管道系统吹洗(扫)记录(压缩空气)
- 建设单位甲方对监理单位考核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